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時任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宣布,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在很多人看來,這意味著日本正式宣告「寬鬆教育」失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不久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組織的日本「寬鬆教育」主題沙龍,特別邀請了日本大使館文化參贊騰岡謙一、日本學校校長慄本和明、日本青年學者三友陽子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益民教授,對日本的「寬鬆教育」進行了全方位透視。 一波三折的「寬鬆教育」
三友陽子
我介紹一下日本「寬鬆教育」的來龍去脈。 首先說說《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學習指導要領》是什麼?為了讓全日本所有地區保持一定的教育水準,由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制定的課程要求。這個《學習指導要領》從1958年開始頒布,具有法律約束力。 在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期間,《學習指導要領》曾經發布過1977年、1989年和1998年三個版本。大家討論得比較多的是1998年版,而真正按照這個內容實施教育改革是從2001年小升初開始,因為公布以後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實行。 為什麼「寬鬆教育」政策會出臺呢?因為從「二戰」之後到1977年,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日本人生活越來越富裕的同時,學校教育卻出現了很多問題。那時候特別流行「填鴨式教育」,導致考試競爭激烈,學生壓力過大,校園也經常出現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等。所以,文部科學省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由於之前學生的學習內容太多、太難,因此「寬鬆教育」改進了教育內容,旨在讓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 從1977年開始,正式實行「寬鬆教育」。教學內容得到「嚴格篩選」,內容減少了20%~30%,課時數也相應減少。 1989年,文部科學省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修訂,把目標修改為「培養能夠自主應對社會變化、有豐富人格的日本公民」。 到1998年,《學習指導要領》再一次修訂。這次修訂的目標是精選、嚴選教育內容,引入了「綜合學習時間」的科目,強調體驗,要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新的學習觀。 但是,修訂的內容公布以後,還沒有正式開始實施,社會上對於「寬鬆教育」就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很多人認為,「寬鬆教育」導致日本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因此當時的文部科學省大臣遠山墩子提出了「勸學」倡議。4月,日本中小學全面實施新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 2003年,日本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測試中成績出現大幅下滑,加上對國內學生學習能力的調查結果也不大理想,所以從2008年開始,《學習指導要領》 完全脫離了「寬鬆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內容有所增加。 2016年公布的最新《學習指導要領》以培養紮實的學力為目標來進行制定。現在學生學習的內容,與2008年相比更進一步增加了。但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目標一直沒有改變。 「寬鬆教育」究竟是什麼?其實,「寬鬆教育」是相對過去的填鴨式教育而提出來的。「寬鬆教育」重視的是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重視的是體驗式學習;填鴨式教育則是重視基礎,重視系統化學習。填鴨式教育考慮的是考試與學歷,而「寬鬆教育」則是強調學習要有目標。 為什麼有人說「寬鬆教育」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呢?在日本實施「寬鬆教育」後,一張校外教育機構出的海報曾經引發一場大討論,這件事情非常有代表性。海報的大意是說,「寬鬆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圓周率可以用「3」計算,因為根據《學習指導要領》,小學數學課只要求小數的加減算到小數點後一位數,所以圓周率由3.14改為3。雖然文部省從來沒有規定圓周率可以用「3」來計算,但是校外教育機構的海報,讓很多家長覺得「寬鬆教育」是有問題的,甚至有人認為「寬鬆教育」有損國家教育。 日本的「寬鬆教育」就是這樣走過了一波三折的道路。
應該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騰岡謙一 我今天從國家行政官員的角度,來談談我對「寬鬆教育」的看法。 首先我介紹一下日本教育和經濟的關係,日本的教育一直受到經濟的影響。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日本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重化學工業領域的優秀工廠工人,從而推動了學校理工科人才的培養。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結束,日本的生產據點轉移到國外,在這個階段,經濟界認為未來需要有能力從事研發新技術的人才和獨立思考的人才。而當時學校的課時太多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文部省進行了「寬鬆教育」改革,減少課堂內容和時間,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1977年發布了《學習指導要領》,到2002年,學校規定的學習內容減少了約3成。可以說,推行「寬鬆教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經濟界對日本教育提出的要求。 接下來我談談對「寬鬆教育」的看法。 第一,「寬鬆教育」是根據日本社會的要求來決定的,並非出於對孩子的考慮。也就是說,「寬鬆教育」是出於成人的考慮來決定的改革。如果制定「寬鬆教育」政策時考慮孩子的情況,可能會有反對的聲音。 第二,「寬鬆教育」存在過度減量的問題。日本的教育就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199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 對學生的學習時間減量過度,2003年執行時又再次進行了調整。以1992年和2002年相比較,學生上課的時間減少了很多。文部省也覺得教育改革過度「寬鬆」,但當時還是強制執行了。 第三,目的和手段不相符。 「寬鬆教育」的出發點是1977年提出的培養獨立思考、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才的目標,這是正確的想法。但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學生傾注大量時間的。