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2020-12-02 刊行教育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

導演

導演從2009年開始拍攝,在2015年結束最後一次拍攝,整整花了6年時間。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

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第一次去拍她的時候,她非常熱愛讀書,她說她的夢想是去北京上大學

第二個孩子叫徐佳,是一個城鎮小青年,來自湖北鹹寧,農民工的一代,也正因為如此,一家人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覺得一家人在城市裡打工受盡了欺負,於是把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出路,第一次拍他的時候他已經是第三次復讀了。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學習、複習……

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讀的美院附中,但是中途輟學,輟學後拍過話劇、開過酒吧、在商店賣東西……

三個社會不同階層的孩子,一個在家餵豬、割穀子,夢想著能去北京上大學;一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復讀,把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作為唯一的出路;一個從最好的高中輟學,覺得只要自己不餓死幹什麼都行。就是這樣三個孩子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會有不同階層,不同階層過著不同的生活,都在為自己尋找著出路。影片直白地向我們展示著一種社會現實,一種可以刺痛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沉重。

再來看一看影片的結局。甘肅女孩馬百娟15歲輟學,家人一直灌輸著女孩子都是要嫁到別人家的,書稍微讀一讀就行,只要夠用,大了就要靠老公,她也曾經有過很多憧憬和幻想,但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好像所有人都在跟她灌輸一種結婚嫁人是唯一的出路的思想。最後(2015年),馬百娟和她表哥結婚了,懷孕了。

徐佳考上了大學,湖北工業大學,但是由於大學較為普通,找工作時非常的吃力,不過幸運的是,他找到了工作,也結婚了;袁晗寒最後去了德國,也曾到國內實習,還開了一個藝術投資公司。

徐佳和老婆

這樣一個簡單直白的片子,確實可以帶給人們很多不同的思考。我看了以後,最大的思考就是關於「社會階層」的一些思考。馬百娟嫁給了自己的表哥,相夫教子,似乎並沒有任何改變;而徐佳,農民工的子弟,通過高考,似乎確實改變了他的人生,不錯的工作、美滿的家庭。有一句話叫做「寒門難出貴子」,就是說寒門家的孩子在這個社會想要出人頭地,可能要付出比我們父輩那一代更大的努力。是的,人生從來沒有公平之說,有的人出生嘴裡就有金鑰匙,而有的人出生連父母都沒有!人生和人生是沒有可比性的,在這個影片中,袁晗寒擁有的東西馬百娟和徐佳都沒有,袁晗寒的生活是馬百娟和徐佳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徐佳去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出了自己的出路,也許徐佳的下一代也能像袁晗寒一樣,擁有一個不錯的生活環境。

所以人生的出路在哪裡?不知道。甚至你的人生到底有沒有那樣一條出路,都是不確定的。但那又能怎樣呢?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努力。因為我們的努力,不僅是為了我們的父母、我們自己,更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比我們更好,那我們就更要努力,或許以後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出路。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
  • 不努力的父母,是怎樣一點點拖累孩子的?
    之前有一部刷爆屏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不知道大家看過沒? 孩子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父母現在越努力,孩子以後就越幸運。 2 其實為人父母,誰不想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呢? 但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好的教育,很費錢。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但一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即便是這麼樸實的願望也實現不了。最後她在15歲退學,那個年紀她也沒辦法打工。她其實也有很多憧憬也想去嘗試。在那個封閉的環境下,大家都在給她灌輸著——反正她大了之後,就是要靠她老公。而這好像就是他們的出路。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可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樣一種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出路」,為什麼要找「出路」,而是日復一日的活著,掙扎著。有一條回答帶出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雖然多年前聽說過這部紀錄片,但這番回味下,讓我作為一個很普通的年輕人多了些許思考。2009-2015年,6年間,一個叫做鄭瓊的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天,主理人小姐姐在世貿天階帶大家一起看了鄭瓊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出路》。如果你剛好錯過了這次活動,不知道這個片子講什麼,可以在往期的文章裡回顧影片內容: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電影放映結束之後,導演來到現場和觀眾們聊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話題,現場交流的氛圍非常好,以下是現場交流實錄:主理人小姐姐:鄭瓊導演原來是光線傳媒的創始人,她辭職之後做了一個紀錄片的論壇,叫【IDOCS
  • 普通家庭的孩子,長大當醫生和教師是最好的出路?解釋讓人服氣
    文|秘籍君談到孩子的學習,就不得不說說孩子未來的出路。因為,我們讓孩子上興趣班,培養他們的愛好也罷,還是讓孩子高中分文理、大學選專業也罷,其實都是從孩子的未來出路考慮的。有人說,作為普通家庭的孩子,長大當醫生和教師是最好的出路。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而慶幸的是,有些人的出路已經成為我們的來路,回頭望著那些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迷茫與掙扎,慶幸的是那些已經成為過去,再回頭時卻充滿了感恩——感恩你不曾放棄自己,不曾放棄努力!如果沒有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如果沒有見證馬百娟一生中短短6年的生活,我們可能不太相信,時間在某些人的生活裡是停滯了的。他們為了生存而活著,沒有零食,沒有花衣服,沒有童話書——沒有選擇就是他們的選擇。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
  • 法學博士畢業之後真實的就業出路
    大家可以想到的就業出路: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進入高校當一名法學教師、進入科研院所從事科研工作、進入期刊編輯部從事編輯工作、考公務員、做律師、進入企業、自主創業。好像都還不錯,而且不少還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例如進入高校當老師,同時兼職做律師,生活很愜意。
  • 孩子一緊張就停止思考怎麼辦?父母使用3招,幫孩子克制緊張感
    因此父母在面對那些一緊張就停止思考的孩子時,需要重視起來,多花點時間幫助孩子們克服這方面的缺陷,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想要解決孩子們的緊張問題,"對症下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此之前,父母需要了解促使孩子們變得緊張的原因,找到了準確原因才能夠採取準確的措施。
  • 揭露社會殘酷真相的高分紀錄片《出·路》
    這句袁枚的小詩在2018年的《經典詠流傳》中,被鄉村支教教師梁俊和烏蒙山的孩子所演唱,觀眾聽後不禁為之落淚。不小看自己,不被眼前艱難生活束縛,這是他們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心靈觸動。 歌曲《苔》 然而,能成為牡丹開的畢竟是少數。還有不到兩個月,就是新一輪高考了。
  • 《出路》三個孩子的十年: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了人生最大的騙局
    《出路》這部電影看的我很難受,我很贊同評論區的一句話:「貧窮不能剝奪人的才能,貧窮卻能剝奪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導演鄭瓊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去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之路。片子裡記錄了農村女孩馬百娟、都市女孩袁晗寒、小鎮青年徐佳從學習到就業,跨度十年的生活歷程。農村女孩馬百娟,是影片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個人物。
  • 「孩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努力!」諸如此類的毒雞湯正侵蝕無數家長
    不少心靈雞湯都是寄託著家長,社會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毒雞湯」正一點一滴的侵蝕著家長,也不斷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孩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是否可以看做是家長無奈又無助的一種體現?但站在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的身份來說,孩子不努力那他就是社會的淘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