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陷入全面競爭狀態,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

2021-01-21 明說國際教育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教育學院兼職教授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朱卓君校長講得對,「學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說的健康,就洛克說的那句「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當然今天這個健康多層的含義。

第一,身體的健康。我的一個本科學生,一個學期11門課,做了34篇作業,他能健康嗎?要是換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


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有些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有一個學生去芝加哥大學念書,臨走之前我跟他聊會兒天,他說老師我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醫生,我說你為什麼看心理醫生啊?他說我也沒什麼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因為我們整個學校沒人跟我說話。今天,孩子們是很孤單的,孤單疏離的人不能集聚周圍人的能量,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力量,如何會成就自己呢?


第三,精神的健康。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舍我是誰的勇氣和擔當。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


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我們的績點制度讓學生在每一個課程、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哪有談戀愛的時間,哪有發呆出神的時間,哪有到哪個地方溜達溜達的時間……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從幼兒園開始上輔導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每一段生活裡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範化。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

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裡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你願意在這個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


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那就像吸大麻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都是「異想天開」。國家教育機構掩耳盜鈴,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減什麼負了,學校裡面快樂成長,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不進班怎麼辦?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


我覺得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


當我們學生在中小學校中不斷降低培養目標,我特別心疼,這是國有資產流失啊。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


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分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裡,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


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最後交到大學老師的手裡,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孩子們長期經歷的這個過程,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麼神聖,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並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而是在於你在一個好的學校裡,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範和崇敬的榜樣。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


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託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來源 |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轉自|國際學校在線(ischooledu)

ps:大家好,近期微信改變了推送規則,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序了。

要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好內容;那麼可以每次讀完後點個【在看】或者設為【星標】

