文/湯英豪
摘要:塞奇·莫斯科維奇是羅馬尼亞裔法國猶太人,當代歐洲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作者於192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一個猶太人家庭,目睹了二戰期間猶太人慘遭納粹屠殺的血腥場面,基於這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二戰勝利後,民眾力量的增強和大眾文化的發展仿佛預示著作者所期待的現代社會的到來,然而人們又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需要領袖。當我們不斷發現隱藏在種種歷史事件背後的英雄神話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時,為什麼民眾依然需要通過那些所謂的領袖來理解自己、發現自己、認清自己的本質?這也是群體心理學需要解釋的問題,因此,莫斯科維奇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塔德、勒邦、弗洛伊德三位對於群體心理學的論述進行了梳理,試圖對三位的思想進行整理和闡釋,並以此為基礎還提出了有魅力領袖的心理學。在本書結尾部分作者還從宗教角度解釋了領袖的形成以及全球化的群氓時代。
一、個人與群體:群氓的形成
1. 個人與群體、群體與民眾
根據作者的觀點,就個體而言,每一個個體都是理智地、有意識地參與社會生活。但是當個體成為群體的一部分進行活動時,比如政治集會、公開場合的遊行等,我們就從有理性的個體變成了非理性群體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會做出瘋狂的舉動。當然,作者特別指出了「群體」才是非理性、道德水平低下、具有同質均一心理意識的事物,這與「民眾」的是不同的。作者在書中特別指出,這裡的「群體」(mass)概念與「民眾」(crowd)有不同的含義。民眾是由平等的、無名的以及類似的個人組成的變化中的集合體,其中每個個體的思想和情感都會同步地表達出來,「民眾們就像一堆碼好的磚塊」。而群體就是「一個群體或者一群民眾就是擺脫了束縛的社會動物。道德的禁忌鬆弛了。」
本書中作者提到了另一位研究群體心理學的學者——勒邦。在勒邦所著的《烏合之眾》中他也闡述了有關個體到群體的變化。勒邦認為,「群體」一詞在某些既定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不同於個體簡單聚集的新特點。首先,個人進入集體,就意味著個體的理性意識消失,他們變得「無意識」,這種個體「無意識」最終會造成「集體無意識」,也就是勒邦寫道的「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這與莫斯科維奇對於群體的論述有相似的地方,作者在《群氓的時代》中提出:「當人們聚集在一起時,一個群體就誕生了。他們屈從於集體的意志,而他們自己的意志則默默無聞。」
2. 群體的特徵:同質均一與集體無意識
作者認為,「一個群體或者一群民眾就是擺脫了束縛的社會動物。道德的禁忌鬆弛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消失了。」人們通常都在暴力行為中表達他們的夢想、他們的情感,以及所有的英雄主義、野蠻殘暴、稀奇古怪和自我犧牲。一個騷動的、情緒高昂的群體,這些就是人群的真正特點。它也是一股盲目的不可控制的力量,能夠移山倒海,克服任何障礙,甚至摧毀人類幾個世紀所積累的成就。
人們普遍認為,人群和群體的生活受到強烈感情和極端情感性活動的支配。單個的個人如果成為群體的一員,他就會發現自己的人格按著這種規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群體,或者說群氓,就是聚集起來的表現為同質均一心理意識的人類群體,他們拒絕理性而複雜的思考,對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只簡單地選擇兩個極端,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誤。
群氓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非常的偏執、可怕的敏感、荒唐的自大、和極度的不負責任,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過分自負、過份狂熱。當個人被人群淹沒後會產生某些嚴重後果:智力的平均化、創造力的停頓。也就是所謂的群體靈魂對個體靈魂的吞併。
3. 群體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及其內涵
在心理學立場上來看,群體是一個心理狀態上的群體,這一群體,受群體精神統一律的支配,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一個心理群體呈現出來最突出的特點是:無論組成群體的個體是什麼人,無論其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等是否相同,在他們組成一個群體時,他們會獲得一種集體心理。他們的情感、思想和行為,與作為單獨個體時的情感、思想和行為截然不同。
現代心理學認定的客觀事實,即無意識心理活動在生活、理智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壓倒性的。人類有意識的行為活動,只是無意識的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無意識因素從始至終支配著我們基本的性格特徵,而它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這一心理深層結構包含著一個種族的先天特性,它由世世代代傳承的諸多共同特徵構成。我們大部分日常生活行為,其實都是深層心理動機的結果。這又是無法觀察到的。
群體心理學堅持心理因素在集體生活中的首要地位,而涂爾幹、馬克思的主流理論被群體心理學家持批評態度,認為其忽略了情感的以及無意識的力量。
群體心理學關注群體心理和領袖的形成 ,因此群體心理學的研究問題主要有兩個:
1. 個人是如何融入群體的?
