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學校裡,科技大篷車送來科學體驗「百寶箱」,讓師生在課堂外開眼界、長見識;
科技館裡,一個又一個科學主題展示將大家帶入充滿魅力神奇的科學海洋;
在工礦企業,職工大膽創新,用一項項新技能、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
田間地頭,農技協組織的專家一茬接一茬地來「傳經送寶」,學到農業科技知識的農民脫貧致富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近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能,以「為」贏「位」,堅持智庫、學術、科普「三輪」驅動,有效促進了科協工作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柔性引才
大牌專家輪番「上崗」
2017年4月8日,青海省第三地質勘查院何繼善院士專家工作站掛牌成立。憑藉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的技術支持,在兩年多時間裡,廣域電磁法應用到勘查院的二十多項科研項目中,實現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並為勘查院培養了8名這一領域的人才,初步形成了「三院+中南大學+繼善高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合作模式,構建了我省首個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創新研究平臺。
近年來,省科協積極推進我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工作。目前,院士專家工作站服務已覆蓋礦業、農業、裝備製造、鹽湖資源、新能源、新材料、醫學、水電等十多個領域。實踐證明,院士專家與科研院所、企業無縫對接,把實驗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並在破解難題中推動科研院所核心技術研究和企業科技創新,對我省經濟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協搭臺
學術交流日趨活躍
2018年至2019年,省科協以及省級學會主辦或承辦「藏醫藥傳承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風光水能互補研討會」「第三屆泡型包蟲病XUUB多中心國際合作會議」等一系列層次較高的學術會議。據統計,目前全省各級科協組織累計舉辦或承辦大小學術會議、交流培訓會1000餘場次。
此外,省科協緊扣全省重點工作推進方向,圍繞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熱點突出問題開展調查研究。近兩年來,持續開展衛生健康、環境保護、節約能源、防災減災、食品安全等各類主題科普宣傳活動1724場次,舉辦各類培訓班、科普講座等1000餘期(場),受益群眾250多萬餘人(次)。
與此同時,針對我省農牧區人口居住分散偏遠的現狀,省科協積極打造普惠共享的流動科普體系,以全省流動科技館巡展和科普大篷車為載體,加大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等區域的科普工作力度,擴大科普活動覆蓋面。 2018年至今,我省流動科技館行程1.5萬公裡,接待公眾16萬餘人(次),科普大篷車開展活動160次,接待公眾83萬餘人(次)。
拓展渠道
科普教育高效推送
2019年8月,「科普中國·青海頻道」在全國率先開通,一系列精彩內容把青海科普工作推向全國。目前,「科普中國·青海頻道」已成為「科普中國」地方頻道的樣板。
為深入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大力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近幾年,省科協藉助科普中國、數字科技館、「藏地科普」「青海科普」等網絡新媒體平臺精準傳播優質科普信息。升級改造和新建科普e站232臺,翻譯完成科普中國藏語微視頻1600部並廣泛傳播;開發專題課程150餘門,出版各類科普類圖書87種,推廣藏漢雙語動漫科普作品32部……這些都極大地滿足了各族群眾對科普文化知識的需求。
此外,我省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科學教育實驗室、農村中學科技館等校內外科普場館逐漸增加,綠色社區、環境教育、地震安全、氣象科普基地等創建數量較「十二五」末增加了50%以上。目前,我省擁有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15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31個。
助力脫貧
農技協成科普惠農領頭羊
在科普惠農項目的支持下,我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藜麥產業發展聯合社後勁十足。建立3個藜麥種植基地,生產藜麥米、酒、速食麵、茶等十多種產品。聯合社還以「公司+聯合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直接帶動土地流轉戶600戶,藜麥種植戶240戶增收致富。
為打造特色農技協,省科協還不斷完善農技協服務體系建設,依託專家團隊和鄉土人才開展智力扶貧服務行動,發揮產業幫扶示範作用。截至目前,省科協培育發展農技協450家。兩年來,我省農技協推廣科技新技術200餘項,開展技術培訓3000多次,培訓農牧民10萬餘人(次),輻射帶動農戶15萬戶,助農惠農富農作用明顯。
省科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些年,我省各級科協組織拓寬思路、創新形式,在打造科普活動和學術交流品牌的同時,廣泛開展了科普惠農興村、科普進社區、創建科普示範縣、打造特色農技協等活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