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地球環境科技支撐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報告還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對從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就是要正確處理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堅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與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並舉。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一期工程中唯一升格為研究所的單位,走過了一段輝煌而不平凡的奮鬥歷程。這些年,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遵循安芷生院士提出的「從古到古今結合,從區域到全球,從自然過程到自然與人類活動影響並重研究」的三個轉變進行研究所改革,取得豐碩成果,人才輩出,使我們能夠長期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領域開始處於領跑者的角色,推動著以我國西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大氣PM2.5汙染控制等代表性原創成果指導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值全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之際,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到地球環境研究所調研指導工作。他特別強調,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與貫徹落實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緊密結合,前瞻性謀劃,拓展學科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開展院內外和國內外的科研協作,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發揮優勢,繼續服務地方發展,在「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和「藍天保衛戰」中作出科學院人應有的貢獻。他鼓勵青年科學家發揚黃土精神,紮根西部,艱苦奮鬥,為科學院爭光。為此,研究所於2018年2月8日至9日,專門召開了全員參加的戰略研討會,提出要把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必須堅定信念引領,一以貫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按照我所的「六大特色」推動以黃土—粉塵—氣溶膠為紐帶,開展環境變化的過程、規律、機制、趨勢與可持續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發展國際地球系統科學作出創新性貢獻,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黃土高原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前瞻性戰略建議。唯敦厚篤實,方能不忘初心;唯勵志前行,方能牢記使命。為此,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行動指南,基於研究所長期環境變化研究積累和豐富的野外觀測經驗,深入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的落實,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環境變化本底調查和趨勢研究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正是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的有效國際合作平臺。但該區域又是全球生態環境最為複雜、脆弱的區域之一。地球環境所已在「一三五」規劃中布設了重點培育方向,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發揮多學科集成的研究優勢,強化國際合作,開展該區域環境研究。

  近年來,研究所圍繞「一帶一路」環境變化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對沿線國家進行了6次大範圍的綜合野外考察,獲得了大批石筍、樹輪、黃土等寶貴樣品,獲得了「一帶一路」區域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環境變化特徵、規律及影響的新認識。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機構籤署8份合作協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今年還將舉辦「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未來,我們將設立「一帶一路」環境變化合作研究專項,搶佔「帶路環境變化本底和趨勢研究」的學術高地,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

  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實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並明確要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重大舉措。黃土高原是我國最嚴重的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脆弱區,新時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可將 「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草,溝壑治溝造地,沙區退林還灌草」「26字建議」提升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根據黃土高原地區的典型地貌形態和地理分區,結合微地貌特徵與財力資源,因地制宜採取協同發展措施,及時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總體科學規劃、遙感製圖和信息決策系統等的立項研究,為推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提供科技支撐,促進黃土高原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打好」到「打贏」的轉變,既反映了黨中央治理大氣汙染的堅定決心,也是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進一步給我們大氣環境工作者提高了要求,吹響了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的號角。關中城市群地處渭河盆地,已列入國家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該區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態負債和環境約束問題。地球環境研究所在大氣灰霾汙染及控制領域積累深厚,對大氣PM2.5研究及汙染控制具有近二十年的工作基礎,開發了基於過濾及光催化技術為核心的小型太陽能空氣淨化裝置,以及大型太陽能城市空氣清潔系統,對街區尺度及城市區域範圍內的空氣品質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我們將籌建以西安為核心城市的「關中城市群環境生態觀測網」,大力開展科研及創新工作,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學研共贏,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服務於生態文明和綠色協調的「美麗中國」建設。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與西安市共建好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關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強調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落實這一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地球環境所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原則,與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該院致力於大氣汙染、水汙染、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發工作,特別關注城市空氣品質的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為西安大氣汙染防治難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撐,早日把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建成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建設「天藍、水清」的美麗西安、健康西安,打造我國西部綠色宜居家園作出貢獻。