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後浪》在社交平臺刷屏,關於「前浪」與「後浪」的探討和觀點輸出持續在網絡上發酵,70、80、90與95後之間的觀念差異也再次引發熱議。
日前,國內首部聚焦95後群體、講述95後成長故事的青春勵志成長劇 《二十不惑》開播。劇中四個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處事方式不同的女孩,在大學即將畢業邁向社會的關鍵時期,用自己的故事描摹了一幅專屬於這個時代年輕人的「95後青春圖鑑」。
《二十不惑》的出品公司,是曾經打造過《小歡喜》《小別離》等經典現實題材作品的檸萌影業。和此前關注教育和代際關係的作品不同,《二十不惑》更多的是對95後這一代年輕人的群像呈現。
《二十不惑》總製片人徐曉鷗
聚焦95後的現實題材作品有何特殊性?當古裝、甜寵、懸疑劇集體瓜分市場,現實題材劇是否還能讓觀眾買帳?當受眾年齡層快速更迭,現實題材劇又該如何對味?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網記者專訪了《二十不惑》總製片人徐曉鷗,從這部新劇創作初衷和背後難點破題,分析現實題材作品如何能夠更加具真實感、生活態。
打破社會對95後的刻板印象
「二十歲什麼都好,怎樣都對。」電視劇《二十不惑》中的這句臺詞,讓很多95後觀眾找到了共鳴,由此展開的對95後一代青春群像的描摹,也讓很多隔代觀眾了解到,新時代年輕人真實的生活和內心的想法。
實際上,無論是《後浪》演講引發的社會熱議,還是社會快速發展激發的代際矛盾,90後尤其是95後這一代年輕人,常常被推到「風暴中央」,被指責被批評,宅、喪、貪圖享樂、不求上進……一些人常常會給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籤。
對於「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刻板印象,作為《二十不惑》製片人的徐曉鷗並不認同。「社會發展的太快了,很多人就會有這樣的錯覺,但只是新時代年輕人所追求的東西你get不到,你就覺得他們不行罷了。」
徐曉鷗用劇中李庚希扮演的羅豔舉例,在《二十不惑》中,羅豔是典型的「佛系95後」代表,害怕走入社會不想去工作,只想每天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打遊戲。徐曉鷗說,和羅豔一樣的95後不在少數,但她們並不是真的心中沒有夢想、不求上進,只是懶得去解釋,她們的宅、喪、佛系只是偽裝,她們的心中也有夢想,只是逐夢的方式不同罷了。「做美妝博主、混娛樂圈做經紀人、甚至打遊戲打出成績,這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模式,父母或許都覺得不靠譜,但他們想要的東西跟你不一樣,因為時代變了,不可能讓時代回溯到你的價值觀裡去。」《二十不惑》就是希望通過對95後一代群像的描摹,打破社會對95後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了解95後真正的面貌,他們比任何前輩都更勇敢、更敢拼,也更知道自己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