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布支持科技創新兩項政策
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動力
近日,市科技局舉辦《遂寧市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政策》)和《遂寧市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新聞發布會,公開發布解讀政策要點,加速推進兩個政策落地惠企。
根據《政策》和《辦法》,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和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力度,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促進遂寧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擬每年預算5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
「《政策》共九個部分十四條……」發布會上,市科技局副局長唐崑崙對《遂寧市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政策》進行了詳細介紹。
據悉,《政策》共九個部分十四條,擬每年預算500萬元以上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對科技成果在遂寧首次轉化、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創造、產學研協同創新機構高效運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創建、科技成果入市交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科技交流與合作等九個方面給予支持。
按照《政策》,科技成果首次轉化選擇在我市範圍內投資註冊的企業,可向落地園區申請使用標準廠房,前3年免租金,後3年租金減半收取。同時,科技成果首次轉化選擇在我市範圍內投資註冊的企業,經成果評估,市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科創基金等按程序給予支持。
《政策》提出,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機構高效運轉,對已建成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在國家、省、市科技主管部門考核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的,市財政分別獎補50萬元、20萬元、5萬元。
此外,《政策》還支持科技成果入市交易讓科技成果在市場中實現價值——對遂寧企業新實施的技術合同交易,市財政按照在「全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系統」登記的技術成交額的1‰對登記企業進行獎補,單個技術合同獎補金額不超過5萬元,單個企業年度獎補金額不超過20萬元。
通過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
市財政一次性給予30萬元獎補
發布會還對《遂寧市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管理辦法》進行了深度解析。
按照《辦法》,新型研發機構原則上每2年進行1次認定。認定條件方面,新型研發機構需具有穩定的研發經費投入渠道、固定的科研場所和相應的儀器設備等科研設施,其中,年度研究開發經費支出佔年收入總額的50%以上,辦公和科研場地300平方米以上,用於研究開發的儀器設備原值不低於200萬元,能夠提供多種綜合性科技服務。同時,具有穩定的研發團隊,其中常駐研發人員佔職工總人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人員不少於3人。
此外,市新型研發機構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服務能力,近3年在科技研發方面擁有相關行業(領域)內5項以上專利(包括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動植物新品種、新獸藥等自主智慧財產權,其中醫藥類擁有3項以上國家新藥證書);近3年在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建立不足3年的,按實際運營時間考核)。
而通過認定成功的新型研發機構也將獲得一系列的支持:
——通過認定的遂寧市新型研發機構,市財政一次性給予30萬元獎補,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
——對重大新型研發機構採取「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專項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對通過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的科研建設及成果轉化項目,所需建設用地由轄區政府(管委會)予以重點保障。
……
答記者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我市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地方科技創新的惠企措施備受關注。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現場就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
記者:對符合《政策》第四條所支持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條款提出「市政府按照立項資金的10%給予企業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配套支持」,其中所涉及資金的使用方向和領域有無明確要求?
市科技局:有。所有配套支持經費按專項資金統一管理,嚴格執行《遂寧市科技計劃項目及資金管理實施辦法》相關規定。對於前補助類型項目,市級財政匹配資金應當用於該項目,並納入項目配套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項目驗收時亦按專項資金驗收。對於後補助類型項目,由項目承擔單位統籌安排用於科研活動直接支出,兩年後未使用完的,按規定收回。
記者:在落實《政策》中,具體如何支持科技成果創造?
市科技局:《政策》對獲得國家及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的單位進行支持,具體包括:一、獲得國家及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項目的第一主研單位(即在主要完成單位中排名第一),註冊地必須為在遂寧轄區內的獨立法人;二、所獲獎項應當是上一年度的;三、按所獲國家及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資金1:1給予獎補。
記者:《政策》提出:鼓勵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天府高端引智計劃項目,市財政按照立項資金的10%給予企業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配套支持。「天府高端引智計劃項目」在省一級給予獎補之後,為何市州一級還會再次給予獎補?有何重要意義?
市科技局:人才引進歷來是我市的重點工作。「天府高端引智計劃項目」在政策創新和突破上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實施管理更具操作性。其次,政策支撐更加有力。新增三條支持政策:一是強化柔性引才和效益意識,對引進外國專家來川工作時間不再作硬性要求,同時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在國(境)外建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基地,吸引使用當地高層次人才等;二是強化引才引智基地輻射帶動作用,對在集聚人才、推廣引智成果、創新引智機制等方面發揮重要示範引領作用的基地擇優給予經費資助;三是強化人才激勵,在傳統榮譽表彰的基礎上,對入選計劃的主要高層次專家頒發《四川省特聘專家證書》。
(全媒體記者 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