2. 領袖又是如何控制群體的?
簡單歸納之,群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為領袖的權力是如何形成的。在本書中,作者提到了勒邦、塔德、弗洛伊德三位關於群體形成的過程以及領袖控制群體的方式,三者各有看法。
個人如何融入群體
領袖
勒龐
暗示(催眠)
超凡魅力
塔德
模仿
發明、創造
弗洛伊德
認同
控制、超越內在分裂、兩種領袖
4. 群氓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暗示」和「影響」導致個體錯把總體的一致性當成了每個人立志所確立的真理。「暗示」或者說是催眠由勒邦提出,在《烏合之眾》中,他解釋了個體融入群體背後的機制。
單從數量上看,群體中個體能感覺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這使他的本能無所顧忌地釋放出來,而當他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個體時,他必須限制約束這些欲望。(群體無名無姓它不必去承擔什麼責任,結果是,駐留在個體心頭的那種責任感消散一空。)感染現象在決定群體特性的同時,還決定著群體一般會接受什麼。感染類似於一種催眠作用。所有的情感和行動在群體中都有感染性,它甚至可以把個體感染到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這是一种放棄自我利益的特性,與人的本性是極為對立的。如果不是在群體中,一般不會發生。——這便是群體性感染。群體有易於接受暗示的表現,是感染造成的結果。個體則不那麼輕易接受暗示。群體中,個體大腦活動被麻痺,催眠,經過不同的誘導,個人能被引入到一種完全失去自我意識的狀態中,此時他會對使自己完全失去自我意識的暗示者言聽計從,言行會與日常性格習慣完全不同。有意識的自我人格不見了,主觀意志和分辨力不復存在,所有的情感思維都被支配著。在某種暗示的引導下,他必然會採取行動,因為此時的他已經難以抗拒一種衝動的力量。
勒邦看來,群體心理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群眾是一種社會現象個體完全融合進群體是通過暗示來加以解釋的催眠術是領袖作用於群眾的行為模式
而領袖運用含義模糊的詞語(如民主、社會主義等)暗示群眾,並將之與祖國遺產或宗教遺產結合起來影響群眾的情感和想像力,進而產生行動。
根據莫斯科維奇的觀點,集體層次的暗示和影響如同個人層次的神經症。一方面假定拋棄或迴避邏輯思維,偏愛非邏輯思維;另一方面是其外在生活和內在生活的分裂以及個人理性和非理性的分離。在這兩種情況下,個人都失去了與現實和自信的聯繫。
這樣的結果則是個人急切地屈服於群體或者領袖(很可能就是那個治療專家)的權威,順從地接受別人對他言行舉止的指點。「暗示使人社會化,而神經症使人非社會化。現代社會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現象。」
不過,「暗示」作為一種影響群體形成和群體心理的方式,它本身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暗示」成為普遍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資本和革命瓦解舊制度、傳統的宗教(信仰結構)和政治結構的改變。資產階級革命以來,由家庭和鄰裡組成的穩定世界變得支離破碎,城鎮成為無數無名的個人聚集地,因此個人成為被分離的原子,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工業化造成階級分化(知識分子、官僚、資本家、無產者)和階級對立(工人:罷工、政黨、工會),使人具有服從性、機械性。
在這種思想中,產生的變化是民眾化的結果,而民眾化或曰大眾化所處的社會環境為大眾社會。大眾社會主要是一個民眾社會,家庭內部成員之間、朋友與鄰居之間的聯繫具有不穩定性,基於這一認知的前提,群體心理學認為處於大眾社會的個體,他們的情感、利益的實現都取決於大量其他的人,即群體中的人,因此他們被迫接受集體的模式並與之保持一致。在工業化和社會分工的巨大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被切斷了。其形成過程如下:工業化及社會分工→人群的分解→原子層次的分解→產生非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疏遠)→個體產生焦慮感、不確定性、沒有目標→需要領袖的連接和提供信仰(權力連接群眾與領袖)
