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有多愛扯淡,看這部 BBC 紀錄片就知道了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英國人有多愛扯淡,看這部 BBC 紀錄片就知道了

西方哪個國家最喜歡相聲?ABCD 四個答案,肯定有一個是英國。說相聲是英國公務員的必備技能。他們硬生生地把下議院首相問答(Prime Minister Question)變成了英國德雲社。

每周三中午 12 點 ,英國首相來到下議院,回答下議院議員提出的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這個問答環節並不像正經的政治辯論,而是執政黨和反對黨的互懟,製造了無數笑料。最經典的段子還屬卡梅倫辭職前的最後一次 PMQ。

居然有人嫌我們進展慢?就說說上周吧,我們完成了首相辭職、首相提名、首相競選、首相宣誓……而工黨呢? 他們連該怎麼選領導人的規則都定不出來呢!

不僅下議院辦相聲大會,英國媒體老大 BBC 也用說相聲的方式拍了部「歷史紀錄片」——《扯淡英國史》。

BBC 紀錄片有三大法寶:一個接一個的歷史古蹟、邊移動邊解說的主持人、各行各業的學者牛人。《扯淡英國史》當然少不了這 BBC 三件套。主持人小姐姐 Philomena Cunk 帶著觀眾走遍全英國,回顧歷史,向專家教授請教。

但是,主持人是演員扮演的,講述的歷史半真半假,只有專家教授是原裝的。不僅如此,主持人還是個怎麼扯淡都有道理、一聽到學者飆專業知識就玩起頭髮的英國大妞。

《扯淡英國史》的片頭正常嚴肅,絲毫沒有要背叛 BBC 的意思,仍舊是大氣磅礴的背景樂+氣勢恢宏的景色。

主持人 Cunk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講英國歷史。剛邁出探索歷史奧秘的第一步,她就不安躁動,暴露了真實任務——抖包袱。

按照主持人的解釋,旋轉系列食品的故鄉在英國。圓桌騎士當屬旋轉火鍋/壽司的鼻祖。

說起開啟歐洲中世紀盛世的黑斯廷戰役,她來到一個巨型掛毯前。

她來到中世紀城堡前,一本正經地介紹起什麼人能住得起城堡,城堡是做什麼的。然而,最後一句把她打回原型。

「蘋果選中了牛頓」的故事人類聽過無數次了,《扯淡英國史》版仍然獨領風騷。

介紹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繞不過文學史。說起英國文學當然要提到福爾摩斯,這個世界上被最多人扮演的文學角色。這位偵探已經被 254 次搬上大小銀幕,至少有 75 名演員扮演過他。只有吸血鬼德拉庫拉在熒幕上出現的次數比他多。主持人誇著誇著,怎麼就歪了。

時間到了黛安娜王妃去世的那一刻,主持人想讓年輕的觀眾感受籠罩全國的情緒,她舉起了兩個表情包。

表面上,主持人在順著時間軸,追溯大英帝國悠久而混亂的歷史。其實,她在一群最不適合說相聲的人——專家教授中尋找搭檔。把學術研究視作人生歸宿的他們被主持人搞得眼神失去高光,愁得面紅耳赤。

要弄清楚羅馬人離開不列顛,進入中世紀的英國經歷了什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機智的主持人短短說了幾句之後,就走向一位牛津大學中世紀文學教授,讓教授替她梳理這段歷史。主持人的問題是:「亞瑟王高潮射很多嗎?」。教授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啟動高能預警模式,在大腦裡搜索一番後,說:「我想你說的是,他與圓桌騎士在卡美洛共商國是。」

沒有收穫答案的她掏出一張筆記,念了起來:「亞瑟王高潮射很多(King Arthur came a lot)」……真相是,她把亞瑟王舉行會議的地方卡美洛(Camelot),這一個單詞看成了三個單詞 came a lot。

就算這樣,主持人還是逼問教授這是不是真的,教授只好乖乖回答。這位教授脾氣真好,沒有離場。

主持人講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大憲章》,從城堡來到室內,向一位政治編輯提問:「英國歷史上最政治的事件是什麼?」男編輯手託下巴,語無倫次石化成了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手下的雕塑《思想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教授學者都被她逼問得生無可戀,她找到了兩位被學術事業耽誤了的相聲演員。一位是黑死病教授,另一位是蘇格蘭英格蘭教授。

