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本質在於進一步城市化
綠水青山是不是金山銀山?是,而且就是。這怎麼理解?怎麼貫徹?這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性問題。
我們知道,漫長的農業社會時,綠水青山只是養活了不到今天一半的人口,而且從綠水青山要糧食和木材,還使得過度開墾,使之變成了廢水荒山。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我國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之後,環境得以恢復,但這是以成本投入為代價的。當然環境改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還要進一步問,「利」到底怎麼體現?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代來到21世紀上半場,青山變金山的可能性,不在於幾千年的深耕細作,而在於進一步的城市化:
1、「綠水青山」的顯性價值體現在其使用價值上,直接表現在交換價值,即價格上;
2、農業產品的產業不足以成為「金銀」這樣的硬通貨;
3、交換價值的對象,不是農村人口,而是城市人口;
4、現在中國城市化率與美國上世紀20年代末相當,比例為6:4,如果到了8:2,交換對象的比例才與發達國家相當;
5、綠水青山的多場景、多模式只有在龐大的客戶群和需求下,成為真正資本化的金山銀山。
幾千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是要城市化進一步提升,這將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最偉大的功績。
二、市民化城市是內循環的動力
未來「雙循環、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其基本的動力是什麼?我們知道「需求」和「能力」是循環經濟的基礎,循環經濟絕對不是小農社會自產自足的「內卷」經濟。循環經濟的關鍵在於「循環」,即經濟主體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
為什麼要提「市民城市」,而不只是「工業城市」、「產業城市」、「高科技城市」等目前大行其道的城市發展概念?
過去中國城市化速度是不低的,但我們的城市化其實還是落後於「工業化」和「產業化」的速度;或者說,我們的城市化主要服務於「工業化」和「產業化」,而不是服務於「人」。這當然有其必然性,但也是不完全的,不平衡的城市化。
我們知道,「工業化」和「產業化」,在技術、材料和勞動力齊備的條件下,在國際大循環的需求下,就可以快速複製,而「人」是生產線的一部分,這從深圳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服務的嚴重不足都可以明顯感受到。
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
其中重要的區別是:工業化和產業化的指標是「生產能力」,而城市化的指標是「服務能力」。
在國際大循環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城市的市民才是大需求的動力,而城市市民的分工與交換才是城市的本來意義。
三、城市不是一棵樹
為什麼中國城市千城一面?因為我們城市規劃的理念、方法、規範等,各個城市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中國古城鎮幾乎都不一樣?因為那時的政府沒有規劃師,沒有理想的模型。而模型,把城市這個生態森林徹底抽象成了一棵樹。我現在特別害怕去到美麗鄉村的文旅小鎮,因為不只是還是同樣的樹,甚至連樹上的每一片樹葉都一樣,建築當然是假古董,且一旦連吃的都相似的話就徹底毀了。
城市,是生態森林:
1、 當然要接地氣,而非全引進外來物種;
2、 生態就是多層次,互為營養和食物鏈,比如不能徹底消滅蚊蟲,否則鳥也就活不了;
3、 生態森林是一個自平衡系統,具有自足性,而公共資源,比如陽光和水,分擔成本下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庭院中的一棵樹節省太多;
4、 生態森林系統就是一個超複雜的系統,雖然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每種生物的作用,但又如何?乾淨、統一,從來與生態無緣,自然發生的物種就是有生命力的物種。
當然也有森林大火,這就是城市與自然的不同,公共硬服務,才是政府確定性的職責。
四、城市的等級標誌是文化
人類文明的發育和成長之地,不是農村而是城市。這從人類文明史中可以確切地證明,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國的唐宋,而且城市也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的載體。
城市的等級標誌,不是以人口、面積、歷史、單一產業為標誌,而是以經濟輻射力,亦即平移城市的獨特文化為標誌。
問題是,什麼是文化?
那些藝術史都將建築列入,可見建築就是文化,這也是中國城市目前競相修建高樓和各類場館的原因。這完全可以理解,也符合國情。
建築之所以被列入藝術門類,其實不在高、不在奇、不在大,而是在於建築思想的進步,是文化意義上的,而不是「武化」的。「文化」取代「武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即人類交往擺脫武力、強制、脅迫和鬥爭,而是以交流、互惠、規則和接納的「文化」來取代,因為這將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而促進整體利益。
城市的建築正應該是文化的體現,而不是:先比高、再比大、拼豪華、不互聯、風水大戰、色彩衝撞、小區封閉、古典與現代齊飛、歐陸共江南一色……
文化這個話題太大,就此打住,既然各城市都在追求文化,請用文化的方式來競爭吧,這必定成為城市等級的標誌:與其十幾個億建場館,何不花錢買內容?
