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花花小萌主,36氪經授權發布。
十年,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轉眼,從二十不惑,到了三十而已。網際網路職場沉浮近十年,不能稱之為有所成,但至少有所得!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五點,既是一種復盤總結,也是一次真心交流。每個人的步伐不一樣,我只是其中最平凡的腳印,只希望,能夠為你的迷茫,墊下一點「硬貨」。
剛畢業那會,我入職一家本地門戶網站,主要工作是發帖子、做活動、和網站用戶聯絡感情。如果用現在的行業術語,應該是用戶運營(拉新留存)、活動運營(線上線下聯動)、內容運營(整理內容進行首頁推薦)以及社群運營(維護QQ群)。
在內容運營上,我們這些新人會有統一的三個月培訓,說是培訓,其實類似淘汰賽制。在第一個月,我們要不停地發帖子,從日發10條,到日發50條,質量過關,才算第一個月的培訓合格。
當時很多人不明白這麼做的意義,覺得特別無聊,用不同的馬甲,樹立不同的人設發帖,特別虛假且混亂。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對用戶需求洞察的最好訓練,也是內容判斷的最佳訓練途徑。
在短時間內,能夠抓住一點需求,發展出必要的內容,來引起用戶的共鳴,網感、速度、洞察力,缺一不可。哪怕是在網站日落西山,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這樣的能力,依然是底層能力,就像達文西畫雞蛋,練武的人蹲馬步,底層能力才能決定你能走多遠。
第二個月的訓練,是資訊撰稿的訓練,一篇豆腐乾般的報導,所有的引用,都要找到最初的出處。當時特別討厭那個總編,甚至認為是故意刁難人。可現在明白,掌握第一性原理,才能夠得到真相,才可以揪出問題的本質來。這鍛鍊的是一種耐心和探究,我認為,這是做新媒體也好,做產品也好,都需要具備的能力。浮於表面的洞察,往往都是一種假象。
第三個月的訓練,就涉及到活動運營了,當時的規定是,完成一次有效的線上以及線下活動。公司沒有任何預算,所有活動費用需要自行拉贊助,自己解決。這大概是現在很多運營人遇到的問題,公司零預算,怎麼漲粉,怎麼活躍?
那個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了搞好活動,就去掃街,厚著臉皮,一點點去摳禮品贊助。又利用身邊的同學資源,造勢營銷,來換得比較好的結果。活動,從策劃到落地,全部一人包辦,當時很多人會覺得是公司空手套白狼,做好了活躍的是公司網站的用戶,做砸了對公司也沒有任何的損失。
其實當時我也有這樣的想法,覺得這不是訓練,是利用。隨著年歲漸長,工作經歷增多,才發現,有這樣的全盤經驗,比任何培訓都來得寶貴,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比紙上談兵來得更直接和快速。你會發現,零預算做活動,很多時候不是公司的積累,而是你個人的積累。
再說到一個用戶運營,我們經常說初心,我認為,用戶運營的初心,就是真誠。當時,公司的用戶有歸屬權,誰發展就歸誰,我製作了一張用戶表格,列下了我入公司後發展起來的新用戶,已經劃分到我這裡需要維護的用戶,他們的基本信息、性格特徵、需求分析,根據日常的積累,一點點地記錄下來。通過網站帖子的互動、私信的聯繫、線下活動的面基……把人物和表格信息對應起來,真正把用戶當做朋友。
想當初,和用戶聊天不分白天黑夜,也沒有明顯的上下班時間。所以,即使到如今,過去那麼多年了,依然有當時的用戶在互相聯繫著,朋友圈點讚,互相道個安,仿佛依然是那個熟悉的人,儘管大家各自成長,各自成家,早已物是人非,卻依然記得在論壇裡,互相鬧騰的快樂。
現在是流量為王的時代,這一套最初心的方式很少有人用了,我們只會不斷地壯大流量,卻忘了真誠的意義。我們不會在用戶突然減少互動頻率時,發去關懷;不會在深夜傾聽用戶的困苦;來來去去的用戶那麼多,我們或許早已不在乎了。
在用戶運營裡,有一項特別重要,用現在的術語解釋,是社群運營。我們會設立各個板塊的版組,對他們進行考核,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左膀右臂,正如社群裡的管理者,他們或許不是工作人員,但對社群盡心盡力。從論壇到微信群,基礎能力是類似的,打造金字塔結構的用戶運營,解決一對多的問題。