提到黑死病,一般人都會想到死亡人口之多、涉及範圍之大、持續時間之久以至於整個歐洲差點被消滅。主持人卻又想和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扯上關係。

坐在她對面的教授鎮定自若,在一秒之內就接住了她拋出的包袱。

她不依不饒,接著問:「得了黑死病可以休多久的病假。」這位教授已經識破了她的真實目的,給這場關於黑死病的討論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蘇格蘭脫英公投可能是離我們最近的可以載入英國史冊的事件之一,也是《扯淡英國史》絕對不可能錯過的內容。

這次,專家把蘇格蘭和英格蘭的關係比喻成一段婚姻,年輕的時候結了婚,步入中老年後,雙方開始考慮是不是還要忍受彼此,為了一些經濟利益繼續下去。

專家說完,主持人又來了句:「你覺得英格蘭會打呼嚕嗎?」專家沒有迴避這個神奇的問題,直接作出回答:「我覺得英格蘭是會打呼嚕的那種人。」

像上面的這些段子,《扯淡英國史》看起來是一臉嚴肅認真的胡說八道。但是,提到的歷史事件都是真實正確的,胡扯部分基本都出現在主持人的評述裡。《扯淡英國史》可以說是夾雜著文字笑話、冷笑話的英國大事記。

很多時候,主持人表現出的那種智障感與年輕人對歷史的一臉懵逼感神似。這部給年輕人的英國入門史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都沒有脫離片頭的旁白:

如今,英國正站在時代的分叉口,而本國人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們收回了自己的國家,但這個國家究竟是什麼。探明英國何去何從最好的方式是回過頭去在歷史這東西上尋找答案。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在《扯淡英國史》裡絕不是一句笑話。

《扯淡英國史》讓我想起了 BBC 兒童頻道製作的《糟糕的歷史》系列。在這檔電視節目中,維京人走進了美容美髮店;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室模仿披頭四,組起了樂隊;莎士比亞上了智力問答……

乍一看還以為 BBC 為了有趣玩起了野史,但是《糟糕的歷史》比教科書還要真實。它來自牛津歷史系博士 Terry 臥薪嘗膽多年寫出的歷史普及讀物。在這檔電視節目中,一股「真實的歷史遠比小說更為有趣」的氣息撲面而來。

無論是下議院首相問答,還是《扯淡英國史》《糟糕的歷史》,英國人說段子的主要方法都是自嘲。典型的英式幽默很少以他人為幽默對象,而是嘲笑和貶低自己的失敗、尷尬的時刻和迷茫的未來。憨豆先生走上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就是很好的證據。

《紐約時報》記者斯坦利這樣評價倫敦奧運開幕式:

很難想像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會像英國這樣,在 10 億觀眾面前來一番自嘲。要知道,讓自己在別人面前顯出愚蠢可笑的樣子是需要勇氣的。

其實,英國人的自黑精神有一部分來自基因。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羅德·馬丁對英國人幽默基因做過研究。他發現,基因是形成英國人獨特的幽默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人具有負面幽默基因的比率達 50%;越是消極、壓抑和容易焦慮的英國人,越喜歡用自嘲式幽默。

特定的經濟、文化和地理也是形成英式幽默的重要因素。傳統的工業曾使英國成為世界老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不是世界老大,就是世界老二。但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英國的氣勢不斷衰弱。難免英國人會把「我們是沒落的大英帝國」掛在嘴邊。

從文化角度來說,英國人特別懂「文化多元化」那一套。傳統的英國人注重體現紳士的風度,而現代的英國人更喜歡在紳士基礎上,以自嘲這種方式去實現心靈上的共鳴,從而展現他們與眾不同的文化 style。

另外,英國人民長時間活在陰雨中,首都倫敦一年 119 天都在下雨,大約每三天裡有一天見不到太陽。見不到太陽,就來段自嘲吧。

《扯淡英國史》中有句臺詞:「英國更冷更潮溼,我們只有土豆而沒有花哨的水果。」想每五分鐘就體驗一次噴飯式大笑的朋友,《扯淡英國史》歡迎你。或許只有英國人才能帶著嚴肅目的,混著神經質狀態,拍出搞笑且不讓人覺得過分的歷史電視劇。

參考資料:

由《絕命毒師》與《神探夏洛特》談美劇與英劇的不同,任雲嵐,《現代電視》

本文來自微在趣聞社,想看到更多全球社交網絡上的瘋狂趣聞,請前往蘋果及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微在「,即刻下載」微在趣聞社「!

