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2020-09-05 謙萸

我感覺是對大自然的破壞,而且很多破壞是不可恢復性的。

1.氣候變化

南極北極的冰川是地球經過數以億計的年月才形成的,如今地球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快,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成噸成噸的排放,氣候變暖了,幾十年間融化了天量的冰川。而這些冰川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能需要好幾億年。

丹麥氣象研究所專家魯思·莫特蘭說,光是2019年7月,格陵蘭冰川融化量高達1970億噸,往年此時的融冰量僅約600億至700億噸。海平面也伴隨著冰川融化而上升,許多地球效應隨之而來。

海平面上升給沿海地區居民帶來了危害。它使沿海地區災害性的風暴潮發生更為頻繁,洪澇災害加劇,沿海低地和海岸受到侵蝕,海岸後退,濱海地區用水受到汙染,農田鹽鹼化,潮差加大,波浪作用加強,減弱沿岸防護堤壩的能力,迫使設計者提高工程設計標準,增加工程項目經費投入,還將加劇河口的海水入侵,增加排汙難度,破壞生態平衡。

總是感嘆2020年不太平,其實就是前些年留下的大坑,比如蝗災,澳洲大火,瘟疫,多多少少都與氣候變化有關係。

2.大量生物滅絕

人類狩獵,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侵犯動物生存領地導致大批量的物種滅絕。

西袋狸,東袋狸,北美白狼,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旅鴿,基奈山狼,佛羅裡達黑狼,新墨西哥狼,巴巴裡獅,中國犀牛,澳豚足袋狸,澳花袋鼠,澳巨兔袋狸,新南威爾斯白袋鼠,峇里虎,印度亞洲獵豹,喀斯喀特棕狼,墨西哥灰熊這些生物永遠的離開了地球,而且就在近百年的時間裡。

目前還有許多瀕危動物,比如下面這隻懶猴

維持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特別重要,大自然龐大的基因庫可以為人類很多科技研究提供思路。比如某些傳染病毒,可以從某些動植物身上提取抗體。如果到最後地球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物種了,或許一種病毒就可以把他們一波帶走。

3.地下水汙染

曾經有工廠往地下打井,暗地裡往裡面排放汙水。要知道南水北調之前北方人地下水用得特別多,尤其在華北這一帶。你往地底下排汙水,讓大家怎么喝,工廠私底下排放的廢水一定是超標的,含有但不限於如酚、鉻、汞、砷、放射性物質、細菌、有機物。

地下水不同於地表水,流動緩慢,更新緩慢,汙染之後很難自行恢復,完全變清澈需要數十數百年的時間。

關鍵是這種做法還不容易被發現,發現了也是按環境法定罪,個人感覺罰多少錢都不夠。

4.垃圾填埋

我國垃圾回收處理還不是很完善,有一種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埋地裡。不過至少前幾年說不再接收洋垃圾了,外國的垃圾我中國不要了,少了不少待處理的垃圾。

