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導演去世,人生能有多少個七年?

2021-01-15 Lens

英國著名電影製作人、紀錄片導演麥可·艾普特(Michael Apted)於上周去世,享年79歲。

艾普特曾多次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也是英國那一代最高產的電影導演之一。提起他的名字,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他拍攝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系列,應該給很多代人都帶來了人生啟發。

工作中的艾普特

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不同階層的7歲英國小孩,請他們聊聊自己的理想生活,此後每隔7年都回訪他們,記錄下他們生活的變化。

2019年,《人生七年》系列第9部《63 Up》上線,拍攝時一位跟拍對象已經去世了。

艾普特曾在採訪中說,希望自己能在99歲完成《84 Up》,「我不知道是否每個人都還活著,但是如果他們還活著,誰知道呢,只要我還活著,我就想繼續下去。」

而他的去世可能意味著,這趟觀察人生之旅就要提前告一段落了。

「階級制度需要有人從背後踢一腳」

拍攝《人生七年》的想法源於一句英國的俗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攝製組試圖驗證一個人的出生條件即會決定人生走向,以此審視1960年代英國的階級制度,批判社會階層固化的問題。

1964年,《人生七年》第一部的一幕

拍攝之初,艾普特還是只一個二十歲出頭,剛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在電視臺謀了一份實習生的工作,成為了《人生七年》項目的研究員,他親自參與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10個男孩、4個女孩——

5位來自精英私立學校,4位來自工薪階層,2位來自中產階級,2位來自孤兒院,1位出身農村。

他們把來自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孩子湊到一起,觀察他們的行為,並詢問他們同樣的問題。

對於同樣的問題,孩子們有不同的回答。

從1964年到2019年,從7歲到63歲將近60年間,孩子們長大成人,有成功也有心碎,成立家庭,經歷了結婚或是離婚,有人提前退出了拍攝,也有人在中途離世。每個人都面對著不同的人生境遇。

出身富人家庭的安德魯劍橋畢業,成為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約翰成為了王室法律顧問,熱衷慈善;

出身工人家庭的託尼沒能實現成為賽馬手的夢想,投資失敗後開出租維生,傑基身體一直不好,靠領救濟金度日;

出身福利院孤兒的保羅和西蒙分別成為了電工和工人;

......

將近60年下來,大部分人的確都沒有跳出他們的階層,走上了人們可以想像出的既定道路。一如艾普特所說,「這個系列試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英國社會」,「階級制度需要有人從背後踢它一腳。」

而每個人在長大後身上都有著著童年遭遇的痕跡,性格、遇事的態度很大程度上都受自己家庭的影響。

出身農村的尼古拉斯雖然學有所成,卻始終不夠自信,認為自己離成功還有很遠。

艾普特把關於階級、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問題與變化通過鏡頭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裡面有時代的變化、也有個人的選擇,這種形式也開創性地影響了後續的很多人。

片子的意義已經遠超單純的紀錄片,更像是一個視角犀利的社會實驗與社會觀察。《每日電訊報》說,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顯得如此小兒科。

我們的人生到底由什麼決定?

但我們的人生真的由自己的出身所決定嗎?

艾普特最初是這樣想的。他設想把拍成影片拍成「關於那些擁有一切的孩子和其他一無所有的孩子的討厭作品。」

但他慢慢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在拍攝「一部關於英國社會階層的政治電影」,而是「一部正在進行的調查,調查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是如何在快速的社會變革,以及充滿偶然與意外的生活中尋找意義和幸福的。」

《人生七年4》拍攝現場

出身農村的尼古拉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考上了牛津大學,去搞科研;

出身中產的尼爾成為流浪漢,又在40歲後經歷人生轉折,當上了議會顧問;

身為私生子的西蒙,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爸爸,想把自己不曾體會過父愛全都給自己的孩子們;

......

