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段視頻,來自《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等到看完,最大的觀感是:如果植物會說話,應該就是這部紀錄片裡呈現的樣子。
今年9月,這部紀錄片同時在愛奇藝、咪咕視頻等平臺上線,堪比BBC製作水準的這首部國產植物紀錄片,確實每一幀畫面都美到沒朋友:
豐富多彩的內容,配上超高清畫面,質感好到爆。
生動又有趣
教材都顯得是多餘的
彈幕裡還有人說,「生物課來的」「地理課來的」,乍一看還以為是玩笑,當看到生物老師、地理老師陸續留言打卡,才反應過來:原來是生物課、地理課老師們刷完,轉身就布置作業要孩子們回家看。
接著你會發現,這份「課外作業」孩子們挺享受,甚至有人覺得,這部片子是生動有趣的頂級教科書,相關知識講解的教材都可以扔到一邊了。以前好奇那些搞生物研究的,也表白說「現在知道了」。
對於大多數植物小白而言,評價這部紀錄片是一部生動的科普,毫不為過。
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水稻,紀錄片是這樣講述的:
水稻
一萬年前,還是野生稻的她身帶芒刺,主動勾住了過往的人類,改變了水稻家族的命運。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經成為中國人依賴的一種糧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個國家生根。
從中國出發,水稻改變了日本的飲食結構,讓日本人從以魚肉為主的飲食,變為以米飯作為主食。後來,水稻又進入歐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嬰兒最愛吃的輔食——米粉。
細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這些植物都被稱為「她」,而不是「它」。因為「植物是萬物的子宮,孕育了萬物,像女性一樣離生命最近。
還有我們熟知的水果,種類繁多而且我們認知不全:
水果
她種族繁多,如柑橘大家族,柑橘細胞易融合性,讓她們之間可以兩兩雜交誕生出一個新的品種,而她們都來自柑橘家族的三大元老:橙子、柚子和香櫞。
她命運曲折如獼猴桃,兩次遠渡重洋。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爾遜的英國探險家,來到湖北宜昌,發現並帶走了當時還被稱作「羊桃」的獼猴桃,但是一直沒能結果。
1904年,獼猴桃再次跨越半個地球,來到紐西蘭,播種6年後才終於結出第一枚果實。
如今,獼猴桃遠銷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也是紐西蘭的國果(我們現在說的奇異果)。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當然少不了中國茶:
茶樹
兩千多年前,茶進入中國人的飲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隨遣唐使東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發酵過的葉子來到了歐洲,在接下來的一兩個世紀裡,徵服了擴張中的大英帝國。
甚至在殘酷的戰爭中,英國軍隊的坦克中,依然給喝茶泡茶留下了一席之地
曾經,人們對茶葉的追逐,甚至引發了戰爭,影響了世界歷史。
如今,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種茶,30多億人口飲茶,茶樹是多個國家的支柱產業,影響了世界經濟。
還有大豆,我們同樣熟悉,其實又陌生:
大豆
野大豆成熟時,利用最後的一點力量爆莢助豆子傳播,最遠可達兩米。大豆對自己種子的養育遠不止如此。
唐朝年間,大豆跟隨鑑真和尚來到日本。在那裡,鑑真教會僧人製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過佛門傳向民間。兩百多年前,大豆走進了美國,逐漸成為支柱產業。
如今,全世界許多國家的人,對於豆腐、豆奶、豆油等豆製品,都不陌生。
中國首部植物紀錄片
不只是植物們的出國門記
這部紀錄片歷時3年、集結了200多位主創人員,單是攝影師就多達133位。團隊成員一共去到中國27個省市的93個地區,以及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紐西蘭、印度、馬達加斯加7個國家的30個地區。
相比最早拍攝植物紀錄片的英國,擁有世界上35000種植物的中國,有著比英國豐富得多的植物資源。地球上三十萬種植物,其中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
我們確實有理由拍出超棒的植物紀錄片,但是選用什麼樣的視角,來講述中國植物的故事,以及使用什麼樣的鏡頭語言,來講述如此龐大群體的故事?
