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窮?」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
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
「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1997年,中國開始推行教育產業化政策。從那時候起,高等教育成為了一種商品。在高考這場考試中,發揮最好的那部分學生,將會進入由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大學。大多數人則需要支付高額的學費,進入民辦高校。
以2012年高考結束的考場外一幕開始,紀錄片《出路》講述了三個人的故事:民辦高校招生宣傳員王老師、高考結束的女孩王盼、大學應屆畢業生萬超。
在2020年高考剛結束的這個季節,看看這部紀錄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們是個公司,我們不是個學校」
門口掛著「歡迎參加高招說明會的家長和同學們」的橫幅,屋子裡坐滿了家長和學生,臺上有個人正拿著麥克風熱情洋溢地發表演講。
那個人是一所民辦高校的招生宣傳員王老師,他的任務是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宣傳演講讓學生家長交費就讀該學校。平均下來,每場至少需要轉換三個學生他才能完成任務。
他說了很多「大實話」,關於自己的宣傳演講是怎麼回事,關於學校教學質量怎麼樣。
站在講臺上,他會先給家長們講一個猶太人讀書的故事,說明「讀書是甜蜜」的。爭取在十分鐘內把家長們說得沉浸其中,這樣家長們才有可能掏錢。接著,他引用古人說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他還會進一步說到家長們的心坎裡去「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擁有高品質的、體面的生活。此外,自然也免不了向家長們展示學校的教學環境、師資隊伍和優秀畢業生等。
實際上,王老師說:「我們是個公司,我們不是個學校。」學校只是把人招進來,最終會發一個大學文憑,再把人送走的一個商業性質的學院。
學校也從來不會管老師教得好或是不好,「90%的老師都沒有教師資格證這樣的東西」。在宣傳會上介紹的進入高新技術IT企業的成功學員,更是萬裡挑一的極個別學員。
而且學校都是安排畢業生去外地工作,這樣就算工作不靠譜,學生都無法回來學校討說法。因為路途遙遠,回來要交通費,王老師引用他領導說的話「他(指學生)迫於生存,他會自己就地解決」。
儘管這樣,但是優勢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裡,農村的大多數孩子沒能進入重點大學。他們想繼續讀書改變命運的話,只能花費高額學費讀民辦高校。
一個學生學費12500元,讀三年,畢業後可能要四五年才能賺回來。
王老師說他們都是去農村做宣講,因為城裡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而農村裡的學生,很多在上大學前,連電腦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王老師是學平面設計的,但是被學校安排出來做招生,他覺得是在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通常宣講會結束後,他都儘量避免再去跟家長們做過多的接觸,因為「接觸多了自己受不了啊」。
「我就是要怪你,誰叫你生我啊」
王盼參加完高考,那天獨自去縣城裡查成績。
當得知自己的分數是388分時,她瞬間就情緒失控了,哭著跟同學說「我該怎麼辦啊」。
王盼知道,讀書是改變自己家裡生活條件的辦法,但是不理想的成績意味著高額的學費。這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
王盼的父母都沒有讀過什麼書,靠搬磚務工維持生計,她的媽媽還失去了一條手臂。
對於王盼的高考成績,她媽媽心裡也難過,但是不表現出來。她覺得是女兒沒有發揮好,平時女兒學習很刻苦。
雖然成績不盡如人意,王盼的媽媽還是決定請客吃飯,這樣會收到禮金,支持王盼讀書。而且她覺得,就算不請吃飯,別人也會送來。
她挨家挨戶去請客,還很坦率地說「請客我心裡發毛,臉上發燒」。
有一戶的兩位老人家估計是她的親人,關心地問學費要多少,得知加起來要兩萬多一年,老人家驚嘆「那可是不得了啊」,但是他們還堅持要給點錢,讓帶給王盼。
一家三口吃飯時,爆發過矛盾。說起填報哪個學校,王盼說學校門口有很多發宣傳資料的。她爸爸說那些都是騙錢的,還有個朋友被騙了之類的。
王盼說她也不知道哪個是騙錢的,要不你幫我填。她爸爸說「我不認識字」,王盼說「你不認識字也要怪我嗎」,還說到「又不是我不讓你讀書」。
她爸爸說到王盼讀書不好要怪她外公家,她媽媽是讀過高中的。王盼說,我不怪媽媽,「我就是要怪你,誰叫你生我啊」。
這一幕爭吵,在農村家庭裡很容易出現。應該也有很多小孩面對貧窮的生活,不明白大人的世界:沒有條件撫養,為什麼要生我?
