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結合不緊密、通道不流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沒有處理好,要解決這個問題,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從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入手,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智慧財產權是基於腦力勞動創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和版權等,是權利人對其所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本質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理應受到法律保護。

  縱觀發達國家發展的歷史,智慧財產權保護對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十分明顯,公司、股市、智慧財產權制度,是驅動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其中,智慧財產權制度是刺激和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創新的關鍵,是將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技術創新的主體,只能是企業。而通過國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讓企業加快自主創新,這是全球經濟發展通行的國際經驗。在一些發達國家,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為與「偷竊」無異。

  「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這在我國,也並非新提法。但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需要政府有調整利益周期的勇氣。

  智慧財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有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可能會降低一時的GDP,但這關係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創新發展。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缺失,容易引發一些企業的「搭便車行為」,導致創新企業無法補償初始的創新投入,而且難以獲得預期的創新收益,最終失去創新的動力。

  所以,從國家層面要勇於「忍痛割肉」,動真格,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對於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為敢於亮劍,嚴懲不貸,消除企業創新的後顧之憂,才能使企業面向市場需求,放心大膽地實施創新戰略。地方政府也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捨棄眼前,著眼全局和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

  實踐證明,越是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權制度越完善的國家,其企業的技術含量高,社會經濟充滿活力,越容易具備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目前國際上公認約20個創新型國家,所擁有的發明專利總數佔全世界的99%,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70%以上。而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有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但最終不是停滯就是增長緩慢,其中,缺乏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是很重要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形成了適應自身發展需要、基本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從2008年開始,我國全面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當前,我國經濟規模已居全球第二,在專利申請的數量和總量上,我國已多次摘取過「世界第一」。但需要正視的是,我國現在還不是專利強國,取證難、耗時長、成本高,是企業專利維權面臨的「三座大山」,「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情況對於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企業來說也並不鮮見,智慧財產權違法成本較低,侵權現象還比較突出,我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需要加把勁,相關法律制度亟須完善。

  總之,政府如能主動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當作突破口,花大力氣,捨得成本,企業才有可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加活力,積蓄能量,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本報評論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原標題: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並圍繞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 2019甘肅創新驅動答卷:科技創新 跑出「加速度」
    2019年,全省科技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圍繞全省中心工作,發揮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平臺帶動作用,突出推進脫貧攻堅和發展十大生態產業兩大主題,主動服務各行各地,深耕科技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移轉化,著力「集聚、整合、激活、撬動」創新資源,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增加高水平科技創新供給,構築發展新優勢,打造發展新空間,科技創新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持續增強
  • 經濟日報: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無論是增強內生動力還是應對風險挑戰,都對創新這個關鍵因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要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要辯證處理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不斷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技術優勢」變為「市場優勢」。 這幾天,有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取土的圖文刷爆了朋友圈。
  • 要建設什麼樣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繼續擴大,以及經濟結構向高質量調整發展,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成為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取決於通過鼓勵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開放等措施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所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未來 10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平均保持 5% 左右或可實現,但這需要科技創新驅動給予有力支撐。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
    從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進程看,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強大需求和知識與技術體系內在矛盾運動兩大驅動力量下,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深刻技術變革,根本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其間,每次重大科學發現,往往成為後來重大技術突破的基礎;每次技術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反過來也影響和推動著新的科學理論的探索與發現。
  • 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 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武漢大力發展未來經濟建設全國科創...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出了「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動員令。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武漢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大力發展未來經濟,努力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武漢全力以赴。武漢未來科技城。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從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個方面,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展現了我國發展的光明前景。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另一方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創新能力卻並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且還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基於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我國新時代階段定位的歷史交匯,我國必須牢牢把握這次重大機遇,以現有的堅實物質基礎和豐碩創新成果為依託,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堅持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一是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運鴻集團:創新驅動企業踐行社會責任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強調: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出路在創新、關鍵在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自我需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創新驅動戰略的大力實施有效推動了各類型企業的轉型發展,也促進了企業提升社會責任的履行能力。
  • 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
    他創立的全球最大硬體孵化器HAX使華強北的硬體創新對接美國矽谷,助力上百個創業項目。   用一顆衛星,安東·蔡林格與中國同行完成通話。對人類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這位量子物理學泰鬥興奮不已:「愛因斯坦一定會對此感到驚訝。」   創新為核,惠民生、促發展、解難題,新時代中國用創新為世界提供更強驅動力。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破除路徑依賴
    原標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破除路徑依賴 所謂路徑依賴,是指技術或經濟制度的演進都有類似於物理學中運動物體的慣性,一旦進入某種路徑,就會對其產生依賴並自我強化。
  • 湖南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 以創新驅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上個月,科技部正式批覆同意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我省以此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爭在2020年前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杜家毫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為湖南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感謝,並要求省直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梳理各位院士的真知灼見,充分吸收融入到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方案和工作部署中去。
  • 三輪驅動:讓科協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近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能,以「為」贏「位」,堅持智庫、學術、科普「三輪」驅動,有效促進了科協工作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實踐證明,院士專家與科研院所、企業無縫對接,把實驗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並在破解難題中推動科研院所核心技術研究和企業科技創新,對我省經濟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 牢記囑託發揮優勢 持續強化科技創新
    :14:09 來源:陝西日報   9月29日,省委書記劉國中在西安交通大學主持召開全省科技工作座談會。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 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創新驅動是釋放中國經濟新動能、全麵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的核心因素。近年來,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中國科技成果呈現井噴式增長,不僅專利申請數量連續九年世界第一,而且通過「天眼」「墨子」「北鬥」「嫦娥」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實現了部分領域的尖端突破,科技實力顯著增強。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李克強總理在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從創新與實現「雙中高」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等方面,進一步闡述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意義,從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明確了下一步發展的任務。在昨天下午的會議上,劉延東副總理對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進行了全面總結,並就貫徹落實總書記、總理講話和大會精神提出了明確意見和要求。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來自二〇一九央視財經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圍繞「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