年輕的時候,不理解很多做法,會覺得發帖沒意義,會覺得上下班的界限很重要,也會覺得上司的吹毛求疵是一種無腦,還會覺得那些大道理都是洗腦的利用……二十不惑的時候,一點不如意都會覺得沒意義,但當你三十而已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無意義,其實都是你今後的意義。正如我,從網站到新媒體運營,只是能力的載體和形式變了,做的事情並沒有變。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一家以新媒體業務為主的公司。那個時候,正是微信公眾號興起的年代,所謂的新媒體小編,有些鳳毛麟角,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其實,當時在門戶網站工作的時候,老闆就曾要求我學習公眾號運營,但我很牴觸,不想了解,不想學,不想探討,我認為自己網站的工作已經很忙碌了,老闆不應該在有額外的指派。說白了,我不想接觸新事物,對「新」有天然的抗拒感。卻忘了,作為新媒體,我們不僅僅要把注意力放在「媒體」平臺上,還要把注意力放在「新」上。還好,在逼迫下,我對公眾號運營也算有所心得,才獲得了之後的Offer。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特別牴觸新事物,因為我經常聽到有人說,不僅是剛畢業的,還有工作多年的人,他們會說:這個東西我沒玩過,不擅長,不喜歡,比如抖音。甚至還有人認為,多學會一項技能,就會成為公司壓榨帶來的額外損失。他們把不了解新事物,當作是一種個性。但最後,你會慢慢發現,「新」是打開另一種可能機遇的鑰匙。
關注「新」,要做到隨時學習。我記得,當時網站公司的老闆喜歡說教,還喜歡督促公司的員工學習分享。這是迄今為止,我在任何公司都沒有遇到過的,我認為很珍貴的經歷。當時員工的抱怨很多,可用公司現有的資源來拓展員工多元化的能力,培養員工的學習習慣,這真的是接觸「新」最快的方式。我很遺憾,再也沒有這樣互相監督和分享的機會,因為直到前些年才明白,學習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
關注「新」,要用於嘗試。「新」往往是和風口聯繫在一起的,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在別人牴觸的時候,進行深入的研究,才會嘗到第一口的甜頭。敢於嘗試,不斷嘗試,才會有新的路徑突破。嘗試有時候不是為了成果,而是像小馬過河一樣,直到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
我的第三份工作,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只能說,網際網路只是公司的其中一部分。當然,崗位沒變,依然是新媒體運營。
有很多人會說,你有那麼多運營的經驗,那麼隨便一個項目,就能從零開始,實現飛躍吧?我常常會告訴他們,很難,這不是謙虛,而是真的很難,因為成功的經驗,很難複製。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買了昂貴的課程,去聽別人的成功法則,最後發現一無所得。有時候,是他們不願意把其中的關鍵講出來,但有時候,即使他們講了也沒用,因為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
那些所謂的成功經驗複製,不過是在大框架下,在底層邏輯下,對細節進行了更改和把控。正如公眾號漲粉,過去搞個萌寵萌寶投票,就能漲粉十萬;現如今,及時提高獎金金額,也未必有這樣的功效。時代的發展太快,網際網路的速度更快,往往在你按下Ctrl+C的時候,那一頁紙就成過去式了。
所以,當你成功做成了一個項目或者幾個項目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更大的挑戰永遠在後面,不是以不變應萬變,而是以變應萬變。應勢而變,應人而變,應場景而變,你要調整的是細節。
正如很多人說,不要錯把平臺的本事當成自己的,這也在說明,你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可複製的是你的底層能力,以及思變的能力、學習的能力。自我懷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成功不可複製,你就放棄了複製自己的能力。
我是一個不太樂意停下來的人,所以有時候經常會死磕,這樣的結果是,讓努力成為了一個缺點。就拿現在的工作來說,比以前忙碌,加班是常有的事情,可一年到頭下來,會驚恐地發現,都在原地踏步。
當我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特別害怕,忙碌並不代表充實或者成就,有多少人沉浸在自我忙碌的感動中,最後成為了井底之蛙。這個時候,我想到了一個詞,復盤!不僅是工作中要復盤,職場上的我們,也要停下來復盤。
想清楚目標,即自己要什麼。一份工作,除了薪資之外,你要什麼?有足夠的自由,還是足夠的進步空間,亦或是足夠的情感?
