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19年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中村修二就是其中一位諾貝爾獲獎者。
中村修二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
他出身在普通漁民家庭,上學的時候成績並不突出,只考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
德島大學沒有物理系,但是中村修二自學能力非常強,在大學期間,他自學物理知識,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為以後的物理髮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以前,LED只有紅色和綠色,人們認為開發一種藍色LED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中村修二經過苦心研究,在1993年將藍色發光二極體公諸於世,引起全球轟動。
但令他氣憤的是,他所供職卻從始至終沒有給予支持的公司卻搶先申請專利,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最大的LED公司,僅支付中村兩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41元)獎金。
中村修二強忍著怒氣從公司辭職,赴美國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卻由於拒絕與公司籤署「保證3年內不再從事藍光二極體的基礎技術研究」,以「洩露企業秘密」為由被告上法庭。這一次,他忍無可忍。
2004年,中村回日本狀告公司,要求其支付發明補償金,最終以獲得8.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793萬元)勝訴,這也成為專利訴訟教材的標誌性案例。「
2014年,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多年後,中村修二站在講臺上抨擊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稱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他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東亞的教育體制是比較特異的,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日本的教育體制已經相對算這三國裡比較寬鬆的了,有些國家就別提了,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就拿韓國來說,孩子幾乎都要上補習班,2009年韓國補習班獲利總額約73億美元,這比三星電子的盈利還多,教育支出龐大是韓國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
2012年,經合組織進行了「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在數學和閱讀項目上,韓國學生在所有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但是,這項成就是以相當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評價說:「這些孩子是靠雙倍的努力加雙倍的花費……才得到這樣的成績。」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佔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為什麼亞洲學生學習時間最多,但是高端才人卻比歐美發達國家少呢?這是因為很多學生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很大一部分人是為了應付考試並沒有對知識理解透徹,也並不喜歡那些知識。
還有就是不重視科學啟蒙教育。很多孩子不愛學物理是因為上初中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雖然生活中經常遇到物理現象,但是因為沒人解釋,沒人引導,白白浪費了寶貴的科學啟蒙時間,而且物理課本枯燥無味,很難聽的進去。
美國物理髮達,自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套引進美國的科普漫畫《這就是物理》好在哪裡?
這套書曾入選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最佳參考書」,它顛覆了咱們傳統的物理學習方式,不講定理,不套公式,而是通過有趣的漫畫的形式,導入物理知識,讓抽象、難懂的物理概念、定理,用漫畫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
比如,《力和運動》中講「什麼是慣性?物體慣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比如,《電》中講靜電是怎麼產生的?電荷是怎樣從地毯,通過我們的身體,再傳遞到門把手上的呢?
比如,《熱》中講,溫度計為什麼能夠測量溫度?其中利用了什麼物理原理?
很多知識點都是從生活現象入手,讓晦澀的知識回歸生活,讓孩子們感受到物理的神奇與趣味。
全套書共10冊,內容涵蓋了國內中小學階段必學的10個重要的物理主題,力和運動、聲音、電、磁、引力等等。
所包含的知識點與咱們國內的課堂教學相匹配,涵蓋了85%以上中學物理考點,非常適合5~12歲孩子進行物理啟蒙。點擊下面連結可購買:
除了物理,還有同系列的《這就是化學》,在這套書裡,沒有複雜的化學方程式,也沒有需要死記硬背的名詞解釋,孩子只需要跟隨漫畫裡的主角一起進入有趣的故事,就能輕鬆叩開化學學科的大門。
整套書共8冊,分別是《分子和原子》《元素》《單質和化合物》《溶液》《奇妙的化學反應》《酸鹼大戰》《氧化與還原》《南極化學之旅》。書中有12個主角——分子、原子、元素等擬人形象,帶領孩子探尋化學世界的奧妙。
腦洞大開的漫畫、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接地氣的表述手法,把初中化學的知識脈絡梳理的異常清晰。
沒有複雜似「天書」的化學方程,一樣能讓孩子輕鬆理解化學各個知識點。
這兩套書都適合5-12歲的孩子作為科學啟蒙書,你可以拍其中一套,也可以兩套一塊買回去,孩子在初中前就能打好數理化基礎,點擊上面連結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