艾普特意識到,每個人的生活都由各種小的意外構成。「所有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著美好的時光,也經歷著痛苦的時光。」

在評分最高的2019年的第九部《人生七年》裡,大家都已年過半百,面臨著老齡和退休的問題,回憶起過去的人生,蘇、琳恩和傑基覺得自己的生活比他們所預料的更充實、更快樂、更多樣、更有趣,「這個世界雖然更不穩定,但裂開了口子,讓他們進來了。」

而雖然看似大家各自在不同的階級,但也在抵制節目組一開始試圖強加給他們的簡單的社會決定論,堅持認為儘管如此,他們仍是自己生活的書寫者。

節目中也體現了,幸福與否並非全然由階級決定。

艾普特問過每一個人:「你後悔自己沒有……嗎?」他得到的回答是清一色的「不後悔」。無論過著怎樣的生活,每個人都在通過各自的方式,找到「讓自己感到舒適和開心的事情。」

這或許是《人生七年》真正的意義所在,即人們有權利質疑一種簡單的社會決定論,打破單一的固化的價值標準。

也是導演自己的「人生七年」

「對於這部劇集的影響,我怎麼評價都不為過。沒有人這樣做過,這是一個原創的想法。我們有不斷前進的靈感和運氣,我們追蹤了重大事件和社會進步。我們選擇了一個最好的時期。」在2019年的採訪裡,艾普特這樣總結道。

艾普特拿著自己年輕時的照片

跟拍這麼多年,艾普特從二十多歲的青年邁入了老年,和拍攝對象一樣,他的人生被以七年為界分割著。在拍攝紀錄片之外,他成為了優秀的電影導演。

然而,即使在他的事業騰飛,來到好萊塢發展事業後,他仍然每隔七年抽出時間來拍攝一部新片。

拍攝片子的態度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最初他總是傾向於用刻板的印象評價拍攝對象,緊抓他們的弱點或失敗,用尖銳的問題刺激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一開始習慣於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帶感情地預言他們的發展。幾十年後,我發現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錯誤。」

拍攝對象21歲時的合照

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拍攝中女性視角的缺乏。一位女性拍攝對象傑基在《人生七年3》中生氣地質問艾普特「我們7歲的時候,職業女性並不多。但是我們到了21歲時,你還是問我們一些關於婚姻和男人的問題。為什麼不問我這個國家怎麼樣?」

艾普特與傑基、林恩和蘇合照

為了增加女性的參與,艾普特開始讓男性採訪者的妻子參與到拍攝中。此後,他拍攝故事片裡,絕大多數都是圍繞女性展開的,1979年執導的《阿加莎》,1980年執導的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礦工的女兒》。或許也是受這一時期的影響。

當被問到每7年都回去拍攝《人生七年》是否讓他反思了自己的人生?他回答道,「也沒有想像得那麼多。」

「有時候我也會思考自己28歲、35歲或者其他什麼時候的處境。不過更多的時候,我會反思它是如何影響了我的整個職業生涯。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談論這個話題,我也的確是因此與人們建立了聯繫。」

在他去世後,美國導演工會主席託馬斯·施拉姆(Thomas Schlamme)這樣悼念他:「身為導演和無與倫比的行業領袖,麥可有著無畏的遠見卓識。他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事物的軌跡,我們都是他智慧和終身奉獻精神的受益者。」

《人生七年》艾普特一拍就拍了一輩子,作為一名導演,他用幾十年的時間把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清晰地呈現給大家。

影片裡的每個人,也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幸福與否並非全然由階級決定,而是為自己找對幸福的定義。

畢竟,人生總共也不過十幾個七年。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culture/michael-apted-up-series-british-life/

https://www.slantmagazine.com/features/interview-michael-apted-on-63-up-and-the-changing-face-of-a-nation/

