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門: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2020-12-06 張小鳴說

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最大的坑是什麼?

老實說,這個問題戳到我的痛點。

我大學之所以選擇工科,和老一輩的影響密不可分。

當時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然而,畢業後才發現,自己的專業是「知乎四大勸退專業」之一。

這也給我的人生帶來了重重阻礙,職業生涯非常不順利,最後不得不轉行。

說句大實話,這真的是個巨坑。

當然,老一輩給我們挖的「坑」遠不止這些,今天就給大家細數。

同時,也希望你能準確識別,並跳出這些坑。

01一味強調吃苦

「年輕的時候就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被灌輸過這句話。

在老一輩看來,只要是「吃苦」,就會有出路,人生就會有希望。

他們不管你現在做的事有沒有價值,假如你不能有始有終的做一件事,那就是吃不了苦,他們又會給你講一堆大道理。

這種把自虐當上進,把「吃苦」這一行為本身當成出路的想法,真的坑苦了很多年輕人。

他們一味強調吃苦,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假如一個人一直在重複簡單機械的勞動,這種類型的「吃苦」只是耗費青春,對個人的價值提升並沒有什麼幫助,當然也不會有出路。

真正的吃苦,是趁年輕的時候,多做一些有複利價值的事,隨著你人生價值的提升,你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02上大學之後就輕鬆了

「只要你好好學習,上大學就輕鬆了」。

這句話相信大家沒少聽,父母、老師都念叨了很多次。

這句話的作用其實和曹操的望梅止渴一樣,都是激勵你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

然而,有些人卻深信不疑,以為大學就是天堂,好像一切都塵埃落定似的。

這是一種「終點式思維」,認為只要達到某個目標或者某種狀態,就覺得大局已定,不需要再付出努力。

我見過許多這類年輕人:

大一的時候延續了高考積極進取的意志,上課非常積極,認真聽課做筆記。

然後開始慢慢鬆懈,上課摸魚,圖書館也不去了,大多數時候都宅在宿舍刷劇玩遊戲。

接著發展到逃課,奉行「60分萬歲」的原則。

到了畢業時,才驚覺自己竟然沒有一技之長,好的工作與自己無緣,只能隨便找一份工作餬口。

雖然也試圖做出改變,但總被生活按倒在地。最後,身上的稜角被削平,再也翻不起一點浪花,從此碌碌無為。

那些成績優異,考入名校讀研,或者進入名企工作的同學,哪個敢在大學鬆懈的。

如果真以為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那麼將來大概率會摔很慘。

03內向的人很吃虧

小時候,總會聽老一輩的人說:

不要老是一個人待著,多出去外面走走;不要這麼內向,多跟別人聊聊天;你這麼內向,以後工作了怕是很難升職加薪。

我們生活在一個推崇外向的社會,重視溝通、合作、表達,因此外向的人似乎更有優勢。

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內向的人常被認為是能力不足。

心理學家榮格最早提出了性格的外向和內向特質,他認為外向者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並積極投入其中;而內向者往往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吸引,更喜歡安靜和獨處。

所以,內向並不是缺點,它和外向一樣,都是人的一種特質。

事實上,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也更善於思考和創造。

馬化騰、張朝陽、以及賈伯斯的合伙人沃茨尼亞克都是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耀眼的成績。

因此,你不必逼迫自己變得外向,內向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

只有認同自己,才能看到身上的閃光點,才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04我是為你好

這可能是最大的坑了。

前面我們講過的幾點,都可以用這句話套用。

年輕人就要多吃點苦——我是為你好;現在好好學習,等上大學就輕鬆了——我是為你好;你要學著外向一點——我是為你好;

老一輩人很難體會到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麼,常常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當做指點後備的資本。

他們常掛在嘴上的幾句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我XXX的時候,你還穿開襠褲呢。

然而,時代在發展,老一輩人很多的價值觀和經驗,到現在不一定適用,無法套在年輕身上。

更何況,老一輩人所處的年代,社會變遷的速度非常快。

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路程,他們見證了社會的巨變。

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人生經驗對年輕人的參考價值非常有限。

最可怕的是,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時不時用道德綁架的方式,強行幹預你的人生路徑,並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

