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劉瑜: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劉瑜 |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劉瑜認為,我們的社會有一種錯誤的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11月1日,由印象識堂打造的「識堂開講」內容分享欄目在線下開講,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老師在現場進行了《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主題演講。

作者 | 劉瑜

來源 | 印象筆記

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自西漢到1949年,中國人均GDP基本保持不變。此時,生活沒有不確定性。未來就是對過去的不斷複製。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是鐵匠,你也是鐵匠。

但是,在過去200年間,各個國家經濟曲線直線上漲,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洽洽是不確定性,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性。

1

不確定性,進步的代價

不確定性在帶給我們自由和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焦慮。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業的自由;我們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試可能不及格的風險。自由,好處是無限的可能性,壞處是無限的競爭。

於是,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保障機制,比如社會保障,金融和保險,慈善等等。大眾教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種保障機制之一,因為我們需要通過大眾教育來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風險。

但是問題來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

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無限的惡性競爭,很多家長號召搞素質教育。於是乎,教育部積極響應,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搞素質教育,搞得我們家長現在一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就聞風喪膽。

2

「軍備競賽」的後果

教育的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後果是什麼?所有人都疲憊不堪。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

你上兩個補習班,他上四個補習班。前一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個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

我當時看完這個新聞後,就在媽媽群表態,我說我已經想好了: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我就意識到,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這種惡性競爭在我看來,它有幾個後果。

第一,它是對女權運動的傷害。無數的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綻放,結果卻因為被捲入這種惡性競爭,不得不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放棄自己的事業。

第二,它是對家庭關係的傷害。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

第三,它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到最後你會發現,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那麼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但是,這一切最大的傷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很普遍,自殺的低齡化趨勢非常嚴重,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

一個孩子,懷著對世界的無限憧憬長大,結果,我們所有的大人合謀起來告訴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啊。就算不抑鬱、不自殺,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3

如何緩解軍備競賽壓力?

軍備競賽不可能完全逃離,卻可能減速。

1.認識你自己

首先,認識你自己。這可能比你認識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更加重要。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獲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勵孩子去思考——我是誰?我最適合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最喜歡幹什麼?很少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的越高越好,跑的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懷疑這一點。我覺得,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一個人如果因為高密集的補習或者昂貴的諮詢服務上了一流大學,大學四年、八年都在鳳凰群當中當個鳳尾,未必有利於他的成長。

假如,你身邊某個男生因為運氣,交了一個他配不上的女孩,他會過得很快樂嗎?未必。

他可能活得很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因為聽父母的話考了公務員,無論升到處級或者廳級,他可能每天都會覺得自己在穿一雙不適合自己腳的鞋。

為什麼現在青少年這麼多抑鬱,這麼多焦慮?就是因為這種錯配。很多人根本不是從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出發去選擇專業、去找工作,而是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走別人的路,讓自己說去吧」。

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個性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如果你問家長為什麼給孩子報興趣班?是因為「別人都報了」。

如果你問大學生為什麼選這個專業?是因為「好找工作」。如果你問職場人為什麼幹這個工作?是因為「穩定、收入高、讓父母放心」。

哪怕你換一個工作,也不是因為你喜歡這個新的工作,而是因為你太討厭上一個工作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是無窮無盡地逃跑。

但是,這種隨波逐流帶來的安全感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因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麼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競爭。

矽谷的投資家彼得·蒂爾寫過一本書,《從0到1》,就是說這個投資原理。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從競爭中勝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你前面已經有10000人了。

我先生曾經跟我商量,要不要讓孩子學彈鋼琴。我就說,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咱們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古希臘羅馬史呢。當然其實我就是懶,屬於那種不戰而降的媽媽。

彼得·蒂爾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人們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託爾斯泰)但是事實恰好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樣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為什麼?因為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時候,他去做網際網路;人人都在做網際網路的時候,他去拍電影;人人都在拍電影的時候,他去搞教育;人人都搞教育的時候,他又回來做金融。這就是獨闢蹊徑。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很多人都發現了中美教育的一個悖論: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國很多中小學生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學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美國的優勢開始出現了,最後各種諾貝爾獎,他們拿的最多,而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而又少。

這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悖論,我覺得就和是否鼓勵「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有關。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

