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城市化的七個猜想

2020-12-08 騰訊網

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本質在於進一步城市化

綠水青山是不是金山銀山?是,而且就是。這怎麼理解?怎麼貫徹?這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性問題。

我們知道,漫長的農業社會時,綠水青山只是養活了不到今天一半的人口,而且從綠水青山要糧食和木材,還使得過度開墾,使之變成了廢水荒山。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我國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之後,環境得以恢復,但這是以成本投入為代價的。當然環境改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還要進一步問,「利」到底怎麼體現?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代來到21世紀上半場,青山變金山的可能性,不在於幾千年的深耕細作,而在於進一步的城市化:

1、「綠水青山」的顯性價值體現在其使用價值上,直接表現在交換價值,即價格上;

2、農業產品的產業不足以成為「金銀」這樣的硬通貨;

3、交換價值的對象,不是農村人口,而是城市人口;

4、現在中國城市化率與美國上世紀20年代末相當,比例為6:4,如果到了8:2,交換對象的比例才與發達國家相當;

5、綠水青山的多場景、多模式只有在龐大的客戶群和需求下,成為真正資本化的金山銀山。

幾千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是要城市化進一步提升,這將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最偉大的功績。

二、市民化城市是內循環的動力

未來「雙循環、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其基本的動力是什麼?我們知道「需求」和「能力」是循環經濟的基礎,循環經濟絕對不是小農社會自產自足的「內卷」經濟。循環經濟的關鍵在於「循環」,即經濟主體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

為什麼要提「市民城市」,而不只是「工業城市」、「產業城市」、「高科技城市」等目前大行其道的城市發展概念?

過去中國城市化速度是不低的,但我們的城市化其實還是落後於「工業化」和「產業化」的速度;或者說,我們的城市化主要服務於「工業化」和「產業化」,而不是服務於「人」。這當然有其必然性,但也是不完全的,不平衡的城市化。

我們知道,「工業化」和「產業化」,在技術、材料和勞動力齊備的條件下,在國際大循環的需求下,就可以快速複製,而「人」是生產線的一部分,這從深圳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服務的嚴重不足都可以明顯感受到。

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

其中重要的區別是:工業化和產業化的指標是「生產能力」,而城市化的指標是「服務能力」。

在國際大循環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城市的市民才是大需求的動力,而城市市民的分工與交換才是城市的本來意義。

三、城市不是一棵樹

為什麼中國城市千城一面?因為我們城市規劃的理念、方法、規範等,各個城市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中國古城鎮幾乎都不一樣?因為那時的政府沒有規劃師,沒有理想的模型。而模型,把城市這個生態森林徹底抽象成了一棵樹。我現在特別害怕去到美麗鄉村的文旅小鎮,因為不只是還是同樣的樹,甚至連樹上的每一片樹葉都一樣,建築當然是假古董,且一旦連吃的都相似的話就徹底毀了。

城市,是生態森林:

1、 當然要接地氣,而非全引進外來物種;

2、 生態就是多層次,互為營養和食物鏈,比如不能徹底消滅蚊蟲,否則鳥也就活不了;

3、 生態森林是一個自平衡系統,具有自足性,而公共資源,比如陽光和水,分擔成本下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庭院中的一棵樹節省太多;

4、 生態森林系統就是一個超複雜的系統,雖然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每種生物的作用,但又如何?乾淨、統一,從來與生態無緣,自然發生的物種就是有生命力的物種。

當然也有森林大火,這就是城市與自然的不同,公共硬服務,才是政府確定性的職責。

四、城市的等級標誌是文化

人類文明的發育和成長之地,不是農村而是城市。這從人類文明史中可以確切地證明,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國的唐宋,而且城市也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的載體。

城市的等級標誌,不是以人口、面積、歷史、單一產業為標誌,而是以經濟輻射力,亦即平移城市的獨特文化為標誌。

問題是,什麼是文化?

