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從來都是英國人浪漫生活的重要部分,英國文學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直至戰後文學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每一時代的英國文學作品都印刻出那一代人的文化。
BBC就曾經就20世紀的英國小說的文化變革推出一部名為《英國小說家們的自述》的記錄片,從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伍爾夫,到現代奇幻文學之父託爾金,喬治·歐威爾、芭芭拉·卡德蘭、威廉·戈爾丁、艾麗絲.默多克等。
英國小說家們的自述
2010
導 演 : David Berry
類 型:紀錄片/歷史
主 演:Rebecca Front
這部紀錄片分為3集,每集60分鐘的紀錄片中,將20世紀的英國文學史劃分為三個時期:
1919-1939:廢墟之中 Among the Ruins
1945-1969:焦慮時代 The Age of Anxiety
1970-1990:無所畏懼 Nothing Sacred
片中呈現訪談視頻,為我們展現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英國巨擘珍貴的影像畫面。聽多位20世紀上半期便已成名的小說作家親身講述自己的故事,聽他們在當時風起雲湧的時代哲思,以及對反戰和法西斯主義的慷慨陳詞。同時也令我們得以更直觀的了解二十世紀英國文學發展脈絡。
/ 廢 / 墟 / 之 / 中 /
(1919-1939)
第一戰之後,隨著英國盤算到了戰爭的毀滅性,以及帝國的衰亡,人們在戰間期萌發出了自我懷疑與意識形態危機,這使英國小說界發生了變革。在此期間,一些最為偉大與創新的英國現代小說作品橫空出世,它們從此主宰了小說界的命運與財富,永垂不朽。
即使一戰後的英國文壇群星璀璨,維吉尼亞·伍爾夫仍是這片星海中唯一的月光。作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裡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相關書籍推薦】
《到燈塔去》
英)維吉尼亞·伍爾夫
上海譯文出版社
To the Lighthouse
《到燈塔去》描寫一次大戰後拉姆齊教授一家和幾個親密朋友在蘇格蘭某島嶼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圖在這部情節非常簡單的小說中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脫流逝不息的時間的魔掌並不顧死亡的威脅而長存不朽。燈塔塔尖的閃光即象徵拉姆齊之人的靈魂之光。
《達洛維夫人》
(英)維吉尼亞·伍爾夫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Mrs.Dalloway
主人公達洛維夫人是個養尊處優,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的女 人,本書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節就是她舉辦宴會,而宴會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這又是一個在內心深處不滿現實、渴望高尚,與生活現實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舊情人彼得•沃爾什從印度歸來,這是一個我行我素, 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對世俗化的達洛維夫人的種種嘲諷更加劇了主人公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是戰爭的倖存者沃倫•史密斯,他得了嚴重的戰爭後遺症——炮彈震呆症(shell shock),完全處於瘋狂與譫妄的狀態,在達洛維夫人的宴會正熱熱鬧鬧地舉行時,他自殺了。他的死意味深長,表面上看是一戰殘酷的持續效應,卻也折射出當時知識分子對歐洲文明的幻滅感,是寫實,也是象徵。作者本人的生活中,死亡的陰影也是無處不在,以至於她最終在1941年選擇了自沉於家附近的烏斯河中。
20世紀的英國文壇,還有一部巨著,那就是與英國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扎米亞京著作的《我們》並稱反烏託邦的三部代表作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這部由英國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於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說,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極權主義社會。這部小說至今已經被翻譯成62種語言,成為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
《一九八四》
