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這部紀錄片開創了我國醫學類紀錄片之先河。短短8集,央視攝製組走訪了12個國家,採訪國內外重量級專家50餘位,拍攝了整整3年。
如果說吃貨界有《舌尖上的中國》,那在醫學界,《手術兩百年》的推出則是一塊重要的裡程碑。
看到片名可能大家會問,手術的兩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手術的終極意義又在哪裡?醫生、患者、醫療科技三者又是如何推動外科的發展?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就在這部豆瓣9.4的「神作」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 豆瓣)
死亡率「300%」,手術還是謀殺?
如果有一位醫生對你說:「我不知道你得了什麼病。我可以幫你打開身體看看,但是我也不確定一刀下去會發生什麼。」是不是覺得毛骨悚然,看醫生如同看死神?
這就是15世紀以前的真實對話,當時沒有人了解人體構造,教會也明令禁止解剖屍體。
直到1353年,隨著「黑死病」流行,教會迫於壓力取消了屍體解剖的禁令。隨後,人們開始研究屍體,第一次窺探到了身體的秘密。190年後,《人體的構造》出版,成為了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也使外科手術的萌芽第一次照亮在科學的「燈光」下。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回望15世紀的手術「蠻荒時代」,由於當時的神職人員不能接觸血液,操作剃刀的理髮師就成了最好的手術「操刀」者,外科醫生成為了理髮師的副業。
手術時傷口流血不止?用燒得發紅的烙鐵來燙一燙就好了。
怕疼?能喝酒的就灌醉,不能喝的就敲暈。
到了19世紀中期,外科醫生們把手術地點挪到了環形劇場,群眾可以買票入場觀摩手術。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有一次,被譽為「倫敦第一快刀醫生」的羅伯特·李斯頓在環形劇場裡演示截肢手術時,因動刀過快,切斷了助手2根手指,導致其失血而死。隨後,他又誤傷了病人生殖器的一部分,導致病人術後感染死亡。據說,還有一名現場「吃瓜群眾」被嚇到心臟病發作也死了。
一刀下去三人斃命,這場「300%」死亡率的手術,讓人們不禁疑問,手術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果要讓患者活下來,止血、麻醉、消毒三大基本問題正亟待解決!
逆風翻盤的外科手術
來到19世紀末,止血、麻醉、消毒開始逐漸被解決。X射線的發現,更是讓醫生在不切開患者身體的情況下,就能「看見」疾病。
從此,外科手術開始在病人體內長驅直入,進入了「逆風翻盤」的階段。
整個20世紀,外科手術的巨大進展令人眼花繚亂。四肢、腹腔、頭顱、心臟、器官移植被逐漸「打開」。過去非常「恐怖」的手術器具,逐漸被現代設備所取代。
比如,15世紀之前的止血用烙鐵: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如今的智能止血鉗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手術有創口,所以離不開縫合,而16世紀縫合傷口的縫線來自於各種動物組織:
(圖片來源: Slideshare)
「我把傷口縫起來,治癒的事留給上帝」——一位16世紀的醫生如是說。
而現在出現了帶有倒刺的縫線,手術時甚至不需要打結:
縫線上的倒刺清晰可見
(來源:《手術兩百年》)
有倒刺的縫線無法拉回
(來源:《手術兩百年》)
醫生還可以在骨頭上動刀,手術變得很「硬核」,比如脊柱側彎的矯正。
古人通過拉伸來治療脊柱側彎:
希波克拉底拉伸法
(圖片來源: 《脊柱側凸的分類和分型》)
現代醫生卻手握各種「武器」,包括從螺釘到各種用來固定脊柱的器械。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當腦洞成為現實,突破邊界的手術
讓15世紀的人們做夢都想不到的是,今天,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手術的邊界正在不斷被突破,醫生也不再是「理髮師」或「劊子手」。
人體最神秘的部分莫過於頭顱和心臟,前者掌管著人體功能的運行,後者守護著生命之源——血液。
隨著影像技術越來越成熟,在腦子裡動刀不再是天方夜譚了。正如片中一場治療帕金森的手術所展示,在術中導航系統的幫助下,醫生只需要在患者腦部植入兩根電極,按下神經刺激器的控制鍵,帕金森患者的抖動就神奇地停止了。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腦深部電刺激手術中,接受了麻醉的患者會被喚醒,隨後醫生會和病人不斷交流,找到需要治療的神經核團。
(來源:《手術兩百年》)
另一個難點是心臟。任何人的心臟都不能停止跳動,而在不停跳動的心臟上做手術,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無法突破的邊界。
1954年,美國外科醫生、「心臟之王」克拉倫斯·李拉海醫生腦洞大開,在人與人之間進行體外循環,解決了無法在跳動的心臟上動刀的問題,雖然備受爭議,但他成功為一名患有嚴重先天心臟畸形的患者修補了心臟。
接受手術前10歲的邁克·肖恩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如今子孫滿堂的邁克·肖恩
(圖片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李拉海醫生和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的創始人厄爾·巴肯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接受李拉海醫生的提議,巴肯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由電池驅動、可攜式心臟起搏器,並由李拉海醫生為患者成功進行了手術。如今,心臟起搏器的技術也在飛速發展,已經從一個手推車般的龐然大物,演變成只有硬幣大小。
(來源:《手術兩百年》)
科學研究揭示:血管就像人體內的河流,只要有船,很多設施和藥物都可以直接送達心臟。這便是介入治療的起點,這一切意味著不再需要開腔破肚,只要開一個很小的「洞」,使用一根細細的導管,通過血管抵達心臟便可以進行治療,我們稱之為「介入手術」。
例如,紀錄片中展示了醫生通過介入治療的方式,為患者進行了一臺「冷凍球囊消融」手術,治療房顫。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冷凍球囊消融手術是通過特製的球囊型導管冷凍損傷心肌組織,在心臟和肺靜脈之間鋪一層「隔離帶」,阻斷錯誤的電信號傳到心臟的通路,從而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未來的手術什麼樣?
今天的世界,各種學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互相融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手術機器人、人工智慧越來越炙手可熱,手術的器械也開始變得「聰明」起來,比如片中的「智能吻合器」,對於醫生無法親手觸摸的縫合部位,這種吻合器可以智能探測厚薄大小,並通過顯示屏進行實時信息反饋,協助醫生進行手術。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人工智慧技術能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治療建議,讓患者對疾病更具「掌控」力:
(來源: 《手術兩百年》)
你知道嗎?
動態血糖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人工智慧學習大數據和收集患者數據後,會分析患者的血糖波動趨勢,並給他們推送定製化的建議。
小編相信,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醫學的本質都不會變。外科醫生走到病人的床邊,面對病人,了解他們的感受,再以此為起點選擇適合的醫療技術,懷著治病救人的初心走上手術臺。
任何一臺成功的手術,都離不開醫生團隊、患者、以及醫療科技的互相配合。外科手術始終是朝著更安全,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