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6日18時10分訊(通訊員 姚延洋)人來人往、輪渡穿流的朝天門碼頭,去年11月迎來了一大群紅嘴鷗,這些機靈憨萌的小可愛在江面上翻飛盤旋,形成一道和諧自然的風景線,讓市民、遊客欣喜不已。而紅嘴鷗留戀重慶的背後,是渝中區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十三五」期間,渝中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積極配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全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關鍵詞 呼吸健康
多管齊下防治大氣汙染
持續改善全域空氣品質
很多細心的居民發現,在一些老舊居民樓旁豎起了一根根高聳的管道。「這些是公共煙道。」家住鵝嶺正街168號的居民陳婆婆告訴記者,她居住的樓棟建成年代較早,沒有設置公共煙道,樓下餐飲店營業樓上居民家裡就滿屋子油煙味。2019年,在政府部門和街道的積極行動下,終於安裝了公共煙道,解決了樓上居民的「呼吸問題」。「有了公共煙道後,我家裡再也沒有聞到過外面飄來的油煙味,心情都舒暢了。」陳婆婆說。
為了解決餐飲油煙汙染,渝中區生態環境局、區財政局還出臺了油煙汙染整治「以獎促治」資金補貼辦法,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經營業主開展餐飲油煙汙染提標治理。截至目前,300餘家餐飲單位及100家公共機構食堂已完成油煙整治。
除了整治餐飲油煙汙染,渝中區還大力開展交通、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方面的治理。「十三五」期間,渝中區淘汰黃標車4300餘輛,淘汰老舊柴油車700餘輛;完成機動車尾氣路檢6萬餘輛次;累計建成充電樁1370個;完成朝天門14座碼頭岸基供電設施改造並正常投運,實現區屬碼頭岸電建設「全覆蓋」。
同時,渝中區督促建築施工工地嚴格落實揚塵控制「十項規定」,每年創建(鞏固)20個揚塵控制示範工地,轄區運渣車輛實現密閉運輸「全覆蓋」,轄區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91%。
在控制揮發性有機汙染物方面,渝中區完成轄區20家產排廢氣汽修店以及2家印務單位廢氣治理;完成15座加油站油氣回收裝置建設,做到「應治盡治」;完成5臺4T/h以上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
數據顯示,2020年,渝中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5天,PM2.5、NO2等主要空氣品質評價指標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關鍵詞 飲水安全
劃定紅線創新管理機制
「兩江水」保護成效明顯
「現在長江、嘉陵江水質越來越好了,渝中段江面幾乎看不到漂浮的垃圾!」在大溪溝飲用水源地附近散步的李阿姨看著清澈的江水,不由得發出感嘆。
大溪溝飲用水水源地是渝中轄區內唯一一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位於嘉陵江大溪溝段,日供水量約7萬立方米,服務約40萬人口。曾經,水源地附近停靠著躉船,汙水直排入江,存在一定環境汙染風險。「『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大溪溝飲用水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全部納入生態紅線管控範圍,進行嚴格保護。」渝中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要求,渝中區對一級保護區實施防護「全隔離」和視頻監控「全覆蓋」,搬遷(移)5艘船舶,在全市率先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區船舶「清零」。
同時,渝中區創新實施飲用水水源地「河長+警長」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了從多頭治理到多方協作管理的轉變,水源地保護區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此外,「十三五」期間,渝中區累計建設、改造城市汙水管網30餘公裡,完成菜園壩、濱江公園、洪崖洞3處泵站應急設備技術改造,加強轄區6個泵站巡查維護,嚴防汙水入江,城市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98%以上;實施「一船一策」分類治理,累計完成船舶遷移拆解20艘、美化29艘,有效解決10艘餐飲船舶汙染問題;嚴格執行船舶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累計安全轉移船舶危險廢物48.87噸,有效保障了兩江水環境安全……
「十三五」期間,渝中區統籌實施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嚴把水汙染防治「源頭關」「入口關」「處理關」,推動轄區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保障了居民「水缸」安全,還市民清水綠岸。
關鍵詞 變廢為寶
深入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守護半島土壤環境安全
在重慶大同實驗學校操場邊上,有一圈廢舊輪胎,十分引人注目。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輪胎是熱心老師從廢品站帶回來,染色後釘在操場周圍的,一方面能防止學生玩耍時撞牆受傷,另一方面還能美化校園環境。
這樣廢物變寶的事情,在這所學校十分普遍。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學校會通過校園廣播、發放宣傳冊、開展專題講座等方式積極營造創建「無廢校園」氛圍;在綜合實踐課中,也設置「垃圾分類」教學單元,向學生傳遞「垃圾分類」知識和意義。
「重慶大同實驗學校是渝中區的『無廢城市細胞』。」渝中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渝中區已完成57個區級「無廢城市細胞」創建,成功申報12個市級「無廢城市細胞」,重醫大附屬兒童醫院、市中醫骨科醫院的「無廢醫院」信息化監管系統初步建成,石灰市菜市場「無廢菜市場」就地資源化處理基本實現。
「十三五」期間,渝中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入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在全市率先建成有害垃圾暫存間及區級有害垃圾收運體系;轄區全面實施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電子聯單管理和線上申報登記,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100%;生活分類收運體系覆蓋率100%。渝中區還制定實施了《渝中區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嚴格落實土地開發建設前土壤性質審查部門聯動機制,完成1塊工業原址場地土壤治理修復,完成6塊疑似汙染地塊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轄區現無疑似汙染地塊及汙染地塊。
渝中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成績單
碧水
大溪溝斷面地表水水質總體達到II類標準。
飲用水源水質主要指標達標率為100%。
化龍湖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滿足景觀水功能要求。
無廢
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轉移聯單制執行率、安全處置率均達100%。
全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創建區級「無廢城市細胞」57個,成功申報市級「無廢城市細胞」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