和基於群體心理學的大眾社會相反,馬克思、韋伯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認為當時主要是階級社會,這是政治經濟學的觀點。馬克思等人認為,階級社會造成了人的無產階級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因此人群並不會產生分解,相反階級社會中的人群是有意識的,有一定目標的。在某種意義上,階級社會中反而是「群體」支配著政治與經濟,而不是被一切外在刺激因素擺布。結果是階級反叛以及對未來的希望。而在大眾社會中,民眾化是指社會各階級和階層的混雜與融合以及由各種各樣互不相同的部分組成的一個同質均一的混合物。形成大眾社會背後的原因是隱藏在報刊電臺等傳媒手段的影響,引導著公共輿論並使它們標準化,把個人的思想變為民眾的思想。產生的後果為:民眾沒有推理的能力,也沒有維持生存和文化所必需的自我約束的天資,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時衝動的奴隸,他們很容易受到那些想要影響他們的人的影響。正如勒邦所說的,「民眾的無意識行為取代了個人的有意識活動,這是當今時代最根本的特徵之一。」
5. 「群氓時代」在網絡世界中的體現——我的理解
在閱讀到本書對於「群體」特徵及其形成過程的部分時,我聯想到了當今中國網絡社會的種種亂象。因為我的專業是網絡傳播學,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思考。
曼紐爾·卡斯特所著的《網絡社會的崛起》中提到信息技術革命使人類走向了信息社會,它正在塑造一種與過去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不同的人類社會文明。儘管信息社會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社會結構、新的傳播工具和傳播形式,但是「群體社會」的某些特徵依然可見。
自網際網路出現以來,尤其是全球信息網絡出現以來,人們對此亦喜亦憂。喜的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提高了人類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了人類生活的水平和質量;憂的是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也會給人類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帶來衝擊。卡斯特爾指出,一個以網絡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是高度動態的、開放的社會系統。在以網絡為基礎而構成的網絡社會中,社會生產關係不再是一種實際存在,資本進入了單純循環的多維空間,勞動力則由一個集中的實體變為差別極大的個體存在,網絡社會的社會變革過程超出了社會和技術生產關係的範圍。從更廣闊的歷史前景看,網絡化邏輯的擴散,實質上會改變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在網絡中的現身和缺席,以及每個網絡相對於其它網絡的動態關係。網絡社會代表著人類經驗的巨大變化,網絡社會實際上也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我們必須直面這種新型的網絡社會。
這種正在發生的社會轉軌過程很像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紐帶的斷裂與重組,不過網絡社會產生了新的結果。網絡社會的結構不同於工業同的信息編碼(包括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成就目標),就能實現聯通,構成網絡社會。卡斯特認為,從現在開始的社會就是一個由各種接點通過網絡聯接成的網絡社會。換句話說,網絡社會的「結點」更多、更不可預測,「結點」與「結點」之間更易形成聯繫,因此形成的力量可能更大。