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2020-07-08 西安發布

●今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陝西2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在全省20個獲獎通用項目中,西安獨佔19項。

●3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覆支持西安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

●5月5日,長徵五號B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以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科研單位為代表的西安航天科技為火箭提供了動力和強大的「信號樞紐」。

●6月15日,西安全面啟動創建首個國家級硬科技創新示範區……

2020年,西安以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移轉化為重點,完善區域創新生態,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著力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促進市校融合、產城融合,為推進全市「三個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

科技創新成果榮獲

多項國家科技大獎

今年,陝西2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佔2019年度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總數的9.46%。28項獲獎成果中,通用項目20項(主持完成10項,參與完成10項),主持完成的通用項目較上年度增加2項,居全國第6位;獲得表彰的8項專用項目佔專用項目授獎總數的14.04%。在全省20個獲獎通用項目中,西安獨佔19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另有1個專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涵蓋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先進材料、醫學診療、能源化工、現代農業、重大工程、考古保護、軌道交通等領域。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良好的科研條件和氛圍,是優秀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的沃土。今年,西安首次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前十。今年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西安位列西部城市第1。3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覆支持西安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標誌著我市在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產業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5月,泛太空國際超算(西安)中心項目在我市航天基地開工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擬建設立足西安、面向西北、輻射一帶一路的大數據應用中心,實現計算服務、科研創新、產業創新三位一體的發展平臺。據了解,該超算中心設計總運算能力達到1200P,預計建成後將成為運算速度世界領先的超算集群。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我市今年制定出臺政府引導基金支持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創業投資機構等落戶西安的政策措施,試點科創企業利用區域股權市場發行私募可轉債融資方式,實施「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計劃」。積極探索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海外科創基地,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設立雙創基地、科技園區、離岸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科技服務站等。


「西安智造」為我國

航天發射屢建奇功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這標誌著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的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圓滿完成。在此次發射任務中,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全部有效載荷的研製任務。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的發動機由航天六院製造。同樣位於西安的771所為該星配備了「最強大腦」,為北鬥三號系統成功完成全球組網發揮了重要作用……幾乎在我國每次重大航天任務中,以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科研院所為代表的「西安航天智造」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拿北鬥系統組網來說,由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三型火箭組成的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承擔了北鬥衛星的全部發射任務。20年來,航天六院研製生產的75噸級和4.8噸級常規發動機、8噸級氫氧發動機,分別承擔著火箭的助推和一級動力、二級動力、三級動力。航天六院研製的姿控發動機系統、「遠徵一號」上面級發動機、衛星490牛發動機和推進系統,也分別為箭體姿態調整、衛星精準入軌等提供了貼心服務。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不斷自主創新加快衛星通信應用步伐,2003年中星20號衛星成功發射,2006年中星22號A星成功發射,2009年首顆公益衛星希望一號成功發射,2013年中星11號成功發射……在這些見證著中國衛星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的飛行器中,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均承擔了全部有效載荷及跟蹤系統的研製任務,多項新技術在軌得到應用,極大提升了我國衛星通信技術水平。2019年12月27日,承載著我國航天發展新領域、新技術、新產品實驗使命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發射。在實踐二十號衛星上,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搭載了代表我國高通量衛星未來發展方向的Q/V載荷、實現星間及星地更大容量衛星通信的「雷射終端」、能夠實現通信資源靈活分配的「寬帶柔性轉發器」。2020年,實踐二十號衛星圓滿完成了跳波束通信技術、 星地雷射通信等一系列在軌試驗,為我國通信衛星的發展帶來了新希望和新徵程。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科技創業成效顯著

