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老實說,這個問題戳到我的痛點。
我大學之所以選擇工科,和老一輩的影響密不可分。
當時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然而,畢業後才發現,自己的專業是「知乎四大勸退專業」之一。
這也給我的人生帶來了重重阻礙,職業生涯非常不順利,最後不得不轉行。
說句大實話,這真的是個巨坑。
當然,老一輩給我們挖的「坑」遠不止這些,今天就給大家細數。
同時,也希望你能準確識別,並跳出這些坑。
01一味強調吃苦
「年輕的時候就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被灌輸過這句話。
在老一輩看來,只要是「吃苦」,就會有出路,人生就會有希望。
他們不管你現在做的事有沒有價值,假如你不能有始有終的做一件事,那就是吃不了苦,他們又會給你講一堆大道理。
這種把自虐當上進,把「吃苦」這一行為本身當成出路的想法,真的坑苦了很多年輕人。
他們一味強調吃苦,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假如一個人一直在重複簡單機械的勞動,這種類型的「吃苦」只是耗費青春,對個人的價值提升並沒有什麼幫助,當然也不會有出路。
真正的吃苦,是趁年輕的時候,多做一些有複利價值的事,隨著你人生價值的提升,你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02上大學之後就輕鬆了
「只要你好好學習,上大學就輕鬆了」。
這句話相信大家沒少聽,父母、老師都念叨了很多次。
這句話的作用其實和曹操的望梅止渴一樣,都是激勵你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
然而,有些人卻深信不疑,以為大學就是天堂,好像一切都塵埃落定似的。
這是一種「終點式思維」,認為只要達到某個目標或者某種狀態,就覺得大局已定,不需要再付出努力。
我見過許多這類年輕人:
大一的時候延續了高考積極進取的意志,上課非常積極,認真聽課做筆記。
然後開始慢慢鬆懈,上課摸魚,圖書館也不去了,大多數時候都宅在宿舍刷劇玩遊戲。
接著發展到逃課,奉行「60分萬歲」的原則。
到了畢業時,才驚覺自己竟然沒有一技之長,好的工作與自己無緣,只能隨便找一份工作餬口。
雖然也試圖做出改變,但總被生活按倒在地。最後,身上的稜角被削平,再也翻不起一點浪花,從此碌碌無為。
那些成績優異,考入名校讀研,或者進入名企工作的同學,哪個敢在大學鬆懈的。
如果真以為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那麼將來大概率會摔的很慘。
03內向的人很吃虧
小時候,總會聽老一輩的人說:
不要老是一個人待著,多出去外面走走;不要這麼內向,多跟別人聊聊天;你這麼內向,以後工作了怕是很難升職加薪。
我們生活在一個推崇外向的社會,重視溝通、合作、表達,因此外向的人似乎更有優勢。
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內向的人常被認為是能力不足。
心理學家榮格最早提出了性格的外向和內向特質,他認為外向者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並積極投入其中;而內向者往往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吸引,更喜歡安靜和獨處。
所以,內向並不是缺點,它和外向一樣,都是人的一種特質。
事實上,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也更善於思考和創造。
馬化騰、張朝陽、以及賈伯斯的合伙人沃茨尼亞克都是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耀眼的成績。
因此,你不必逼迫自己變得外向,內向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
只有認同自己,才能看到身上的閃光點,才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04我是為你好
這可能是最大的坑了。
前面我們講過的幾點,都可以用這句話套用。
年輕人就要多吃點苦——我是為你好;現在好好學習,等上大學就輕鬆了——我是為你好;你要學著外向一點——我是為你好;
老一輩人很難體會到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麼,常常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當做指點後備的資本。
他們常掛在嘴上的幾句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我XXX的時候,你還穿開襠褲呢。
然而,時代在發展,老一輩人很多的價值觀和經驗,到現在不一定適用,無法套在年輕身上。
更何況,老一輩人所處的年代,社會變遷的速度非常快。
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路程,他們見證了社會的巨變。
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人生經驗對年輕人的參考價值非常有限。
最可怕的是,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時不時用道德綁架的方式,強行幹預你的人生路徑,並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
我們經常看到這句話: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
然而,我們一直都在承受這樣的痛苦。
05寫在最後
當然,我們很清楚,老一輩的初衷也許是很好的。
他們害怕我們在社會上吃虧、走彎路,希望我們不必再經歷他們曾經遭受的痛苦。
但,這只是「小馬過河式」的指導,真正的路需要我們自己走出來。
記住一句話,我們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掌控,別人無法代替我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