那些藝術史都將建築列入,可見建築就是文化,這也是中國城市目前競相修建高樓和各類場館的原因。這完全可以理解,也符合國情。

建築之所以被列入藝術門類,其實不在高、不在奇、不在大,而是在於建築思想的進步,是文化意義上的,而不是「武化」的。「文化」取代「武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即人類交往擺脫武力、強制、脅迫和鬥爭,而是以交流、互惠、規則和接納的「文化」來取代,因為這將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而促進整體利益。

城市的建築正應該是文化的體現,而不是:先比高、再比大、拼豪華、不互聯、風水大戰、色彩衝撞、小區封閉、古典與現代齊飛、歐陸共江南一色……

文化這個話題太大,就此打住,既然各城市都在追求文化,請用文化的方式來競爭吧,這必定成為城市等級的標誌:與其十幾個億建場館,何不花錢買內容?

五、老城區「不拆遷」的價值

舊城改造,現在叫「城市更新」非常合適,因為一涉及「舊改」,必然聯想的就是「拆遷」。改造也好,更新也罷,其實質無外就是改變規劃,從而做到城市價值的重塑。

談到價值,就是一系列成本、收益的算法博弈。站在舊城的利益相關人立場來說,這是一個動態的、算法常變的博弈。

首先誰是「舊改」的利益相關人,這本身就是個值得研究的事。比如「地方政府」一定是,那麼,是哪一級的政府?這個之所以重要,因可能涉及局部利益與總體利益(區和市),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這就不是一本帳。比如「不拆遷」的價值算不算?怎麼算?

我們往往在「拆遷」 立項之前,不做系統的城市價值評估,一旦啟動計劃,又沒有剎車機制,造成了太多遺憾,不堪回首。

舊城和新城在城市建設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用新城的產業思維和功能定位來簡單粗暴地打「舊城」的主意。尤其在目前規劃標準下,大規模拆遷,所能新建的東西,不可能與老城協調,只能是將新城的模板平移,既破壞老城的肌理又與新城競爭。

那麼,城市如何更新?空間的重新定位,內容的時代性,並不只是需要大的外在變化,真正的改變在於根據城市人的需求,而改變我們的規範和政策本身。

且,城市的變化、市場的變換又非常快,而舊改項目的實施又非常慢,怎麼保證現在的算法標準就一定適應未來?

舊城微改,變功能、改性質、不大動、保文脈,應該是一條記得住「鄉愁」的路子。

六、城市營銷的困局與突破

鑑於五年以上的中國城市搶人大戰,已有了顯著成果,即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人口外流,且房價陰跌,加上「創新」成為發展動力,相信未來城市營銷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城市看點。

這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1、 金融投資正在從大規模生產的領域與空間向城市的消費空間大轉移;

2、全球化的新規則正在重新建立,而中國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使「虹吸」與「分流」同時並存。

中國城市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並在二十年內定下未來的基本格局。

城市會不遺餘力地進行城市符號系統再開發規劃和城市形象的重塑,最終目標就是將自己與其他城市加以區分,成為一個獨具特色、頗具吸引力的生活、觀光和工作的地方,以及一個充滿活力、可供工商業紮根發展的中心。

困境在於,目的是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一種場所感覺,然而打造出來往往是非常雷同的,可以相互替代,彼此抄襲的城市景觀:看上去差不多的水岸、給人感覺類同的燈光秀、相同系列的古墟鎮、差不多煽情的大表演、有著同樣建築學編碼的場館和會展、提供同樣一套的場所和本土性的人為概念……

突破點顯然已不在套路,而在於更深的東西:肯定感、身份認同、實在的生活細節、受人稱頌的社會公平……

因此,「文化規劃」不僅關注城市的設計,也要關注「城市的管理」,同時要規劃和建設文化市民身份。這當然是不容易的,但確是一個城市真正的魅力。

七、「包容城市」和「分裂城市」

美國的「鐵鏽城市」,俄國的「廢棄城市」,是中國「收縮城市」的先導和示範,那麼未來中國會有多少城市步他們的後塵?太多依靠單一產業和資源的城市,已被歷史證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命運。

那麼單一的服務型縣地級城市會如何?也就是說農村人口如果城市化,他們會在縣級市安家落戶,長期生活嗎?我的猜想是不會。這只能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全面城市化的初級階段,未來他們最有可能的還是奔向更發達的城市群。

