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漁民的他,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為何稱東亞教育是浪費生命?

2021-01-18 高考必勝站

還記得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揚名,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中村修二嗎?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名日裔美籍的電子工程學家。可能很多人光聽到諾貝爾學獎得主這個身份,都會覺得這個人從小就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學霸,然而事情的真相卻與之差距甚遠。

中村修二出生於普通漁民家庭,從小成績平平的他,誰能想得到後來竟成為偉大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呢?中村修二還並非出自名校,曾就讀於日本三流大學的日本德島。上大學那會的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他經常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而中村修二對物理還具有深刻的獨解學,這些理解都是靠他自己悟出來的。

當時,中村就讀的日本德島大學都沒有物理系,但中村的不懈努力和不放棄,讓他最終成功發明了「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並且還因此獲得了2014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要知道在那個時候,研發藍色LED都是被公認不可能的,因為在那之前的二十年間裡只有綠色和紅色的LED問世。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位焦點集於一身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經在日本可是日本飽受壓制,而他對日本現行的教育體制表示質疑不滿,還稱東亞教育就是在浪費生命!

那麼,中村修二為什麼說東亞教育就是在浪費生命呢?

1、 東亞教育太過重視複習

在東亞國家的教育裡,他們一直提倡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以至於讓東亞國家的學生們,在課後所承擔的作業量非常重,也剝奪了他們自由思考的能力,這無疑是在扼殺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2019年,在中日韓美這四個國家的高中生複習比例裡,韓國這個國家的補習班盈利額突破70億美元,這個收入居然比三星電子還要高,高額的教育支出費用已經讓這個國家的生育率下降,韓國也成為了首個生育率為零的國家。也就是說,那些學生所謂的好成績都是雙倍代價換來的,這裡的代價包括學生的自由,還有家庭支出的巨額成本。

2、教育效率不夠好

東亞國家的教育體制看起來比較特殊,孩子經常會得到局外人的讚美,和局內人的詬病,而日本教育體制和中國、韓國相比還是比較寬鬆的。就拿韓國來說,韓國不僅僅因為高額補習班支出成為首個零生育國家,這個國家的教育壓力大所得的效率還極為底下。

同樣以中日韓美這四個國家為例,在2009年的高中生權益狀況對比裡,中國的普通高中生有78.3%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包括節假日和周末),也就是說學生每天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在八個小時以上,韓國學生每日的學習時間佔比57.2%,而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則不存在這樣情況,學習的時間過長也就意味著複習、補課時間佔比過大。

總體來看,東亞教育體制從長期來說還是弊大於利,而東亞國家的教育體制也無法順應現在的經濟和技術演變。當教育學習的效應不夠好,補習和複習帶來的教學就沒有價值,這是在壓榨孩子的自由,也正如中村修二所言那樣「浪費時間和生命」。

那麼,對於中亞現行的教育體制,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他,曾高調批判東南亞教育,稱其為:浪費生命
    還記得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中村修二嗎?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1954年5月出生在日本伊方町的中村修二,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工作期間,還研發出了高亮度藍色LED,中村修二也因此名聲大噪。
  • 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東亞國家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在浪費生命
    眾所周知,日本19年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中村修二就是其中一位諾貝爾獲獎者。中村修二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他出身在普通漁民家庭,上學的時候成績並不突出,只考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
  • 諾貝爾得獎者中村修二:東亞國家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在浪費生命
    今天要提到的這個人名為中村修二,他1954年的5月22日出生於日本伊方町,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而提到他就不得不提到他在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就職期間因為GaN開發了高亮度藍色LED而令大家熟知。
  • 東亞教育被人詬病!加拿大諾貝爾獎人數全球第八,教育不可小覷
    直到今天仍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第2位:1949年,出生在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吉奧克(William F. Giauque)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此外,多倫多大學已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則有7位(有些獲獎者曾分別在其中的多所大學就讀)。
  • 為何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多?看到日本幼兒園的教育,能引進就好了
    為什麼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那麼多?25年的時間竟達到了28人,要知道,日本僅僅是一個小國家,但是他們的成就和經濟卻是領先了很多國家。這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日本的「教育」模式的獨特!日本這個國家,因為歷史的緣故,我們對它的印象並不是特別好。但是他們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小學9年義務教育聞名世界,可以說日本的孩子真正的做到了贏在起跑線上。為何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多?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
    網傳消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的消息在海外社交媒體廣泛散播。他說,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帶來了痛苦和經濟損失,在全世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難之時,「我和京都大學的名字被用於擴散虛假指控和錯誤信息,讓我感到非常驚訝」。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諾貝爾獎人數全球第八!加拿大是如何做到的?
    他就是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病毒學家Michael Houghton。 值得注意的是,Houghton曾在2004年成功研發SARS(SARS-CoV-1)疫苗,如今他又帶領著團隊夜以繼日,致力於發展COVID-19新冠疫苗。 與此同時,這也是加拿大大學繼97年後再次等來的諾貝爾獎第二位獲得者。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科學網—日本諾貝爾獎為何「井噴」
    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此日本榮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人數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日本為何會出現諾獎「井噴」現象? 19名諾獎得主 數據統計 日本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中,獲物理學獎的8人,獲化學獎的7人,另外4人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二戰結束前出生的有13人,超過2/3。 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的平均獲獎年齡為69歲,他們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1歲。
  • 日本教育福利怎麼樣呢?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19年19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育與日本相比,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企業研究支撐日本科技 需兼顧基礎與
    如果以2000年為1進行指標比較,2017年日本是1.3(名義金額),與此相對美國及英國為2.0,均超過日本。此外韓國為6.1,中國為25.4,日本被拉開很大距離。據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稱,2017年日本研究費總額為19.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6萬億元)。其中企業研究費為13.8萬億日元,約佔整體的七成。然而該金額在雷曼危機影響下大幅減少,持續增長乏力。
  • 諾獎得主吐槽大學入學制度:年輕人不應為此浪費生命
    2020年諾貝爾獎於10月5日-12日陸續公布了結果。受疫情影響,原定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傳統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改為線上舉行,關注度卻有增無減。數據顯示,十強裡,唯一的亞洲國家是日本。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事實上,即使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面對著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嗇於科研投入。由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主持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便建於1991年,耗資約104億日元。可以說,如果沒有這臺領先世界的儀器,梶田想要作出諾獎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前已述及,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取得的。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日本諾獎拿到手軟,同為發達國家,韓國為什麼沒人獲得諾貝爾獎
    全世界的智力排行榜上,東亞幾個國家,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屬於世界第一梯隊。 在這幾個國家中,日本獲得諾貝爾獎是最多的,但是中國有一個問題:很多基礎研究可能處於保密狀態,所以沒有公布,這也造成了中國國內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日本科學為何 「井噴」?中科院理論物理所歐陽鍾燦院士說:「日本物理學界並不強調發表文章的數量多少、是否SCI(科學引文索引)、影響因子有多高。夠諾貝爾獎的工作,不論發表在哪兒,都會被大家認可。」 諾獎的東亞奇蹟,為什麼出在日本?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有報導稱,中國內地留美學生,獲得博士後,留在美國的佔很大比例。面對科技人才的自由選擇,如果中國的教育體制總是扮演一位辛勤為他人耕耘的園丁,高等學府總是為他國輸送初級人才,那麼中國的科技腳步靠什麼來邁的越來越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