同時,我們要發揮好在環境治理方面的雄厚學科儲備、設備儲備和人才儲備,做好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平臺的布局建設,為啟動中科院西安綜合科學園建設、打造西安科創大走廊、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新時代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地球環境研究必須緊跟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實施四類機構改革,推動產學研緊密融合,推動研究所向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轉型,持續保持國際科學前沿位置,要始終牢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夯實成果,踐行十九大精神,努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作者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報告還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對從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就是要正確處理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堅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與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並舉。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一期工程中唯一升格為研究所的單位,走過了一段輝煌而不平凡的奮鬥歷程。這些年,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遵循安芷生院士提出的「從古到古今結合,從區域到全球,從自然過程到自然與人類活動影響並重研究」的三個轉變進行研究所改革,取得豐碩成果,人才輩出,使我們能夠長期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領域開始處於領跑者的角色,推動著以我國西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大氣PM2.5汙染控制等代表性原創成果指導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值全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之際,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到地球環境研究所調研指導工作。他特別強調,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與貫徹落實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緊密結合,前瞻性謀劃,拓展學科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開展院內外和國內外的科研協作,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發揮優勢,繼續服務地方發展,在「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和「藍天保衛戰」中作出科學院人應有的貢獻。他鼓勵青年科學家發揚黃土精神,紮根西部,艱苦奮鬥,為科學院爭光。為此,研究所於2018年2月8日至9日,專門召開了全員參加的戰略研討會,提出要把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必須堅定信念引領,一以貫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按照我所的「六大特色」推動以黃土—粉塵—氣溶膠為紐帶,開展環境變化的過程、規律、機制、趨勢與可持續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發展國際地球系統科學作出創新性貢獻,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黃土高原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前瞻性戰略建議。唯敦厚篤實,方能不忘初心;唯勵志前行,方能牢記使命。為此,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行動指南,基於研究所長期環境變化研究積累和豐富的野外觀測經驗,深入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的落實,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環境變化本底調查和趨勢研究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正是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的有效國際合作平臺。但該區域又是全球生態環境最為複雜、脆弱的區域之一。地球環境所已在「一三五」規劃中布設了重點培育方向,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發揮多學科集成的研究優勢,強化國際合作,開展該區域環境研究。
  近年來,研究所圍繞「一帶一路」環境變化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對沿線國家進行了6次大範圍的綜合野外考察,獲得了大批石筍、樹輪、黃土等寶貴樣品,獲得了「一帶一路」區域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環境變化特徵、規律及影響的新認識。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機構籤署8份合作協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今年還將舉辦「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未來,我們將設立「一帶一路」環境變化合作研究專項,搶佔「帶路環境變化本底和趨勢研究」的學術高地,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
  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實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並明確要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重大舉措。黃土高原是我國最嚴重的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脆弱區,新時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可將 「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草,溝壑治溝造地,沙區退林還灌草」「26字建議」提升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根據黃土高原地區的典型地貌形態和地理分區,結合微地貌特徵與財力資源,因地制宜採取協同發展措施,及時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總體科學規劃、遙感製圖和信息決策系統等的立項研究,為推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提供科技支撐,促進黃土高原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打好」到「打贏」的轉變,既反映了黨中央治理大氣汙染的堅定決心,也是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進一步給我們大氣環境工作者提高了要求,吹響了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的號角。關中城市群地處渭河盆地,已列入國家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該區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態負債和環境約束問題。地球環境研究所在大氣灰霾汙染及控制領域積累深厚,對大氣PM2.5研究及汙染控制具有近二十年的工作基礎,開發了基於過濾及光催化技術為核心的小型太陽能空氣淨化裝置,以及大型太陽能城市空氣清潔系統,對街區尺度及城市區域範圍內的空氣品質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我們將籌建以西安為核心城市的「關中城市群環境生態觀測網」,大力開展科研及創新工作,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學研共贏,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服務於生態文明和綠色協調的「美麗中國」建設。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與西安市共建好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關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強調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落實這一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地球環境所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原則,與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該院致力於大氣汙染、水汙染、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發工作,特別關注城市空氣品質的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為西安大氣汙染防治難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撐,早日把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建成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建設「天藍、水清」的美麗西安、健康西安,打造我國西部綠色宜居家園作出貢獻。