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兩百年》這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劇透慎入!

2020-12-08 騰訊網

近期,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這部紀錄片開創了我國醫學類紀錄片之先河。短短8集,央視攝製組走訪了12個國家,採訪國內外重量級專家50餘位,拍攝了整整3年。

如果說吃貨界有《舌尖上的中國》,那在醫學界,《手術兩百年》的推出則是一塊重要的裡程碑。

看到片名可能大家會問,手術的兩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手術的終極意義又在哪裡?醫生、患者、醫療科技三者又是如何推動外科的發展?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就在這部豆瓣9.4的「神作」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 豆瓣)

死亡率「300%」,手術還是謀殺?

如果有一位醫生對你說:「我不知道你得了什麼病。我可以幫你打開身體看看,但是我也不確定一刀下去會發生什麼。」是不是覺得毛骨悚然,看醫生如同看死神?

這就是15世紀以前的真實對話,當時沒有人了解人體構造,教會也明令禁止解剖屍體。

直到1353年,隨著「黑死病」流行,教會迫於壓力取消了屍體解剖的禁令。隨後,人們開始研究屍體,第一次窺探到了身體的秘密。190年後,《人體的構造》出版,成為了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也使外科手術的萌芽第一次照亮在科學的「燈光」下。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回望15世紀的手術「蠻荒時代」,由於當時的神職人員不能接觸血液,操作剃刀的理髮師就成了最好的手術「操刀」者,外科醫生成為了理髮師的副業。

手術時傷口流血不止?用燒得發紅的烙鐵來燙一燙就好了。

怕疼?能喝酒的就灌醉,不能喝的就敲暈。

到了19世紀中期,外科醫生們把手術地點挪到了環形劇場,群眾可以買票入場觀摩手術。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有一次,被譽為「倫敦第一快刀醫生」的羅伯特·李斯頓在環形劇場裡演示截肢手術時,因動刀過快,切斷了助手2根手指,導致其失血而死。隨後,他又誤傷了病人生殖器的一部分,導致病人術後感染死亡。據說,還有一名現場「吃瓜群眾」被嚇到心臟病發作也死了。

一刀下去三人斃命,這場「300%」死亡率的手術,讓人們不禁疑問,手術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果要讓患者活下來,止血、麻醉、消毒三大基本問題正亟待解決!

逆風翻盤的外科手術

來到19世紀末,止血、麻醉、消毒開始逐漸被解決。X射線的發現,更是讓醫生在不切開患者身體的情況下,就能「看見」疾病。

從此,外科手術開始在病人體內長驅直入,進入了「逆風翻盤」的階段。

整個20世紀,外科手術的巨大進展令人眼花繚亂。四肢、腹腔、頭顱、心臟、器官移植被逐漸「打開」。過去非常「恐怖」的手術器具,逐漸被現代設備所取代。

比如,15世紀之前的止血用烙鐵: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如今的智能止血鉗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手術有創口,所以離不開縫合,而16世紀縫合傷口的縫線來自於各種動物組織:

(圖片來源: Slideshare)

「我把傷口縫起來,治癒的事留給上帝」——一位16世紀的醫生如是說。

而現在出現了帶有倒刺的縫線,手術時甚至不需要打結:

縫線上的倒刺清晰可見

(來源:《手術兩百年》)

有倒刺的縫線無法拉回

(來源:《手術兩百年》)

醫生還可以在骨頭上動刀,手術變得很「硬核」,比如脊柱側彎的矯正。

古人通過拉伸來治療脊柱側彎:

希波克拉底拉伸法

(圖片來源: 《脊柱側凸的分類和分型》)

現代醫生卻手握各種「武器」,包括從螺釘到各種用來固定脊柱的器械。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當腦洞成為現實,突破邊界的手術

讓15世紀的人們做夢都想不到的是,今天,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手術的邊界正在不斷被突破,醫生也不再是「理髮師」或「劊子手」。

人體最神秘的部分莫過於頭顱和心臟,前者掌管著人體功能的運行,後者守護著生命之源——血液。

隨著影像技術越來越成熟,在腦子裡動刀不再是天方夜譚了。正如片中一場治療帕金森的手術所展示,在術中導航系統的幫助下,醫生只需要在患者腦部植入兩根電極,按下神經刺激器的控制鍵,帕金森患者的抖動就神奇地停止了。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腦深部電刺激手術中,接受了麻醉的患者會被喚醒,隨後醫生會和病人不斷交流,找到需要治療的神經核團。

(來源:《手術兩百年》)

另一個難點是心臟。任何人的心臟都不能停止跳動,而在不停跳動的心臟上做手術,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無法突破的邊界。

1954年,美國外科醫生、「心臟之王」克拉倫斯·李拉海醫生腦洞大開,在人與人之間進行體外循環,解決了無法在跳動的心臟上動刀的問題,雖然備受爭議,但他成功為一名患有嚴重先天心臟畸形的患者修補了心臟。

