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年齡、女性為題材的綜藝、電視劇正在火熱播放,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乘風破浪的姐姐》探討眾多30+女性的無限可能,文案裡「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這麼說著;《二十不惑》講述二十歲女孩青春奮鬥史;《三十而已》講述三十歲都市女性遭遇多重壓力的故事。
嶽麓君不禁注意到其中「而立」「不惑」等字眼……這些對年齡的稱謂,從古代沿用至今,仍然流傳不廢。今天,不妨了解了解有關年齡的稱謂,簡直太美了!
指不滿周歲的嬰兒。《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
小孩在兩三歲之間,剛會說笑,可以提抱起來。《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朱嘉注曰:「孩提,二三歲之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七八歲小童換牙時期,也泛指童年。《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指古代兒童下垂的頭髮,後以「垂髫」泛指兒童時期。《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借指幼兒時期。「總」為束髮的意思,古代幼兒頭髮紮成小髻,向上分開為兩角狀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指十歲以下兒童的年齡。《準南子·把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女子十二歲。《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舞勺」為古代兒童所學的一種樂舞,後用作童年的代稱,一般指十三至十五歲。《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一般指女子十三四歲。杜牧《贈別》:「聘聘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女子滿十五歲稱「及笄」或「笄年」,意思是說已經到了可以盤發插笄出嫁的年齡。《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稱字。」
「舞象」為古代成童時所學的一種樂舞,後用作成童的代稱,一般指十五歲以上。《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指三十歲,也稱「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指人到了三十歲應立業,要有所建樹。
指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歲,便志強學廣,能遇事明辨不疑慮。
指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才知道以前四十九年的錯誤。
指五十歲。杜甫《暮歸》:「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指六十歲。古代以幹支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周而復始,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
指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約八十至九十歲。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人至百年以「期頤」相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 陳戍國 導讀 校注 / 40.00元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系西漢戴聖所編,共四十九篇,多為孔門弟子所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歷史、政治制度、儒家學說的重要文獻,被儒家列為「五經」之一。
本套校注本系當代經學研究大家陳戍國先生窮數年之功而作,成書以來,再版多次,是學術界頗獲讚譽的權威讀本。
△ 楊伯峻 楊逢彬 註譯;楊柳岸 導讀 / 26.00元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是將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和楊逢彬先生《論語新注新譯》合在一起,然後加以縮寫的本子。前者是華人世界乃至全球影響最大、發行最廣的《論語》譯註本,後者是迄今為止在注釋《論語》疑難詞句方面做得最為精準的。本書取兩書之長,刪汰若干煩冗的考據,因而即適用於一般讀者,又適用於專門研究者。
本書增加章節導讀,全文精心翻譯,原文、譯文雙欄對照排版,注釋詳盡緊跟其後,生僻字注音、釋義,無需古文基礎,全書閱讀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