而當大多數孩子都在同一個標準面前踩踏式競爭,忙得根本沒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他就很難出彩。他可能因為強大的外在壓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為缺乏內在的熱情,他很難做到優秀、做到極致。

可能有些年輕人會說,我不是沒有勇氣去嘗試,但是我不知道該幹什麼;我也想跟隨內心,但是我的內心裡一點動靜都沒有。這不奇怪,你從小都在流水線上長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線應該幹什麼。

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父母、老師給為你指明各種前進的路標,前進,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盤交給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麼辦、迷茫很正常。

自由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一個習得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斷探索、試錯中試出來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間裡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突然就頓悟了,啊,我應該去幹這個。沒有一個人的「自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就是一個成品,它不是草叢中的一塊寶玉。

你最初找到的僅僅是一塊石頭,你得把這個石頭雕刻成你自己,這才是發現自我的過程。

2.失敗的勇氣

既然是試錯,肯定就會犯錯,結果可能就會失敗。很多家長,教師,年輕人之所以不敢去試錯,就是怕失敗。

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係、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最近,大連理工男自殺的事震驚全國,大家覺得匪夷所思。臨死前他寫了一封遺書,因為做實驗失敗,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然後就自殺了。

這個當然非常讓人痛心,人們想不通:為什麼他寧願自殺,也不選擇退學休學?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社會有太多錯誤的失敗觀。

這種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但失敗其實是認識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興趣的限度。失敗是一個信號機制,提醒我們該拐彎的時候拐彎,而不是一條路走到黑。

但是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還發明了很多褒義詞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勝自我……你說你方向都錯了,為什麼一定要堅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為什麼要決不放棄?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止損機制。

李雪琴,目前中國最好的脫口秀演員之一。她去紐約留學之前都是一個標準的北大人,但是因為抑鬱或者個人原因,沒拿到學位就回老家了,開始網絡賣貨。用世俗的標準來看,她失敗了。

但是,這種失敗對她來說,恰恰是一個轉機,她轉型為網紅、成為脫口秀演員。在我看來,中國損失一個這麼優秀的脫口秀女演員,比紐約某投行裡損失一個女白領,前者損失要大多了。

所以,認識自我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現的驚喜。

那麼,如果轉機遲遲不來怎麼辦?冒險當然就有可能失敗,而且可能是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但是,再失敗也比自殺或者慢性自殺要好吧?而且,作為一個勇敢的失敗者,總比作為一個懦弱的失敗者要好。最後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3.何謂成功?

另一個可怕的「失敗觀」就是成功標準的單一化。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出人頭地,掙更多的錢,當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絲……總之,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那你就失敗了。

一個社會哪有那麼多成功人士?那麼多馬雲、那麼多朗朗,那麼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我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她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所以我一開始就把自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可能有人會說,劉老師您別假謙虛了,你們全家都是清華北大的,你也上過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優秀啊。我告訴你們,我孩子在清華附小上學,孩子家長都是學霸,清華滿大街藤校畢業的老師,那又怎麼樣呢?一個班裡還是只有一個第一啊。

整個北京,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國藤校的更是鳳毛麟角,你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個?這不科學。所以,這不是謙虛,這是一個理性人對概率學的尊重。

當然了,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後,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沒有任何比較優勢,怎麼辦?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所謂的比較優勢,不是說你一件事情幹的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幹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能夠幹的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飯、化妝,你把它做到極致,也可以成為你的亮點。

日本有個工作叫做「收納諮詢師」,你看,收納都可以成為一個工作,甚至事業。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夠了,這就是成功。

還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非常懶,我怎麼去改造他?一個辦法是幫他找到自己的亮點,讓他形成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但是,確實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天性懶散,「幹什麼都不努力」。

即使是這種孩子,我覺得也不能去「失敗羞辱」,最多是幫助他理解,性格即命運,他將來要為現在的一切人生態度承擔後果。

可能因為我從小是個很「要強」的人,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假定別人也應該如此。雖然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蓋茨馬雲,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都應該追求卓越。但是,隨著成長,我的這個想法也開始動搖了。

為什麼?因為我慢慢意識到,所謂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責任和壓力相對應。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如果一個人選擇「自在」放棄「成功」,這也未必是壞事。