更重要的是,網絡世界虛擬化、匿名化、泛娛樂化的特點使群體時代具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網絡暴力是當今「群體時代」中的典型現象之一。網絡傳播具有大眾傳播的一般特徵和規律,但它畢竟突破了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的傳播形態,形成了融合新舊媒介的新型傳播媒介。在網絡中存在一對一的人際傳播、一對多的群體傳播也有多對多的傳播。而且,網絡中的個體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個體更容易聚集。可以說,網絡社會給個體賦予了比以往更多的權力,形成了一種「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結果。儘管個體的權力在網絡世界中被擴大了,但當許多個體以「群體」的面貌出現在網絡中,則有可能產生網絡暴力,這與莫斯科維奇、勒邦等人所指的「群體」有諸多相似性。網絡暴力的主要表形式有兩種:一是人肉搜索,二是言論暴力。在過去的一些年中,網絡暴力經常見諸報端,比如「江歌案」中很多網民對江歌的室友劉某進行言語上的攻擊,甚至人肉搜索,給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造成「輿論幹預司法」的惡果。這種集體對個人的語言暴力,最終追責起來非常困難。施暴者會認為,自己僅僅說了一句話,而且完全是出於好心,而對被侵犯的人來說,即便起訴,你也無法一一追責,被告的人數足以讓你望而生畏。因此,網絡暴力最終都會陷入一種「免責」狀態,這對那些習慣於在網上攻擊的人,簡直是一種鼓勵。網絡化生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命題,如何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當然重要,但是如何尊重別人的隱私也同樣重要。「圍觀心態」:從線上到線下的群體冷暴力。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輕易地窺探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甚至其他人的生活情況。網際網路帶來了信息化社會,同時是我們的世界變得扁平化、同質化,泛娛樂化。當今的議程設置過程中,傳統媒體的力量正在減弱,相反地,由網民自發設置的議程反作用於傳統媒體,個人的話語正變得重要起來。在社會轉型期的加持下,人們似乎對周遭發生的一切都感興趣,政治可以娛樂化、經濟也可以娛樂化,甚至人們的關注點更多走向了明星八卦。筆者在寫到這裡時,網絡上出現了一則新聞:一位疑似受到班主任性侵的18歲少女在眾目睽睽下通過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期間圍觀群眾不斷聚集,甚至有人打開手機直播叫好。且不論少女最終自殺與眾人的冷血圍觀和戲謔態度有多少直接相關,「圍觀心態」作用於群體時顯然使每個處於群體中的個體道德水平嚴重下降、在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刻打開手機直播的行為就不是一名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從道德上講,這顯然是一次短暫的道德集體滑坡,從更深的角度來看,這反映了網絡時代泛娛樂化傾向與「群體」行動結合起來會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可以這樣說,現在的中文網際網路充滿了娛樂化、遊戲化、低俗化的信息,從熱門話題就可以看出,官員公款旅遊、強姦嫖宿、日記豔照成為網民關注的話題。網際網路是現實社會與公眾心裡的延伸、拓展、承載與反映,當今社會,不僅要關注現實中正在發生的「群體無意識」現象,也需警惕網絡中由「圍觀心態」引發的問題。
作者:塞奇·莫斯科維奇
二、控制群體——領袖的魅力
1. 勒邦、塔德、弗洛伊德對群體心理學的不同看法
對于勒邦來說,統治群體的藝術便是引導他們想像的藝術,群體的時代便是想像的時代。此外,他進一步分析,群體質料是既衝動又保守的民眾,在這個意義上,他把群體類比為女人;群體形式是既教條又空想的民眾。他認為:
信仰即形式,而將群體的精神世界統一起來的信仰必須是教條和空想的。領袖的產生:領袖起步於被領導者中的一員,他本人被某種思想所吸引,因此成為這種思想的倡導者。這種思想牢牢地支配者他,領袖是群體的縮影。