接受手術前10歲的邁克·肖恩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如今子孫滿堂的邁克·肖恩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李拉海醫生和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的創始人厄爾·巴肯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接受李拉海醫生的提議,巴肯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由電池驅動、可攜式心臟起搏器,並由李拉海醫生為患者成功進行了手術。如今,心臟起搏器的技術也在飛速發展,已經從一個手推車般的龐然大物,演變成只有硬幣大小。

(來源:《手術兩百年》)

科學研究揭示:血管就像人體內的河流,只要有船,很多設施和藥物都可以直接送達心臟。這便是介入治療的起點,這一切意味著不再需要開腔破肚,只要開一個很小的「洞」,使用一根細細的導管,通過血管抵達心臟便可以進行治療,我們稱之為「介入手術」。

例如,紀錄片中展示了醫生通過介入治療的方式,為患者進行了一臺「冷凍球囊消融」手術,治療房顫。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冷凍球囊消融手術是通過特製的球囊型導管冷凍損傷心肌組織,在心臟和肺靜脈之間鋪一層「隔離帶」,阻斷錯誤的電信號傳到心臟的通路,從而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未來的手術什麼樣?

今天的世界,各種學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互相融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手術機器人、人工智慧越來越炙手可熱,手術的器械也開始變得「聰明」起來,比如片中的「智能吻合器」,對於醫生無法親手觸摸的縫合部位,這種吻合器可以智能探測厚薄大小,並通過顯示屏進行實時信息反饋,協助醫生進行手術。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人工智慧技術能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治療建議,讓患者對疾病更具「掌控」力: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動態血糖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人工智慧學習大數據和收集患者數據後,會分析患者的血糖波動趨勢,並給他們推送定製化的建議。

小編相信,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醫學的本質都不會變。外科醫生走到病人的床邊,面對病人,了解他們的感受,再以此為起點選擇適合的醫療技術,懷著治病救人的初心走上手術臺。

