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報告還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對從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就是要正確處理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堅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與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並舉。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一期工程中唯一升格為研究所的單位,走過了一段輝煌而不平凡的奮鬥歷程。這些年,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遵循安芷生院士提出的「從古到古今結合,從區域到全球,從自然過程到自然與人類活動影響並重研究」的三個轉變進行研究所改革,取得豐碩成果,人才輩出,使我們能夠長期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領域開始處於領跑者的角色,推動著以我國西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大氣PM2.5汙染控制等代表性原創成果指導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值全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之際,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到地球環境研究所調研指導工作。他特別強調,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與貫徹落實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緊密結合,前瞻性謀劃,拓展學科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開展院內外和國內外的科研協作,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發揮優勢,繼續服務地方發展,在「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和「藍天保衛戰」中作出科學院人應有的貢獻。他鼓勵青年科學家發揚黃土精神,紮根西部,艱苦奮鬥,為科學院爭光。為此,研究所於2018年2月8日至9日,專門召開了全員參加的戰略研討會,提出要把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必須堅定信念引領,一以貫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按照我所的「六大特色」推動以黃土—粉塵—氣溶膠為紐帶,開展環境變化的過程、規律、機制、趨勢與可持續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發展國際地球系統科學作出創新性貢獻,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黃土高原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前瞻性戰略建議。唯敦厚篤實,方能不忘初心;唯勵志前行,方能牢記使命。為此,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行動指南,基於研究所長期環境變化研究積累和豐富的野外觀測經驗,深入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的落實,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環境變化本底調查和趨勢研究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正是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的有效國際合作平臺。但該區域又是全球生態環境最為複雜、脆弱的區域之一。地球環境所已在「一三五」規劃中布設了重點培育方向,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發揮多學科集成的研究優勢,強化國際合作,開展該區域環境研究。
近年來,研究所圍繞「一帶一路」環境變化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對沿線國家進行了6次大範圍的綜合野外考察,獲得了大批石筍、樹輪、黃土等寶貴樣品,獲得了「一帶一路」區域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環境變化特徵、規律及影響的新認識。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機構籤署8份合作協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今年還將舉辦「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未來,我們將設立「一帶一路」環境變化合作研究專項,搶佔「帶路環境變化本底和趨勢研究」的學術高地,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
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實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並明確要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重大舉措。黃土高原是我國最嚴重的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脆弱區,新時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可將 「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草,溝壑治溝造地,沙區退林還灌草」「26字建議」提升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根據黃土高原地區的典型地貌形態和地理分區,結合微地貌特徵與財力資源,因地制宜採取協同發展措施,及時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總體科學規劃、遙感製圖和信息決策系統等的立項研究,為推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提供科技支撐,促進黃土高原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打好」到「打贏」的轉變,既反映了黨中央治理大氣汙染的堅定決心,也是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進一步給我們大氣環境工作者提高了要求,吹響了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的號角。關中城市群地處渭河盆地,已列入國家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該區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態負債和環境約束問題。地球環境研究所在大氣灰霾汙染及控制領域積累深厚,對大氣PM2.5研究及汙染控制具有近二十年的工作基礎,開發了基於過濾及光催化技術為核心的小型太陽能空氣淨化裝置,以及大型太陽能城市空氣清潔系統,對街區尺度及城市區域範圍內的空氣品質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我們將籌建以西安為核心城市的「關中城市群環境生態觀測網」,大力開展科研及創新工作,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學研共贏,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服務於生態文明和綠色協調的「美麗中國」建設。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與西安市共建好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關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強調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落實這一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地球環境所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原則,與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該院致力於大氣汙染、水汙染、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發工作,特別關注城市空氣品質的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為西安大氣汙染防治難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撐,早日把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建成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建設「天藍、水清」的美麗西安、健康西安,打造我國西部綠色宜居家園作出貢獻。同時,我們要發揮好在環境治理方面的雄厚學科儲備、設備儲備和人才儲備,做好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平臺的布局建設,為啟動中科院西安綜合科學園建設、打造西安科創大走廊、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新時代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地球環境研究必須緊跟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實施四類機構改革,推動產學研緊密融合,推動研究所向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轉型,持續保持國際科學前沿位置,要始終牢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夯實成果,踐行十九大精神,努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作者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報告還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對從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就是要正確處理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堅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與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並舉。