相關焦點

  • CCTV、NHK、BBC最近好看的紀錄片
    紀錄片總共100集,每集只有簡短的5分鐘,分為四季播出,第一季已經在2018年1月1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第二季的文物以戰國秦漢時期的為主,有兵馬俑、長信宮燈等,十分值得期待。觀看地址:《如果文物會說話第一季》2.
  • 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頗有一些,是開了很多年的老店,都習以為常了,平時也沒有覺得怎樣。但有一天家裡停電,走到小區便利店去買蠟燭,看見空蕩蕩的店鋪和反著光的玻璃時,還是滋味複雜。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就像生活裡的各種毛細血管,也曾給人說不出的安全感。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
  • 這部BBC紀錄片,直接全覽一百年的英國文學
    文學,從來都是英國人浪漫生活的重要部分,英國文學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直至戰後文學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每一時代的英國文學作品都印刻出那一代人的文化。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蔚藍之境》的製作團隊為何會有勇氣,花費四年時間去呈現我國的海洋現狀?難道不怕拍成一部環保紀錄片? 吃貨吃貨,可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資格叫的。廣東人除了板凳不吃的調侃更像是一種對吃的境界的炫耀。可如今,這樣的炫耀,在此次疫情面前,似乎不再合時宜。泱泱大國,難道只有吃的東西,拿得出手? 相信很多人都是帶著這些複雜的情緒來觀看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的,但看過的人,大部分都會為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佳片點讚。
  • 來看看這部BBC頂級紀錄片
    米粒最近迷上了福爾摩斯,讀了小說不過癮,又看了電影和漫畫,覺得都跟原著偏差太大,又折返回來讀小說。看偵探小說上癮的小朋友,家裡有個風吹草動都要拿出推理法推理一下時不時把大偵探這句話掛在嘴邊:「當你將不可能的情況排除後,剩下的情況,不管有多不可能,卻肯定是真實的。」愛看書是好事,但老母親總想在看書的同時夾帶私貨。帶點啥好呢?
  • 珍藏的5部BBC高分動物紀錄片,兒童必看,比那些垃圾動畫片強多了
    02.超萌超解壓的5部BBC動物紀錄片第一部是《企鵝裡面有特務》第一次接觸這部BBC紀錄片,還是某大號育兒大v介紹的,當時下載後存在電腦裡,每天陪孩子看一會,孩子總是看不夠,這部片子確實太好看了,我也一直跟著看。這部片子是BBC史上第2高分的紀錄片,僅比第一名差0.1分。
  • BBC紀錄片之父的應景神作,不看後悔一生!
    愛看紀錄片的人對他一定不陌生,他被稱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的作品在豆瓣都是超高分,《地球脈動 第二季》更是以9.9分高居榜首。 不管以後愛登堡是否還在行走的路上,米粒媽都覺得這部紀錄片是今年最值得看的一部。 (中英雙語字幕版資源米粒媽已經給大家找好了,別忘了去文末獲取。) 開篇的鏡頭沒有過往作品的震撼和色彩,愛登堡獨自一人走在破舊的城市裡。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看這部紀錄片就懂了
    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懂了鏡頭前下的泰勒。去年雙十一期間,借著「貓晚」(「天貓雙11狂歡夜」晚會)表演的機會,「黴黴」泰勒·斯威夫特在廣州舉辦了粉絲見面會,可惜能入場的只是少部分幸運兒,多少人在體育中心外假裝「同場」。幸好,Netflix(網飛)1月31日推出的紀錄片《泰勒·斯威夫特:美國小姐》,為粉絲和路人提供了一個了解私底下「黴黴」的窗口。
  • 6部適合孩子看的BBC經典藝術紀錄片,為你精選!
    而時隔半個世紀後,BBC重整旗鼓走訪了六大洲的31個國家,請出了從古至今來自東西方的500多件文物及藝術品,希望以藝術之名,從更深刻的角度探索「人類創造的起源」「觀看藝術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進程」三大問題,為我們奉上了這部名叫《文明》的姊妹篇。最近這部紀錄片也是火到一個不行~這部紀錄片今年3月一經播出,就得到了豆瓣9.4分的充分肯定。
  • BBC最經典的100部動物紀錄片推薦,既然孩子愛看電視,那就看點有營養的吧!
    但看孩子樂樂呵呵地整天看那些沒什麼營養的動畫片,一有空就想著玩手機,家長確實會擔心。其實有一類片子很適合爸爸媽媽陪小朋友一起看,這類片子製作精良,畫面美輪美奐,還能增廣見聞,享受世界的美麗與博大,這就是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
