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吐槽大學入學制度:年輕人不應為此浪費生命

2020-10-15 外聯出國

2020年諾貝爾獎於10月5日-12日陸續公布了結果。受疫情影響,原定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傳統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改為線上舉行,關注度卻有增無減。



作為一項全球性學術領域的頒獎儀式,諾貝爾獎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所以,各個國家「做品宣」的時候,都會拿諾獎個數說事。


1901年首頒至今,諾獎累計頒發597次,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加冕。其中,大部分都落入歐美國家懷抱。數據顯示,十強裡,唯一的亞洲國家是日本

諾貝爾獎獲得國家Top10


日本獲獎總數28個,是中國的三四倍(中國共獲獎8個,最近的獲獎者是莫言和屠呦呦),但比起前三甲美、英、德的三位數,就很寥寥了。


刨除歷史原因,諾獎和國家教育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繫?教育環境、教育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才的鍛造?


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因研發藍光LED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曾正面抨擊整個東亞的教育體系。「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



中村修二的批評激烈嗎?

當然

偏頗嗎?

未必

大環境能改變嗎?


突破階層教育的桎梏,破除升學焦慮、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出國留學是最好、最有性價比的選擇。選對了留學目的國,很多教育問題就迎刃而解。


除了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主流教育強國,不少歐洲國家憑藉「輕移民」模式和高水準的教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其中 馬爾他 就以「大英國協教育體系」脫穎而出,成為熱門之選。


馬爾他,「英式」教育的寵兒


作為一個純大英國協體系的國家、世界第七大英語國,「歐洲小英國」馬爾他被譽為歐洲英語培訓之都


英國公布的留學生籤證新規明確指出:馬爾他、愛爾蘭被加入「可接受」英語國家清單,持有這兩個國家高等學位或護照,將被認為可以證明其語言能力而無需另外進行英語語言測試(如雅思)。



即,擁有馬爾他護照或者申請人持有馬爾他高等教育學位,將自動滿足英國留學生對於語言的要求,無需額外語言課程和語言成績要求。


可見,在馬爾他生活和學習的相關經歷,會大大有益於未來的教育、職業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規劃。



馬爾他除了是「大英國協國家」之外,還是申根國、歐盟國和歐元區。


四位一體」的國家身份,為留學生大開方便之門:享受歐盟國教育高福利標準,持學生申根籤證在28國之間暢行遊學,學費、生活費直接使用歐元來結算,避免了多次換匯損失。

馬爾他,歐美名校跳板


教育品質高、價格低、求學方便還不是最關鍵,更吸引人是馬爾他的正統美式/英式教育;學分互換機制靈活、成熟,是通往歐美名校的黃金跳板


➤課程配置


英式教育體制,課程眾多。完整的教育架構分為四個階段:學前教育(3-5歲)、小學(5-11歲)、中學(11-16歲)、以及大學(高等教育)。


馬爾他教育體制被國際社會認可並給予很高評價。


➤學區劃分


馬爾他依區域劃分了11個校區委員會,依據區域人口密度,每個校區委員會管轄3-5所學校,全國共340多所學校,教育資源人均比例7:1,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任教老師大都畢業於牛津、劍橋、哈佛等名校,在這裡,可以看到來自美國、英國、挪威等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學生。


各院系中心與世界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特別是英國、美國的大學保持著良好的研究和合作關係


對於學生而言,在享受碧海藍天的同時完成學業後,將來:


如果想去歐洲進修,利用歐盟學分互換體系申請歐洲高校,非常便捷;


如果想去澳美加,純正的英語基礎、關聯的專業課程,開啟嶄新校園生活,輕輕鬆鬆;

如果留在馬爾他,低成本完成學業的同時,收穫快樂童年,未來還能以華僑生身份低200-300分入讀北大清華。


相關焦點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請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研究環境
    獲諾獎之後,我變得很忙,每天被日程追趕著,演講和研究者會議也很多。平均每個月才能回一兩次在富山市的家。沒有了興趣愛好的時間,非要說的話,飲酒也算愛好吧。啤酒、紅酒、日本酒等都喜歡喝,也會喝些烈酒,比如單飲渣釀白蘭地,但也會時刻注意自己身體,不是每晚都喝酒的。日本的研究環境現在非常疲敝,這樣下去是絕對不行的。
  • 諾獎得主追問何為醫療的使命:即使技術在進步也填不滿人類的欲望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諾獎得主)生物學是人人必備的素養曾經,沒有選修過生物學的學生也可以報考京都大學醫學部,結果造成了超過90%的醫學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幾乎一無所知的狀況,這非常令人擔憂。如果有志於醫學的人不知道生命是如何運作的,又怎麼會下定決心走上以慈愛之心拯救生命的職業道路呢?醫大教授會的成員們認為,這正是當時考試制度諸多弊端中的一個典型,經過慎重的反覆討論,他們最終決定把生物學列為入學考試的必修科目。與此同時,日本醫學部長會議也呼籲醫學部考生必修生物學。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銳參考 | 諾獎新晉得主本庶佑的獨創秘訣?答案就是六個「C」
    這幾天,這些年輕人格外神採飛揚,因為他們的教授、這裡的 「掌門人」 本庶佑剛剛獲得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的,這裡就是京都大學免疫基因組醫學研究室。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1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免疫學家——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本庶佑的主要成就是對免疫細胞「剎車」分子PD-1的發現和應用。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成深圳技術大學(籌)客座教授
    &nbsp&nbsp&nbsp&nbsp日前,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接過了深圳技術大學(籌)聘書,正式成為該校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梶田隆章還為深技大(籌)全體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微子振蕩與中微子質量》的精彩講座。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你們的研究讓基因組學和數據科學家在探索與基因組相關的基本問題時能夠創建並驗證相應的數據集,並為研究人員開發個性化治療方案和拯救生命的藥物鋪平了道路。Patterns的所有成員都衷心表示:幹得漂亮!」這個當之無愧的獎項頒發給了這兩位科學家,我們不禁為此鼓掌歡呼。」
  • 峰一國際CEO姜敖:邀請諾獎得主來渝,更要讓他們的項目落地
    姜敖女士接受記者採訪 上遊新聞記者 畢克勤 胡杰 攝昨天,英國劍橋大學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席、峰一國際CEO姜敖接受了記者採訪。姜敖表示,作為重慶引才的「媒人」,她不但會邀請諾獎得主來渝獻計獻策,更會積極促進他們到重慶落地項目。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問浙大
    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obel Prize Inspiration Initiative, NPII)序幕。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會見項目團一行。吳朝暉表示,在全球科技和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諾獎科學家成為溝通高校及青年科學家的橋梁,不僅對浙大,而且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將產生重要意義。
  • 諾獎得主有話說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棕櫚大道|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亞洲最美校園——香港中文大學
    港中大是香港地區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該校以「中國研究」、「轉化醫學」、「環境與持續發展」、「資訊與自動化科技」為四大重點研究領域,以書院制和中英雙語並重為特色,也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劉天嘯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英語也是他的強項,獲得2016年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所以,他與諾獎得主可以輕鬆用英語對話。 「自然生長」出來的小學霸 劉天嘯的成長經歷,處處體現著「自然」二字。奶奶是中學語文老師,小天嘯最早是受到了奶奶的啟蒙,還未正式上學就能跟著奶奶讀出並記下家周圍的公交線路。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