我最近還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以前說起吃福利的人,我們都覺得是社會的負擔,尤其是其中的懶漢,多多少少有點瞧不起。但其實,懶漢對社會也有很大貢獻,福利實際上是對這份貢獻的嘉獎。懶漢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呢?一句話,他們大大降低了社會競爭的烈度。

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已經活得氣喘籲籲了,如果每個人都是拼命三郎,我們得累成什麼樣?所以,在一個高度競爭性時代,社會需要懶漢、社會感謝懶漢。他們犧牲了自己,把無數人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

所以,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道出殘酷真相:教育是為了讓社會分層,這一代家長很失敗
    這個清華教授叫劉瑜,在歲末年尾之際,她做了一篇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她以自己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名普通人」為例,給家長們傳遞一個「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成功,也未必是壞事」的價值觀。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劉瑜演講的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認為當下教育的「軍備競賽」模式帶來焦慮與疲憊,也滋生不公與傷害。貳 || 與劉瑜的演講同時刷屏的是藏族少年丁真。他微笑的,眼裡閃光的照片也是全網轉發,最熱的評論是:一看就是一雙沒有經歷學而思和奧數的眼睛。
  • 清華老師感慨自己孩子終將成為普通人,但是逃不掉圈子定律
    清華教授劉瑜在一次演講時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本意是勸說家長們不要捲入教育的惡性競爭,要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 劉瑜:活出一個人的精彩
    由中共榆林市委宣傳部出品,榆林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和喜馬拉雅榆林城市服務商共同推出的音頻欄目《榆林扶貧聲音故事》,用聲音記錄全市扶貧一線幹部群眾的暖心事,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他們慎終如始、善作善成的使命擔當,展現小康路上「決不掉一戶,決不落一人」的榆林減貧「加速度」!
  • ——清華-普林斯頓燃燒學暑期學校紀實
    探尋火之智——清華-普林斯頓燃燒學暑期學校紀實記者 王冰冰  2013年7月7-12日,由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主辦的清華-普林斯頓2013燃燒學暑期學校在京郊順義舉行。來自海內外的310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和燃燒領域的教師、學者、研發人員等參加了此次暑期學校課程。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但是,拉回現實,眼前什麼樣?生活一如既往得充滿未知的挑戰、未知的苦難,「間歇性躊躇滿志」沒有幫助你哪怕走近成功一步。成功學不值得一讀嗎?張立憲在節目中曾說,成功學最大的特點是不管用,但它能讓你興奮,所以人喜歡時不時地「吸上」那麼一口。以我們對成功學的固有認知,難免用消遣的心態看待它:人生中會出現失意與頹廢,情緒會變得消極。
  • 他們4人是杭州學軍中學數學天才、信息學高手……同進2020清華姚班
    今天,我們分享梁敬勳、張哲宇、周任飛、潘昭愷同學的經歷,看一看他們對母校的感恩、對老師同學的感謝吧。現就讀於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張哲宇杭州學軍中學2020屆畢業生,2018年獲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賽金牌並進入國家集訓隊,保送清華大學,現就讀於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
  • 夢想+失敗+堅持=成功:人生與失敗比鄰而居,不要讓你的精神破產
    人的一生時刻與失敗比鄰而居,把失敗當成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澀,吐出來的是頑強的精神。樂觀的人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悲觀的人會把經驗當作苦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人會永遠一帆風順,人們競相追逐成功,可往往結果卻相反,他們都遭遇過無情的失敗,失敗始終與人們比鄰而居。
  • 美團王慧文清華演講:社會最稀缺的是「π型人才」
    以下為王慧文演講全文:今天,我講一下我們創業最開始,做校內網時的三件事。校內網是2005年底上線的一款校園SNS(社交網絡服務)。SNS行業當時有30多家公司,校內網是當時做的最好的一家。但是,當時的團隊太年輕,沒什麼經驗,資本市場投資商非常少,後來融資失敗,就把校內網賣掉了。
