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人生的意義不言而喻,到底是宿命論還是概率論,到底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培養,關於這個複雜的問題,從哲學、物理、數學、文學、文化、科學等等方向都有研究和論述,關於時間的有向性、勻速性、自發性等等,都是描述世界時間絕對意義的存在。
時間可度量的維度和顆粒度,決定了個人看待世界和時間的角度,從年到月到日到時到分到秒,到物理學意義上的普朗克時間刻度1E-43秒(即10^-43s),從時間顆粒上,是非連續的存在,小於這個刻度在物理學意義上是無意義的,進入量子領域的微觀空間,對於三維時空存在真實個體,實在沒有意義。
個體感知的時間是速度和質量的綜合效應,在現有時空敘事下,個體很難脫離牛頓定律的限制,對於愛因斯坦和霍金等等大牛描述的廣義和狹義時空理論,還有很長長的光速區隔。個體關注的周遭和目光所致,以及情感紐帶的相對時空區隔,在地域和時間角度上,簡單存在,陌生與熟悉,都是在個體之間相對存在。
個體上下左右的方向感知,或快或慢的速度感知,或輕或重的質量感知,在三維意義上的個體,很難脫離實體存在的限制,進入情感和理性思維,大腦意識以及腦神經網絡,以及腦神經信號或刺激,記憶與幻覺,真實與夢境,都是個體的實體與意識的存在。
從日復一日,周復一周,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人生過往裡,自身計較和相對比較,才是感知生命和時間流逝的依據,成長與衰老,懵懂與經驗,知識沉澱和社會磨礪,那個規則一直在,那就是時間的價值。
在現實環境裡認識個體和自我變化,時間刻度切片很重要,大維度上是過去現在將來,小維度是昨天今天明天,應對變化的最小顆粒度,就是方法措施的時間顆粒,速度與質量的相互作用,有的以秒計,有的以分計,有的以時計,有的以天計。生理限制和生命補充,在白晝之間的轉化,也是刻寫知識和成就的小維度,以小見大,小成功累計大成就。
一點點變化,以及變化帶來的價值的階乘還是累加,也是識別個人的重要維度,相同的時間刻度下,在可比維度下比較才有價值,價值衡量更多還是定量的結算,而不是定性的描述。
絕對的因果律還是強調概率和必然,量子區域上觀察者影響系統結果的薛丁格貓的或然時空觀,也可以是在思維領域裡猜想。網絡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時鐘,可以被加速和減速,在於不同模擬環境下的算力和有限決策分支,有限性的數量在窮盡的大數量級上測算和自我學習,用數壓量,變化還是源於數的疊變。
感受到的瓶頸或真實困難,還是數量維度上不夠,幾何級的測算和模擬下,總會有千億之一的概率存在,但是個體很難到達那種算力,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所運用的神經網絡方法,還是模擬個體的認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難事,窮數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