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階段都追求勝出的教育已經註定失敗

2021-01-21 致極學院


「如果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全文共 3056 字

閱讀需要 6 分鐘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剛才朱卓君校長講得對,「學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說的健康,就洛克說的那句「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當然今天這個健康有多層的含義。


首先是身體的健康。


我的一個本科學生,一個學期11門課,做了34篇作業,他能健康嗎?要是換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在這種訓練強度下,他會持久地對一項事業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專家說的經驗,我真不覺得是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還有心理的健康。


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陷。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有一個學生去芝加哥大學念書,臨走之前我跟他聊會兒天,他說老師我這些年去看了很多次心理醫生,我說你為什麼看心理醫生啊?他說我也沒什麼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因為我們整個學校沒人跟我說話。今天,孩子們是很孤單的,孤單疏離的人不能集聚周圍人的能量,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力量,如何會成就自己呢?


再說精神的健康。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


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捨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我們的績點制度讓學生在每一個課程、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哪有談戀愛的時間?哪有發呆出神的時間?哪有到自然溜達溜達的時間?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從幼兒園開始上輔導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每一段生活裡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範化。



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裡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你願意在這樣的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


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上癮導致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可能校長們聽了會不高興。最後我想說的是,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都是「異想天開」。教育機構掩耳盜鈴,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減什麼負了?學校裡面快樂成長,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不進班怎麼辦?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所以,我覺得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



當我們學生在中小學校中不斷降低培養目標,我特別心疼,這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啊。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


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分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裡,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


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


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最後交到大學老師的手裡,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孩子們長期經歷的這個過程,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麼神聖,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並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而是在於你在一個好的學校裡,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範和崇敬的榜樣。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


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託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本文根據渠敬東在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的演講整理,略有刪改)


