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欣賞敦煌壁畫」……10月16日上午,一零一中學的《中學跨學科整合美育課程開發和教學策略的研究》公開課現場人山人海,地理老師、歷史老師、美術老師……各學科教師都圍繞「敦煌莫高窟壁畫」開講,展示學科融合的教學魅力。
地理學科張佩老師圍繞初中敦煌藝術欣賞專題,以「探究敦煌莫高窟壁畫保持千年色澤如新的原因」為課程明線,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壁畫顏料傳入中國的途徑——河西走廊,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通過分析河西走廊的形成條件,認識敦煌所在地區的地形特徵和水文特徵;通過分析與顏料保色相關的空氣環境,認識敦煌的氣候特徵,幫助學生體會地理環境與敦煌藝術之間的暗線聯繫,並為歷史和美術部分課程提供空間背景基礎,共同構建起藝術與自然、人文、生活交相輝映的內在關係體系。
歷史學科田麗麗老師則以「探究敦煌莫高窟壁畫承載的文明交融與歷史傳承之美」為課程明線,通過講述莫高窟修建的歷史,讓學生了解這幅壁畫繪製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壁畫內容中樂隊用樂、舞蹈(種類——胡旋舞、舞蹈道具——小圓毯、胡旋舞對中原傳統舞蹈的影響),了解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通過史料分析,探究胡旋舞在唐朝盛行的原因,認識唐代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時代因素,認識國力的強盛,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社會開放包容是文化繁榮的條件。通過講述唐朝安史之亂後胡旋舞的衰落與現代的重建,認識敦煌壁畫對文化傳承的意義。在地理基礎上豐富了敦煌藝術之美的歷史內涵,並為美術部分課程提供時代背景基礎。
美術學科丁鈺老師則整體設計由看壁畫導入,通過提問學生顏料來自於哪裡,請學生欣賞色澤豔麗的礦物質顏料,帶入欣賞情境。引入地理、歷史知識學習,再通過歷史回到美術。美術部分共涉及五個小環節。首先圍繞美術語言本體線條,讓他們了解中國傳統人物畫中兩種典型線描方式;再通過對比西方明暗衣紋造型,和中國傳統線造型,引出線條的表現力;而後,通過詳細講解胡旋舞飄帶局部,講解線條表現力度和質感。
接下來的《文藝復興藝術之美》環節,美術老師祁曉雯請同學們先來欣賞世界名畫。「這幅作品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寫實藝術之美,小狗、吊燈、拖鞋、水果、帽子、外套、鏡子,甚至點燃的蠟燭都被畫家賦予豐富的意義和內涵」……
祁曉雯話音未落,歷史學科陳昂老師又登場了:「畫面描繪的真是婚禮現場嗎?那可不一定哦!根據歷史資料的研究,畫面人物的身份場景,可能有不一樣的解釋,下面我們就一塊來破解謎團。」聽到陳昂的話,學生們頓時興奮了起來。陳昂帶領同學們通過歷史資料的解讀,一同感悟「生活於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又是如何以生活為參照,在作品中抒發審美理想的」。
當下應該如何讓學生欣賞和理解一幅經典作品的藝術之美?這是很多學校都在探索的,而一零一中學的藝術和歷史融合課,帶學生們在藝術的觀察中訓練思維,從美術的視角來感受作品的外顯風貌,從歷史的角度來探求作品的文化認知,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探索。
美術老師劉佳琳和生物老師伊海靜的跨學科說課《人體信息可視化探究》,融合了美術學科人體生命之美與生物學基本理論內容;陳默、遊文梅、孫淑松老師的跨美術、音樂、歷史的《印象派藝術之美》,一節融合美術、音樂、歷史、舞蹈、戲劇甚至上升到哲學思辨的藝術審美課,以審美為抓手,跨學科融合無所不包。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林豔 通訊員 陳 默
供圖/北京一零一中
編輯/高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