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一期工程中唯一升格為研究所的單位,走過了一段輝煌而不平凡的奮鬥歷程。這些年,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遵循安芷生院士提出的「從古到古今結合,從區域到全球,從自然過程到自然與人類活動影響並重研究」的三個轉變進行研究所改革,取得豐碩成果,人才輩出,使我們能夠長期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領域開始處於領跑者的角色,推動著以我國西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大氣PM2.5汙染控制等代表性原創成果指導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值全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之際,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到地球環境研究所調研指導工作。他特別強調,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與貫徹落實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緊密結合,前瞻性謀劃,拓展學科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開展院內外和國內外的科研協作,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發揮優勢,繼續服務地方發展,在「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和「藍天保衛戰」中作出科學院人應有的貢獻。他鼓勵青年科學家發揚黃土精神,紮根西部,艱苦奮鬥,為科學院爭光。為此,研究所於2018年2月8日至9日,專門召開了全員參加的戰略研討會,提出要把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必須堅定信念引領,一以貫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按照我所的「六大特色」推動以黃土—粉塵—氣溶膠為紐帶,開展環境變化的過程、規律、機制、趨勢與可持續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發展國際地球系統科學作出創新性貢獻,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黃土高原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前瞻性戰略建議。唯敦厚篤實,方能不忘初心;唯勵志前行,方能牢記使命。為此,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行動指南,基於研究所長期環境變化研究積累和豐富的野外觀測經驗,深入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的落實,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環境變化本底調查和趨勢研究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正是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的有效國際合作平臺。但該區域又是全球生態環境最為複雜、脆弱的區域之一。地球環境所已在「一三五」規劃中布設了重點培育方向,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發揮多學科集成的研究優勢,強化國際合作,開展該區域環境研究。
近年來,研究所圍繞「一帶一路」環境變化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對沿線國家進行了6次大範圍的綜合野外考察,獲得了大批石筍、樹輪、黃土等寶貴樣品,獲得了「一帶一路」區域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環境變化特徵、規律及影響的新認識。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機構籤署8份合作協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今年還將舉辦「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未來,我們將設立「一帶一路」環境變化合作研究專項,搶佔「帶路環境變化本底和趨勢研究」的學術高地,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
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實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並明確要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重大舉措。黃土高原是我國最嚴重的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脆弱區,新時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可將 「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草,溝壑治溝造地,沙區退林還灌草」「26字建議」提升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根據黃土高原地區的典型地貌形態和地理分區,結合微地貌特徵與財力資源,因地制宜採取協同發展措施,及時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總體科學規劃、遙感製圖和信息決策系統等的立項研究,為推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提供科技支撐,促進黃土高原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打好」到「打贏」的轉變,既反映了黨中央治理大氣汙染的堅定決心,也是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進一步給我們大氣環境工作者提高了要求,吹響了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的號角。關中城市群地處渭河盆地,已列入國家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該區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態負債和環境約束問題。地球環境研究所在大氣灰霾汙染及控制領域積累深厚,對大氣PM2.5研究及汙染控制具有近二十年的工作基礎,開發了基於過濾及光催化技術為核心的小型太陽能空氣淨化裝置,以及大型太陽能城市空氣清潔系統,對街區尺度及城市區域範圍內的空氣品質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我們將籌建以西安為核心城市的「關中城市群環境生態觀測網」,大力開展科研及創新工作,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學研共贏,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服務於生態文明和綠色協調的「美麗中國」建設。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與西安市共建好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關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強調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落實這一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地球環境所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原則,與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該院致力於大氣汙染、水汙染、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發工作,特別關注城市空氣品質的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為西安大氣汙染防治難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撐,早日把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建成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建設「天藍、水清」的美麗西安、健康西安,打造我國西部綠色宜居家園作出貢獻。同時,我們要發揮好在環境治理方面的雄厚學科儲備、設備儲備和人才儲備,做好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平臺的布局建設,為啟動中科院西安綜合科學園建設、打造西安科創大走廊、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新時代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地球環境研究必須緊跟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實施四類機構改革,推動產學研緊密融合,推動研究所向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轉型,持續保持國際科學前沿位置,要始終牢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夯實成果,踐行十九大精神,努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作者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