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窮?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2020-12-02 陳述影錄

「為什麼貧窮?」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

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

「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1997年,中國開始推行教育產業化政策。從那時候起,高等教育成為了一種商品。在高考這場考試中,發揮最好的那部分學生,將會進入由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大學。大多數人則需要支付高額的學費,進入民辦高校。

以2012年高考結束的考場外一幕開始,紀錄片《出路》講述了三個人的故事:民辦高校招生宣傳員王老師、高考結束的女孩王盼、大學應屆畢業生萬超。

在2020年高考剛結束的這個季節,看看這部紀錄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們是個公司,我們不是個學校」

門口掛著「歡迎參加高招說明會的家長和同學們」的橫幅,屋子裡坐滿了家長和學生,臺上有個人正拿著麥克風熱情洋溢地發表演講。

那個人是一所民辦高校的招生宣傳員王老師,他的任務是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宣傳演講讓學生家長交費就讀該學校。平均下來,每場至少需要轉換三個學生他才能完成任務。

他說了很多「大實話」,關於自己的宣傳演講是怎麼回事,關於學校教學質量怎麼樣。

站在講臺上,他會先給家長們講一個猶太人讀書的故事,說明「讀書是甜蜜」的。爭取在十分鐘內把家長們說得沉浸其中,這樣家長們才有可能掏錢。接著,他引用古人說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他還會進一步說到家長們的心坎裡去「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擁有高品質的、體面的生活。此外,自然也免不了向家長們展示學校的教學環境、師資隊伍和優秀畢業生等。

實際上,王老師說:「我們是個公司,我們不是個學校。」學校只是把人招進來,最終會發一個大學文憑,再把人送走的一個商業性質的學院。

學校也從來不會管老師教得好或是不好,「90%的老師都沒有教師資格證這樣的東西」。在宣傳會上介紹的進入高新技術IT企業的成功學員,更是萬裡挑一的極個別學員。

而且學校都是安排畢業生去外地工作,這樣就算工作不靠譜,學生都無法回來學校討說法。因為路途遙遠,回來要交通費,王老師引用他領導說的話「他(指學生)迫於生存,他會自己就地解決」。

儘管這樣,但是優勢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裡,農村的大多數孩子沒能進入重點大學。他們想繼續讀書改變命運的話,只能花費高額學費讀民辦高校。

一個學生學費12500元,讀三年,畢業後可能要四五年才能賺回來。

王老師說他們都是去農村做宣講,因為城裡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而農村裡的學生,很多在上大學前,連電腦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王老師是學平面設計的,但是被學校安排出來做招生,他覺得是在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通常宣講會結束後,他都儘量避免再去跟家長們做過多的接觸,因為「接觸多了自己受不了啊」。

「我就是要怪你,誰叫你生我啊」

王盼參加完高考,那天獨自去縣城裡查成績。

當得知自己的分數是388分時,她瞬間就情緒失控了,哭著跟同學說「我該怎麼辦啊」。

王盼知道,讀書是改變自己家裡生活條件的辦法,但是不理想的成績意味著高額的學費。這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

王盼的父母都沒有讀過什麼書,靠搬磚務工維持生計,她的媽媽還失去了一條手臂。

對於王盼的高考成績,她媽媽心裡也難過,但是不表現出來。她覺得是女兒沒有發揮好,平時女兒學習很刻苦。

雖然成績不盡如人意,王盼的媽媽還是決定請客吃飯,這樣會收到禮金,支持王盼讀書。而且她覺得,就算不請吃飯,別人也會送來。

她挨家挨戶去請客,還很坦率地說「請客我心裡發毛,臉上發燒」。

有一戶的兩位老人家估計是她的親人,關心地問學費要多少,得知加起來要兩萬多一年,老人家驚嘆「那可是不得了啊」,但是他們還堅持要給點錢,讓帶給王盼。

一家三口吃飯時,爆發過矛盾。說起填報哪個學校,王盼說學校門口有很多發宣傳資料的。她爸爸說那些都是騙錢的,還有個朋友被騙了之類的。

王盼說她也不知道哪個是騙錢的,要不你幫我填。她爸爸說「我不認識字」,王盼說「你不認識字也要怪我嗎」,還說到「又不是我不讓你讀書」。

她爸爸說到王盼讀書不好要怪她外公家,她媽媽是讀過高中的。王盼說,我不怪媽媽,「我就是要怪你,誰叫你生我啊」。

這一幕爭吵,在農村家庭裡很容易出現。應該也有很多小孩面對貧窮的生活,不明白大人的世界:沒有條件撫養,為什麼要生我?

