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東亞國家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在浪費生命

2020-09-26 教子有方

眾所周知,日本19年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中村修二就是其中一位諾貝爾獲獎者。

中村修二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

他出身在普通漁民家庭,上學的時候成績並不突出,只考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

德島大學沒有物理系,但是中村修二自學能力非常強,在大學期間,他自學物理知識,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為以後的物理髮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以前,LED只有紅色和綠色,人們認為開發一種藍色LED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中村修二經過苦心研究,在1993年將藍色發光二極體公諸於世,引起全球轟動。

但令他氣憤的是,他所供職卻從始至終沒有給予支持的公司卻搶先申請專利,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最大的LED公司,僅支付中村兩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41元)獎金。

中村修二強忍著怒氣從公司辭職,赴美國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卻由於拒絕與公司籤署「保證3年內不再從事藍光二極體的基礎技術研究」,以「洩露企業秘密」為由被告上法庭。這一次,他忍無可忍。

2004年,中村回日本狀告公司,要求其支付發明補償金,最終以獲得8.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793萬元)勝訴,這也成為專利訴訟教材的標誌性案例。「

2014年,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多年後,中村修二站在講臺上抨擊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稱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他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一、東亞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東亞的教育體制是比較特異的,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日本的教育體制已經相對算這三國裡比較寬鬆的了,有些國家就別提了,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就拿韓國來說,孩子幾乎都要上補習班,2009年韓國補習班獲利總額約73億美元,這比三星電子的盈利還多,教育支出龐大是韓國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

2012年,經合組織進行了「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在數學和閱讀項目上,韓國學生在所有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但是,這項成就是以相當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評價說:「這些孩子是靠雙倍的努力加雙倍的花費……才得到這樣的成績。」

二、‍東亞國家對複習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佔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為什麼亞洲學生學習時間最多,但是高端才人卻比歐美發達國家少呢?這是因為很多學生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很大一部分人是為了應付考試並沒有對知識理解透徹,也並不喜歡那些知識。

還有就是不重視科學啟蒙教育。很多孩子不愛學物理是因為上初中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雖然生活中經常遇到物理現象,但是因為沒人解釋,沒人引導,白白浪費了寶貴的科學啟蒙時間,而且物理課本枯燥無味,很難聽的進去。

美國物理髮達,自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套引進美國的科普漫畫《這就是物理》好在哪裡?

這套書曾入選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最佳參考書」,它顛覆了咱們傳統的物理學習方式,不講定理,不套公式,而是通過有趣的漫畫的形式,導入物理知識,讓抽象、難懂的物理概念、定理,用漫畫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

比如,《力和運動》中講「什麼是慣性?物體慣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比如,《電》中講靜電是怎麼產生的?電荷是怎樣從地毯,通過我們的身體,再傳遞到門把手上的呢?

比如,《熱》中講,溫度計為什麼能夠測量溫度?其中利用了什麼物理原理?

很多知識點都是從生活現象入手,讓晦澀的知識回歸生活,讓孩子們感受到物理的神奇與趣味。

全套書共10冊,內容涵蓋了國內中小學階段必學的10個重要的物理主題,力和運動、聲音、電、磁、引力等等。

所包含的知識點與咱們國內的課堂教學相匹配,涵蓋了85%以上中學物理考點,非常適合5~12歲孩子進行物理啟蒙。點擊下面連結可購買:

除了物理,還有同系列的《這就是化學》,在這套書裡,沒有複雜的化學方程式,也沒有需要死記硬背的名詞解釋,孩子只需要跟隨漫畫裡的主角一起進入有趣的故事,就能輕鬆叩開化學學科的大門。

整套書共8冊,分別是《分子和原子》《元素》《單質和化合物》《溶液》《奇妙的化學反應》《酸鹼大戰》《氧化與還原》《南極化學之旅》。書中有12個主角——分子、原子、元素等擬人形象,帶領孩子探尋化學世界的奧妙。

腦洞大開的漫畫、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接地氣的表述手法,把初中化學的知識脈絡梳理的異常清晰。