好多塑料在地下一埋數億年也降解不了,連微生物都不愛吃的。網上查我國垃圾填埋場1748座,佔用了大量的土地面積。地下埋了垃圾,這片土地就不能用來幹別的了。

實不相瞞我單位附近就有一個垃圾填埋場,每次路過,尤其到了夏天,燻得頭疼,有種窒息的感覺。

但是垃圾總是越來越多,一直埋一直埋總得有個頭啊,以後這片土地怎麼用,是留給後代的一個坑。

相關焦點

  • 知乎熱門: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老實說,這個問題戳到我的痛點。我大學之所以選擇工科,和老一輩的影響密不可分。當然,老一輩給我們挖的「坑」遠不止這些,今天就給大家細數。同時,也希望你能準確識別,並跳出這些坑。01一味強調吃苦「年輕的時候就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地球為什麼不能被挖穿?地球上挖過的坑最深達到了多少米?
    有不少小夥伴小的時候曾經有這樣一個幻想,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有沒有可能把地球挖通,然後從地球的另一端直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呢?長大之後我們知道了一些事實,比如地球赤道的半徑大約在6378千米,如果利用現在目前擁有的技術,能不能把地球全部挖穿呢?
  • 地球為什麼不能被挖通?地球上挖的最深的坑有多深?
    地球這麼大,真的能被挖通嗎?在1989年的時候,當時世界上非常強大的五個國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蘇聯合作,想要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將這個地球挖通。這個工程在巴拿馬海峽這裡啟動了,他們研究發現,在這裡開始的話,挖通地球是最快捷的。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的時候,已經挖了1850米,但最後這個工程還是停下來了。
  • 這一代年輕人的壓力真的變小了嗎?這一代與老一輩到底差在哪裡
    導語:總有人說,現在年輕人生活條件好了,比起以前的老一輩,輕鬆很多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每一代人都會被當下的社會賦予壓力與挑戰,很多人都說這一代是未來的希望,寄予很大的期望,但這一代年輕人真的壓力也是很大。
  • 知乎聯合五條人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
    1月7日,知乎聯合五條人樂隊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將經典曲目重新演繹,致敬知乎十周年來所有樂於分享、慷慨無私的答主們。五條人有一首歌曲名為《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描繪的是一群年輕人的生活,從普通人的視角詮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儘管去闖蕩,生活的問題讓生活來解答。如果說《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是對生活的隨性和無畏態度,那麼此次五條人與知乎合作的這首《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則更像是對前者的呼應。「回答大家,太空會不會有新的家?機器人它會寫詩嗎?」「告訴大家,下一個風口它吹向哪?」
  • 知乎2萬贊: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
    文/麥大人最近,逛知乎看到一條很火的帖子:「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說實在的,進入社會已經十年有餘,到目前也沒什麼成就,眼看那些一同畢業的弟兄們個個混得風生水起,不禁有些黯然。這些年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前進的道路上踩過很多坑,也摔過很多跤,不過我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 登上2017 Forbes Midas List是什麼體驗?我們和投了美圖知乎的...
    我覺得Snap只要能夠抓住年輕人的眼球,它未來的廣告的收益會非常好,廣告目前還是它最大的收入來源。它現在還在做硬體,也有很大的機會。未來還可以做遊戲、電影、電視等泛娛樂的方面,還有電商,都很有想像力,娛樂是一個幾萬億的大市場。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電視公司,在擔心找不到年輕人,年輕人都不看電視,而在手機上花很多時間,而Snap可以reach到年輕人。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而朋友圈裡類似的抨擊亦不絕於耳——《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知乎的惡和我的投訴史》、《知乎作了什麼惡?》都是近一年間曾經刷屏的內容。  如果在微博上評選最常見的群體性負面標籤,「直男癌」、「小粉紅」和「知乎精英」很可能位列前三。  最新的案例是,微博大V性感玉米在3月18日開啟了「知乎『精英用戶』造謠言論朗讀」活動,一天後,音樂人梁歡宣布接力這一活動。
  • 川普為拜登挖的坑,沒想到,日韓卻遭殃了
    圖為伊朗海軍最近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東地區,目前美伊兩國關係已經異常緊張,甚至到了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階段,這也是川普為拜登挖的坑,沒想到拜登還沒有上任,日韓兩國卻先遭殃了,原來一艘韓國油輪在波斯灣海域慘遭扣押,再往前推