任何一臺成功的手術,都離不開醫生團隊、患者、以及醫療科技的互相配合。外科手術始終是朝著更安全,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央視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推薦
    歷時3年豆瓣9.4分央視科學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的第七集「眾病之王」,給出了答案。 一群身患癌症的病人,在孔明燈上寫下「重燃生命」四字 在《手術兩百年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科普君為你準備了2020最新紀錄片單,涵蓋自然、歷史、科學等科普知識,均是近一年全新推出的豆瓣高分佳作。趕緊轉發收藏,趁著假期,為自己充滿電吧!1.自然探秘《未至之境》豆瓣評分:9.4國家地理與BiliBili合作出品,又名《中國的隱秘王國》。
  • 一定要推薦的10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建議收藏)
    那就跟鐵木君一起看紀錄片啊!在消遣時間的同時學習知識,一舉兩得不香嗎?作為「高標準紀錄片收藏家」,鐵木君今天就把10部製作超級精良、內容獨樹一幟、畫面無敵震撼的高分紀錄片分享給大家,快快收藏好!如果你沒坐過直升機,無法想像上帝視角的通透,那這部紀錄片,將讓你看到鏡頭下,中國的美麗與壯闊。這是極少數能讓我看到激動的風光紀錄片,分分鐘美到讓我恨不得從屏幕鑽進去。
  • 春節不出門,去年最值得看的12部紀錄片都在這裡了
    去年一年,從年初的《人間世》第二季,到年中的《手術兩百年》,質量都很優良。《手術兩百年》 豆瓣評分:9.4 播放渠道:
  • 獵分享|分享6部豆瓣高分紀錄片
    此紀錄片採用最新的專業攝影技術,揭開了嬰兒的「自然歷史」——從剛誕生的新生兒到他們不斷成長、成為蹣跚學步的幼兒。而且在這部紀錄片裡,還可以學習到在孩子最初的兩年裡,怎樣科學的養育、科學的幫助孩子開發大腦。
  • 2019年豆瓣9分以上不可錯過的高分韓劇
    2019年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韓劇有5部,假期臨近看看有沒有你還沒看過的,抓緊追劇吧~第5名 啊!在第十集時會有反轉,涉及劇透就不過多透露細節了。但是觀看此劇的朋友請注意這不是浪漫愛情喜劇片哦,個人認為這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同時又能帶來歡樂和淚水的電視劇。
  • 不止《藍色星球2》,BBC高分紀錄片全收錄!全都是豆瓣9分以上!
    剛播出就讓眾多網友獻上膝蓋,在豆瓣網打出9.9的「逆天高分」,這樣的節目一定是BBC出品。說的就是《藍色星球2》,10月底在BBC播出,國內觀眾可以在騰訊視頻同步看到。這部和深海親密接觸的紀錄片,以奧斯卡配置打造——漢斯·季默配樂,大衛·愛登堡配音。極具質感的4K畫面,場景壯闊,唯美通透。
  • 5部高分學科紀錄片,在家也能受益良多!
    ▌導讀 本文為同學們整理了5部高分經典學科紀錄片,這不僅是課堂學習的補充與延伸,更是開拓視野、激發學習內驅力的絕佳利器。建議收藏! (關注視頻號少年數學家,呈現最直觀的數學!)
  • 豆瓣8.6,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的背後,揭露了「瀕危物種」的困境
    然而,在眾多影視作品中,紀錄片往往是被人們忽視的一部分……在4月3日的豆瓣一周口碑電影榜中,排名第一的是一部名為《礦民、馬夫、塵肺病》的紀錄片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可能不多,因為這部影片從未公開放映沒錢製作,自然更沒錢宣傳,那這部影片是如何空降豆瓣熱門的呢?
  • 繼《第三極》之後,央視再出紀錄片神作《極地》,豆瓣評分9.5分
    對於紀錄片迷來說,很多人都看過2015年央視播出的人文紀錄片《第三極》,這是「西藏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紀錄片,該片播出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這部紀錄片的豆瓣評分還達到了9.2分的高分!看完後很多人表示還沒看夠!
  • 紀錄片丨豆瓣9.8分的《藍色星球2》,震撼心靈的一部紀錄片,一定要和孩子看看!
    今天我們推薦的一部來自BBC高分紀錄片《藍色星球》,不吹不黑,BBC出品,必屬精品。作為歷史上首套全面探索海洋世界的自然類記錄片,時隔16年之後的2017年10月29日又推出了第二部《藍色星球2》,帶著對海洋的探索與敬畏,並以史上最美的記錄片的盛大氣勢回歸。
  • 豆瓣9.5!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BBC《行星》 總共有5集,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這部紀錄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識類的紀錄片不同,《行星》不是在跟你講複雜的天文知識,而是把八大行星當成了人物角色,講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
  • 豆瓣驚現9.5分紀錄片!央視這部紀錄片要火了!
    喜歡看紀錄片的人肯定知道BBC紀錄片,每當BBC推出一部紀錄片,總會給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捕獵》到《冰凍星球》。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BBC優質的攝影呈現出來的大自然的雄偉磅礴,以及生命的律動,確實會讓我們對大自然肅然起敬。
  • 豆瓣8.7分的《劍指高分》:270分鐘的遊戲世界旅程
    文丨競核網飛(Netflix)新作《劍指高分(High)》(下簡稱《高分》)來了。從架空獨立單元劇《黑鏡》、剖析政治權謀巨作《紙牌屋》、光影交錯的動漫短片集《愛,死亡,機器人》到如今的《高分》網飛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以質量堪稱恐怖的作品集群為基底,成長為了新時代的影視巨頭。當然,作為遊戲媒體,我們本次不深究網飛堪稱史詩的崛起史,只研究這部遊戲紀錄片《高分》。《高分》總共六集,每集時長45分鐘,算是比較標準的紀錄片格式。
  • 6部豆瓣高分紀錄片,每一幀都值得孩子去感知奇妙的自然世界!
    國慶放假的時候童童已經推薦了8部高分電影, 我們可以稍微放下電影換個口味看看優質紀錄片吧! 而這部《地球脈動》耗資800萬英鎊,攝影團隊走遍62個國家,歷時五年完成,豆瓣評分9.7分。 紀錄片為了捕捉地球上最精美的畫面,如實展現動物生活的狀態。
  • 經典電影紀錄片 | BBC高分紀錄片《獵捕》 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
    小編今天分享的是BBC高分紀錄片: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
  • 豆瓣上差0.1就滿分的一部紀錄片
    尤其是BBC的紀錄片。一次又一次刷新人們的認知。《生命》、《冰凍星球》、《地球脈動》第一季、第二季……豆瓣評分無一不高得出奇。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部以海洋為主角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Blue Planet II和去年上映的《地球脈動》第二季一樣,豆瓣9.9。也就意味著看過的人幾乎都給了滿分評價。
  • BBC又出高分紀錄片,動物版《權力的遊戲》,黑猩猩也有權謀鬥爭
    不誇大其詞,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紀錄片,完全可以說是2018年最好看的!它就是——《王朝》看這以黑色調做背景、金色字為鑲嵌的海報,你就知道,它是講動物的。但這次的動物,又和以往的「動物世界」有點不同。
  • 第一次看動物世界看哭了,這部豆瓣9.0的紀錄片太感人了!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每天為你推薦好電影的不三不四侃電影,今天我們接著聊《非洲貓科》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我完全是當成電影看的,因為故事的確相當感人,深度堪比當初看的那篇文章《藏羚羊的跪拜》。昨天已經講了獅子王國的故事線,今天我們來講講另一條故事線——獵豹母子。
  • 豆瓣9.4分,卻只有兩千人看過:這部紀錄片,我不敢看第二遍
    上個月,Netflix悄悄推出了一部紀錄片《地球上的生命之旅》。IMDb9.1,豆瓣9.4,《福布斯》更是盛讚它為「今年最重要的紀錄片」。不少網友表示:大神來了,看封面就是他!他不斷刷新豆瓣的高分上限。但這部紀錄片有點不同,主角從大自然變成了大衛·愛登堡本人。他今年94歲,一頭白髮,坐在鏡頭前,揭開美麗星球背後的醜惡傷疤,他控訴的對象是全人類。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環境保護是一個大命題,他們對生態環境惡化的認識是有限的但對於一個一生都在與自然打交道的人來說,自然是真實的、是切實且劇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