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

2021-01-08 中國網財經

  日前,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的任務、主要實施措施以及如何保障農民利益進行了解讀。

  「十三五」期末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也就是逐步實現以農民工和隨遷子女、隨遷家庭為主體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實現在城鎮裡的穩定就業、穩定居住,並且平等地享有市民的權利。這就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含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民工工作司副司長瀋水生解釋說。

  瀋水生進一步闡述:「怎麼推進市民化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努力地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的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到『十三五』期末能夠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落戶以後就全面享有城市市民的各項權益。另一方面,推動暫時沒有在城鎮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能夠拿著居住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承載能力,逐項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市民權益,逐步地實現市民化的目標。」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說,《意見》的目標任務是,到2018年,基本建立人地掛鈎機制,形成部門聯動、上下銜接、有利於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設用地供應制度;到2020年,全面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地掛鈎機制政策體系,區域和城鄉用地結構布局更加優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為如期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提供用地保障。

  進城落戶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安排新增城鎮建設用地

  關於進城落戶人口人均用地標準的問題。周建春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因此,《意見》提出,現狀人均城鎮建設用地不超過100平方米的,進城落戶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安排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現狀人均水平超過100平方米的,適當降低標準。同時,綜合考慮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以及非農業轉移落戶人口和取得居住證的常住非戶籍人口用地需求,允許各省份根據實際情況對標準進行適當調整,幅度控制在10%以內,這樣給予各地一定的靈活性,又防止地方調整幅度過大、擠佔生態用地和耕地。」

  對於如何確保進城落戶人口建設用地需求。周建春說:「為更好地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見》提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中要更加突出進城落戶人口因素,合理確定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制定三年滾動用地計劃和分解下達年度用地計劃時,充分考慮新型城鎮化和進城落戶人口的用地需求,由各省(區、市)根據進城落戶人口專項安排進城落戶人口用地指標,確保合理用地需求。圍繞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新型城鎮化等,綜合國務院剛批准實施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特別考慮『三個1億人』等因素,提出了2015-2020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約3900萬畝,其中包含進城落戶1億人口的各類用地需求,我們初步計算是1200萬畝。」

  人地掛鈎機制既保障新型城鎮化的用地也制約土地的城鎮化

  周建春介紹,《意見》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以人定地、人地和諧;堅持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堅持改革創新、規範運作;堅持尊重意願、維護權益。

  周建春說,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總體還不高,土地的城鎮化快於人口的城鎮化,不解決人的城鎮化,城市發展就會導致盲目擴大城市規模,就會造成土地被大量佔用和浪費。因此,在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使城市發展與人口增長相適應,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就需要建立進城落戶人口與建設用地供應更加緊密的掛鈎機制,實現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相協調。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以下稱人地掛鈎)機制。建立人地掛鈎機制,既是對新型城鎮化的用地保障,也是對土地城鎮化的制約,可以起到「一石兩鳥」作用。

