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跨越半個世紀的巨作!

2021-01-10 大觀止止

時隔半個多世紀,《人生七年》從7up更新到63up,畫面從黑白變成了更精細的彩色,當初稚氣的七歲孩童,也經歷了歲月滄桑,不再莽撞尖銳,變成了溫潤淡然的老人。

(63up)布魯斯、Sue、託尼手拿七歲時的照片

這部紀錄片拍攝始於1963年,當時22歲的記者麥可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被總編關於英國階級固化的想法觸動,深感要英國階級制度的不合理。於是他和三位同事從英國各地區找來14位七歲的孩子進行採訪。

在這些來孩子中,有的出身孤兒院、有的父母都是勞工、有的來自中產家庭、有的讀寄宿學校,而之後每隔七年,麥可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詢問他們對現狀的看法和未來的規劃。期望從他們的眼中觀察英國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今已經是第9個七年,22 歲的麥可,也由一個青絲少年,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半個多世紀下來,麥可本人成了世界著名的導演,他執導的《7Up》也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首。

談到人生七年,人們往往想到社會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等話題,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人們顯然低估了這部片子承載的含義,它所表達的主題已經遠遠高於「階極」這兩個字眼。某種程度上,《人生七年》系列更像是一次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

拋開階級固化的眼光,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這14個孩子作為一個個的獨立個體,如何地去憑著自己所擁有的條件去追求夢想,追求幸福。

在我們承認社會、階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的前提下,尊重其中每一個個體的生活方式,同時盡力去弄清楚自己要選擇的道路,才是這片子給我帶來最大的意義。

跟隨孩子們的人生軌跡,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人生七年。

1.Nick

所謂「超越階級壁壘的男孩」,指的就是Nick了,被大家認為是逆襲的典範。Nick在一個偏遠的牧場生活,早期的採訪,一直很內向,不太敢看鏡頭,說話不自信。

但後來憑藉著自己對科學的興趣,一股勁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到了美國當了教授。這時已經意氣風發,整個人都自信而利落。

63up的時候,得知他得了喉癌,希望他可以轉危為安。

2.布魯斯

天使一般的男孩。七歲時,導演問他希望長大以後幹什麼。他回答道,去非洲幫助別人。這一點貫穿了他一生。

出身優越,沒有所謂的階級偏見。考上了牛津數學系,卻沒走所謂的精英路線。

在平凡的學校任教,他認為教育可以幫助他人。單純,簡單,幸福。

3.尼爾

早在三集之前,紀錄片拍到他們42歲的時候,就有觀眾在評論,他們的人生已成定局。然而,各種出人意料的故事,後來也繼續在他們的生活中上演。

命運最讓觀眾揪心是出生在中產家庭的尼爾,在《7UP》裡,他是最招人喜歡的孩子,總是蹦蹦跳跳,眼睛永遠閃閃發光。

後來卻從大學輟學,在建築工地上搬磚。在21歲至42歲21年裡甚至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後來憑藉努力,成為了地方議會的顧問。56歲的尼爾評價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撐下去」。

「也許生命不過如此,要做自己,明白生活會一直繼續,世上還有無數生命,也在尋找自己的路。」

4.福利院兄弟保羅和西蒙.

第一次看到保羅,就感覺自帶一種弱小可憐。7歲在福利院,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處理,沒爹沒媽受人欺負。以及七歲的西蒙形容自己做夢的時候,更是讓人心疼。

當導演問及以後上哪所大學,只能充滿困惑的反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保羅比較靦腆自卑,以至於讓人看起來缺乏男子氣概,長大後一直是一個普通工人。每次採訪保羅,總是含蓄地笑著,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很幸運的是他娶了一個很好的妻子,兩個人恩愛,生活很樸實。

導演問保羅妻子你愛上對方什麼,妻子說,「我覺得是他的無助,是我的母性本能,讓我選擇他,擁抱他。我也覺得他很帥,但他不認同這點。」保羅則一旁害羞傻笑。

讓人驚喜的是,在生孩子之前,變賣了家產,買輛房車,完成了環遊澳大利亞的心願。後來生一兒一女,兒子也內向,不過很健康。老年時,保羅修修房子,送送東西,服務別人,讓他很滿足。

西蒙,長大後在一家冷凍廠打工,28歲時結婚,生了5個孩子。談起自己的孩子,就很開心。

當導演問能給他們什麼時,他說,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個爸爸。後來離婚,又娶了一個很上進的妻子。在56up的時候,也做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收養了很多孩子。