[英] 喬治·歐威爾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四》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反烏託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他在小說中他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彙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奧威爾式」(Orwellian)、「奧威爾主義」(Orwellism)這樣的通用詞彙,不斷出現在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家影響之深遠。
《美麗新世界》
[英]阿道司.赫胥黎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Brave New World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部幻想小說名著。刻畫的是機械文明下的未來社會中,人的「人」性被機械剝奪殆盡,處於「幸福」狀態的人們以幾種種姓產生於工業化的育嬰房,接受種種安於現狀的教育,熱愛機械化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他們擁有安定、無限的「自由」,卻喪失了科學、藝術、婚姻、個性、甚至喜怒哀樂。偶有對現狀產生懷疑或叛逆心態者,均被視為不安定因素放逐邊遠地區。
/ 焦 / 慮 / 時 / 代 /
(1945-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迎來了原子時代——那個威斯坦·休·奧登杜撰出的焦慮年代已然來臨。大屠殺與蘑菇雲霸佔了當時人們的情感,隨著政治局勢的惡化,焦慮、驚駭與惶恐「世界末日大戰可能爆發」的情緒日益強烈。新一代的小說作家們身負重任,將遭遇並表達出這個時代。
【相關書籍推薦】
《霍比特人》
[英] J.R.R.託爾金
上海人民出版社
The Hobbit
《霍比特人》自1937年首次出版,已被翻譯成64種語言,銷售超過1億冊,成為偉大的現代經典。17年後,續作《魔戒》出版。《霍比特人》完美地融合了史詩氣派與童心稚趣。故事發生在精靈強盛的時代之後、人類統治的時代之前。那時著名的黑森林依然聳立,群山間仍充滿艱險。如果此前你對這些渾然不知,那麼隨著這位平凡探險家的不凡旅程,你會和他一道順便認識食人妖、半獸人、矮人和精靈,也會了解到那個遭到忽視的偉大時代。
《蠅王》
(英)威廉·戈爾丁
上海譯文出版社
Lord of the Flies
《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描述在一場未來的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孩子從本土飛到南方疏散。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起初孩子們齊心協力,後來由於害怕所謂的「野獸」分裂成兩派,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終。
《幸運的吉姆》
(英)金斯利·艾米斯
譯林出版社
Lucky Jim
《幸運的吉姆》是英國作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的長篇小說,該小說入圍《時代》周刊評選出的1923 —2005年百部英語小說佳作,同時被譽為「20世紀最具喜劇色彩的小說」。
/ 無 / 所 / 畏 / 懼 /
(1970-1990)
最後探索了70至80年代——這段時期誠如安吉拉·卡特所示,鑑於當時的風俗觀念無時不刻不被質疑著,確是「沒有什麼是神聖的」。由於英國小說猛然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小說家們無疑站在了一場新革命的最前線。作為挑釁的使者們,他們改變了文學思潮,根深蒂固。
【相關書籍推薦】
《魔幻玩具鋪》
[英] 安吉拉·卡特
浙江文藝出版社
The Magic Toyshop
安吉拉·卡特擅長使用魔幻寫實的技法,以童話故事為基底,描繪出一個又一個色彩華麗斑斕的情慾場景;另一方面,她也承襲英國哥德式的觀察方式,利用偏斜的光線,膨脹所有事物的陰影,將微小的黑暗孕育成充滿暴戾、令人驚懼的邪惡意象。閱讀此書的經驗便是如此:華麗明亮卻又鬼影幢幢。
安吉拉·卡特一向以女性主義作家自居,經常以女性情慾作為小說主題。在這本書中,她將焦點置於女性對自己肉體的最初覺醒上:「這年夏天,十五歲的梅拉尼發現了自己的血肉之軀。哦,我的美利堅,我的新大陸。」故事以此為開端,接續一連串外在環境的急遽改變,描寫了一個女孩由首次經歷情慾與邪惡,而後又歷經種種情感歷練的心理成長故事。
《午夜之子》
[英] 薩曼·魯西迪
北京燕山出版社
Midnight's Children
《午夜之子》印裔作家薩爾曼·魯西迪的成名作與代表作。英文原版於1981年推出後獲獎無數,不僅奪得當年的布克獎,還在1993年獲得為紀念布克獎25周年設立的「特別布克獎」。
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富家少年阿達姆阿齊茲,有個碩大的鼻子,他的朋友說:「你簡直可以把你這個鼻子架在水上過河了。」這個長著大鼻子的醫生,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卻伴隨著故事的始終。他的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外孫也有一個大鼻子;這個也有大鼻子的外孫子就是這個講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