我們經常看到這句話: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

然而,我們一直都在承受這樣的痛苦。

05寫在最後

當然,我們很清楚,老一輩的初衷也許是很好的。

他們害怕我們在社會上吃虧、走彎路,希望我們不必再經歷他們曾經遭受的痛苦。

但,這只是「小馬過河式」的指導,真正的路需要我們自己走出來。

記住一句話,我們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掌控,別人無法代替我們選擇。

相關焦點

  • 知乎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但是垃圾總是越來越多,一直埋一直埋總得有個頭啊,以後這片土地怎麼用,是留給後代的一個坑。
  • 地球為什麼不能被挖通?地球上挖的最深的坑有多深?
    地球這麼大,真的能被挖通嗎?在1989年的時候,當時世界上非常強大的五個國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蘇聯合作,想要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將這個地球挖通。這個工程在巴拿馬海峽這裡啟動了,他們研究發現,在這裡開始的話,挖通地球是最快捷的。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的時候,已經挖了1850米,但最後這個工程還是停下來了。
  • 地球為什麼不能被挖穿?地球上挖過的坑最深達到了多少米?
    有不少小夥伴小的時候曾經有這樣一個幻想,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有沒有可能把地球挖通,然後從地球的另一端直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呢?長大之後我們知道了一些事實,比如地球赤道的半徑大約在6378千米,如果利用現在目前擁有的技術,能不能把地球全部挖穿呢?
  • 這一代年輕人的壓力真的變小了嗎?這一代與老一輩到底差在哪裡
    導語:總有人說,現在年輕人生活條件好了,比起以前的老一輩,輕鬆很多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每一代人都會被當下的社會賦予壓力與挑戰,很多人都說這一代是未來的希望,寄予很大的期望,但這一代年輕人真的壓力也是很大。
  • 知乎熱門: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職場導師的鼻祖卡耐基就曾說過"失敗者都有不同缺陷,但成功者卻擁有許多共同的特質"。所謂的成功者,其實是掌握了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一些能力。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而朋友圈裡類似的抨擊亦不絕於耳——《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知乎的惡和我的投訴史》、《知乎作了什麼惡?》都是近一年間曾經刷屏的內容。  如果在微博上評選最常見的群體性負面標籤,「直男癌」、「小粉紅」和「知乎精英」很可能位列前三。  最新的案例是,微博大V性感玉米在3月18日開啟了「知乎『精英用戶』造謠言論朗讀」活動,一天後,音樂人梁歡宣布接力這一活動。
  • 知乎2萬贊: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
    文/麥大人最近,逛知乎看到一條很火的帖子:「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說實在的,進入社會已經十年有餘,到目前也沒什麼成就,眼看那些一同畢業的弟兄們個個混得風生水起,不禁有些黯然。這些年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前進的道路上踩過很多坑,也摔過很多跤,不過我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 普通人如何通過知乎快速崛起?
    最近超級喜歡知乎這款問答產品了,因為之前的積累終於獲得了反饋,每天都有數個人加我微信,有談合作的、招聘的、交友的。做自媒體最大的益處就是自動幫我篩選了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很明顯,大多數人因為知乎與我相識,我受益於知乎,所以必須推薦你們也玩玩。  最近我也多了很多真愛粉,並且時常有人找我探討公眾號的一些事情。
  • 知乎聯合五條人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
    1月7日,知乎聯合五條人樂隊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將經典曲目重新演繹,致敬知乎十周年來所有樂於分享、慷慨無私的答主們。五條人有一首歌曲名為《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描繪的是一群年輕人的生活,從普通人的視角詮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儘管去闖蕩,生活的問題讓生活來解答。如果說《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是對生活的隨性和無畏態度,那麼此次五條人與知乎合作的這首《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則更像是對前者的呼應。「回答大家,太空會不會有新的家?機器人它會寫詩嗎?」「告訴大家,下一個風口它吹向哪?」