https://variety.com/2021/film/news/michael-apted-dead-up-docs-1234881490/

https://www.nytimes.com/2019/11/27/magazine/63-up-michael-apted.html

https://mp.weixin.qq.com/s/LSxc3rXj5oOV0XuEPBXdvw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跨越半個世紀的巨作!
    半個多世紀下來,麥可本人成了世界著名的導演,他執導的《7Up》也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首。談到人生七年,人們往往想到社會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等話題,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人們顯然低估了這部片子承載的含義,它所表達的主題已經遠遠高於「階極」這兩個字眼。某種程度上,《人生七年》系列更像是一次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
  • 時隔七年的世界末日,回顧這些,有多少事你還記得?
    有網友指出其實在那天以後,我們的時間被重置了,我們在另一個時空維度被復活,而現在的我們無法證明自己是否生活在原來的世界。你還記得世界末日那天嗎?很多人回顧起來都覺得那天沒什麼特別的,平平淡淡的就過去了,什麼也沒有發生,預言的末日也沒有如期而至。真的是這樣嗎?回顧一下過去,時隔七年的世界末日至今,到現在你還記得多少?先來說說那一年的春晚吧。
  • 能讓猛男落淚的我在七年後等著你
    當然了,有一個觀點大家應該都會贊同,那就是好的遊戲值得人們的重複推薦和遊玩,就像好的電影哪怕是再過無數個年頭,經典依然是經典,值得人們再一次的觀看。《我在七年後等著你》是一款像素風格的遊戲,它的操作非常的簡單,點點滑鼠就可以了,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傻瓜式操作。
  • 83年版「郭靖」黃日華老婆梁潔華去世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的深情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83年版郭靖黃日華老婆梁潔華去世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的深情和堅持 黃日華的老婆梁潔華走了,對抗了白血病七年,中間曾有好轉,但最終還是撒手人寰。她和賭王何鴻燊同一天去世,媒體長篇累牘地報導著賭王的豪門秘事和爭產,卻在第二天才發現,黃日華老婆梁潔華   原標題:83年版「郭靖」黃日華老婆梁潔華去世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的深情和堅持     黃日華的老婆梁潔華走了,對抗了白血病七年,中間曾有好轉,但最終還是撒手人寰
  • 《我在七年後等著你》讓玩家眼淚崩塌的遊戲佳作
    可惜奎已經去世,千霄花也不復存在,這時和陸發現了醫院背後的黑幕,原來LMD並不是不治之症,醫院不對LMD患者投入治療,只是為了能夠販賣他們的人體器官,春人覺得既然已經無法履行和葵的約定,那就揭露醫院的罪行,至少還可以拯救活著的朋友。
  • 斯諾登說出「稜鏡計劃」,獲得俄羅斯七年居住權,現狀如何
    誠信就像人生航船的楫槳,控制著人生的去向。——《曾胡治兵語錄》 如果有一天你在街頭採訪中碰到這樣一個問題:正義的對立面是什麼?你一定不假思索地回答:邪惡。
  • 《我在七年後等著你》,一個有淚點的故事性遊戲
    《我在七年後等著你》,一個有淚點的故事性遊戲文/趙倩說遊戲 圖/網絡最近新發現了一款遊戲, 《我在七年後等著你》。而七年前充任和大家住在醫院裡,等待著生命的結束。現在春人已經痊癒了,但是他們的朋友仍然忍受著不治之症的折磨,失去記憶的春人得知了葵。也知道了,奎一起回到醫院看籤校花的約定。而奎已經去世了。這時和陸發現了醫院背後的黑幕,原來LMD並不是不治之症,醫院不對LMD患者投入治療,只是為了能夠販賣他們的人體器官,春人覺得既然已經無法履行和葵的約定,那就揭露醫院的罪行,至少還可以拯救活著的朋友。
  • 結婚久了,沒有新鮮感了,什麼是「七年之癢」?
    什麼是「七年之癢」?回答一:「七年之癢」是個舶來詞,意思是說許多事情發展到第七年就會不以人的意志出現一些問題,婚姻當然也不例外。加之雙方人生發展軌跡的不同,造成實力的懸殊和共同語言的減少。婚姻專家指出,最大的離婚理由,不是婚外情,而是夫婦二人不能配合,不能再生活在一起。從溝通的方式來講,中國有句俗話「熟人不講理」,夫妻間的關係太熟了,往往忽略配偶的需要,不再選擇表達的方式,在表露自己情感的時候不加掩飾,很多情況下會傷及對方。
  • 我在七年後等你劇情介紹 我在七年後等你劇情分析
    我在七年後等你劇情介紹 我在七年後等你劇情分析"> 小編一開始玩的時候以為這是一... 最近tap上新出一個遊戲叫:我在七年後等你。評分很高。小編也去下載了玩玩看。現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歡。
  • 開卷有益,書香檢察丨好書推薦第二十七期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當代青年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學習習總書記有追求、能吃苦、愛學習、辦實事、敢擔當的精神,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始終與人民相結合、和群眾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練、多幾分淡定從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虛度青春,要在不懈奮鬥中創造未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 七年,時間維度上真實人生
