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Lens WeLens

街頭的飯店、商鋪陸陸續續都復工了,但也有一些沒能撐下去,關掉了。

頗有一些,是開了很多年的老店,都習以為常了,平時也沒有覺得怎樣。但有一天家裡停電,走到小區便利店去買蠟燭,看見空蕩蕩的店鋪和反著光的玻璃時,還是滋味複雜。

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就像生活裡的各種毛細血管,也曾給人說不出的安全感。

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

《時光倒流》(Back in Time for...)是BBC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每期都涵蓋一個懷舊主題。

今年放出的最新一期,是《穿越時光的街角商店》(Back in Time for the Corner Shop),帶領大家重回記憶中的童年小店。

這檔節目將一個個生活話題以情景演繹的方式呈現出來,追溯它們過去幾十年裡的變化。

你可以把它看做特定時期,家庭生活的縮影;也可以把它放大到歷史時間線上,假裝自己是位人類學家,開始考究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演變過程;甚至還可以展開聯想,看看自家老相冊裡是否有也類似的故事發生。

雖是科普類紀錄片,但在時光穿梭中,以旁觀者的身份反觀那些熟悉的日常流程,除了歷史的厚重感外,還帶有時間本身的懷舊感和陪伴感。

第四季《穿越時光的飲食》(Back in time for tea)

本期,製作團隊花費數月時間改造了位於英國德比郡巷( Derbyshire Lane )拐角處的商店,從這家小店出發,和店主阿爾登(Ardern)一起回顧上至維多利達時代開始的小店生活。

在這裡,57歲的父親大衛(Dave),50歲的母親喬(Jo) 將和他們的三個孩子山姆(Sam),奧利維亞(Olivia) 和 本(Ben是最小的兒子),一起接管祖父母曾經經營的小店(位於英格蘭謝菲爾德西南部郊區的 Meersbrook)。

他們將在主持人薩拉·考克斯(Sara Cox)和社會歷史學家波莉·羅素(Polly Russell)的帶領下,重新學習雜貨店的「生意經」。

BBC主持人說:「阿爾登一家將踏上一次非凡的時空冒險之旅。通過持續近百年的店鋪經營,發現不斷改變的銷售方式,以反映出小店外,不斷變化著的時代大背景。」

五口之家將在商店裡居住、工作,「親眼見證」冰箱、耕種機的誕生,手工製作食物,並盡力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需要,重拾鄰裡生活的親密。

「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他們需要為商店烘烤自己的櫃檯商品,手工稱量和測量鬆散的商品(如茶,麵粉和糖),並用馬車來送貨。在未來的幾年中,他們還將發現工業時代帶給謝菲爾德(Sheffield)的巨大的影響。」另一名主持人補充道。

習慣了自選超市的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街邊小店在上個世紀可起著 「飲食風向標」 的作用,所有新鮮事物都從那裡流出,成為街區文化的一部分。

波莉解讀到,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小店店主)多少有責任告訴大家要吃什麼,也有義務負責大家的飲食。

BBC主持人巴比塔·夏爾馬(Babita Sharma)幾乎就在雜貨店中長大,他們一家人在經營的店鋪裡吃飯、睡覺、工作,靠買賣商品交友謀生。

「在維多利亞時代,一排排網格狀的房屋是為了應對蓬勃發展的城市人口而設計的。街角的小店逐漸成為服務這些社區的一種方式,並且重要起來:任何在街角開店的家庭,都會立即被推進到社區生活的前沿。」夏爾馬講道。

她說,顧客不會因為小店裡地板老舊骯髒而厭煩這裡,相反,一切過時的陳設都像是時間賦予的勳章,證明這是家經營許久,並受到顧客認可的老店,讓人感到安心。

而櫃檯外的任何變化也都逃不過店主的眼睛,為了留住顧客,他們需要做出改變和嘗試。

「穿越」 回1920年的阿爾登一家開始挑戰在沒有冷凍設備的情況下,自製冰激凌。

在此之前,冰塊曾是昂貴的商品,要從遙遠的挪威冰湖切塊運送回英國。隨後電冰箱的發明使得冰塊可以在工廠生產,大大降低了成本,讓冰塊漸漸流入尋常百姓家中。

大塊的冰磚被直接送到街角商店,阿爾登一家需要趕在冰塊融化前,儘快使用。

敲冰、研磨,再將它們同黃油和雞蛋粉混合,最終的冰激凌要通過一個複雜的攪拌裝置,耗費幾個小時才能製作完成,還可以根據喜好,在其中加入巧克力薄片。

古法製冰或許沒什麼新鮮的,但我猜,胡蘿蔔棒棒糖你一定沒聽說過。

阿爾登一家回到1942年,受二戰影響,糖果在四十年代算是緊俏物資。而那會兒因為農民種植了過多的胡蘿蔔,導致大量剩餘,這些色彩鮮豔而又堅硬的水果馬上吸引了工廠的注意力,削皮加工,放在木棍上,「假扮」 成奇特的健康糖果,成為小孩子的最愛。