王盼說過,她讀書是想讓爸爸媽媽過得好一點,都不是為了我自己。

這也是很多窮苦人家小孩的想法,懂事得來又惹人心疼。

王盼的爸爸媽媽當然也是希望她有出息的,兩人在看她的高中畢業證時都流露出一股疼愛之情。

送王盼去讀書前,她媽媽坐在她的床邊對她說:「不管走到哪裡,要善於保護自己。」教育王盼在學校成績要拔尖點,以後說不定能優先推薦工作。

王盼媽媽在女兒讀書這件事上不會打擊女兒,一直是支持的態度,還會鼓勵女兒說「只是起點比別人低一點,吃虧點」。在送王盼去火車站的一幕中,配的是一首她媽媽唱的歌謠,「也想背上書包上學門······如何可以去讀書文······」

她媽媽也曾渴望過讀書。

王盼和媽媽去過一場王老師的宣講會,會場空隙,她媽媽還特地向王老師詢問。

宣講會結束後,王老師在酒店裡匆匆收拾行李時說到,王盼的家境貧寒,還拿錢來給這個學校,真是不值。

然而,「越是老實的這種人,他越聽你忽悠。」

這也是很多農村百姓的無奈,環境的局限,認知的匱乏,使得他們在面對影響子女前途的選擇時,有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借了朋友的錢,還借了我姐的錢」

萬超是武漢大學珞珈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在拍了畢業照和拿了畢業證書後,他踏上了找工作之路。

一趟趟跑招聘會,一次次面試。被回絕的失望,被肯定的狂喜。萬超經歷著許多應屆畢業生都會有的體驗。

終於,他獲得了去一個公司做清算專員的機會,先試用七天,再確定是否可以進入試用期。儘管是這樣無理的要求,萬超還是很開心,很珍惜這次機會。

入職當天,他拿紙巾仔細擦乾淨自己的工位,拿手機拍照工卡——這是他的第一張工卡,以前雖然做過實習,但是沒有過工卡。

萬超工作認真,入職後就連續兩天加班,周圍的人都下班了。也不是工作量大,而是他做的表格很難符合要求。

現實很骨感,最終萬超沒有通過考核。意味著他失去工作機會,需要重新找工作。

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更何況剛畢業時工資也低,一千多塊一個月也僅僅是能生存。房租,夥食,等等,都要花費。他借了朋友的錢,還借了姐姐的錢。

雖然萬超身上有年輕畢業生的積極樂觀氣息,但是現實的打擊也曾讓他感到挫敗和崩潰。

後來——

王老師所在的學校倒閉了,他在家待業半年後,進入了一家材料公司做網絡維護員。

王盼最終選擇了一所理工院校,學習工程造價專業。她的父母,仍需要通過辛勤的勞動,供她完成學習。

萬超搬出了自己的公寓,和他的兩個朋友住在一起,他仍然沒有找到一位合適的工作。

在中國,每年都有好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在城市的邊緣掙扎生存。

王盼畢業後,很大概率也要像萬超一樣努力找工作,先要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其次,才能實現她想的讓爸爸媽媽過得好一點。

紀錄片是八年前拍的,當時沒找到合適工作的萬超,不知道現在過得如何。有一次面試時,他被問到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他回答「早上起來,上班很開心下班很開心之外」,能有時間看看書、看看電影。

那時候的萬超和其他與他一同面試的畢業生們,都在苦苦尋找一份月薪1500或是1800的工作,更不要說會有能力考慮買房之類的事情。

從這樣看,「有文憑就有出路嗎?」

如果「出路」是指能賺到大錢的話,有文憑很大概率依然是賺不到大錢。可是沒有文憑,更大的概率是賺不到大錢。

王盼的媽媽都說「你什麼都不懂,你就不可能有什麼好的工作」。

或許是生活條件所限,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知道自己以後可以做什麼,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握讀書的機會,考個好成績,讀個好學校。

當你一步一步向前走時,路會越來越清晰。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仍然是寒門學子很重要的出路。