五、老城區「不拆遷」的價值
舊城改造,現在叫「城市更新」非常合適,因為一涉及「舊改」,必然聯想的就是「拆遷」。改造也好,更新也罷,其實質無外就是改變規劃,從而做到城市價值的重塑。
談到價值,就是一系列成本、收益的算法博弈。站在舊城的利益相關人立場來說,這是一個動態的、算法常變的博弈。
首先誰是「舊改」的利益相關人,這本身就是個值得研究的事。比如「地方政府」一定是,那麼,是哪一級的政府?這個之所以重要,因可能涉及局部利益與總體利益(區和市),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這就不是一本帳。比如「不拆遷」的價值算不算?怎麼算?
我們往往在「拆遷」 立項之前,不做系統的城市價值評估,一旦啟動計劃,又沒有剎車機制,造成了太多遺憾,不堪回首。
舊城和新城在城市建設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用新城的產業思維和功能定位來簡單粗暴地打「舊城」的主意。尤其在目前規劃標準下,大規模拆遷,所能新建的東西,不可能與老城協調,只能是將新城的模板平移,既破壞老城的肌理又與新城競爭。
那麼,城市如何更新?空間的重新定位,內容的時代性,並不只是需要大的外在變化,真正的改變在於根據城市人的需求,而改變我們的規範和政策本身。
且,城市的變化、市場的變換又非常快,而舊改項目的實施又非常慢,怎麼保證現在的算法標準就一定適應未來?
舊城微改,變功能、改性質、不大動、保文脈,應該是一條記得住「鄉愁」的路子。
六、城市營銷的困局與突破
鑑於五年以上的中國城市搶人大戰,已有了顯著成果,即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人口外流,且房價陰跌,加上「創新」成為發展動力,相信未來城市營銷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城市看點。
這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1、 金融投資正在從大規模生產的領域與空間向城市的消費空間大轉移;
2、全球化的新規則正在重新建立,而中國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使「虹吸」與「分流」同時並存。
中國城市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並在二十年內定下未來的基本格局。
城市會不遺餘力地進行城市符號系統再開發規劃和城市形象的重塑,最終目標就是將自己與其他城市加以區分,成為一個獨具特色、頗具吸引力的生活、觀光和工作的地方,以及一個充滿活力、可供工商業紮根發展的中心。
困境在於,目的是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一種場所感覺,然而打造出來往往是非常雷同的,可以相互替代,彼此抄襲的城市景觀:看上去差不多的水岸、給人感覺類同的燈光秀、相同系列的古墟鎮、差不多煽情的大表演、有著同樣建築學編碼的場館和會展、提供同樣一套的場所和本土性的人為概念……
突破點顯然已不在套路,而在於更深的東西:肯定感、身份認同、實在的生活細節、受人稱頌的社會公平……
因此,「文化規劃」不僅關注城市的設計,也要關注「城市的管理」,同時要規劃和建設文化市民身份。這當然是不容易的,但確是一個城市真正的魅力。
七、「包容城市」和「分裂城市」
美國的「鐵鏽城市」,俄國的「廢棄城市」,是中國「收縮城市」的先導和示範,那麼未來中國會有多少城市步他們的後塵?太多依靠單一產業和資源的城市,已被歷史證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命運。
那麼單一的服務型縣地級城市會如何?也就是說農村人口如果城市化,他們會在縣級市安家落戶,長期生活嗎?我的猜想是不會。這只能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全面城市化的初級階段,未來他們最有可能的還是奔向更發達的城市群。
這與中國的條件和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是相聯繫的。與外國,尤其是歐美和除東亞以外的國家不同:
1、 未來二十年,我們是少子化和老齡化同時發生的國家,家庭未來發展以孩子為中心是必然;
2、 中國過去三十年全國大移民產生的直接後果是語言、飲食、文化、網絡已沒有地區分割;
3、 大城市與城市群,無論從第二產業的豐富,還是第三產業服務的深化,服務半徑都可以包容更多層次的就業;
4、 公共服務因人口而分擔的成本,在城市群會更低,效率更高。
中國城市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口遷移,人們遷移不止是為了活著,當這個過程在2035年完成時,中國夢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