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

導演從2009年開始拍攝,在2015年結束最後一次拍攝,整整花了6年時間。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
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第一次去拍她的時候,她非常熱愛讀書,她說她的夢想是去北京上大學。
第二個孩子叫徐佳,是一個城鎮小青年,來自湖北鹹寧,農民工的一代,也正因為如此,一家人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覺得一家人在城市裡打工受盡了欺負,於是把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出路,第一次拍他的時候他已經是第三次復讀了。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學習、複習……
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讀的美院附中,但是中途輟學,輟學後拍過話劇、開過酒吧、在商店賣東西……
三個社會不同階層的孩子,一個在家餵豬、割穀子,夢想著能去北京上大學;一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復讀,把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作為唯一的出路;一個從最好的高中輟學,覺得只要自己不餓死幹什麼都行。就是這樣三個孩子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會有不同階層,不同階層過著不同的生活,都在為自己尋找著出路。影片直白地向我們展示著一種社會現實,一種可以刺痛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沉重。
再來看一看影片的結局。甘肅女孩馬百娟15歲輟學,家人一直灌輸著女孩子都是要嫁到別人家的,書稍微讀一讀就行,只要夠用,大了就要靠老公,她也曾經有過很多憧憬和幻想,但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好像所有人都在跟她灌輸一種結婚嫁人是唯一的出路的思想。最後(2015年),馬百娟和她表哥結婚了,懷孕了。
徐佳考上了大學,湖北工業大學,但是由於大學較為普通,找工作時非常的吃力,不過幸運的是,他找到了工作,也結婚了;袁晗寒最後去了德國,也曾到國內實習,還開了一個藝術投資公司。

這樣一個簡單直白的片子,確實可以帶給人們很多不同的思考。我看了以後,最大的思考就是關於「社會階層」的一些思考。馬百娟嫁給了自己的表哥,相夫教子,似乎並沒有任何改變;而徐佳,農民工的子弟,通過高考,似乎確實改變了他的人生,不錯的工作、美滿的家庭。有一句話叫做「寒門難出貴子」,就是說寒門家的孩子在這個社會想要出人頭地,可能要付出比我們父輩那一代更大的努力。是的,人生從來沒有公平之說,有的人出生嘴裡就有金鑰匙,而有的人出生連父母都沒有!人生和人生是沒有可比性的,在這個影片中,袁晗寒擁有的東西馬百娟和徐佳都沒有,袁晗寒的生活是馬百娟和徐佳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徐佳去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出了自己的出路,也許徐佳的下一代也能像袁晗寒一樣,擁有一個不錯的生活環境。
所以人生的出路在哪裡?不知道。甚至你的人生到底有沒有那樣一條出路,都是不確定的。但那又能怎樣呢?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努力。因為我們的努力,不僅是為了我們的父母、我們自己,更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比我們更好,那我們就更要努力,或許以後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