2020年07月10日星期五

相關焦點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天,主理人小姐姐在世貿天階帶大家一起看了鄭瓊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出路》。我知道您拍了六年,但我不知道您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題材。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這個片子之前,我看過一些國外的紀錄片,包括BBC的《人生七年》,以及國內陳為君導演也拍了《出路》。您覺得相比之前這兩部也是聚焦於階層,聚焦於階層固化,聚焦於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的片子,您的片子有什麼不同?就是這兩個問題,然後問完了以後交流機會就留給大家。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如果就讀的大學既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又沒有位於一二線城市,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且還在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那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何方呢?小編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裡讀大學,讀什麼大學,也無論是學什麼專業,讀的是專科還是本科,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所決定。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如此貧窮的家庭,一年2萬的學費,王盼的媽媽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到處籌錢,選擇讓她去讀書。因為她的父母,就盼望著知識能夠改變以後的命運,靠讀書讓這個家庭走出貧窮。 對於這些本來就貧窮給的農民來說,仿佛上大學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試圖不放棄任何機會讓孩子學習。
  • 「媽媽,為什麼會有窮人?」這部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讓孩子了解貧困的最直接方式 說到貧困,這對於很多生活在衣食無憂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很陌生,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貧窮,也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許多人缺衣少食,生活缺乏保證。 單純的語言過於蒼白,孩子們可能無法理解什麼是貧窮?為什麼會有貧窮?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同一時空下另外一群人的生活,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更多是融合,通過這個紀錄片希望我們可以相互理解。一群候鳥在天空中掠過,一個小女孩的讀書聲朗朗響起,影片以這樣充滿詩意的方式開始了。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作為當今社會當中普通年輕人中的一員,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兒。有很多人在問題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襲之路、坎坷經歷。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意識地在尋找「出路」。
  • 做電工有前途嗎?出路在哪裡?
    做電工有前途嗎?出路在哪裡?電工的準入門檻低,幾乎人人都能入門。外行聽說電工需求量大,就業非常容易,而且能月入上萬,像老鼠見到大米一樣,一窩蜂地湧入電工行業。入行才發現電工作業不僅十分辛苦,錢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不僅感到茫然:做電工有前途嗎?電工出路在哪裡?現代生活中處處都要用電,作為一個必備的技術工種,任何公司、工廠不可或缺的崗位,電工的需求量確實很大,而且就業也容易。去年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電工赫然在榜。
  • 豆瓣私信連結後,獨立電影又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有一部獨立紀錄片卻「逆流而上」,脫離「野路子」,回歸「正途」。4 月 30 日,由大象點映發行的紀錄片《出·路》在貓眼平臺上線。影片單價6. 9 元, 2 人拼團價4. 9 元,有效觀看期為 7 天。
  • 高考表演系真的有出路嗎?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解下表演系的「出路」。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所謂的出路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如果你覺得表演系只能當演員而且是明星的話,那這個就業率確實有點低了。但是同樣的道理,不是學金融就能成為巴菲特,學農業就能成為「雜交水稻之父」。
  • 這個高分紀錄片,將當下社會比「毒品」還暴利的行業,拉出來暴曬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中國,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城市鄉村,無論富有貧窮,所有人幾乎都有一致的看法,大學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寒窗十二載只為金榜題名,人們對教育是極度推崇。按王振祥的說法,只要交了學費,每個學生都能拿到「文憑」,他的工作就是將父母騙入局,讓他們主動交出辛辛苦苦賺的錢,孩子在教育機構不用做任何事,不用上課也不用考試,只要時間一到就給他們發一張文憑,然後將他們趕出學校,到底有沒有出路他們也不管,因為這本就是一場你情我願的生意。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因為還是未成年人,她找不到工作。人家問她那麼小為什麼不讀書了,她沉默了,尷尬地笑笑。她也想為自己努力一把,可是在封建、世俗面前,她退縮了。
  • 2020考研,報考研究生就有出路嗎?它與不考研的區別點在哪
    具體要不要考研我們應該有著自己明確的規劃,知道自己為什麼考研?考研能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有何幫助?而不僅僅是盲目的跟隨大流選擇考研。那麼,對於有想法報考2020年度研究生的學子來講,考上研究生就代表著前途光明嗎?就算不考研又有哪些差別?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