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盧灣中學學生接受了一項新任務——設計一座大山。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下同)
尋找並設計一座「理想中的大山」作為人類新生存基地的前站,大山可以選址何處?如何構建大山的生態系統以模擬人類的第二個家園?三個多星期前,當盧灣中學的同學們接到這樣一個任務時,很多同學是「懵」的。然而經過近一個月的項目式學習和探討,有的小組通過3D建模軟體在大屏幕上全景展示出關於大山及其植物分布的設想,有的小組用報紙和植物模型塑造出一座仿真大山,有的小組用詳細的比例尺和經緯度為自己的作品增加了嚴謹的科學味……一座座「性格迥異」的大山在「地球」各個角落出現了。
這是記者日前在盧灣中學舉行的一場「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交流研討會上見到的一幕。根據上海市教委此前公布的《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新中考改革中設置了全新的跨學科案例分析題,在探索跨學科案例分析的起步階段,案例內容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學等學科。如何才能讓學生用有跨學科案例分析能力?地理老師吳丹和生命科學教師陳昌傑聯手,為同學們創造了一次不同以往的學習體驗。
圖說:近一個月學習帶來不少全新學習體驗。
據悉,在《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關於「地理景觀多樣性和差異性」以及「山地地形」「地形地勢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的內容要求;在《上海市生命科學課程標準》中,也分別提及「植物的分類」「種群」「群落」「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等核心知識目標,因此,最終「植被與地理環境的適應性」成為架構兩個學科間的跨界橋梁,《設計「大山」》的任務應運而生。
「在大山上種植植被需要考慮哪些影響因素?學生會提及氣溫、降水、海拔等影響要素,教師再進一步進行引導,哪些因素會影響氣溫?哪些條件會制約降水?學生的思維被逐步的發散開去,形成樹枝狀擴展的思維網絡,每一個枝杈都是由一個核心知識點連結延展開去的。」吳丹感嘆,在三個多星期的時間內,每一組都歷經了一場頭腦風暴,每一組學生利用iPad日誌、iMoive等功能,記錄著自己的學習點滴。
圖說:學生結合3D建模軟體講解心中構想。
「我們起初只考慮了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氣候特點,經過老師指點才意識到,迎風坡和背風坡氣候類型也可能有所不同,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背風坡,得選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種植才是。」男生李喆昊登上講臺,結合3D建模軟體,將小組的收穫說得頭頭是道。女生覃朗則向同學們描述了一番巴西人民在一座名為「巴桑」的山下跳桑巴的情形,「巴西氣候炎熱,因此我們選擇了比較高大、樹蔭繁茂的樹木為人們遮陰,在苔蘚植物中,我們選擇了相對比較不容易造成溼滑的葫蘆蘚,更適合舞蹈!」當有學生提出將在山上大量種植經濟作物橡膠時,陳昌傑老師提醒,別忘記橡膠生長需要大量水分,否則將會對環境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這是他當年在雲南支教時,從當地老農那裡獲得的寶貴經驗。
圖說:不同小組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作品。
吳丹介紹,以地理學科為例,海陸位置對山體的影響、海拔與氣溫的關係等內容,是六、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核心知識,教師只需要進行粗略的提點,而像山地背風坡的焚風效應、洋流對氣候的影響等涉及高中階段地理知識的核心內容,則需要教師進行詳細講解,並提供相應的資料參考,為學生搭建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臺階。跨學科分析,不僅對學生,對教師來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