深入思考,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就像今天我們探討「寬鬆教育」這一主題,就有必要了解關於日本教育的變遷和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想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必須認真探討應該開展哪些教學活動,而不是簡單地削減上課內容和時間。當時日本還出現了應試教育和校園欺凌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學習內容和時間較多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文部省試圖通過實施「寬鬆教育」來解決這些問題。 第四,沒有冷靜地展開討論。 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社會充滿了不安。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大學教師提出的「寬鬆教育」導致學生學習能力低下的批評,使得日本人更加不安,很多人從感情上反對「寬鬆教育」。大家並沒有對「寬鬆教育」是否真的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低下進行認證,就被強烈的反對意見所壓倒,「寬鬆教育」開始轉換方向,反覆搖擺。 「寬鬆教育」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接受「寬鬆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被日本社會稱為「寬鬆世代」,到現在也被認為是學習不好的一代。 其實,政府應該切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從成年人的角度來做決定。因為一旦學校教育存在偏頗的話,會給孩子們的一生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所以我認為,日本的「寬鬆教育」沒有冷靜地展開討論,缺乏慎重的考慮。在討論教育問題的時候,必須基於客觀的數據,要排除感情上的偏見,討論是最恰當的方法。 此外,我認為,社會不穩定期、特別是經濟不穩定的時期,並不是推進教育改革的恰當時機。因為教育不僅僅是解決目前存在的具體問題,更應該著眼於二三十年後孩子們走上社會的情況,需要長遠考慮。目前中國也在推進教育改革,我衷心建議,要著眼孩子們的未來,經過仔細的研究和討論,再適時推出改革舉措。
一位日本校長經歷的「寬鬆教育」
慄本和明
我想從自己在日本當一線老師和校長的經歷,來介紹一下日本「寬鬆教育」的情況。 我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當校長,經歷了日本「寬鬆教育」的整個過程,我工作的後半部分是日本「脫寬鬆教育」的時期。 我在名古屋第一所學校工作時,是當一線老師。那時候小學生課後有很多活動,我常常和學生們一起參加遊泳、田徑、籃球等體育活動。作為日本「寬鬆教育」的措施之一,學校第一次增設了生活課這樣的科目。小學一、二年級,原本的理科和社會課沒有了,增設了生活課。那時,我帶學生們一起製作一年的日曆、行程表,了解各個行業的情況,上生活課真的很辛苦。但我感受到社會上對「寬鬆教育」的期待,日本向「寬鬆教育」的助跑開始了。 我在第二所學校任教的時候,日本的「寬鬆教育」正式全面實施。原來星期一是上課的,後來漸漸改成兩個月減少一次、一個月減少一次,最後整個星期一的課全部被取消了。我非常喜歡運動,我在課外帶的是遊泳隊,而且我們學校的遊泳隊取得過非常好的成績,但是後來也被取消了。當時因為取消遊泳隊,我的學生都不上課了,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混亂。 這個階段開始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參加很多活動,或者上各種補習班,以補足因「寬鬆教育」帶來的學校教育的「缺失」。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則沒有這個能力,於是帶來了教育的不公平。 我在第三所學校工作的時候,日本的「寬鬆教育」已經全面覆蓋。社會上對於「寬鬆教育」的議論越來越多,主要是關於「寬鬆教育」造成學生學業成績下降的批評。學校開始增設「綜合學習時間」這個科目,但整個教學實踐是比較混亂的,因為老師們不知道該怎麼教才好。經過整整5年的摸索,這個科目終於漸漸走上正軌——根據當地的傳統節日和歷史文化來設置課程內容,比如,四年級搞環境調查,五年級了解情報信息,六年級調查社會福祉等。 在這個階段,許多培訓機構向家長們大肆誇大「寬鬆教育」將降低學生學習能力的可能性,使家長對學校教育滋生不信任的情緒,紛紛把孩子送進培訓班,「魔鬼家長」在此背景下一度成為熱詞。 我到任職的第四所公立學校時,「寬鬆教育」開始改革。我當時作為副校長,負責統籌,增加了上課時間和學習內容。 那麼現在實行的日本《學習指導要領》,最重要的是希望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呢?是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互相討論交流和深入的學習能力。雖然「寬鬆教育」政策發生過很多變化,但是對學生和一線老師來說,教育最重要的這三點目標一直沒有改變。
強調能力培養,始終未變
高益民
日本「寬鬆教育」的實施,可以說是道路曲折。
日本政府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相當於我們國家的課程標準,大約每十年左右修訂一次,這是日本的慣例。最寬鬆的一次是1998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這次修訂縮減的教育內容和上課時間幅度比較大,因此引起了社會的不安。
1998年日本文部省修訂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時,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的一些教授開始對中小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調查。他們找了一些大學生做中小學的數學題,發現很多大學生都不會做,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他們發現大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很低,於是斷言日本的教育完了,提出正是「寬鬆教育」造成了學生學習質量的下降。後來又有一些教授參與了這場討論。正好2003年PISA成績出來,日本不太理想,2006年更不理想,於是對「寬鬆教育」的詬病越來越多。
「寬鬆」這個詞很容易引起誤解。其實「寬鬆教育」是一個政策語言,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語言,它有點像我們的素質教育,是對應於應試教育提出來的,這是政策語言。「寬鬆教育」這個詞怎麼提出來的呢?因為日本過去的教育模式叫灌輸式教育,就像一個容器把它灌得滿滿的,一點縫也不留,所以才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為了讓公眾比較容易理解。
我們國內有一種說法,說日本的「寬鬆教育」失敗了,「寬鬆教育」的大方向改了,這種說法不完全對。其實,日本「寬鬆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深度學習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都沒有改變,不過是在形式上,把過去減得過多的課時和內容又加回去了,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寬鬆教育」。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