  對於如何處理好維護農民「三權」和控制農村建設用地規模的關係,周建春說,《意見》從兩個方面提出處理辦法,一方面要嚴格執行進城落戶人員農村土地承包權不變、宅基地使用權不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變的政策,消除進城落戶人員後顧之憂,保障農民順利進城落戶;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進城落戶人員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將宅基地退出或以出租等方式在集體內部流轉,同時根據農業人口轉移情況,配套開展增減掛鈎,對舊村莊、舊宅基地和閒置農村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復墾,有效控制農村建設用地規模。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蔡繼明:放寬落戶不是盲目搶人、更不是放鬆房地產調控
    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消除,到2035年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基本建立。
  • 自然資源部: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
    自然資源部: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  非法購買小產權房等不得辦理登記  據自然資源部網站消息,自然資源部日前印發《關於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地方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組織實施,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
  • Ⅰ型大城市放寬落戶是什麼情況? Ⅰ型大城市放寬落戶有哪些影響?
    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 兩會訪談(3)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建議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農民...
    5月22日,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接受了中國建設報記者的採訪。與往年一樣,今年蔡繼明遞交的議案主要還是圍繞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包括同步推進城鄉土地產權同權化和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農民脫貧長效機制、嚴格界定土地徵收中「成片開發」的內涵和標準等。
  • 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建議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農民脫貧長效機制
    5月22日,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接受了中國建設報記者的採訪。與往年一樣,今年蔡繼明遞交的議案和建議主要還是圍繞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包括同步推進城鄉土地產權同權化和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農民脫貧長效機制、嚴格界定土地徵收中「成片開發」的內涵和標準等。
  • 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77問答
    《問答》的重點在第三部分「確權登記」,主要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中的有關政策,在農村有宅基地或集體建設用地、可能繼承農村房屋或有意取得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個人以及一般農戶,重點看問答30-51就夠了(其中,有實踐較為關注的繼承房屋佔用宅基地能否確權登記,一戶多宅能否登記,宅基地超面積如何登記,農民進城落戶其宅基地能否確權登記等問題),其他部分都是部門工作安排等
  • 自然資源部:明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的要求和程序
    第四條 【編制要求】 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國土空間規劃中涉及土地管理的內容應當包括國土空間格局、規劃用地布局和用途管制要求等內容,明確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生態保護紅線等要求,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 蔡繼明:推進城鄉土地同權化 和配置市場化改革
    在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提出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施年度建設用地總量調控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推動土地計劃指標更加合理化,城鄉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應更多由省級政府負責;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 就探索土地要素跨區域交易等問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
  • 逃離北上廣,農民不進城,國內「逆城市化」是否已經來臨?
    我國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近年來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政策也頻繁出臺,比如去年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今年4月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大城市戶籍全面放開,人才招攬計劃、各地落戶門檻一降再降,這些都預示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已經到了"最緊要"關口。
  • 部分城市租房落戶條件「嚴格」 專家建議設公共集體戶增加便利
    租房落戶符合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小嬙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各地在2019年密集出臺與租房落戶的相關政策,與國家在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密不可分的。
  • 河南去年2939萬勞動力轉移規模全國第一 進城有房住孩子有書讀
    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2939萬人,居全國第一位。返鄉創業成潮流去年,我省為農民工和用人單位搭建對接平臺,提供就業創業服務120多萬人次。全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939萬人,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省內轉移1762萬人,省外輸出1177萬人。全省135.8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01.1萬人,其中43.4萬人通過就業實現脫貧。
  • 惠州惠陽大亞灣還可以購房入戶嗎/購房入戶與積分入學的條件
    ,而我市於2016年11月21日出臺的《惠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惠州市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惠府〔2016〕169號)裡面,拓寬了落戶我市的渠道,但並未提及購房入戶這一政策。而惠陽區、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3個市轄區的落戶條件則在轄縣的基礎上增加了非全日制教育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人員普通全日制大專這一條件,同時,除了已與引進單位籤訂勞動合同外,要求引進單位要為其連續繳納社會保險3個月以上。    在人才落戶方面,《方案》特別針對惠城區做了規定。惠城區街道辦事處區域,落戶條件為應屆普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 (含暫緩就業)高校畢業生。
  • 河北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設區市市區落戶條件
    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設區市市區落戶條件  實施意見提出,推動跨區域自由流動。以戶籍制度改革牽引區域流動,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設區市市區落戶條件並全面放開重點群體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設區市市區、縣級市市區、縣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落戶條件。
  • 農民有得忙了!農村6大工程全面動工,抓住咱家門口的賺錢機會!
    近些年國家正在大力推動農村改革發展,並逐步推動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現階段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多數中小城市已經全面開放了農民進城落戶的改革工作,並且國家也明確提出要降低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門檻,並讓農村居民的在進城落戶的基本生活、就業、醫療、教育等等都得到全方面的保障,現階段已經有大量的農村居民選擇了進城落戶,不過隨著近些年農村改革發展
  • 2020年,關於宅基地確權登記問題,自然資源部最新解答來啦!(77條)
    《問答》的重點在第三部分「確權登記」,主要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中的有關政策,在農村有宅基地或集體建設用地、可能繼承農村房屋或有意取得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個人以及一般農戶,重點看問答30-51就夠了(其中,有實踐較為關注的繼承房屋佔用宅基地能否確權登記,一戶多宅能否登記,宅基地超面積如何登記,農民進城落戶其宅基地能否確權登記等問題),其他部分都是部門工作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