與之對立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和社會觀是:群體建立在牢固的經濟基礎上。勒邦闡述的群體心理學看重宗教對於民眾的心理價值。雖然不可能回到過去的信仰,但我們的文明中也可以有一種世俗宗教,它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由當代思想編織而成,沒有任何精神的上帝。在我們這個時代,大規模地生產信仰無疑是一項發明,這使得群體心理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即某種意義上的「當代宗教」(成為一門應用科學)。而領袖正是通過組織信仰來施展自己的威力的。
另一位研究群體心理學的學者塔德指出,隨著印刷術的進步,在一個日益形成的大眾社會裡,輿論、公眾和群體之間存在著某種。他認為:
傳播手段改變了群體的性質,改變了大眾和領袖之間的關係。在同樣的地點和時間,我們擁有的不是被吸引在一起的群體,而是分散的群體,是大眾群體。或者說,組織把自然群體轉化成人為群體。報紙、電視等新的媒體的誕生擴展了交流的外延,又把人為群體轉換成「大眾群體」 ,「公眾」成為了「群體」的替代品。大眾媒體的不受任何空間的遠距離影響,並使得領袖與群體的關係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即從領袖在現場施加巨大的影響,逐漸過渡到領袖不在現場施加影響,交流手段通過把威望和崇拜集中起來極大地增加了領袖的權力。哪怕是獨處時,我們仍然是被領袖的超凡魅力所迷惑的「夢遊者」,並時刻準備服從和模仿這些領袖。現實群體中由身體的接觸、聲音、目光的注視而產生的相互影響,在「公眾」中卻是以其他形式通過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而產生的。同時,也造就了另一種領袖——新聞記者和時事評論員。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塔德關於領袖影響群體的論述對我來說更熟悉。這與傳播學中的兩級傳播理論和「意見領袖」有些許共同之處。意見領袖是大眾傳播的連接點,往往具有權威性(信源可信度較高),還可以起到維護社群的作用。然而在網絡時代,意見領袖與傳統意義上的政治領袖有所不同。普通受眾對意見領袖的追隨往往是為了表明態度或作出決策,普通受眾認為意見領袖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與幫助,比如微博中的大V和時下流行的「網紅」等都可以劃入意見領袖的範疇。不過讀完本書,可以看出莫斯科維奇認為群體對領袖具有很強的依附性,但是在現在看來,人們對網絡上的意見領袖本質上是一種交往行為,人們並非具有同質性或共同的目標,而是帶著自己的目的進入某個「社群」,共同目的僅僅是「趨同」而已,這是我讀到這裡時產生的思考。此外,拉扎斯菲爾德還提出,意見領袖與被影響著基本屬於統一階層、意見領袖只在某些特定領域具有權威性,似乎並不肯定意見領袖的強大作用。因此個人認為,如果放在網絡時代,「領袖」似乎存在多種形式,而且不一定每一種形式的領袖都如本書所說會受到群體如同宗教般的狂熱追求。
弗洛伊德則從純粹精神分析的角度,對群體心理學做了自己的解釋。弗洛伊德通過對具有和家庭相同特徵的人為群體——教會和軍隊——的分析,建立了精神分析和群體心理學之間的類比。關於人為什麼崇拜領袖,弗洛伊德提出了家庭羅曼史思想:
人們由於厭惡真實世界的「父親」而選擇仰慕理想化的「父親」,比如國王、著名藝術家、天才或著名科學家。這些都是具有保護力、能提供保護、幫助其逃避現實的人。他寫道,「家庭情節是真實的家庭歷史交織混合的產物。」即在每一個自然的、真實的家庭(厭惡的、不滿的)旁邊,都有一個更高級的、想像的家庭。偉人的精神特殊性:普通人遭遇兩種家庭的衝突時,選擇回到現實家庭;偉人遇到這種衝突,便立志要生活在虛幻中,實現他們的夢想。
這樣的結果則是:虛擬人物的內在化。即民族英雄、天才得到更強的心理認同。比如,領袖(偉人)能夠在一夜之間拋棄最親密的朋友和家庭,而實現他們的統治和理想。虛擬的家庭從逃避社會的避難所成為行動的動力,創造現實的源泉,而家庭羅曼史則轉變為一部歷史的浪漫史。