    時間在人生的意義不言而喻,到底是宿命論還是概率論,到底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培養,關於這個複雜的問題,從哲學、物理、數學、文學、文化、科學等等方向都有研究和論述,關於時間的有向性、勻速性、自發性等等,都是描述世界時間絕對意義的存在。
  • 「七年之癢」與細胞新陳代謝幾乎無關
    「七年之癢」,與大腦中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變化有關,因為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思維記憶。「七年之癢」,也與多巴胺的分泌及基因有關。  現在「七年之癢」已成為感情變化的專用描述,也成為許多人失戀療傷金句。他們這樣解釋七年之癢的理論:人體細胞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則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
  • 打死卡扎菲的利比亞,七年後成了第二個索馬利亞?
    他死後7年,利比亞沒有變成杜拜,卻變成了「第二個索馬利亞」。在這七年裡,利比亞老百姓忍受著七年之痛,還經歷著與西方關係的七年之癢。7年的動蕩沒有停息,多少利比亞民眾失去生命,更多家庭生活無望,流離失所。但誰該為這一切負責呢?這是一個極其沉重的問題!歷史還沒有給出答案。
  • 英國導演麥可·埃普特去世 曾執導《礦工的女兒》《納尼亞傳奇》
    英國導演麥可·埃普特(Michael Apted)日前在英國去世,享年79歲。他去世的具體時間和原因尚未公布。麥可·埃普特1941年出生於英國,他導演過很多大家熟悉的電影和電視,包括:《納尼亞傳奇3:黎明踏浪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007黑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研究保護大猩猩的女科學家Dian Fossey傳記片《霧中的大猩猩
  • 人體細胞沒有「七年之癢」(科普之窗)
    「七年之癢」,與大腦中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變化有關,因為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思維記憶。「七年之癢」,也與多巴胺的分泌及基因有關。    現在「七年之癢」已成為感情變化的專用描述,也成為許多人失戀療傷金句。他們這樣解釋七年之癢的理論:人體細胞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則誕生。
  • 被騙七年、離過婚,從平民到王妃,她把自己活成奇蹟
    每個女孩心中都有一個灰姑娘夢,幻想著有一天能嫁王子。 凱特王妃也不例外,她從小就立志長大後要嫁給威廉。 但有一個女人,背景比灰姑娘還灰,小時候幻想過做公主,最後卻當了王后。
  • 七年,散場青春,他像是一顆流星,照亮過我的世界,然後消聲滅跡
    段行近乎於小吼的對我爆了粗口:「韓演歌你特麼告訴我,為什麼騙我,你個騙子。」他力氣大,把我弄得很疼,我奮力的掙扎開,然後喊了回去:「事到如今還能怎麼樣,分手吧。」當時只是句氣話,可他卻當了真,砸了酒杯,留下了一句震耳欲聾的話:「我恨你一輩子。」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一句話還能重到壓碎人的心臟。
  • 人體細胞七年更新一次?此刻的我們為何時的我們而活?
    這樣看來細胞七年更新的理論實在是存在偏頗,但一個事實卻是我們體內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發生著變化,因此有一種聲音——別說是七年前的自己了,就連上一秒的自己也已不是現在的你。上一秒的自己與此時的自己的的確確發生了變化,且這種變化無論劇烈還是微小均是不可逆的,且下一秒會不可避免有新的變化發生,量變達成質變,也因此我們此刻對一件事的觀點看法與上一秒的自己有極大可能是一樣的,但與七年前的自己卻有極大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無法否決靜止的相對性,此時的我們與上一秒的我們以及更久遠以前的我們都是我們。
  • 「七年之癢」是因為七年後人體細胞會更新一遍嗎?
    流言說:愛到七年走到終結。人體的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華麗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的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
  • 《歌手2020》開播一個月,盤點七年來最經典五首歌,網友:實力派
    不知不覺,《歌手》已經陪伴我們七年了,今年《歌手2020》已經開播一個月了,今年屬於七年之癢。其實每一年的《歌手》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歌曲,因為觀眾的反應不會騙人,可以說,觀眾是《歌手》的試金石,網友的評論也最真實的。那麼,七年來,《歌手》最經典的五個現場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