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本文圖片均來自紀錄片截圖
「中國版的《海洋脈動》!」
「無聊翻電視偶遇,還以為是BBC製作,片尾才發現是一部國產紀錄片!」
「趕上BBC,Discovery紀錄片水準!
「BBC既視感,厲害了我的國!」
正在排卵的珊瑚蟲
類似一邊倒的」吹捧「雖然還只在小範圍,但還是足以讓看過的人自傲。我們確實等太久了。作為國內紀錄片門類中的短板,自然類的紀錄片向來被BBC和Discovery壟斷。2006年,BBC《地球脈動 第一季》讓我們震撼,隨後,2016年的《地球脈動 第二季》讓我們震撼到無以復加,豆瓣評分更是比第一季的9.7分又向上拔高0.2分,達到極限分9.9分。而9.5分+的BBC紀錄片並不是個位數。而這部《蔚藍之境》在疫情肆虐之時悄然上線,讓我們聽到了中國的聲音,聽到了中國澎湃的海洋之音。
我們早已習慣了羨慕和欣賞其它國度的海洋美景,也曾在潛意識裡腦補著國內的近海景觀。雖然我們國土遼闊,海岸線狹長,但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漁業資源開發過度,入海口工業汙染嚴重,另外還得算上近海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除了以旅遊業為主的海南島,怕是沒有多少海域是乾淨富饒的了吧。《蔚藍之境》的製作團隊為何會有勇氣,花費四年時間去呈現我國的海洋現狀?難道不怕拍成一部環保紀錄片?
成片的海月水母
也就是在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從橫空出世,到紅遍全國,讓國人邊看別咽口水的同時,卻也讓吃貨國度的豪情胸中激蕩。吃貨吃貨,可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資格叫的。廣東人除了板凳不吃的調侃更像是一種對吃的境界的炫耀。可如今,這樣的炫耀,在此次疫情面前,似乎不再合時宜。泱泱大國,難道只有吃的東西,拿得出手?
相信很多人都是帶著這些複雜的情緒來觀看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的,但看過的人,大部分都會為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佳片點讚。作為吃力不討好的紀錄片製作,《蔚藍之境》的製作團隊,肯定不如像BBC這些大廠的資金雄厚,但他們還是熬了四年,熬出了這部具有國際水準的答卷。
海蛙是唯一可以在海水環境中生存的蛙類
這部紀錄片一共分6集,每一集都是由不同的導演攝製完成。無論從畫質,背景音樂、配音等硬性指標來看,這部《蔚藍之境》都達到了很高的製作水準,堪稱國內同類型紀錄片的頂峰之作。雖然離大廠的製作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經大大超出了廣大網友的心理預期。
雖然《蔚藍之境》在豆瓣上的評分超高,但因為低調上線,缺乏宣傳,在國內的知名度還沒有上來。但相信隨著時間的發酵,這部良心之作肯定會有上頭條和熱搜的一天。接下來,我將自己的觀後感跟大家略做分享。
第一集:季節的輪迴
以四季為時間軸,從冰封的渤海灣到,盛夏北部灣的珊瑚礁,從小到臺灣的瓢鰭蝦虎魚,大到巨獸抹香鯨,都遵從季節的律動繁衍生息。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渤海灣的斑海豹。去年春節期間的渤海灣斑海豹幼崽偷獵事件,讓很多國人知道國內還有特有的海豹種群存在。因為種群數量的匱乏,公海豹要找到交配對象是非常困難的。而本集就向我們呈現了這一令人心酸的畫面。海豹媽媽一邊帶著小海豹,一邊拒絕堅持不懈的公海豹的追求。
母子倆就是甩不掉身後的公海豹
第二集:潮水的節律
在這一集當中,潮水分漲潮落潮的灘涂潮水和近海的潮流。灘涂作為連接大陸和海洋的中間地帶,藉助潮水帶來的海中有機質,灘涂也成為生命豐富多樣之地。海釣人最熟悉不過的沙蠶,外表醜陋似蜈蚣,所以又被稱為海蜈蚣。就是這種不起眼的生物,卻會為了繁衍後代拼儘自己的生命。它們也為很多路過灘涂的遷徙鳥類提供了繼續飛行的能量。近海區域,則是依靠潮流來完成生命的循環。沒有運動能力的海月水母,隨波逐流。數萬隻成片的海月水母更是被稱為浮遊生物的收割機。而收割它們的,則是另一種水母——白色霞水母。
沙蠶正在跳最後的生命之舞
第三集:溼地的競爭
濱海溼地,無論是蘆葦,紅樹林,還是鹽地鹼蓬都為各種動物提供了庇護和餐桌。特別是鹽地鹼蓬,特殊的抗鹽鹼能力讓它在灘涂無限蔓延。在深秋季節,它降低自身了葉綠素含量,減緩了光合作用,保留了更多的水分,整片的鹽地鹼蓬更是展現出火紅的壯觀景象。一種古老而簡單的軟體動物石磺,經過幾百萬年進化出了能夠與灘涂融為一體的表皮。在茂盛的紅樹林裡,誰是獵物,誰是獵手,都是未知之數。小型昆蟲殺手的大刀螳螂,一不小心就會被樹蜥終結。
火紅的鹽地鹼蓬
第四集:海灣的懷抱
海灣或者入海口是匯集陸地養分的黃金寶地,它既是人類的避風港,更是很多海洋生物的產卵地和育嬰室。在這些動物與人類交集最多的區域,動物的生存反而更加繁榮。在我國的北部灣,生活著我們水中的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珊瑚礁形成的淺灣是海洋中的五星級酒店,客戶眾多。鱟終生都生活在海中,每當繁殖季節,它總能準確地找到自己出生的海灣,並在那裡產下自己的後代。海灣最神秘的訪客——布氏鯨,在北部灣大口吞食前來產卵的小沙丁魚。
布氏鯨正在海灣裡捕食沙丁魚群
第五集:海島的空間
作為與世隔絕的獨立空間,孤島效應讓很多島嶼演化發展出了獨特的生態。蛇島,相當於中國的加拉帕格斯。雖然環境貧瘠,生存異常艱難,但蛇島蝮蛇卻頑強的挺了過來,並長期稱霸蛇島。因為食物匱乏,它們只能依靠路過的鳥兒為食,吃上一隻能抗一年。海南島東北部紅樹林裡的海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生活在海裡的蛙類。它們因為以螃蟹為食,又被稱為食蟹蛙。
海島蝮蛇是島上唯一的主宰
第六集:生存的挑戰
我國的海洋中,至少有兩萬多種生物,以殘酷為主旋律的自然環境,讓生物們不得不全力以赴來贏得生存的機會。作為脆弱生物的代表,連沙蟹都能威脅小海龜們的生命,但在它們面前只有衝向海洋這一條路可走。寄居蟹雖然有了貝殼的保護,但卻也抵不過強盜般的同類,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窩被人霸佔。絨杜父魚媽媽為了給自己的後代找一個合適的孵化點,拒絕講究,是在找不到合適的,就只能搶別人的。眼鏡蛇想搶鼩鼱的窩,卻敗下陣來,差點成為鼩鼱的晚餐。
倒黴的寄居蟹被同類霸佔了住房
原來,海洋在我們的摧殘下,各類生物仍在頑強求生,讓我們心痛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如果我們能夠儘快行動起來,海洋的繁榮則會長期持續下去,如果我們依舊不管不顧,大肆掠奪,我們終將會失去海洋這個人類最後的牧場。最後,強烈推薦每一個熱愛自然的人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