同時,我們要發揮好在環境治理方面的雄厚學科儲備、設備儲備和人才儲備,做好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平臺的布局建設,為啟動中科院西安綜合科學園建設、打造西安科創大走廊、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新時代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地球環境研究必須緊跟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實施四類機構改革,推動產學研緊密融合,推動研究所向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轉型,持續保持國際科學前沿位置,要始終牢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夯實成果,踐行十九大精神,努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作者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本次院士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總體要求,號召並團結廣大院士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系統謀劃學部十三五工作,進一步加強學部組織自身建設,為建設國際一流國家科學思想庫而努力奮鬥。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 全國人大代表呂建:為江蘇發展提供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呂建:為江蘇發展提供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撐 2020-05-26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1999年中國科學院聯合19個部委以及中外相關機構在北京發起召開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至今,中國數字地球已走過20年發展歷程。20年來,中國數字地球蓬勃發展,對「數字中國」和「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發揮出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
    要採取多種切實有效的舉措,綜合施策,努力通過技術創新支撐當前經濟轉型增效,通過創新驅動打造經濟升級版。  面向經濟社會重大需求,不斷增加發展後勁   應面向國家經濟社會重大需求,與科技前沿有機結合,大力組織應用性基礎研究和市場競爭前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 湖南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 以創新驅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上個月,科技部正式批覆同意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我省以此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爭在2020年前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杜家毫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為湖南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感謝,並要求省直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梳理各位院士的真知灼見,充分吸收融入到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方案和工作部署中去。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建議》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此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在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 廣漢改革創新 務實重行 為建設美麗幸福新廣漢而努力奮鬥
    夯實基礎篇 廣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廣漢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環境優先、開放融合、四化聯動、統籌發展五大戰略,著力建設實力、生態、開放、文明、平安「五個廣漢」,順利完成了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夯實了建設美麗幸福新廣漢的堅實基礎。    ——經濟穩中有進實現新跨越。
  • 堅持創新驅動 南瑞集團大力提升發展質量
    2017年是南瑞集團經受多重考驗、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南瑞集團只爭朝夕、砥礪奮進,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籤訂合同額超過600億元,連續十六屆進入中國軟體企業百強,連續十一屆成為中國十大創新軟體企業,獲中國能源裝備領軍企業、中國十大信息技術服務領軍企業、中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等稱號。
  • 要建設什麼樣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繼續擴大,以及經濟結構向高質量調整發展,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成為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取決於通過鼓勵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開放等措施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所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未來 10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平均保持 5% 左右或可實現,但這需要科技創新驅動給予有力支撐。
  •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印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打好...
    為深入貫徹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日前印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
  • 發揮科技創新在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王志剛說,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 【生態文明@溼地】美麗中國建設豐富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央視網消息:美麗中國作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要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轉型發展實錄:投身「三個地球」建設
    近年來,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地勘行業業務日益萎縮的嚴峻挑戰,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科技型公益類中央企業,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動轉型升級,突出創新驅動,在認真分析研判形勢,堅持市場導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以建設「三個地球」為戰略願景,緊緊圍繞「11463」總體發展戰略,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強化科技創新為引領,全面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展望2035,中國科技創新強國建設正步入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關鍵期,亟須以新時代科技創新思想為指導,從創新驅動邁向創新引領,從自主創新邁向基於自主的整合式創新;加快創新強國動力模式的根本性轉型,發揮市場經濟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建設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朝著四大核心目標進發。
  • 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
    研習科技創新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提供了綱領性指導,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來源:​中國電力報 2020-11-17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在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進程中,科技創新不僅在科技前沿領域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而且為經濟、生態、人才、民生等領域的切實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政府要堅持「鬆綁+激勵」的原則,在簡政放權的同時,適時實行財稅優惠等政策,積極扶植企業的自主創新事業;充分利用市場的獨特優勢,憑藉市場來實現企業間創新資源高效且合理的分配;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戰略聯盟,讓各個創新主體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融合發展。二是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