  • 這部紀錄片央視發力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BBC也無法超越
    今天,全球有60多個國家種植茶樹,30多億人口飲茶。李成才一邊拜訪各個學科的植物學家,一邊求朋友介紹有高海拔拍攝經驗的、有植物拍攝經驗的相關朋友,102位攝影師就靠「求人」組建成了。李成才苦笑說「沒得挑,也由不得我們」。 除了外拍,還有一部分攝影師負責棚拍。雖然沒有艱苦的環境,但要學會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個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書單,集體看BBC的自然類影片。
  • 為了偷拍野生動物紀錄片,BBC發明多種間諜:糞便,海豚,猴子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部BBC紀錄片團隊製作的《荒野間諜》,在這部紀錄片裡,BBC自曝了自己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其中用到的各種動物仿生攝像機,真是嘆為觀止!感覺這些間諜跟野生動物一樣可愛!如果帶上VR眼睛看,估計會有一種誤入猴群的錯覺,緊張得想招招手跟猴子們打個招呼。那這種第一視角是怎麼拍到的呢?
  • 9.2分豆瓣高分BBC紀錄片:《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
    《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導演: Gaby Hornsby主演: Rupert Graves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p00yb434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2-10-25片長: 90分鐘又名: 星光七紀元 / 恆星的一生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坐在大地,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一部史詩巨作在眼前上演,這部巨作擁有數十億演員——恆星。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BBC探訪英國小鎮,揭露懸殊壽命差的真相...
    面對記者的採訪,Amy這樣說道,記者很快打斷她:「所以你的意思是,你愛毒品比愛他們更多?」「不是愛毒品,是我更依賴毒品。」Amy知道毒品讓自己的人生支離破碎,但是她依然很難擺脫毒癮。David與妻子都是醫生,家中有三個孩子,一家五口人都居住在鎮上的「富人區」,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
  • 豆瓣9.8,僅1817人評價,開始追這部BBC最新紀錄片
    哪怕是每周一中午一個人一邊吃飯一邊看,也和追劇一般滿懷期待。 這部紀錄片由騰訊與BBC聯合打造,中國市場無疑是重中之重,所以同時釋出了多款大陸版海報,比如這張就是以神農架地區的川金絲猴為主視覺的海報
  • BBC頂級經典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神作
    《藍色星球》,今天推薦的這部《冰凍星球》的主題是冰川,依然經典、美輪美奐。 這部自然紀錄片由BBC與探索頻道及英國大學聯合製作,耗時5年,豆瓣評分9.7。 用鏡頭真實地展現正在逐漸融化的地球兩極,以及生活在這裡的各種生物。 這部記錄片以季節的變化為主線,春、夏、秋、冬的每個季節,南北兩極都在展現著不同的風貌。
  • 10部必看的BBC神級紀錄片推薦 好看的BBC紀錄片有哪些?
    最近有一部很良心的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又掀起一波紀錄片熱,你喜歡看紀錄片嗎?你知道紀錄片背後拍攝的故事嗎?今天,以脈動地球為例,帶你來看看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十一年前,榮獲艾美獎的BBC野生動物紀錄片《地球脈動》帶領我們開啟了一次被譽為是 「地球生命終極寫照」的旅程。從最深的洞穴,到最豐饒的熱帶雨林,從海洋深處,到地球北極,這部影片成了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前所未見的世界。
  • 企鵝爸爸:BBC紀錄片都知道,BBC專門為兒童拍的紀錄片你聽過沒?
    雖然隔三岔五我們都會分享一些頂級紀錄片。但是今天的很特別。因為它們都來自BBC、NHK的兒童頻道或教育頻道。換句話來說:這些片子就是專門為兒童拍的。和一般的紀錄片相比,這些片子有什麼特點?時長很短。每集5-30分鐘。插個縫隙就能看完。不用擔心孩子的看視頻的用眼問題。講解生動、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