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
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
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因為還是未成年人,她找不到工作。人家問她那麼小為什麼不讀書了,她沉默了,尷尬地笑笑。她也想為自己努力一把,可是在封建、世俗面前,她退縮了。
她的父母、村裡人經常給她洗腦:女娃就是別人家的人,讀那麼多書也沒用,始終要嫁人,生娃,把孩子拉扯大,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女人最終還不是得靠丈夫,讀書真沒啥用!
果不其然,2015年再次拍攝的時候,馬百娟挺著個大肚子,她跟她表哥結婚了,一切跟她父母設定的一模一樣:女孩子的出路就是找個差不多的人嫁了。
在馬百娟家鄉,女性的地位從出生開始就註定是卑微的,要為夫家、孩子而活。一個封閉不開化的山村,人們每天都為了忙碌而忙碌,一日三餐就是天大的事。他們無暇去思考個人的真正價值,也無法給予孩子應有的愛。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一個閉塞的環境、封建的思想徹底把一個有著大學夢的孩子毀了,為了不成為異類,心甘情願地接受洗腦。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而且貧窮、封建閉塞的基因也會在家庭內部代際中傳承下去,孩子所接收到的是父母失敗、錯誤的人生觀念,父母不斷地給孩子洗腦,要他們全盤接受父母的認知,等孩子長大了,他們憑什麼來打破原生家庭的詛咒呢?
原生家庭影響了一個人對待生活、工作、婚姻的態度,而且還會繼續遺傳給下一代。
如果我們曾經遭遇不幸,與過去和解、擁抱受傷的自己。並把愛傳遞給孩子,讓他們享受更自由的人生,勿做孩子的掌控者!
孩子的出路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格局決定的。父母要爭氣,孩子才會有出息。
我是@橙子育兒講堂 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育兒、有趣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