製作過程中,小兒子本發出了自己疑惑:「胡蘿蔔棒棒糖就是插上棍子的胡蘿蔔,我想不通大家為什麼不直接吃胡蘿蔔?」

而由於豬肉在二戰期間一度短缺,小店還推出了類似培根的羊肉鹹肉。現代人眼中的黑暗料理,可是那會兒大家解饞的菜餚。

街角小店就像時代廣播站,把工業科技的進步全都反應到商品中,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店中每件新品的推出都有跡可循。

不過,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飛速發展,大型超市和在線送貨的確是誘人的選擇。在新一期的穿越系列中,阿爾登一家也體驗了智能送貨的便捷。

顧客只需在手機軟體上下單,等店主配好訂單,送貨的任務就交給機器人了。

這些移動的小箱子會根據下單地址,把商品準時送達。

隨著城市規劃的開展,包括菸酒店,小吃攤等一系列老式建築被重新規劃,只有少數老街還能零星看到隱藏在樓區裡的街角髮廊,或街角便利店。

在年輕一代眼中,小店是過時而又落後的存在,他們很難體會從小吃到大的老字號情結。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相似的連鎖商店——相似的裝修,相似的布局,時髦的物件幾乎無關情懷,但卻都諷刺地講著品牌故事。

便捷高效的連鎖商店暴露出,工具化時代的遺憾:個人化的色彩越來越少,沒人有時間停下腳步,購物僅是購物本身而已。

新的系列錄製結束時,主持人薩拉說:「我們之前的一代人曾經歷了一段瘋狂的時光,他們駕駛著巨大的柴油車一路奔向馬加拉,而如今我們凡事都需更加小心。「

便利小店在街頭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模糊了現實與藝術幻想間的差別。

80年代的朋克樂隊The Jam在歌裡唱到:「掛起了『 關門』 的牌子,街角那家商店的那個人在做什麼?最後一次,然後他跟他說再見,他知道這是一種艱苦的生活,但是做自己的老闆真的很好。」

小店不同於大型連鎖超市:唯數不多的貨架不至於迷路,也不會給人以壓迫感,貨品雖少,但能解決急需,貼心地照顧起社區居民的生活喜好。

它似乎一直在角落裡,鄒巴巴地還帶著灰塵,卻能魔法般地同購物者互動,把買進賣出的經濟行為賦予了特別的意義。

《四個畢業生》(Reality Bites)中的場景

拍攝《穿越時光的街角商店》時,主持人薩拉坦言,拐角小店與自己的生活有著非常私人的聯繫,在那兒永遠不會單純購買食物。

她解釋說:「街角商店是我被允許獨自前去的第一個地方。那是我獨立的開始——你的母親正在煮茶,她需要雞蛋,或要點牛奶來泡茶,再或其他什麼。」

「我那會只有六七歲,獲準獨自穿過一條小路,走去路盡頭的小店。我記得店面很小,可絕對塞滿了食物。我走進去買四分之一的糖,和其他母親交代的東西。他們還讓我給奶奶買煙。我過去常常帶著一張小紙條進去,(店主)會把奶奶要的煙遞給我。」

她還記得自己在那裡買了人生第一張彩票,並確信自己能中200萬英鎊的大獎,沒想到,最後一分也沒得到,那種失望至今難忘。

藝術家達溫德·班薩爾(Dawinder Bansal)曾在倫敦做過一場名為詹博電影院(Jambo Cinema)的沉浸式藝術展,拼湊出自己30年前的生活場景。

班薩爾介紹說,她的父母曾在哈羅街(Harrow Street)開店,1989年店鋪關門後留下了很多庫存,意外探索倉庫,讓她意識到這些老物件是東南亞移民文化的重要標誌,從而激起了她的創作靈感。

展覽一角:滿牆的錄像帶

班賽爾還發現,回憶有助搭建共同的橋梁,重現記憶之地更易於喚起人們的共鳴:熟悉的場景和往昔的經歷常常牽引出某段特定的記憶,讓人們短暫抽離現實的不確定性,重新尋得穩定感。