  • 學在SIGS|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環境工程領域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分享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一個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突破、持續創新以及重識自我的過程,來自環境工程領域的優秀畢業論文獲得者蘇琛、劉瑜分享了他們在清華SIGS的科研和論文寫作經驗。在沒有達到預期時,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耐心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為下一次實驗積攢經驗。在導師的悉心指導和師兄們的幫助下,我加深了對自己研究領域的了解,堅定科研的信心,最終順利完成預期的成果。
  • 清華教授郭於華:社會學者的職責
    當時的一篇題為《院系漫談》的文章把社會學系比喻為「通才製造所」,從教授陣容來講「社會學系要算本校法學院最大的一系」(1948年《清華年刊》)。此一時期全國有22所大學或獨立學院設置了社會學系或歷史社會學系、社會事業行政學系。其中有10 所是教會學校,美國教會所辦的佔了8所。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辦?我們又怎樣才能從未知走向成功? 在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看來,我們雖是時代的產物,但我們同時也是時代的營造者和舞伴。在未知中,我們仍能通過感受和準確響應,找到突圍辦法。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
  • 關於成功與失敗的看法
    ,但他卻不這麼認為,從小到大一直成績優異,但是當自己進入北京大學的時候卻發現其實自己並不成功,感覺自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所有人都盯著佼佼者的光環,比自己更好的人多的很。他是一個經管類的學生,別人學什麼都很輕鬆,自己很努力最後的成績也沒他們好。 他說考上好大學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依然要接受新的失敗,依然就要承受著從優等生變成差生的巨大心理落差。
  • 有一種「笨」,是學來的
    ,這個遊戲的難度超出孩子現有的理解能力,但我們又不向他做任何講解,結果孩子總是不知道該怎麼玩,每次嘗試都失敗,那麼孩子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覺得自己很笨。  結果就真的成了「學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 成功學是假,「割韭菜」是真!道理「我」都懂,為何頻交智商稅?
    這些成功學大師是這麼說的,但卻不是這麼做的!這些大師讓自己的學員一頭霧水的開始聽講,雲裡霧裡的被忽悠了,最後莫名其妙的走出課堂。很多人跟著大師聽來聽去,書買了一堆、錢花了不少,卻是什麼都沒學到。一、要成功先"發瘋"社會上的成功學大師,往往都是超級自信、誇誇其談的形象。
  • 清華數學系:造就思維縝密基礎紮實的優秀人才
    而大學數學是一門系統的科學,分成了很多門類,充滿了未知和創造性。應該說大學數學的每個階段,甚至於每一天,都充滿了驚奇。數學有無窮的奧妙,其中最大的奧妙是:你在很多時候能夠發現別人所不知道的東西。  比如,我們都知道π是一個無理數,它表達了一個圓直徑和周長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有兩個同窗同學,一個人學習人口學,一個人學習數學。
  • 木星在古典佔星學中是一顆大吉星,但是陷阱也伴隨著好處
    在佔星學上木星的象徵就是信念和活力。在古典佔星學中木星和金星被稱之為吉星,木星更是一顆大吉星,木星的到來就會帶來好的事情。在連續的壓力和打擊下你快要陷入崩潰的時候突然一個好消息傳來消散了你所有的絕望和難受,這時的你的心情非常的輕鬆喜悅,這就是木星會給我們人類帶來的最切實的感受。
  • 想學電子類專業?「電子雙雄」比清華北大實力還強,但分數偏低!
    但是考生也要知道,清北整體實力強,並不代表所有專業都是最強。想學電子類專業?「電子雙雄」分數偏低,但是比清華北大實力更強!如今學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不僅對所報考的學校很在意,對所就讀的專業也是十分重視。
  • 清華「摸臀」事件的警示與質問
    但此時,這位男生已經承受了巨大的「社會死亡」壓力。 網友們憤怒了。 這個事件最大的幸運在於:幸好有監控視頻,幸好監控設備沒有壞掉,幸好監控視頻拍得很清晰,幸好視頻內容還沒有被人刪除,還有最大的一個幸好,幸好冤屈的學弟還沒有在鋪天蓋地的謾罵中跳樓自殺。
  • 清華姚班畢業學子分享4年親身經歷:同學2年內發表七八篇頂會論文
    剛剛入學的我們設想著、期待著四年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現在自己達成了那樣的設想沒有,還是說成為了更好的人。或許——我們走過的路,跟當初想像的有所不同,但想必那是一段充滿汗水、歡樂、感動、失落以及希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