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滻灞不一般。
自2004年成立之初,西安滻灞生態區便確立了「生態立區、產業興城」的發展思路。十幾年來,滻灞從曾經的垃圾遍地、沙坑遍布、荒草遍野到如今的全域生態化、全域旅遊化、全域風景化,發生了可喜變化。
為動植物留下足夠生長空間
基於「柔性思維、生態留白」的發展理念,滻灞生態區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裡」的大美景象,以及「中部業興、南北美秀」的空間格局,不斷探索著「生態治理帶動區域發展、新區開發支撐生態建設」的發展模式。
生態治理讓河流休養生息。滻灞將秦嶺與滻、灞、渭三河有機融合,實施「截汙、圍湖、修堤、增綠、碧水、美景」六大生態工程,並著力加強對滻河、灞河流域綜合治理,巧用沙坑、引水造湖開闢生態公園;同時,聚攏建築垃圾,覆土為山製造小終南,就地取材、順勢而為。
「城市建設留白」讓綠色融入城市。摒棄急功近利,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城區建設,「大水大綠、大疏大密」的城市格局漸次形成:讓河流休養生息,恢復具有自然再生能力的原始生態系統,這是一種留白;利用建築垃圾進行河堤建設和土方造型,堆出10萬多立方米的湖心島,闢出600餘畝的湖面,建成適宜居民休閒散步的桃花潭公園,這是一種留白;嚴格控制人工建築數量,嚴格要求建築配件裝配率,最大程度減少人工痕跡和幹預,為動植物留下足夠的生長空間,建成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這也是一種留白。
同時,滻灞積極順應城市化發展趨勢,堅持「規劃引領、高端起步」,拉大城市骨架,建成道路142公裡,橡膠壩、景觀攔水壩13座,河道堤防56公裡,管線2716公裡,形成「六縱十二橫」城市路網體系,核心區基礎配套全部到位,形成集教育、商貿、交通、綠化、水系等全域15分鐘高品質生活圈,人居環境實現歷史性變遷。
「水岸景觀」向「水岸經濟」轉化升級
最美河堤路、網紅瀑布橋、河景燈光秀……「生態 文旅」的新潮流,傳遞著「綠色引領時尚」的理念,西安滻灞生態區也因這片綠,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過去的滻灞地區,產業基礎薄弱。西安滻灞生態區設立後,著力推動區域發展轉型升級,堅持「生態化、國際化、產業化、城市化」發展方向,聚焦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水岸景觀」向「水岸經濟」的轉化升級,形成了以現代金融、會議會展、生態旅遊為支柱,以文化創意、現代商貿、生態型新興產業為主導,以健康體育、涉外商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以華夏文旅、宋城千古情為引擎,構建絲路演藝谷,打響文化演藝品牌;以歐亞經濟論壇、世界文化旅遊大會為載體,讓產業走向世界……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滻灞生態區正形成「兩河四岸」綠色全域旅遊格局。
文旅融合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絲路國際會展城初具規模;滻灞騰訊雲大數據中心等新興產業「大塊頭」項目落地;歐亞創意設計產業園成為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區。「論壇 場館 酒店」的會展平臺、「生態公園 世界級演藝」的文旅平臺、「創意設計 科技創新」的智慧平臺,共同構成了集顏值與產值於一身的「亮麗水岸經濟帶」。
築實生態基礎,厚積發展土壤
半坡遺址、廣運潭、隋代灞橋等歷史文化遺址書寫著滻灞歷史上的人文薈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滻灞生態區作為大西安東部國際文化交流軸核心區,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著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承擔打造陝西對外開放新高地、國際人文交流新中心的重要任務。
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所在地、世界文化旅遊大會永久會址落戶地、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落戶地,成功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國際性活動,西安滻灞生態區發揮多維對外開放的平臺優勢,打造絲路「會客廳」,邁向西安建設對外開放大通道的前沿。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西安滻灞生態區在發展中不斷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綻放出綠色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滻灞通過築實生態基礎、厚積發展土壤,為未來留下一方沃土。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0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