展覽一角:兒時臥室

甚至,有時只要想到特定的味道就能搭建起回憶的場景。

北島在《城門開》裡說,關於北京,首先讓他想到的就是氣味,聞到冬儲大白菜味兒,腦海中就閃現出:「立冬前後,副食門店前搭起臨時菜站,大白菜堆積如山,從早到晚排起長隊。每家至少得買上幾百斤,用平板三輪、自行車、兒童車等各種工具倒騰回家,鄰裡照應,特別是對那些行動不變的孤寡老人。」

副食門店是專屬老北京的中式經歷,而早在上個世紀,相聚街角小店也是謝菲爾德居民的重要活動方式。

人們在那裡慶祝重要的日子,聯繫鄰裡感情,舉辦慈善捐款,經濟危機時,還會組織志願者來店工作,共同度過艱難時刻。

「在當地商店中,我們有一種特別的親密感,而在超市中卻沒有。進入本地商店時,你很有可能會認出工作背後的那個人,更有可能知道他們的名字,這具有熟悉感和安全感。」社會歷史學家波莉補充道。

很多老式小店都是家族式經營,店主還會親自 「坐陣」,他可以看到進進出出的常客,發現他們的改變,也分享他們生活的起起伏伏,這種親切感是任何大宗超市都比不了的。

史蒂芬·金中篇小說《迷霧》改編成電影,影片以一家小鎮商店為中心

這是個有人情味的復古之地。

有關食物和商品的記憶會隨著時間淡去,但小店建築本身聯繫著太多回憶的故事,那個曾經讓夏爾馬感到束縛的家族小店,如今成了她童年回憶的全部。

它陪著你長大,摻雜著糖果的甜蜜和香料的辛香,把街角便利店的市井氣混著成長的扭捏經歷,一起留在記憶裡。

小店或許幾經轉手,店主也更換了幾輪,但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它始終在街角矗立,成為那個讓人安心的,不變的老夥計。

或許,這也是街角情懷讓人著迷的原因。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ck_in_Time_for...

https://www.thestar.co.uk/news/people/when-sheffield-filmed-back-time-corner-shop-will-be-tv-1748685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200325-a-cultural-history-of-the-beloved-corner-shop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9/may/19/counter-culture-my-life-growing-up-in-a-corner-shop-babita-sharma