王盼說過,她讀書是想讓爸爸媽媽過得好一點,都不是為了我自己。
這也是很多窮苦人家小孩的想法,懂事得來又惹人心疼。
王盼的爸爸媽媽當然也是希望她有出息的,兩人在看她的高中畢業證時都流露出一股疼愛之情。
送王盼去讀書前,她媽媽坐在她的床邊對她說:「不管走到哪裡,要善於保護自己。」教育王盼在學校成績要拔尖點,以後說不定能優先推薦工作。
王盼媽媽在女兒讀書這件事上不會打擊女兒,一直是支持的態度,還會鼓勵女兒說「只是起點比別人低一點,吃虧點」。在送王盼去火車站的一幕中,配的是一首她媽媽唱的歌謠,「也想背上書包上學門······如何可以去讀書文······」
她媽媽也曾渴望過讀書。
王盼和媽媽去過一場王老師的宣講會,會場空隙,她媽媽還特地向王老師詢問。
宣講會結束後,王老師在酒店裡匆匆收拾行李時說到,王盼的家境貧寒,還拿錢來給這個學校,真是不值。
然而,「越是老實的這種人,他越聽你忽悠。」
這也是很多農村百姓的無奈,環境的局限,認知的匱乏,使得他們在面對影響子女前途的選擇時,有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借了朋友的錢,還借了我姐的錢」
萬超是武漢大學珞珈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在拍了畢業照和拿了畢業證書後,他踏上了找工作之路。
一趟趟跑招聘會,一次次面試。被回絕的失望,被肯定的狂喜。萬超經歷著許多應屆畢業生都會有的體驗。
終於,他獲得了去一個公司做清算專員的機會,先試用七天,再確定是否可以進入試用期。儘管是這樣無理的要求,萬超還是很開心,很珍惜這次機會。
入職當天,他拿紙巾仔細擦乾淨自己的工位,拿手機拍照工卡——這是他的第一張工卡,以前雖然做過實習,但是沒有過工卡。
萬超工作認真,入職後就連續兩天加班,周圍的人都下班了。也不是工作量大,而是他做的表格很難符合要求。
現實很骨感,最終萬超沒有通過考核。意味著他失去工作機會,需要重新找工作。
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更何況剛畢業時工資也低,一千多塊一個月也僅僅是能生存。房租,夥食,等等,都要花費。他借了朋友的錢,還借了姐姐的錢。
雖然萬超身上有年輕畢業生的積極樂觀氣息,但是現實的打擊也曾讓他感到挫敗和崩潰。
後來——
王老師所在的學校倒閉了,他在家待業半年後,進入了一家材料公司做網絡維護員。
王盼最終選擇了一所理工院校,學習工程造價專業。她的父母,仍需要通過辛勤的勞動,供她完成學習。
萬超搬出了自己的公寓,和他的兩個朋友住在一起,他仍然沒有找到一位合適的工作。
在中國,每年都有好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在城市的邊緣掙扎生存。
王盼畢業後,很大概率也要像萬超一樣努力找工作,先要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其次,才能實現她想的讓爸爸媽媽過得好一點。
紀錄片是八年前拍的,當時沒找到合適工作的萬超,不知道現在過得如何。有一次面試時,他被問到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他回答「早上起來,上班很開心下班很開心之外」,能有時間看看書、看看電影。
那時候的萬超和其他與他一同面試的畢業生們,都在苦苦尋找一份月薪1500或是1800的工作,更不要說會有能力考慮買房之類的事情。
從這樣看,「有文憑就有出路嗎?」
如果「出路」是指能賺到大錢的話,有文憑很大概率依然是賺不到大錢。可是沒有文憑,更大的概率是賺不到大錢。
王盼的媽媽都說「你什麼都不懂,你就不可能有什麼好的工作」。
或許是生活條件所限,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知道自己以後可以做什麼,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握讀書的機會,考個好成績,讀個好學校。
當你一步一步向前走時,路會越來越清晰。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仍然是寒門學子很重要的出路。
2020年07月1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