這樣您就不會錯過我們的文章啦!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道破中國教育問題,學校減負,教育成家庭投入無底洞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一語道破中國教育問題,發人深省。他認為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甚至學校減壓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退出。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渠教授在第2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曾經發表精彩演講,把脈當下中國教育,一語道破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學校減壓減負,然而孩子們在學校裡輕鬆快樂,一出校門就被家長們領著進了各種輔導班。
  • 鹽湖股份374億投資被指風險巨大 恐成吞噬現金無底洞
    鹽湖股份374億投資被指風險巨大 恐成吞噬現金無底洞   【財經網專稿】記者 杜鵬  近年來鹽湖股份
  • 教育之殤
    ,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 北京海澱本月開始全面推行垃圾分類 設三種投放模式
    本月開始,北京海澱將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今天(4月13日),新京報記者從海澱區獲悉,海澱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將採用固定式、流動式和其他方式三種投放模式。其中,每個小區至少設置一處分類驛站,即有專人值守的「四品類」桶站組合,規模大的小區每300至500戶設置一處。如何分類?
  • 中國私營動物園太多 政府注資"救園"是個無底洞
    河南駐馬店南海動物園因資金短缺陷入困境。中國私營動物園太多,而辦動物園實在是個燒錢的行當,政府注資「救園」只能是個無底洞。昨日《新京報》披露了河南駐馬店南海動物園所面臨的困境,該動物園每天開銷在3000元以上,而一天只接待了7名遊客,門票收入還不夠一隻小老虎一天的夥食費,動物園所有人趙彥梅不得不靠四處借貸艱難維持。
  • 在每個階段都追求勝出的教育已經註定失敗
    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 渠敬東:只在技術上討論教育問題,是沒有出路的
    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 倒閉、轉型、被收購,在線教育成了小公司的生死修羅場
    進入第四季度,在線教育的熱度有增無減:10月,猿輔導宣布已完成G1和G2輪共計22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155億美元,一年之內,猿輔導總計獲得22億美元融資;同樣在10月,在線數學思維頭部品牌豌豆思維正式收購在線英語小班品牌魔力耳朵;11月,樸新教育發布通知稱將剝離網校業務,原有業務由跟誰學全面接管。熱鬧背後,資本的角逐也愈加激烈。
  • 家庭生活是家庭教育的優勢資源
    父母選擇怎樣的活法,家庭以怎樣的方式安排日常生活,體現著人的價值觀,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於無聲處影響著孩子。而且,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家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社會的縮影,在家庭事務的參與中,積累的是未來投身社會生活的本領。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生活才是對孩子最現實、最具長遠意義的教育,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經典論述是「生活即教育」。
  • 大牛教育: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學歷教育機構如何突圍?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教育培訓行業不斷升溫,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並且漸漸從只重規模的粗獷式擴張階段過渡到比拼教育質量、服務質量、企業精細化管理的競爭階段。行業競爭激烈已是常態,教育機構如何才能脫穎而出?作為華南地區教育行業最具渠道價值和行業影響力的優勢品牌,我們一起來看看大牛教育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
  • 在線教育這盤賭局,埋著中國的資源詛咒
    對比之下,新東方已經賺了很多很多錢,成了教育培訓行業的槓把子。面對網際網路,俞敏洪的合作夥伴是當時如日中天、財大氣粗的聯想。想法提出來一個月都不到,新東方帳上就收到聯想打來的5000萬人民幣。2000年這絕對是一筆大錢。新東方用技術入股,雙方各佔50%,成立新東方在線。馬雲沒資源沒成績,但是也沒包袱,敢闖。
  • 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無限的競爭,無限的優秀,無限的焦慮……於是,部分曾經優秀的孩子組成了「985廢物自救小組」,既自嘲,又無奈。豆瓣「985廢物自救小組」前幾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在「第七屆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談到了現代教育生態中的「無限病」,話語間透露出焦慮之下的社會所帶給孩子們的影響。
  • 《安家》房似錦:無底洞的原生家庭我還要不要繼續往裡填坑?
    但今天小編寫寫女主人公房似錦,這個看似堅強冷血的女孩背後,有著一個怎樣的無底洞原生家庭和無奈。對於原生家庭的無底洞索取到底要不要繼續縱容?由於《都挺好》的核心焦點是原生家庭,對父母的偏心與媽寶男蘇明成的自私刻畫的更加詳細,觀眾直觀性更強,也讓不少平臺以「比樊勝美更慘的女主出現了」來形容蘇明玉。但同樣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兩人,到底誰更慘?可能在觀眾心中會有不同解讀。02要想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傷害,首先要自己強大,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一種表現為『無根病』,出人頭地,不斷往上走,不斷的離開,遠離故鄉與親人,這是現代意義上的孤兒;  另一種為無限病,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希望,風尚與民情的虛妄既蠱惑又逼迫一個普通的孩子不再甘於普通,他在無限的膨脹中又陷入無限的孤獨,他是一個現代意義的獨子。
  • 《夢幻西遊》109無底洞符石怎麼打 無底洞打法步驟詳解
    導 讀 除了無底洞4層的組隊戰鬥滅14小妖是和紅孩兒滅火那樣無限大秒之外全是採用單點殺方式,發號令的就是主怪物
  • 我國現階段家庭教養方式已經陷入「養育陷阱」?
    如果不同階層的家庭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和參與行為存在差異,並且進一步將這種差異延續到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可能會因為養育差異而陷入到「養育陷阱」,即一國內部,收入不平等加劇導致養育方式的差異不斷擴大,而不同的養育方式又進一步導致社會不平等程度加深。
  • 熊傳東:「天價維穩」的無底洞有多深?
    現如今,社會矛盾和衝突的高發,尤其群體事件的此起彼伏,更耗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在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之外,多了一個同樣不斷攀高的維穩成本——財政維穩。河北省2009年國慶安保志願者的招幕人數,原則上不低於各轄區人口的1%,也就是說,有多達78萬人的河北人奮戰在國慶維穩的第一線;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投入安保力量就達70萬人。
  • 張一鳴的教育夢:「大力」出奇蹟還是閃到腰?|藍鯨觀察
    對每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一個孕育奇蹟的地方。」10月底,字節跳動宣布啟用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以上是CEO陳林對「大力教育」這一名字的詮釋。教育的確是孕育奇蹟的地方,但做好教育真能靠「大力出奇蹟」嗎?從gogokid到瓜瓜龍在大力教育之前,字節跳動對教育的野心最早體現在「gogokid」上。
  • 讓家庭承擔的教育責任越多,教育、職業就越不平等
    即便是那些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中青年學者,年復一年在強調「歷史感」,甚至還轉向20世紀從歷史中汲取前人的思想資源,也鮮見重視吳景超。 《都市意識與國家前途》收錄的多是吳景超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章。在當時,不少觀點認為知識分子能改造農村,吳景超則認為這是一廂情願。
  • 快手磁力引擎產品再升級,助力教育營銷投放降本增效
    但目前在教育廣告營銷領域卻出現了嚴重「同質化」的問題。教育是一個非常注重體驗型的領域,對於體驗型產品來說,一千個消費者就有一千個觸動點。如果不能精準描摹用戶畫像,而只做一把抓的無差別投放,將勢必導致邊際效應遞減。快手作為公域和私域並重的媒體平臺,流量分配更加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