https://www.bbc.co.uk/food/articles/corner_shop

https://www.mirror.co.uk/tv/sara-cox-my-family-ran-21668326

原標題:《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來看看這部BBC頂級紀錄片
    真正的差距,有時不是靠那些重複記憶的知識點,反而就是隱藏在背後的邏輯思維方式拉開的。邏輯思維的在日常裡不斷滲透是再好不過的方法了,老母親馬上行動起來。還別說,真讓我扒到了一部超讚的BBC頂級紀錄片——《邏輯的樂趣》。邏輯理論並不難整部片並不長,只有1個小時。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9.2分豆瓣高分BBC紀錄片:《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
    《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導演: Gaby Hornsby主演: Rupert Graves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p00yb434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2-10-25片長: 90分鐘又名: 星光七紀元 / 恆星的一生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坐在大地,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一部史詩巨作在眼前上演,這部巨作擁有數十億演員——恆星。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導演: 馬克·布朗羅 / Chiara Bellati / Jonathan Clay編劇: Chiara Bellati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 Richard Wollocombe / 馬克·布朗羅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珍藏的5部BBC高分動物紀錄片,兒童必看,比那些垃圾動畫片強多了
    02.超萌超解壓的5部BBC動物紀錄片第一部是《企鵝裡面有特務》第一次接觸這部BBC紀錄片,還是某大號育兒大v介紹的,當時下載後存在電腦裡,每天陪孩子看一會,孩子總是看不夠,這部片子確實太好看了,我也一直跟著看。這部片子是BBC史上第2高分的紀錄片,僅比第一名差0.1分。
  • 豆瓣9.8,僅1817人評價,開始追這部BBC最新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由騰訊與BBC聯合打造,中國市場無疑是重中之重,所以同時釋出了多款大陸版海報,比如這張就是以神農架地區的川金絲猴為主視覺的海報
  • 豆瓣8.6,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的背後,揭露了「瀕危物種」的困境
    然而,在眾多影視作品中,紀錄片往往是被人們忽視的一部分……在4月3日的豆瓣一周口碑電影榜中,排名第一的是一部名為《礦民、馬夫、塵肺病》的紀錄片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可能不多,因為這部影片從未公開放映小編初次見到這部電影時,其評分高達9.0,雖然現在評分已降至8.6分,但這部影片也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高分之作,更是一部值得看一看的紀錄片。
  • BBC紀錄片丨《人類宇宙》1~3集
    來自BBC紀錄片編輯整理( ID: BBCjilupian)導演: Stephen Cooter主演: 布萊恩
  • 英國人有多愛扯淡,看這部 BBC 紀錄片就知道了
    原標題:英國人有多愛扯淡,看這部 BBC 紀錄片就知道了 西方哪個國家最喜歡相聲?ABCD 四個答案,肯定有一個是英國。說相聲是英國公務員的必備技能。他們硬生生地把下議院首相問答(Prime Minister Question)變成了英國德雲社。
  • 10部必看的BBC神級紀錄片推薦 好看的BBC紀錄片有哪些?
    最近有一部很良心的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又掀起一波紀錄片熱,你喜歡看紀錄片嗎?你知道紀錄片背後拍攝的故事嗎?今天,以脈動地球為例,帶你來看看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十一年前,榮獲艾美獎的BBC野生動物紀錄片《地球脈動》帶領我們開啟了一次被譽為是 「地球生命終極寫照」的旅程。從最深的洞穴,到最豐饒的熱帶雨林,從海洋深處,到地球北極,這部影片成了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前所未見的世界。
  •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一方面回到歷史的深處,去發掘那些影響過世界花卉史變遷的故事,一方面又定格下現代人的活動瞬間,將不同時空的故事寓於同一主題之下,人物與人物、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隱性勾連和深層邏輯,形成了一種有力對話。銅陵鳳丹種植者聶榮京從小就生長在鳳丹牡丹的原產地,這麼多年他帶領村民繼續以花致富,忙碌的間隙也要回家吃一頓母親製作的丹皮燻魚。
  • 為了偷拍野生動物紀錄片,BBC發明多種間諜:糞便,海豚,猴子
    說起野生動物紀錄片,你第一時間想起的肯定是BBC。這家公司真的為我們奉獻太多的經典紀錄片了。還記得那個視頻嗎,幾十條蛇追殺一隻小蜥蜴,小蜥蜴求生的渴望,真的是激勵了無數的網友,在絕境中,再次找到信心,努力拼搏。
  • 紀錄片下載>>BBC紀錄片:細胞內部之旅
    有這樣一部奧斯卡史詩級科普紀錄片:《細胞內部之旅》,它描繪了細胞內部的神秘世界,為我們展示了微觀世界的奧妙。這部紀錄片,也為最前沿的生物學加入了史詩般的故事情節,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從未有人涉足的微觀世界。你知道嗎?每時每刻,我們的身體中都進行著一場大戰。這場起源於幾十億年前的戰鬥,如今仍然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發生著。這是關於病毒入侵的故事——細胞的生死之戰!
  • BBC紀錄片解讀習近平:深受人民愛戴
    這部長達近30分鐘的紀錄片一開始首先播放了習主席在天安門閱兵、出席紅場閱兵等令人震撼的畫面,指出習近平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也是英國竭力想要打動的人之一。紀錄片隨之問到:「那麼,他(習近平)是一個什麼樣的夥伴呢?」紀錄片接著表示,習近平是一位大受歡迎的領導人。作為國家領導人,他與眾不同,經常深入基層,來到群眾中間,還在小餐館排隊買飯,與民眾一同進餐。
  • 這部BBC紀錄片,直接全覽一百年的英國文學
    文學,從來都是英國人浪漫生活的重要部分,英國文學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直至戰後文學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每一時代的英國文學作品都印刻出那一代人的文化。
  • 安利:BBC紀錄片《邏輯的樂趣》
    2013年,BBC拍攝了一部名為《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的紀錄片,這部60分鐘的紀錄片用色彩和故事梳理了邏輯的前世今生。BBC用最幽默的方式講解了邏輯學,拒絕枯燥!拒絕難懂!看完之後的唯一感受就是——一定要和寶貝一起再看一遍!
  • 今年第一個爆款,這部紀錄片厲害了…
    今年第一個爆款,這部紀錄片厲害了… 2021-01-05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BBC網站除了精彩絕妙的紀錄片 還可以用來學英語!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提到BBC最多想到的是它精彩絕妙的紀錄片,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存在——BBC Learning English!網址: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中國學生的福音,這上面的所有聽力材料都有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