5.倫敦東區三姐妹Jackie、琳、Sue

七歲合影,從左往右:Jackie、琳、Sue

Sue,三姐妹中最厲害的一個。在7歲的時候,Sue就表現出比較有主見的氣質。說自己要晚點結婚,充分體驗生活,果然最晚結婚,一心搞自己的事業。後來結婚,又離婚了。自己帶著孩子做各種工作。到56up,已經成為了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一個科目負責人。

Jackie結婚早,離了兩次婚,留下好幾個孩子。自己也一身病。生活過得比較悲催。好在她一直比較堅強面對。

琳,從小就有一種文靜的氣質。後來在圖書館工作,和孩子們打交道過著平淡而滿足的生活。

6.富家三公子約翰、安德魯、查爾斯

人們眼中的精英階級。7歲採訪時,就知道自己要讀哪所大學,長大後從事什麼行業。那種堅定而睿智的表達,在以後的每一個七年都貫穿其中。

三個人都按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在生活。約翰私立大學就讀,一路考入牛津大學,讀的法律,娶了前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

但優越並不代表不需要努力,正如約翰所說說:「人們總以為,我們這個階層的人生來就擁有這些權利,但我們也需要熬夜拼命,付出大量努力,才進入大學。」

7.彼得

28歲的時候,發表了對政府的不滿言論,退出了拍攝。56才回歸,兩口子都是公務員,生活美滿。

8.富家千金蘇西

唯一一個富家女孩。七歲天真,14歲迷茫。

21歲放縱自由,吸菸紋身,認為一切無意義,28歲結婚,過上了安心的主婦生活。

9.託尼

託尼,來自倫敦東區底層窮人家。

從小有個當馬術師的理想,14歲輟學去馬場做學徒,無奈水平有限只能放棄,他不得不換一個理想——當計程車司機;21歲,他染上和父親一樣的惡習,賭博。整天遊手好閒的託尼在賭場靠給人下注賺些外快。

託尼的人生在28歲進入了正軌,不僅沒有像導演說的「蹲大獄」還走了「大運」,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一系列操作。

與此同時,託尼如願成為一名出租司機,但他不安於現狀,幾經折騰又變換了很多種身份。學過影視表演,儘管只能跑跑龍套,混些小角色。

雖然這輩子沒做成什麼大事,但他把想做的都做了一遍,一生秉持樂觀,在自己的多面人生裡縱情奔跑。也沒什麼不好,人生最怕到頭來一肚子遺憾。

看完整部紀錄片,或許會抱怨自己的家庭、出身、性格。是的,富裕的家境確實讓人生輕鬆了一些,但普通階層的孩子們也在憑藉自己努力奮鬥,獲得自己的幸福。樂觀的Tony,聰明的Nick,堅韌的Jackie,樸實的Paul,安穩的Andrew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道路,各自有各自的幸福。

長大以後,每個人都遇到了人生的苦惱。但每個人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21歲後的生活,大家幸福的來源很大部分源於家庭,源於承擔責任。而更多人的更大滿足感,源於付出,源於奉獻。

Bruce終生踐行著他奉獻的信仰,Neil走出困境靠的是開始對社區做貢獻,Lynn為孩子們搭建書本與生活的橋梁,John不滿足於自己的富裕創立經營著慈善項目,Symon收養了那麼多孩子。這一切傳達出的善意,不是比所謂的階級壁壘,更值得我們從節目中去認識,了解嗎。