他對領袖的超凡魅力的闡述讓人印象深刻。他認為超凡魅力具有雙重性,既有吸引力,又令人恐怖。它們一邊保護人民,一邊令他們害怕。他認為弒君行為謀害領袖是使自然群體變為人為群體的一個因素。超凡魅力意味著父親死而復生,投世轉胎在殺害他的一個兇手身上,但也意味著兇手本人就是英雄,因為他曾反對並徵服這位暴君。因此,一個人身上會有兩種人格特徵,即神聖的父親形象和個人英雄的兒子形象。領袖便具有那種超凡魅力,群眾都認同他。他能激起人們對先父的敬仰之情,同時使他們對突如其來的殘暴行為十分害怕。他還進一步區分了摩西式領袖和圖騰式領袖。
摩西式領袖
反對盲目崇拜;使民眾與一種宗教或者思想認同,並為此壓制自己;領袖嚴格約束自己,做出表率使民眾感覺自己是特殊的;民眾具有自尊感
圖騰式領袖
鼓勵個人崇拜;把民眾與他們自己相認同,並在其中佔有核心地位;滿足民眾需要如社會主義『削弱個人和民眾的自尊;需要外部力量如警察、軍隊。
三、當下的「群氓時代」——現實與虛擬的交織
作為一名網絡傳播系的學生,對於「群體無意識」的概念並不陌生,每天網際網路上都不斷上演著網絡暴力以及輿論的失控。讀完本書,我更大的收穫是作者莫斯科維奇梳理了勒邦、塔德、弗洛伊德關於群體心理學的論述,從歷史的角度看領袖的形成和領袖是如何控制群體的——或許可以看做極權主義的源起。
在這樣一個處於轉型期的社會中,我認為「群體」被賦予了更多含義,不僅僅是書中提到的「群體具有破壞性、不可預見性、某種程度上的保守性」或者把群體當做「烏合之眾」。這種有些許貶義的筆調很容易讓人過於關注領袖操縱群體的技術,從而忽略了「群氓」具有的能量,我認為這也是本書存在的問題。作者在書中的許多論證過程存在一定缺陷,論據的數量難以支撐書中的很多論點。比如作者以法國大革命作為論據,猜測領袖在大革命中的心理變化,這種大膽的揣測很難說就能證明他提出的論點。
不過,書中關於個體如何融入群體的論述很有意思,作者指出,個人在群體中首先感受到一股令他屈服的本能,這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而當他獨自一人時,他不得不克制這些本能忍不住產生這樣的考量:由於群體是匿名的,因而無需承擔責任,於是,一直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其次是存在於群體間的傳染,想要理解這種傳染又不得不與催眠術或者聯繫起來,後者是從技術角度說明群體之間的「感染」現象。最後是群體的暗示,一個人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沉浸在一個行動的群體中,他很快就會發現,要麼是群體發揮的催眠影響,要麼是源於我們一無所知的某個原因使自己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中,對自己的行為不再有意識。此時對他而言,就像被催眠者的情況一樣,某種能力被毀掉的同時,另一種能力可能得到極大的提升。這種暗示對群體中的所有個體都一樣,通過相互作用而使其力量大增。然而,群體中也存在一些人格力量強大到足以牴觸這種暗示的人,但是人數極少,難以力挽狂瀾。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過程,簡單來講就是「從眾心理」。前段時間網絡中有一檔綜藝節目叫作《創造101》,裡面有一位名叫王菊的人氣選手因特立獨行的風格、不做作的性格、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成為「網紅」,受到大量年輕人的追捧,甚至形成了網絡團體「菊家軍」。當然,用莫斯科維奇等人的觀點解釋,這些在網絡空間爆紅又迅速消失的熱點就是群體狂熱的結果,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消耗了人們的注意力。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發追求多樣化和個性化,嚮往特立獨行的態度,並不一定都是受到群體中集體目標的「指揮」。在當下語境中,每一個個體參與這種帶有強烈時代特徵的網絡狂歡就是尋求顛覆傳統板結價值觀的可能,比如人們追捧王菊作為一個女生並不在意身材、膚色的觀念,這就打破了傳統的主流審美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講,網絡時代的群體參與有時候是在突破現有的桎梏,它為我們的社會提供了更多想像力的空間,而非破壞性的結果。
閱讀書單
王滬寧《政治的人生》
彌爾頓《論出版自由》
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