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個多世紀,《人生七年》從7up更新到63up,畫面從黑白變成了更精細的彩色,當初稚氣的七歲孩童,也經歷了歲月滄桑,不再莽撞尖銳,變成了溫潤淡然的老人。
(63up)布魯斯、Sue、託尼手拿七歲時的照片
這部紀錄片拍攝始於1963年,當時22歲的記者麥可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被總編關於英國階級固化的想法觸動,深感要英國階級制度的不合理。於是他和三位同事從英國各地區找來14位七歲的孩子進行採訪。
在這些來孩子中,有的出身孤兒院、有的父母都是勞工、有的來自中產家庭、有的讀寄宿學校,而之後每隔七年,麥可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詢問他們對現狀的看法和未來的規劃。期望從他們的眼中觀察英國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今已經是第9個七年,22 歲的麥可,也由一個青絲少年,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半個多世紀下來,麥可本人成了世界著名的導演,他執導的《7Up》也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首。
談到人生七年,人們往往想到社會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等話題,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人們顯然低估了這部片子承載的含義,它所表達的主題已經遠遠高於「階極」這兩個字眼。某種程度上,《人生七年》系列更像是一次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
拋開階級固化的眼光,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這14個孩子作為一個個的獨立個體,如何地去憑著自己所擁有的條件去追求夢想,追求幸福。
在我們承認社會、階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的前提下,尊重其中每一個個體的生活方式,同時盡力去弄清楚自己要選擇的道路,才是這片子給我帶來最大的意義。
跟隨孩子們的人生軌跡,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人生七年。
1.Nick
所謂「超越階級壁壘的男孩」,指的就是Nick了,被大家認為是逆襲的典範。Nick在一個偏遠的牧場生活,早期的採訪,一直很內向,不太敢看鏡頭,說話不自信。
但後來憑藉著自己對科學的興趣,一股勁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到了美國當了教授。這時已經意氣風發,整個人都自信而利落。
63up的時候,得知他得了喉癌,希望他可以轉危為安。
2.布魯斯
天使一般的男孩。七歲時,導演問他希望長大以後幹什麼。他回答道,去非洲幫助別人。這一點貫穿了他一生。
出身優越,沒有所謂的階級偏見。考上了牛津數學系,卻沒走所謂的精英路線。
在平凡的學校任教,他認為教育可以幫助他人。單純,簡單,幸福。
3.尼爾
早在三集之前,紀錄片拍到他們42歲的時候,就有觀眾在評論,他們的人生已成定局。然而,各種出人意料的故事,後來也繼續在他們的生活中上演。
命運最讓觀眾揪心是出生在中產家庭的尼爾,在《7UP》裡,他是最招人喜歡的孩子,總是蹦蹦跳跳,眼睛永遠閃閃發光。
後來卻從大學輟學,在建築工地上搬磚。在21歲至42歲21年裡甚至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後來憑藉努力,成為了地方議會的顧問。56歲的尼爾評價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撐下去」。
「也許生命不過如此,要做自己,明白生活會一直繼續,世上還有無數生命,也在尋找自己的路。」
4.福利院兄弟保羅和西蒙.