這與中國的條件和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是相聯繫的。與外國,尤其是歐美和除東亞以外的國家不同:

1、 未來二十年,我們是少子化和老齡化同時發生的國家,家庭未來發展以孩子為中心是必然;

2、 中國過去三十年全國大移民產生的直接後果是語言、飲食、文化、網絡已沒有地區分割;

3、 大城市與城市群,無論從第二產業的豐富,還是第三產業服務的深化,服務半徑都可以包容更多層次的就業;

4、 公共服務因人口而分擔的成本,在城市群會更低,效率更高。

中國城市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口遷移,人們遷移不止是為了活著,當這個過程在2035年完成時,中國夢就實現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如何在未來尋找到新的發展動能,實現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和升級,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國必須解決好的核心難題。在此背景下,澎湃商學院特開設「中國經濟新動能」專欄,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劉瑞明教授撰文來梳理總結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增長點,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
  • 城市化:極化發展及其未來
    經過近四十年的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人口紅利的終結以及傳統產業的陸續外遷轉移,已經給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格局帶來重大變化,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產業格局的持續演變必將帶來區域經濟、城市發展的新一輪調整。縱觀世界城市化的歷程以及中國過去四十年來的城市化發展脈絡,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之路顯然也並不是那麼迷亂地無從尋路。
  • 旭輝林中:未來是城市化發展的黃金十年 布局圍繞19個城市群
    其中,中城聯盟副主席、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以《未來三年,我眼中的地產世界》為演講主題,分享了他對於房地產未來的認知。(中城聯盟副主席、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林中用3個關鍵詞概括了未來三年的地產行業,他說總體來看,他長期看好房地產市場,且認為未來是城市化的黃金十年。他強調,判斷市場,需分短期、中長期、長期三個時間段來看。短期看政策,政策對短期影響因素是最大的。
  • 賀雪峰:中國城市化應「三個輪子一起轉」
    中國正處在最為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採用何種城市發展戰略一直是學界和政策部門討論的熱點。筆者就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城鎮化還是城市化?當前的主流提法是城鎮化,即中國城市化是包括城和鎮兩級,其中核心是將全國2000多個縣城的城市化納入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化的角度來講,以城關鎮為重點的縣域經濟顯然應當是城市化的一個部分,因為進入縣城的人口一般都已從農業中脫離出來,進入到了二、三產業,實現了就業與收入的城市化轉向,是不容置疑的城市人口了,也就是已經城市化了。
  • 中國城市化,開發商責任非常重大
    一個政治家,眼裡必須有一個6歲的兒童,必須有國家的長遠未來。中國最迫切的思想解放是樹立正確的城市觀!!既然經濟因素是主導人口遷移的根本因素,那麼,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城鄉差別和地域差別巨大的國度來說,與毛毛細雨般落到乾涸的大地即枯竭的政府轉移支付相比,個人的遷移對其自身和家庭命運的改變顯然要及時、深刻得多。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編者按: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270萬個,這意味著「每天消失300個村莊」。「中國速度的城市化」正在引起人們的討論與反思。那麼,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為此,本報約請兩位學者展開深入討論。是為上海東方青年學社與本報聯合開設的「爭鋒」欄目第二十六期。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 今天,我們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未來的城市化如何又快又好地持續下去?這一問題面臨兩個挑戰:第一,現有的城市化模式還能持續嗎?橫向比較「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簡稱「BRIC」),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獨樹一幟,尤其明顯區別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城市化路徑。更令世界矚目的是,這一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出色的表現堪稱史無前例。
  • 冷智花:世界城市化發展路徑及啟示
    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農業結構轉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等多重挑戰,中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要重視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切忌片面追求城市化率,應實現城市化的均衡發展,謹防城市化發展陷阱。
  • 外星考古學的七個猜想:人類來自更高維度,每個人都是外星人?
    猜想一:如果希特勒曾獲得外星科技的傳聞符合事實,甘迺迪總統曾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屬實,世界就完全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樣子,人類的孤獨也只是個假象,在一層帳幕之下,是無窮無盡的秘密。猜想二:如果人類跟外星人早有接觸,為什麼普通人看不到?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飛船使用了高科技隱形技術,也有可能外星人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在的,他們跟人類的交流也完全是一種「意念對話」。