  • 知乎、果殼商業道路概述
    這種提供部分免費信息,但要獲取全部信息則需要付費的形式,與很多網路遊戲的模式類似,以免費的模式先吸引你的眼球,勾起你的好奇心,若信息與自身需求恰好匹配,則付費的意願會很高,若用戶覺得值,發布者收穫物質財富,查看者收穫精神財富,若用戶覺得不值,發布者不會收益且還會被貼上「坑「的標籤,收益則屬於知乎。
  • 在知乎學數學是什麼體驗?醍醐灌頂,安排的明明白白
    近日,一篇「我在知乎學數學」的文章火了。知乎用戶、圖像算法工程師「z.defying」將線性代數、微積分和概率統計相關經典回答整理分享了出來,獲得近萬個贊同。「對於單個不懂的知識點,我經常在知乎搜大佬的回答,看完如醍醐灌頂,要是當初學數學也經常光顧知乎就好了。」他文章中熱情的「自白」,也讓很多用戶找到共鳴,在評論區呼叫他繼續更新。知乎竟能學數學?
  • @知乎,精英社區走下神壇是一種什麼體驗
    下降的門檻,變味的知識在知乎平臺上,不少老用戶都表示知乎已經不復當年了,以前的知乎可以說是群星薈萃,李開復、keso、黃繼新、梁邊妖……多少專業大牛發表著自己的真知灼見,那可真叫百花齊放。而如今的知乎呢?儼然成了水文聚集地,每天的熱門話題差不多快跟百度熱點一個路子了,原本屬於精英大V的陣地也已經被營銷號們批量佔領,再也不是當初那個硬核的精英社區了。
  • 知乎極速版
    知乎極速版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上知乎極速版,每天完成任務可獲得現金獎勵,輕鬆提現。 【邀請好友賺現金】邀請你的好友加入知乎極速版,可獲得現金紅包,每邀請 1 位,可得 5 元。 【籤到有獎】每天打開知乎,完成籤到可獲得金幣獎勵,連續籤到金幣翻倍。 【閱讀分享領金幣】閱讀內容,分享知識,收穫更多獎勵。 上知乎極速版,看新聞熱點,搜趣味知識。
  • 登上2017 Forbes Midas List是什麼體驗?我們和投了美圖知乎的...
    我覺得Snap只要能夠抓住年輕人的眼球,它未來的廣告的收益會非常好,廣告目前還是它最大的收入來源。它現在還在做硬體,也有很大的機會。未來還可以做遊戲、電影、電視等泛娛樂的方面,還有電商,都很有想像力,娛樂是一個幾萬億的大市場。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電視公司,在擔心找不到年輕人,年輕人都不看電視,而在手機上花很多時間,而Snap可以reach到年輕人。
  • 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 以知乎為例
    最新動態 (首屏)第一步 知乎的首頁有四個類別,分別是:我的收藏,最新動態,熱門問答和熱門收藏。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我的習慣是先瀏覽完最新動態,然後看情況切換到熱門問答或熱門收藏。既然有四個類別,其中"我的收藏"下還附帶子類別 (收藏的分類),我就決定採用 Drawer 取代 Scrollable Tabs 來作為導航方式。 Drawer 的優勢和 Scrollable Tabs 的劣勢之前已經談過,這裡不再贅述。
  • 知乎推出了新版首頁 看起來更懂用戶
    近日,知乎通過產品專欄公布了首頁改版的信息。新版首頁由此前「動態、發現、熱門」的首頁結構改為「關注、推薦、熱榜」;這其中隱含的主要變化在於,知乎第一次為熱門內容開設獨立頁面,同時還把社交關係和興趣推薦做了區分,「關注」頁面下的內容完全經由用戶自主選擇的社交關係決定,並且主要按照時間排序,而」推薦「頁面則專注為大家做興趣推薦。
  • 白夜追兇的坑還沒填上 編劇指紋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白夜追兇的坑還沒填上 編劇指紋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重生,你真的看懂了嗎?最開始,有多少人是衝著編劇指紋去的?又有多少人是衝著張譯去的?當我向身邊的人安利這部劇的時候,她看了一集跟我說:我一打開就看到一個神經病還是精神病。然後堂而皇之的棄劇了。我堅持看到了最後。
  • 川普為拜登挖的坑,沒想到,日韓卻遭殃了
    圖為伊朗海軍最近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東地區,目前美伊兩國關係已經異常緊張,甚至到了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階段,這也是川普為拜登挖的坑,沒想到拜登還沒有上任,日韓兩國卻先遭殃了,原來一艘韓國油輪在波斯灣海域慘遭扣押,再往前推
  • 知乎去哪兒
    原標題:知乎去哪兒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
  • 為什麼你認真寫的回答得不到知乎高贊?
    而作為知乎的回答者,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呢?下面正式給出知乎高贊的三條原則:原則一:在臨界點之內我們已經知道,是馬太效應使大部分長尾答案得不到展示。那有沒有可能存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一種是發布時間特別久遠的話題,另一種是特別熱門(瀏覽量高)的問題。這兩類問題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回答人數眾多,那個「對的答案」早已出現。而別忘了,我們的最高目標是要成為第一個出現的「對的答案」。知乎上各種話題眾多,一個提問動則上千萬瀏覽量,但你要知道那些熱鬧不是你的。對於普通知乎回答者來說,真正有效的問題只有下面紅圈裡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