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2021-01-09 橙子育兒講堂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

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

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因為還是未成年人,她找不到工作。人家問她那麼小為什麼不讀書了,她沉默了,尷尬地笑笑。她也想為自己努力一把,可是在封建、世俗面前,她退縮了。

她的父母、村裡人經常給她洗腦:女娃就是別人家的人,讀那麼多書也沒用,始終要嫁人,生娃,把孩子拉扯大,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女人最終還不是得靠丈夫,讀書真沒啥用!

果不其然,2015年再次拍攝的時候,馬百娟挺著個大肚子,她跟她表哥結婚了,一切跟她父母設定的一模一樣:女孩子的出路就是找個差不多的人嫁了。

在馬百娟家鄉,女性的地位從出生開始就註定是卑微的,要為夫家、孩子而活。一個封閉不開化的山村,人們每天都為了忙碌而忙碌,一日三餐就是天大的事。他們無暇去思考個人的真正價值,也無法給予孩子應有的愛。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一個閉塞的環境、封建的思想徹底把一個有著大學夢的孩子毀了,為了不成為異類,心甘情願地接受洗腦。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而且貧窮、封建閉塞的基因也會在家庭內部代際中傳承下去,孩子所接收到的是父母失敗、錯誤的人生觀念,父母不斷地給孩子洗腦,要他們全盤接受父母的認知,等孩子長大了,他們憑什麼來打破原生家庭的詛咒呢?

原生家庭影響了一個人對待生活、工作、婚姻的態度,而且還會繼續遺傳給下一代。

如果我們曾經遭遇不幸,與過去和解、擁抱受傷的自己。並把愛傳遞給孩子,讓他們享受更自由的人生,勿做孩子的掌控者!

孩子的出路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格局決定的。父母要爭氣,孩子才會有出息。

我是@橙子育兒講堂 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育兒、有趣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馬百娟甘肅山村裡的馬百娟一心想讀書,堅信讀書能夠改變她的命運,想要考北京的大學。她的喜樂的狀態能深深吸引大眾。雖然她自始至終只有一件衣服可以穿,雖然她要走上十幾裡山地才能買到學習用具,但是她那個笑容都沒法抑制住。
  • 《出·路》三個階層,三種人生,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嗎?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拍攝了一本紀錄片,給出了她的答案。不過與其說是答案,更像是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後丟給了大眾。《出路》跟蹤拍攝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歷時六年追隨三位主人公,記錄下他們的夢想與當代中國現實的碰撞,這是不同地區的中國年輕人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故事。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導演導演從2009年開始拍攝,在2015年結束最後一次拍攝,整整花了6年時間
  • 揭露社會殘酷真相的高分紀錄片《出·路》
    這句袁枚的小詩在2018年的《經典詠流傳》中,被鄉村支教教師梁俊和烏蒙山的孩子所演唱,觀眾聽後不禁為之落淚。不小看自己,不被眼前艱難生活束縛,這是他們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心靈觸動。 歌曲《苔》 然而,能成為牡丹開的畢竟是少數。還有不到兩個月,就是新一輪高考了。
  • 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孩子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合理嗎?
    另一位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教育,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指出教育的功能是劃分社會階層。相比於資本,相比於身份,相比於關係……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是最合理的事情!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一個試圖用道理安撫人心,一個在用行動詮釋焦慮本身……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
  • 學區房決定階層!雖然很殘酷但是很真實!
    階層固化是時下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如何實現階層躍遷,成為了這個時代人們的集體焦慮。自古以來,有階層之說,你不得不承認,階層固化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很殘忍,但很多人的階層是由父母給的。昔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從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直至學宮之旁。孟子的母親竭盡全力培養他,才有了後來孟子的「亞聖」之名。
  • 22年追蹤13個娃,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夢想
    這部影片的製作人通過長達56年的追蹤,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進行了每隔7年一次的特殊採訪,以此來了解他們的人生軌跡。由於影片非常直觀地呈現了家庭教育、自身性格以及外部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及改變,該影片還被網友稱為英國最偉大的記錄片之一。
  • 《出路》三個孩子的十年: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了人生最大的騙局
    《出路》這部電影看的我很難受,我很贊同評論區的一句話:「貧窮不能剝奪人的才能,貧窮卻能剝奪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導演鄭瓊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去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之路。片子裡記錄了農村女孩馬百娟、都市女孩袁晗寒、小鎮青年徐佳從學習到就業,跨度十年的生活歷程。農村女孩馬百娟,是影片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個人物。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這個片子之前,我看過一些國外的紀錄片,包括BBC的《人生七年》,以及國內陳為君導演也拍了《出路》。您覺得相比之前這兩部也是聚焦於階層,聚焦於階層固化,聚焦於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的片子,您的片子有什麼不同?就是這兩個問題,然後問完了以後交流機會就留給大家。
  • 吳軍 :當階層固化,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
    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我們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
  •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命運如梯,沒有盡頭
    但當熟悉的片頭音樂《Whispers》響起,你知道,命運如螺旋階梯,看似上升,卻沒有出路和盡頭。就像這樂曲一般,旋復如不止息的圓舞。第二季將用八集篇幅講完原著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萊農和莉拉的人生,在青年時代急速分化,延續了上一季兩個女孩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暴力、危險、仇恨的描寫,同時愛情與階層是這一季的新主題。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 年度親子影單,多部高分影片讓孩子寒假在家學習娛樂兩不誤
    這不僅是一部體育題材的片子,教孩子團隊合作精神,它的「燃」來自於一群困境少年衝擊命運的韌勁,更來自苦與淚交織的人生選擇時刻。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它更關乎於生存處境與人生選擇,球場之外遠比球場之內更精彩。」HBO2020年推出的一部大戲《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播出後一直保持著9.6的高分,甚至超越了第一部。
  • 校外培訓機構一張家庭調查表引發的關於不同階層教育觀念的思考
    這個調查表,除了調查孩子的家庭背景以外,除了給孩子劃分地位等級以外,我還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家長的工作性質和穩定度,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和質量,家長在孩子身上能夠投入的資源,這3點把當代中國社會的不同階層鏡像般投射到不同家庭的教育觀念上。舉2個我身邊存在的例子。
  • 普通青年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片頭這部紀錄片一共八集。在中國,高考是幾乎每個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尤其是普通家庭普通年輕人。紀錄片《出路》畫面截取你進入不同層次的大學,所獲得的資源,所能擁有的平臺是大不相同的,大概率畢業後求職乃至整個職業和人生都可能會因此而不同。
  • 《雲是黑色的》:展現都市愛情的不同形態與殘酷真相
    善寫鄉愁與親情的劉梓潔繼《親愛的小孩》後,又一次以冷色的幽默與暖色的犀利,敘述愛情的千姿百態與殘酷真相。在所有啼笑皆非的遇見後,願我們還能「嘿嘿嘿」以對生活。  [作者簡介]  劉梓潔,1980年生,彰化人。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周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