作者 渠敬東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中國博雅青年留學計劃更多詳情和申請方式

相關焦點

  • 教育之殤
    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每一段生活裡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範化。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 渠敬東:只在技術上討論教育問題,是沒有出路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 康維爾990客機:過於執著速度,註定走向失敗
    上世紀60年代,乘坐飛機出行是上流社會彰顯身價的最好方式之一,在「享受和速度並駕齊驅」的理念下,各個航空公司都在追求裝飾更奢華,服務更細緻,飛行更快速的客機,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乘客消費。很多人都知道超音速的協和式飛機,但在協和式飛機問世前,歷史上還有一架飛機試圖挑戰速度的極限。
  • 教育陷入全面競爭狀態,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
    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有些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
  • 叛逆是成人對青春期的無知,和對青少年的偏見,聽話其實是教育失敗...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有78%的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更受人喜歡,這在很多人心裡已經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每個家庭都喜歡看到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所以,將聽話定義為孝順。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
  • 和你做夫妻的人,會有這些特徵,早已經註定了
    Chapter 01「緣來緣去,一切皆為註定」,和誰相遇,和誰相愛,又和誰相伴到老,這一切早已經註定。佛說:「前世的三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佛還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世一切的一切,皆早已安排好。
  • 培養習慣還分三個階段?猜猜哪個階段失敗率最高
    反抗期很容易就放棄,因為很多人都是靠著打雞血熬過前幾天,一旦失效,立馬失敗。有人可能自我激勵較強的,能撐過一星期,但是容易受到突發事件和他人影響。如果沒有建立靈活的機制,基本難以堅持度過不穩定期。當然,每個階段的時長是因人而異,但大致符合這樣的比例。另外,大家可以猜一猜,三個階段失敗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作者就做過統計調研:最初的7天會有42%的人遭受失敗在諮詢我的客戶中,有150位客戶接受了我的訪問。我問他們大約在哪個時期遭遇失敗,答案如下。
  • 清華劉瑜: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
    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從競爭中勝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你前面已經有10000人了。我先生曾經跟我商量,要不要讓孩子學彈鋼琴。我就說,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 我們無力改變,在出生前就已經註定了!
    我們無力改變,在出生前就已經註定了!我們常說要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活出最精彩的自己。話是這麼說,但是很多人的內心都想讓自己活得更久一些,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的健身項目,通過鍛鍊身體的方式,讓自己的身體減少疾病的發生,活得更久一些。
  • 楊東平:學生逃離自己的學習領域,是教育的失敗
    因為全社會都陷入對教育的焦慮之中,而且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種焦慮主要是源自於升學、競爭,包括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進入中學……最後進入大學,這個升學鏈條,每一個階段都面臨激烈的競爭。又由於教育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家長對教育可以說非常狂熱,再加上一些新的因素,包括培訓機構等等,水漲船高,全社會的教育焦慮和教育問題就不斷地發酵,各種各樣的現象目不暇接。
  • 要記住,人生是動態的,每個階段都不一樣
    要記住,人生是動態的,每個階段都不一樣。舉個例子,你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做房地產和現在開始做房地產,你所遇到的環境、政策、競爭局面和生意模式是不一樣的,儘管行業的本質不變,但你面臨的難度大小是有天壤之別的。再比如,以馬雲的才智過人,他在1999年做電子商務可以成功,要是現在呢?就算是時間再往前推10年,馬雲也自認幹不過現在的年輕人。
  • 我們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熵增,就決定了教育孩子註定是困難的
    房間不收拾,不久就會亂糟糟的;衛生不打掃,沒幾天就能髒的不成樣;東西只要不歸位,很容易就又找不到了……上面的生活是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多數人也已經習以為常,不當回事,其實他們背後隱藏著我們這個宇宙的最基本規律——熵增定律,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對於教育孩子,同樣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 命運已經註定,還是充滿無窮變數?
    前面我講解了量子力學裡面的不確定性,初步談到了宿命論的正確性,所以就帶來一個問題,我們的命運到底是已經註定好了不可更改,還是命運充滿無窮變數,隨時可改變。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首先這個問題屬於哲學上的一個難題,每個人從自身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今天我只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並不打算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首先支持命運是否註定的科學理論其實有兩個,第一個就是量子力學,第二個就是宏觀力學。
  • NASA阿波羅13號幕後照片揭示了註定的登月失敗
    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3號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幾乎將三名太空人困在太空,引發了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救援任務,以下是阿波羅13號太空人拍攝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溫度下降到38華氏度,所有的牆壁都凝結在一起。三名太空人被疏散到寶瓶座登月艙(LM),該登月艙將不再登陸月球,而是充當某種救生船。在登月艙中,太空人繞月飛行,對抗嚴寒的影響,必須修理登月艙的二氧化碳提取器,否則就有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險。在其中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機組人員對二氧化碳萃取器的DIY解決方案。
  • 2020年流傳的這些教育熱詞,對每個普通家庭意味著什麼?
    文 | 圖圖媽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2020年註定會是未來回憶裡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口罩貫穿了全年。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關於這一點,我們回顧一下1977年、1978年恢復高考所表現出來的階層流動性之劇烈,就能判斷,這和當年的高考試題是否足夠標準化無甚關係,而是和關於考試的資源、信息,大家都差不多一片空白,一切處於建立標準的新階段相關。  也就是說,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一旦招生「軍備競賽」白熱化,有錢階層總會弄到更多有利於應試或應對招生政策的優勢資源。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布恩迪亞家族雖然同在一篇屋簷下,但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對於這百年間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上的人來說,孤獨與生俱來,儘管他們孤獨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但在時代的背景下殊途同歸,不同的生命軌跡全部歸於孤獨,時代讓孤獨成了永恆。
  • 註定是「窮命」的人,往往都有這幾個特質,很真實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擁有更美好的人生,也正是這樣的理想督促大家不斷奮鬥。上天通常總是比較公平的,當你認真付出一分的時候,總會有著屬於自己的收穫。但是,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一種人,覺得奮鬥和努力都只是人的一廂情願,有時候,並不能得到相匹配的回報。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寫過《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青藤的綿羊》一文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萬維鋼旋即在微博發表評論認為:「#中式教法讓英國學生成績高10%# ……中國的基礎教育其實比英美更加現代化,中國已經工業化,後者仍停留在原始放養狀態。這時候談論原始狀態的優劣意義已經不大,因為工業化是大勢所趨。」
  • 日本的「寬鬆教育」失敗了嗎?
    2016年5月10日,時任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宣布,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在很多人看來,這意味著日本正式宣告「寬鬆教育」失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當時因為取消遊泳隊,我的學生都不上課了,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混亂。  這個階段開始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參加很多活動,或者上各種補習班,以補足因「寬鬆教育」帶來的學校教育的「缺失」。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則沒有這個能力,於是帶來了教育的不公平。  我在第三所學校工作的時候,日本的「寬鬆教育」已經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