相關焦點

  • 豆瓣9.4分與BBC跪著看系列,這些紀錄片人生必看
    從東方到西方,跨越種族和語言,人們為了自己所信奉的一切,延續了百年的驚人的奉獻行為和物理挑戰,直到今天依然在被嚴格執行。通過這部紀錄片,我們看到了堅持的力量和人性的赤誠,深厚的人文關懷令人動容。歡喜紀錄片:《人生每七年》《人生每七年》系列由導演麥可·艾普特拍攝,他從1964年開始採訪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七歲的小孩,2019年第九季播出,當年的孩子們已經63歲。
  • 9.2分豆瓣高分BBC紀錄片:《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
    《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導演: Gaby Hornsby主演: Rupert Graves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p00yb434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2-10-25片長: 90分鐘又名: 星光七紀元 / 恆星的一生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坐在大地,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一部史詩巨作在眼前上演,這部巨作擁有數十億演員——恆星。
  • 《人生七年》導演去世,人生能有多少個七年?
    英國著名電影製作人、紀錄片導演麥可·艾普特(Michael Apted)於上周去世,享年79歲。艾普特曾多次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也是英國那一代最高產的電影導演之一。提起他的名字,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他拍攝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系列,應該給很多代人都帶來了人生啟發。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研究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一種新模型,對困擾天文學界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國際權威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論文第一作者為國科大物理學院博士生馬星宇,第二作者為國科大本科生朱炎炎。
  • 經典巨作 BBC紀錄片《北回歸線》很棒的英音紀錄片,收藏起來!
    2010年BBC巨作,北回歸線,划過這個星球上最美妙、最神奇、最非凡的地方,描出自然奇景,人間百態。
  • BBC紀錄片丨《人類宇宙》1~3集
    來自BBC紀錄片編輯整理( ID: BBCjilupian)導演: Stephen Cooter主演: 布萊恩
  • 群星閃耀時 跨越太平洋的擁抱——紀錄片《魅力智利》今日開播
    △紀錄片《魅力智利》先導片2020年12月15日,是中國與智利建交50周年紀念日。△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智利畫家萬徒勒裡為紀念兩國過去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成熟、堅固的友誼,12月15日、16日兩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晚21點檔推出紀錄片《魅力智利》,講述這個充滿南美風情的「天涯之國」的無窮魅力,以及它與中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導演: 馬克·布朗羅 / Chiara Bellati / Jonathan Clay編劇: Chiara Bellati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 Richard Wollocombe / 馬克·布朗羅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
  • 教育的影響力—推薦英國BBC紀錄片《7Up》
    最近,利用了幾天時間,認真觀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這是由麥可·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通過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時值七歲妙齡的兒童,並每隔七年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對世界及人生的期待、教育的感受等。這個拍攝一直從7歲拍攝到63歲,跨越了他們的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
  • BBC巨作《荒野間諜Spy in the Wild(中英文字幕)》
    開場白: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尋尋覓覓,終於收集到了《荒野間諜》這部紀錄片,介紹給大家:  紀錄片《荒野間諜(Spy in the Wild)》在2017年推出的開年巨作。該片由BBC金牌紀錄片大師John Downer和其團隊出品,是『動物臥底』系列的又一次裡程碑式力作。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跨越半個地球的愛戀
    這份跨越半個地球的愛堅持了三年,刻骨銘心,轟轟烈烈,愈發濃烈。Mike經常坐上十幾個小時飛機來看Amy,愛越深越想念,他們的愛已不可阻擋。Mike很痴情,他對Amy的愛已融進血液裡,他不由自主地向Amy求婚,Amy愣住了不知所措。說實話,Mike陽光帥氣又痴情,真的非常nice,可是南北半球相隔那麼遙遠,到底要不要奮不顧身地嫁給他呢?
  • 來看BBC紀錄片呀!
    天文地理系列:《太陽系的奇蹟》精彩易懂的科普紀錄片,主持人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高能物理學的教授。主要通過遊歷地球上一些最令人驚奇的地點,向我們展示和剖析,自然法則所造就的太陽系的偉大自然奇觀。 地理動物系列:《地球脈動》第一、二季此乃B站紀錄片區,鎮區之寶。豆瓣評分9.7和9.9。
  • 紀錄片《21世紀太空競賽 The 21st Century Race for Space》見證太空探索
    導演: Tom Beard主演: Brian Cox類型: 紀錄片 Documentary官方網站: http
  • 木偶劇父子跨越半個地球來相聚
    昨天,海都記者專訪了這個跨越半個地球來泉州相聚的木偶劇團,為你打聽表演背後的幕後故事。 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重要系列活動之一,明天下午3點在泉州木偶劇院,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將開幕,5天時間裡,25個劇團將為大家獻上58場精彩演出。 花了兩天時間,終於到達晉江,OmarJavierAlva-rez睡了整整一天才滿血復活。這是他第一次帶著兒子來中國演出。
  • 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雲庭審」
    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雲庭審」 2020-05-23 2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影視原聲】BBC紀錄片《獵捕》,大自然的追捕都在這裡
    拍攝歷時 3 年,跨越 30 多個國家,國內應該很快會引進 對紀錄片的愛好者來說,BBC 可以說從不叫人失望。 《獵捕》是他們2015年最新推出的一套紀錄片,共 7 集,目前已播出 4 集。講的是動物界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
  • 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時光倒流》(Back in Time for...)是BBC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每期都涵蓋一個懷舊主題。雖是科普類紀錄片,但在時光穿梭中,以旁觀者的身份反觀那些熟悉的日常流程,除了歷史的厚重感外,還帶有時間本身的懷舊感和陪伴感。
  • 跨越世紀的傳承
    今天,我們為您講述清華學風跨越世紀的傳承。 1997年,大二學生馮鵬在薛克宗指導下,把課程感想變成了人生第一篇學術論文。十年後,留校後的馮鵬參加北京市青教賽,教練薛克宗手把手地指導他從一名教學新兵成長為青教賽理工組第一名。又一個十年後,2017年,馮鵬也成為青教賽教練。 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樣:「長大後,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