  • 知乎、果殼商業道路概述
    ,一方面是這樣把知識直接與錢掛鈎,讓社區變了味道,另一方面覺得這樣的形式會降低無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符合知識的共享精神,總之褒貶不一(筆者搜集了各種論壇社區,包括知乎上的評論而得出的普遍結論)。這種提供部分免費信息,但要獲取全部信息則需要付費的形式,與很多網路遊戲的模式類似,以免費的模式先吸引你的眼球,勾起你的好奇心,若信息與自身需求恰好匹配,則付費的意願會很高,若用戶覺得值,發布者收穫物質財富,查看者收穫精神財富,若用戶覺得不值,發布者不會收益且還會被貼上「坑「的標籤,收益則屬於知乎。
  • 假名媛、凡爾賽體背後是年輕人正被「榨乾」的事實
    當然,凡爾賽文學最大的特點,其實就是「虛構」,說白了就是「撒謊」。只是這種謊言對看熱鬧的網友並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所以絕大多數人對於這種「文體」還是以嘲諷和解構為主。擦亮眼睛,看清事實,實際上,種種「炫富」的背後,暴露的是當代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問題——貧困。真實的貧窮年輕人的貧困化是一個全球問題,在發達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 為什麼說拜登在短時間內,無法扭轉川普政府為自己挖下的坑呢?
    2020-11-17 21:49:05 來源: 古時候 舉報   川普給拜登挖了很多坑
  • 「恰到飯」的知乎,對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來源:36氪原標題:「恰到飯」的知乎,對於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作者:百子灣金鳳凰  如果2016 年是「知識付費元年」,那麼 2019 年則無疑是知識付費的「退潮之年」。那麼問題就來了:平臺下一個增長的抓手會在什麼地方呢?知乎可能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3 月 18 日,知乎宣布,截止今年 2 月底,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 4 倍;並且同時宣布會員開始 5 折特惠,並推出「全民閱讀計劃」,在 18~25 日免費開放上千本「鹽選」專家講書。
  • 老兵:現在的年輕人敢罵國家不敢罵單位領導
    80歲那年, 尹吉先深感網絡論壇經常是非混淆、 年輕人 「無知」, 慨然投身網際網路。四年來, 每天寫博客、 微博, 自學PS和視頻編輯, 尹吉先終在知乎網爆紅, 屢被罵為 「腦殘」、「自乾五」。  然而, 耄耋老人笑看 「宵小」、 樂此不彼。
  • 從孕期到哺乳期,老一輩糟糕的育兒經驗很坑娃,媽媽別掉坑
    微博上有一個討論話題: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經驗是什麼?2.1萬討論,1.3億閱讀,看來還是有很多人要吐槽的。真正的婆媳關係是從生娃之後開始的,和婆婆能不能處得好,生一個娃就知道了!對於婆婆來說,媳婦生的娃是她的孫子孫女,所以她有權利指手畫腳,而對媽媽來說,從自己肚子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孩子,自己更有主導權。
  • 知乎去哪兒
    原標題:知乎去哪兒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
  • 郎朗的鋼琴課:從知乎用戶到老師
    而對於知乎來說,由於既有調性和社區規則,知乎的終目標其實有著一定引以為傲的崇高性,廣告流顯然不是其商業化的終極,中國版Quora也不是其真正野心。 由最初的「問答社區」,成長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綜合性社區平臺」,知乎都是在向外界傳達自己的業務廣度和深度。
  • 白夜追兇的坑還沒填上 編劇指紋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白夜追兇的坑還沒填上 編劇指紋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重生,你真的看懂了嗎?最開始,有多少人是衝著編劇指紋去的?又有多少人是衝著張譯去的?當我向身邊的人安利這部劇的時候,她看了一集跟我說:我一打開就看到一個神經病還是精神病。然後堂而皇之的棄劇了。我堅持看到了最後。
  •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但實際上,巴黎和會上反而挖了一個叫做《凡爾賽和約》的大坑出來,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那麼為什麼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反而挖了一個二次大戰的坑呢? 一、恐怖的世界大戰 要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嚇人不嚇人,那是真嚇人。
  • 知乎:依舊是普通人「崛起」的機會之一
    1今天,知乎又上頭條了。這次上頭條的報導名字叫「知乎大v再次出走」。上一次所謂的出走,是悟空問答籤約了300多個知乎大v。但是在我看來,知乎鼓勵優秀內容創作者的機制依舊存在,而且繼續運轉良好。不過作為一個在知乎上有20多萬關注者的所謂「大v」——實際上就我的了解,大多數籤約其他平臺的知乎大v——一定程度上還是會繼續在知乎這個平臺去更新自己的內容。知乎起家,離不開「認真你就贏了」的社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