想清楚結果,即目標完成率。針對你的目標,你的工作行為是否滿足了需求,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問題在哪裡?
想清楚行為,即改進措施。發現問題之後,你打算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比如停止無意義的加班,去學習新知。
無論是二十不惑,還是三十而已,我們都在往前衝,衝著衝著,就不知道停了,停下來,看看眼前的路,是不是你想走的路。中國有一句古話,磨刀不誤砍柴工,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用在這裡,正合適。
近兩年,我發現,無論你現在多少歲,發展職場多元化,制定人生ABZ計劃很重要。所謂的ABZ計劃,來源於linkedln和Paypal的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他認為,無論在任何時刻,你都要有三個計劃。
A計劃,是你正在從事的工作,並且能夠長期從事下去,值得你持續投入,可以獲得安全感的工作;
B計劃,是除去A計劃外,業餘時間你給自己其他能力的培訓,或者興趣愛好或夢想,這是多元化的關鍵;
Z計劃,即個人資產,是你的保障和退路。假設有一天你的AB計劃全部落空失敗,你的Z計劃,可以保證你在未來某一段時間內,保持現有的生活品質,能給你一次從頭再來的機會。
鑑於此,我提出三個建議:
發展線上兼職。能力的培訓在不能變現的時候,會缺乏動力和監督,不妨發展為兼職,讓能力變現。比如,固定的給某個平臺投稿,賺點稿費,拓展文字影響力;比如周末去攝影、當模特,發揮自己特長。兼職,是檢驗能力培訓的最好途徑。就像我,把鳥哥筆記和今日頭條當做線上多元化的渠道,賺點小錢,更重的是,進行能力訓練。
每月固定存款。每個月固定存下一定的金額,不用多,可以是500—1000元,除非是萬不得已的情況,這個錢不能動。錢雖不多,但至少,在你的AB計劃都落空的時候,不至於一無所有。
關注行業機會。工作,三五年之後,總是會容易出現變動,那個時候再去留意機會,會變得被動。我的建議是,在未跳槽前,就把一家公司當做目標,來提高自己、爭取匹配度,在其有招聘需求的時候,主動出擊。
多元化是現在社會的發展趨勢,哪怕錯過了二十不惑的年齡,從三十而已開始,也還來得及。
以上,是我近十年的五條工作總結:
1⃣️每一份無意義,都是時間背後的意義,所以不要忽視任何一份工作。正如《二十不惑》中,姜小果對整理郵件不滿,耍小聰明,周尋對她說,只有先尊重工作,工作才會回報你。意義是看不到的,因為意義是用來感受的。
2⃣️新媒體裡不僅有媒體,更有「新」,接觸新知,挑戰新事物,保持學習力,是職場的燃料動力所在。
3⃣️不要想著複製成功經驗,這和走捷徑沒什麼兩樣,你要複製的是底層的能力。
4⃣️不要一味往前衝,停下來想一想,方向偏了沒有。
5⃣️追上多元化的趨勢,制定ABZ計劃,很有必要。
說得有些瑣碎簡單,卻是近十年的最真誠的感悟,我總是覺得時間太少,學習不夠用,精力跟不上,也總會覺得浪費了大把時間。所以,寫出來,希望二十不惑的人,能夠避免三十而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