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獎於10月5日-12日陸續公布了結果。受疫情影響,原定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傳統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改為線上舉行,關注度卻有增無減。
作為一項全球性學術領域的頒獎儀式,諾貝爾獎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所以,各個國家「做品宣」的時候,都會拿諾獎個數說事。
1901年首頒至今,諾獎累計頒發597次,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加冕。其中,大部分都落入歐美國家懷抱。數據顯示,十強裡,唯一的亞洲國家是日本。
諾貝爾獎獲得國家Top10
日本獲獎總數28個,是中國的三四倍(中國共獲獎8個,最近的獲獎者是莫言和屠呦呦),但比起前三甲美、英、德的三位數,就很寥寥了。
刨除歷史原因,諾獎和國家教育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繫?教育環境、教育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才的鍛造?
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因研發藍光LED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曾正面抨擊整個東亞的教育體系。「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
中村修二的批評激烈嗎?
當然。
偏頗嗎?
未必。
大環境能改變嗎?
難。
突破階層教育的桎梏,破除升學焦慮、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出國留學是最好、最有性價比的選擇。選對了留學目的國,很多教育問題就迎刃而解。
除了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主流教育強國,不少歐洲國家憑藉「輕移民」模式和高水準的教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其中 馬爾他 就以「大英國協教育體系」脫穎而出,成為熱門之選。
作為一個純大英國協體系的國家、世界第七大英語國,「歐洲小英國」馬爾他被譽為歐洲英語培訓之都。
英國公布的留學生籤證新規明確指出:馬爾他、愛爾蘭被加入「可接受」英語國家清單,持有這兩個國家高等學位或護照,將被認為可以證明其語言能力而無需另外進行英語語言測試(如雅思)。
即,擁有馬爾他護照或者申請人持有馬爾他高等教育學位,將自動滿足英國留學生對於語言的要求,無需額外語言課程和語言成績要求。
可見,在馬爾他生活和學習的相關經歷,會大大有益於未來的教育、職業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規劃。
馬爾他除了是「大英國協國家」之外,還是申根國、歐盟國和歐元區。
「四位一體」的國家身份,為留學生大開方便之門:享受歐盟國教育高福利標準,持學生申根籤證在28國之間暢行遊學,學費、生活費直接使用歐元來結算,避免了多次換匯損失。
教育品質高、價格低、求學方便還不是最關鍵,更吸引人是馬爾他的正統美式/英式教育;學分互換機制靈活、成熟,是通往歐美名校的黃金跳板。
➤課程配置
英式教育體制,課程眾多。完整的教育架構分為四個階段:學前教育(3-5歲)、小學(5-11歲)、中學(11-16歲)、以及大學(高等教育)。
馬爾他教育體制被國際社會認可並給予很高評價。
➤學區劃分
馬爾他依區域劃分了11個校區委員會,依據區域人口密度,每個校區委員會管轄3-5所學校,全國共340多所學校,教育資源人均比例7:1,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任教老師大都畢業於牛津、劍橋、哈佛等名校,在這裡,可以看到來自美國、英國、挪威等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學生。
各院系中心與世界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特別是英國、美國的大學保持著良好的研究和合作關係。
對於學生而言,在享受碧海藍天的同時完成學業後,將來:
如果想去歐洲進修,利用歐盟學分互換體系申請歐洲高校,非常便捷;
如果想去澳美加,純正的英語基礎、關聯的專業課程,開啟嶄新校園生活,輕輕鬆鬆;
如果留在馬爾他,低成本完成學業的同時,收穫快樂童年,未來還能以華僑生身份低200-300分入讀北大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