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今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聚力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創新創業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依託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優勢領域龍頭企業引領,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市場牽引、主體活躍、制度促進、環境優化的創新創業新局面。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我市根據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進行統籌布局,著力進行「產—創」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經開區突出智能製造和新材料領域,大力培育相關產業科技企業;航天基地圍繞「軍民融合、航天科技、數字經濟」等方向,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布局硬科技尖端項目;曲江新區緊密結合產業優勢,樹立了全國文化創業的標杆,文化科技創業城產業園獲批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依託豐富科教資源,深化「校—地」融通發展。憑藉雄厚的科教實力,統籌豐富的智力資源為雙創工作注入不竭的原動力。例如:由西安交通大學與西鹹新區聯合建設的西部創新港—智慧學鎮,形成了「校區、鎮區、園區、社區」四位一體的創新體、技術與服務的結合體、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體。碑林區與轄區內17所高校、131家科研機構,建設沒有圍牆的智力密集型園區,通過創業孵化模式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微環境。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主動對接大院大所大企業的創新需求,幫助龍頭企業與地方經濟緊密融合,發揮科技、人才、市場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如航空基地著力打通龍頭央企、民營企業、地方政府三方的溝通協調路徑,運用市場手段實現思想融合、機制融合、市場融合和能力融合,依託航空產業專業化分工特色,形成「龍頭企業+子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的產業鏈條,推進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融通發展,成功孵化了西安沃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昱琛航空設備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業。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今年以來,我市大力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支持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24個重大創新平臺建設。12英寸電子級矽單晶爐核心技術與設備、膜分離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新型平臺等6個項目實現就地轉化。協調安排21家高校院所1000餘名科技人員為147家駐市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實施「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引進計劃」「夢回長安——百萬校友回歸」活動,設立西安駐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高科技孵化器、海外聯絡站、直通車,布局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創新平臺,引導國內外優質資本、人才項目落地。丹·謝赫特曼諾貝爾獎實驗室、安德烈·蓋姆諾貝爾獎實驗室已落地高新區投入運營。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我市還建立了多元化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支持區縣、開發區、軍工單位、骨幹企業利用「退二進三」、處置「殭屍企業」中形成的閒置物理空間,建設各種類型、多種模式的眾創載體。支持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中電科20所、航天504所、陝西電子信息集團、西北有色集團等60餘家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建設了聚焦「硬科技」產業領域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重點打造高新區咖啡街區、經開區創業大街、曲江新區創客大街、西鹹新區絲路科創雲谷、碑林環大學產業帶等眾創載體聚集區,形成了聚焦專業化、市場化的眾創載體集群。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我市將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化市校融合協調發展,研究出臺加快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政策,加快建設市級及以上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組織開展多樣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接活動」,提高「四主體一聯合」質量。支持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在科技創新驅動主體培育方面,分層分類精準指導服務,持續培育一批瞪羚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完善、落實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獎補政策,引進一批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在我市建設研發基地。

相關焦點

  • 曹軍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地球環境科技支撐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報告還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馬若鵬:推動前海西安金融科技共贏發展
    「創新源於科技,但成於金融,所以說金融對創新、對我們科技企業的發展來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首屆絲路(西安)前海園峰會的圓桌對話環節上,深圳國中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中創投」)管理合伙人馬若鵬闡述了金融支撐對於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和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騰飛的重要意義。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擘畫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第一次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中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一雲一庫六鏈:西安推動硬科技技術要素市場創新發展
    2020年9月16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陝西省科技廳主辦,西安市科技局承辦,西安科技大市場執行的「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技術要素市場發展會議」在西安高新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 看 西安的創新之道
    西安是一座創新之城。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一個個國家級試點示範基地獲批的背後,是西安不斷創新、不懈前行的激情與活力。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李克強總理在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從創新與實現「雙中高」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等方面,進一步闡述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意義,從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明確了下一步發展的任務。在昨天下午的會議上,劉延東副總理對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進行了全面總結,並就貫徹落實總書記、總理講話和大會精神提出了明確意見和要求。
  • 西安航天基地:錨定科技創新 跑出「科創航天」加速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20年,航天基地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創新「基因」和創業「土壤」,以「科創航天」為引領,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 廣西舉行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布會
    原標題:12月4日廣西舉行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  12月4日,廣西舉行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請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蹇興超、自治區科技廳發展規劃與資源配置處處長陳丹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副主任薛彬主持發布會。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康曉宇: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
    從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進程看,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強大需求和知識與技術體系內在矛盾運動兩大驅動力量下,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深刻技術變革,根本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其間,每次重大科學發現,往往成為後來重大技術突破的基礎;每次技術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反過來也影響和推動著新的科學理論的探索與發現。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供給質量,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筋健骨」、注入強大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內涵型增長。同時,我們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有助於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產業鏈,也可釋放和創造新的巨大需求,是確保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
  • 周生賢: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要著力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一、加快構建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一種潛在的知識形態的生產力,一旦進入生產過程就會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更是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探索環保新道路離不開先進理念引領,離不開強大科技支撐,離不開重大科技突破。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進程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要在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發展節奏,但我國數字經濟也獲得了加速發展機遇,各家金融機構也加快了科技研發的節奏,拓展了金融場景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生態的塑造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數據基礎設施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它以數據為中心,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最大化。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 關於印發欽州市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
    為加強產業科技攻關,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廣西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桂政發〔2018〕51號)精神,制定本方案。
  • 德陽市「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2.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持續提升。」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創建支撐產業發展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家,實現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有效戰略結合,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依託經開區、高新區等各類園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高起點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使之成為集聚創新要素、招才引智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窗口。
  • 用一場工業創新大賽,助力大西安創新向前
    ,在那個國內發展進入快車道的特殊節點,「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成為會議對外釋放的明確信號,「創新」對於國家,對於城市,對於區域發展的重要性就此確立。 此後,中國城市發展也慢慢從工業時代過渡至後工業時代、科技時代,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成為諸多城市在新發展階段的應對之法。事實上,順應「創新」風向的城市無疑獲得了更多的前行動能,我們也在「大西安」找到了極佳的切口,去窺探城市與區域在「創新」這一關鍵詞背後的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