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劉瑜在一次演講時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本意是勸說家長們不要捲入教育的惡性競爭,要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不過,如果大部分作為家長的你全盤相信這些話,並真的去實踐,那麼,你的孩子大概率連成為普通人的機會都沒有。就像一句話說的那樣,人都是在不同圈子裡的,都存在局限性,在一個圈子裡是看不到其他圈子裡的規律的。
父母不允許孩子成為普通人,原因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父母自己就是普通人,因為父母生活在他這個層次裡數於普通的那種人,所以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再成為跟他一樣的普通人,因此他們才會逼著孩子會這學那,才會逼著孩子成為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北京的一個小區裡,裡面基本上全都是北大清華的父母,然後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特別的嚴格,可以說是逼著自己的孩子成為跟自己一樣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因此這個小區也可以叫北大清華小區。
後來有一個男孩子考上了北大,但是卻自殺了,他寫的遺言是,我已經替你們考上了北大,我死了不要再把我拉回到那裡,這裡的那裡指的就是他們的小區,因為小區裡的生活太過於壓抑了,因為父母都在拼了命的逼自己的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絕對不可能成為普通人,所以他不想再回到那裡去了。
現實生活裡多數人是一個普通人,是農二代,努力終於可以在城市裡落腳了,但是多數普通人卻過得挺累挺辛苦的,所以逼著自己的孩子努力一點,以後出路會更多一些,出路多一些選擇就多一些,那麼以後的生活也就更好一些。不希望孩子經歷的痛苦,普通人走過來的路太難了,所以想她們能夠跳板更高一些,上一個好的大學,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如此以後再工作,再選擇對象,再選擇工作的時候,也不會像一無所有這般沒得選擇。
不能否認的是清華人的子女已經超出了普通人的圈子,資源和人脈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的,就說高曉松就是現實的例子,就不說北京清華北大附中,附小的那些現實上學條件了。多數人都會有何不食肉糜的時候,所以已經有資源的人珍惜資源,沒有資源的普通人也要努力,畢竟生活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