在此之前,國內除了十幾年前陳曉卿拍攝的《森林之歌》,圍繞森林裡的動物講述了生態系統之外,很多年都無人涉足植物類紀錄片拍攝。
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投入拍攝最多的是人和社會,緊接著是動物,植物紀錄片是最少的。就拍攝難度而言,卻恰好相反。到底為什麼呢?
導演李成才說:「一方面因為植物不會『說話』,另一方面它的行為和成長極其遲緩,周期耗時過長。」
很多時候,為了拍攝到植物最美、最真實的狀態,攝影師蹲守好幾個小時、作息顛倒是家常便飯。
最終,200多主創完成的中國首部植物紀錄片,選擇了「影響世界」這個宏大視角,花了3年時間,拍攝了許多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中國植物。
除了前面說到的水稻、茶葉、獼猴桃,中國的桑樹影響了整個文藝復興,國際大牌們所用的絲綢幾乎都來自生長在中國桑樹養育的蠶;常常出現在梵谷、莫奈畫中的花朵,正是中國的蜀葵……
從植物天堂、茶樹、桑樹、水稻、大豆 ,到本草、竹子、水果、園林、花卉,這部10集紀錄片,呈現了21科28種植物的生命旅程,並講述她們如何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雖然,紀錄片中講述的個別植物故事,似乎尚未見得影響世界,比如「塔黃」。用導演自己的話說:「它還沒有影響世界,也許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它。」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如果非要一個最準確的解釋,就是所謂的「影響世界」,大部分都已經發生,極少部分預測在未來發生。
這些預測,未來到底會不會成為事實,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在鏡頭語言的選擇上,超高清的生動畫面,首先要歸功於延時拍攝技術,它也是這部紀錄片用得非常多的拍攝技術之一。
對於紀錄片來講,延時攝影無疑增加了其精美度,更勾起觀眾的興趣。但對於《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來說,延時攝影不光是為了畫面的極致美感,更是在傳遞中國鮮為人知的植物的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我們並不熟知的拍攝手法,以及引入顯微鏡、生物實驗等多學科技術和知識。
像是柑橘細胞易融合的特性、竹子內部的維管束,都用到了實驗室裡的顯微鏡拍攝,還有稻米發芽、茶葉腐敗、桑葉分泌乳汁等過程,也同樣在鏡頭下絲毫畢現。
一個個精彩的畫面,是植物在說話,更是珍貴的教學科普資料,希望更多人去理解植物、愛護植物、與自然和諧相處。
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
2016年4月,第一個策劃案完成。李成才一邊拜訪各學科的植物學家,一邊求朋友介紹有高海拔拍攝經驗的、有植物拍攝經驗的相關朋友,組建拍攝團隊。
這100多位攝影師團隊,有的在攝影棚裡蹲守,有的在戶外奔走。當然,都少不了要拜師不同植物學科的專家。各集深度參與植物拍攝的專家顧問共100位左右。
圖為蹲守棚拍桑樹彈粉。桑樹擁有植物界最快的彈粉速度,研究人員計算為每秒200米,相當手槍子彈出膛的速度。要想拍到桑樹彈粉的奇妙瞬間,除了熬時間,還要清楚知道她的結構和爆發特點。
珙桐的拍攝耗時3個月,從進入花期就開始,但是珙桐授粉帶來了巨大的拍攝難題,就因為拍攝設備上的技術難題,未能捕捉到最佳狀態,最後從北京輾轉到河北繼續拍攝。
儘管李成才導演說,這樣一部紀錄片,就算不是他來拍,總會有人拍,但我們無法預估那是多久之後的事。
中國漢字裡,草字頭、木字旁的漢字太多了,以竹為偏旁的漢字,在《辭海》中大約有200個。《紅樓夢》裡沒有植物,紅樓夢是不存在的。《詩經》裡沒有136種植物,詩經也是不存在的。
「中國人不了解中國植物,不知道中國的植物究竟有多厲害,這是一件挺令人難過的事。」這也是他做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動力。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就是想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所有長期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更亟需補上這一課,大自然治癒的力量,你一定會感受到。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2019)
導演: 李成才 / 周葉
類型: 紀錄片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首播: 2019-09
集數: 10
單集片長: 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