沒有複雜似「天書」的化學方程,一樣能讓孩子輕鬆理解化學各個知識點。

這兩套書都適合5-12歲的孩子作為科學啟蒙書,你可以拍其中一套,也可以兩套一塊買回去,孩子在初中前就能打好數理化基礎,點擊上面連結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得獎者中村修二:東亞國家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在浪費生命
    早在2014年10月7日,中村修二和其他兩人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而成功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上午進行一起調試,而下午在做實驗的中村修二就對物理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他所有都是靠自學而來。當他在讀德島大學時,學校根本沒有物理系,而他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發明出「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因此成功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出生漁民的他,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為何稱東亞教育是浪費生命?
    還記得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揚名,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中村修二嗎?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名日裔美籍的電子工程學家。可能很多人光聽到諾貝爾學獎得主這個身份,都會覺得這個人從小就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學霸,然而事情的真相卻與之差距甚遠。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他,曾高調批判東南亞教育,稱其為:浪費生命
    還記得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中村修二嗎?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1954年5月出生在日本伊方町的中村修二,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工作期間,還研發出了高亮度藍色LED,中村修二也因此名聲大噪。
  • 東亞教育被人詬病!加拿大諾貝爾獎人數全球第八,教育不可小覷
    此外,多倫多大學已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則有7位(有些獲獎者曾分別在其中的多所大學就讀)。其中,大部分都落入歐美國家懷抱。中國僅有8位獲此殊榮過,甚至日本的獲獎總數也是中國的三四倍之多,更遑論歐美國家。到底諾貝爾獎和國家教育有何關聯呢?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以及教育環境真的影響人才鍛造嗎?
  • 諾獎得主吐槽大學入學制度:年輕人不應為此浪費生命
    刨除歷史原因,諾獎和國家教育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繫?教育環境、教育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才的鍛造?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因研發藍光LED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曾正面抨擊整個東亞的教育體系
  • 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原標題: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當人們在打聽被稱為「藍光之父」的中村修二的出身時發現,儘管中村修二現在是美籍日裔研究人員,而且鍍了一身金——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日本愛媛大學客座教授,但是在發明藍光LED的時候只是在日本一家小公司——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工作。 按一般人的看法,這不該是什麼小公司技術員的發明,至少應當是世界名牌大學,或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的專家才會創造出來的東西。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山中伸彌要說得獎之前就有名的可並不止山中教授一人,還有一位現在已經入了美國籍的加州大學教授中村修二也是這樣,只不過中村修二出名的時候還不是教授,還是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工程師,他也不是因為科研而出名中村修二中村不服這口氣,一跺腳去了美國,在美國還和老僱主打起了官司,結果就是現在中村教授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別人都把中村教授當神仙上供,但日亞就是不肯和中村修二和解,說他吃裡扒外
  • 下村修:用自己點亮生命科學
    下村修照片(1928.8.27-2018.10.19)下村修的童年可以說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甚至還經歷過原子彈爆炸後輻射的洗禮Hirata交給下村修一項任務:從日本沿海的小型海洋甲殼類動物中,提取一類發光有機化合物——螢光素。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動物學家E. Newton Harvey已經嘗試了20年製造螢光素晶體,但都失敗了,這項任務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他對實驗技術的靈活運用,再加上一些運氣,十個月便完成了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工作。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中村修二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與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 諾貝爾獎人數全球第八!加拿大是如何做到的?
    與此同時,這也是加拿大大學繼97年後再次等來的諾貝爾獎第二位獲得者。 其實追究加拿大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始終有著一席之位的。或許你根本就想不到,這個建國剛剛150周年且人口不到4000萬的國家,竟然拿到過這麼多諾貝爾獎!
  • 【科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中村修二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見過色彩繽紛的LED燈飾,無論是電腦、電視、室外大屏幕還是車燈、照明燈、手電、手機都在迅速用LED取代傳統的光源,而這一切,都與中村修二這個名字有關。LED使用的能量只有白熾燈的七分之一,並能持續大約100倍長,可達10萬小時。如果能被推廣,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減少碳排放。
  • 諾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來成理講學了!一起去聽吧!
    High Efficient Blue LED and Future Solid State Lighting高效藍光LED器件的發明和固態發光器件的未來時  間:2018年5月4日上午9:30-11:00 地  點: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學術報告廳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話說當代鋰電池的使用大國無疑是中國,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公司都在中國,然而中國人卻與這次鋰電池主題的諾貝爾獎無緣,這實在是令人遺憾。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赤崎勇(中,Isamu Akasaki)和天野浩(右,Hiroshi Amano),左為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第三個例子來自於2008年的物理學獎得主益川敏英和他在名古屋大學的導師坂田昌一
  • 固態照明的未來,藍光之父中村修二看好這四大領域
    在7月12日論壇上,中村修二做了主題為「藍光LED的發明和固態照明的未來」的精彩演講。演講中,他分享了自己研發高效藍色LED的技術歷程,並預測了固態照明技術的關鍵發展趨勢。 發明藍光LED,非常容易? 演講中,中村修二首先講述了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及開發藍色LED的過程。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企業研究支撐日本科技 需兼顧基礎與
    日本的企業人中,還有島津製作所的田中耕一和研發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的中村修二分別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吉野獲獎再次顯示出很高的實力。企業的研究也支撐著日本的科學技術能力。企業人的苦惱鋰離子電池可以充電反覆使用,藉助始於1995年「Windows95」登場的IT革命浪潮,在小型大容量電池這一社會需求的推動下普及開來。
  •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201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陸續公布了,這次日本又雙叒叕獲得了諾貝爾獎。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來源:朝日新聞網站可以說從1949年日本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就像開了掛一樣,尤其是進入到了20世紀後,平均一年一個。截止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14位諾貝爾獎得主頻頻到訪這所985高校!
    諾貝爾獎,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如果能親身實地聽一堂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課,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肯定是大有裨益。在電子科技大學,你就可以與諾獎得主面對面,走進大師的精神世界,感受科學精神和治學思想。本期推送,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來過成電的諾獎得主們!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