  • 世界將繼續城市化 |《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可持續城市化的價值...
    要想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否會導致人口結構的永久性變化還為時尚早,但從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做一定的預測, 未來10年,世界將進一步城市化,城市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6.2%達到2030年的60.4%。未來10年,每個地區都會更加城市化,不過,已高度城市化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將會放緩。
  • 周其仁:城市化進程中要特別注重社會權利
    和訊網消息 2012年觀察家年會於12月19日在北京舉行,預測政經走向,把脈中國道路,新十年起點上的一場思想盛宴,和訊網全程直播。在年度演說「新十年」環節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城市化還有一個緯度是非常抽象的社會權利方面的變化,所謂社會權利也是城市化,城市化無非是普通人對經濟收入較高的機會做反映,為什麼城市總的趨勢是往城市走呢?
  • 垃圾圍城——中國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
    過去三十年,中國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奇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民眾的消費生活也發生了史無前例的革命:消費品種類繁多,不斷推陳出新。轉型中國的「垃圾」生活史       美國學者Susan Strasser在其著作《廢物與需要:垃圾的社會歷史》4當中,書寫了英、美的垃圾歷史。她指出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垃圾」是個相當晚近的範疇,垃圾及其有關的生活實踐、處理方法、法律和規定,都是隨著歷史發展而變化的。
  • 李曉江:探路城市化下半場需意識到三個本質變化
    6月2日,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現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發言的第一句話便是「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這確實是一個時間節點了」,「回顧一下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很有必要。「我覺得中國的城市化除了中國的農村改革、城市改革以外,很重要的是幾個利器。」
  • 以生態理念引領城市化進程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立體綠化與綠色建築論壇上,國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探討未來城市、社區、建築的美好前景。合理規劃建設森林城市早在100年前,西方許多國家絕大多數人口就生活在城市裡了。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帶來了高速的人口增長、密集的建築,也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綠地、空間和生靈。
  • 研究表明城市化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
    在可預計的將來,全球範圍內城市化仍將持續高速發展。
  • 「黎曼猜想」|攸關數字未來
    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了一篇名為「論小於給定數值的質數個數」的論文,而此次論文的一個重大的成果,就是發現了質數分布的奧秘完全蘊藏在一個特殊的函數之中。(黎曼Zeta函數表達式)黎曼Zeta函數有兩種零點,一種是位於實數軸線上的零點,被稱為平凡零點,另一種是位於其他複平面區域上的零點,被稱為非平凡零點。
  • 未來猜想:是廢墟,還是烏託邦?
    站在叄零零零年的時間點上,回看21世紀的智人,每個人都懷揣巨大渴望,想提前看一眼未來,然後決定現在買一張什麼號碼的彩票。《未來簡史》中人類的命運將面臨三個問題:1.生命成為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2.意識與智能的分離;3.外部環境的大數據算法將比人類更了解自己。
  • 昨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隨之衍生出的許多帖子,總瀏覽量也已過七位數。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另兩大猜想,歷盡數百年的千辛萬苦,才專業人士證明。   《費馬猜想》,17世紀提出,1994年被英國人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其人在94年之前先後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牛津大學皇家學會研究教授。
  • 中國人口大遷移: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主要分布在這19個城市群...
    本文是我們歷經半年、耗費大量人力搜集中國近3000個縣級單位基礎數據分析而成,後續還將推出系列報告,以進一步清晰地展示未來人口流動趨勢。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中國未來有望形成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山東半島、成渝等5個人口億級城市群,10個以上1000萬級城市,12個左右2000萬級大都市圈。
  • 東莞的均質城市化
    在彭佐治的規劃中,要以莞城為中心,相連石龍、虎門兩鎮,稱「未來城市化將沿此中軸線發展」。沿這條中軸線,東莞全縣被分成東西兩部,東部的丘陵、山地發展水果和林業,西部發展糧食和蔬菜種植。連接中軸三城的,就是舊107國道,彭佐治規劃的功能分區也就是沿這條公路分開的。這種功能分區後來卻在村莊的微觀現實裡被逐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