第一次看到保羅,就感覺自帶一種弱小可憐。7歲在福利院,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處理,沒爹沒媽受人欺負。以及七歲的西蒙形容自己做夢的時候,更是讓人心疼。
當導演問及以後上哪所大學,只能充滿困惑的反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保羅比較靦腆自卑,以至於讓人看起來缺乏男子氣概,長大後一直是一個普通工人。每次採訪保羅,總是含蓄地笑著,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很幸運的是他娶了一個很好的妻子,兩個人恩愛,生活很樸實。
導演問保羅妻子你愛上對方什麼,妻子說,「我覺得是他的無助,是我的母性本能,讓我選擇他,擁抱他。我也覺得他很帥,但他不認同這點。」保羅則一旁害羞傻笑。
讓人驚喜的是,在生孩子之前,變賣了家產,買輛房車,完成了環遊澳大利亞的心願。後來生一兒一女,兒子也內向,不過很健康。老年時,保羅修修房子,送送東西,服務別人,讓他很滿足。
西蒙,長大後在一家冷凍廠打工,28歲時結婚,生了5個孩子。談起自己的孩子,就很開心。
當導演問能給他們什麼時,他說,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個爸爸。後來離婚,又娶了一個很上進的妻子。在56up的時候,也做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收養了很多孩子。
5.倫敦東區三姐妹Jackie、琳、Sue
七歲合影,從左往右:Jackie、琳、Sue
Sue,三姐妹中最厲害的一個。在7歲的時候,Sue就表現出比較有主見的氣質。說自己要晚點結婚,充分體驗生活,果然最晚結婚,一心搞自己的事業。後來結婚,又離婚了。自己帶著孩子做各種工作。到56up,已經成為了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一個科目負責人。
Jackie結婚早,離了兩次婚,留下好幾個孩子。自己也一身病。生活過得比較悲催。好在她一直比較堅強面對。
琳,從小就有一種文靜的氣質。後來在圖書館工作,和孩子們打交道過著平淡而滿足的生活。
6.富家三公子約翰、安德魯、查爾斯
人們眼中的精英階級。7歲採訪時,就知道自己要讀哪所大學,長大後從事什麼行業。那種堅定而睿智的表達,在以後的每一個七年都貫穿其中。
三個人都按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在生活。約翰私立大學就讀,一路考入牛津大學,讀的法律,娶了前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
但優越並不代表不需要努力,正如約翰所說說:「人們總以為,我們這個階層的人生來就擁有這些權利,但我們也需要熬夜拼命,付出大量努力,才進入大學。」
7.彼得
28歲的時候,發表了對政府的不滿言論,退出了拍攝。56才回歸,兩口子都是公務員,生活美滿。
8.富家千金蘇西
唯一一個富家女孩。七歲天真,14歲迷茫。
21歲放縱自由,吸菸紋身,認為一切無意義,28歲結婚,過上了安心的主婦生活。
9.託尼
託尼,來自倫敦東區底層窮人家。
從小有個當馬術師的理想,14歲輟學去馬場做學徒,無奈水平有限只能放棄,他不得不換一個理想——當計程車司機;21歲,他染上和父親一樣的惡習,賭博。整天遊手好閒的託尼在賭場靠給人下注賺些外快。
託尼的人生在28歲進入了正軌,不僅沒有像導演說的「蹲大獄」還走了「大運」,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一系列操作。
與此同時,託尼如願成為一名出租司機,但他不安於現狀,幾經折騰又變換了很多種身份。學過影視表演,儘管只能跑跑龍套,混些小角色。
雖然這輩子沒做成什麼大事,但他把想做的都做了一遍,一生秉持樂觀,在自己的多面人生裡縱情奔跑。也沒什麼不好,人生最怕到頭來一肚子遺憾。
看完整部紀錄片,或許會抱怨自己的家庭、出身、性格。是的,富裕的家境確實讓人生輕鬆了一些,但普通階層的孩子們也在憑藉自己努力奮鬥,獲得自己的幸福。樂觀的Tony,聰明的Nick,堅韌的Jackie,樸實的Paul,安穩的Andrew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道路,各自有各自的幸福。
長大以後,每個人都遇到了人生的苦惱。但每個人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21歲後的生活,大家幸福的來源很大部分源於家庭,源於承擔責任。而更多人的更大滿足感,源於付出,源於奉獻。
Bruce終生踐行著他奉獻的信仰,Neil走出困境靠的是開始對社區做貢獻,Lynn為孩子們搭建書本與生活的橋梁,John不滿足於自己的富裕創立經營著慈善項目,Symon收養了那麼多孩子。這一切傳達出的善意,不是比所謂的階級壁壘,更值得我們從節目中去認識,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