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我在10年網際網路職場中學到的5句話

2020-11-2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花花小萌主,36氪經授權發布。

十年,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轉眼,從二十不惑,到了三十而已。網際網路職場沉浮近十年,不能稱之為有所成,但至少有所得!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五點,既是一種復盤總結,也是一次真心交流。每個人的步伐不一樣,我只是其中最平凡的腳印,只希望,能夠為你的迷茫,墊下一點「硬貨」。

1 每一種無意義,都會有意義

剛畢業那會,我入職一家本地門戶網站,主要工作是發帖子、做活動、和網站用戶聯絡感情。如果用現在的行業術語,應該是用戶運營(拉新留存)、活動運營(線上線下聯動)、內容運營(整理內容進行首頁推薦)以及社群運營(維護QQ群)。

在內容運營上,我們這些新人會有統一的三個月培訓,說是培訓,其實類似淘汰賽制。在第一個月,我們要不停地發帖子,從日發10條,到日發50條,質量過關,才算第一個月的培訓合格。

當時很多人不明白這麼做的意義,覺得特別無聊,用不同的馬甲,樹立不同的人設發帖,特別虛假且混亂。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對用戶需求洞察的最好訓練,也是內容判斷的最佳訓練途徑。

在短時間內,能夠抓住一點需求,發展出必要的內容,來引起用戶的共鳴,網感、速度、洞察力,缺一不可。哪怕是在網站日落西山,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這樣的能力,依然是底層能力,就像達文西畫雞蛋,練武的人蹲馬步,底層能力才能決定你能走多遠。

第二個月的訓練,是資訊撰稿的訓練,一篇豆腐乾般的報導,所有的引用,都要找到最初的出處。當時特別討厭那個總編,甚至認為是故意刁難人。可現在明白,掌握第一性原理,才能夠得到真相,才可以揪出問題的本質來。這鍛鍊的是一種耐心和探究,我認為,這是做新媒體也好,做產品也好,都需要具備的能力。浮於表面的洞察,往往都是一種假象。

第三個月的訓練,就涉及到活動運營了,當時的規定是,完成一次有效的線上以及線下活動。公司沒有任何預算,所有活動費用需要自行拉贊助,自己解決。這大概是現在很多運營人遇到的問題,公司零預算,怎麼漲粉,怎麼活躍?

那個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了搞好活動,就去掃街,厚著臉皮,一點點去摳禮品贊助。又利用身邊的同學資源,造勢營銷,來換得比較好的結果。活動,從策劃到落地,全部一人包辦,當時很多人會覺得是公司空手套白狼,做好了活躍的是公司網站的用戶,做砸了對公司也沒有任何的損失。

其實當時我也有這樣的想法,覺得這不是訓練,是利用。隨著年歲漸長,工作經歷增多,才發現,有這樣的全盤經驗,比任何培訓都來得寶貴,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比紙上談兵來得更直接和快速。你會發現,零預算做活動,很多時候不是公司的積累,而是你個人的積累。

再說到一個用戶運營,我們經常說初心,我認為,用戶運營的初心,就是真誠。當時,公司的用戶有歸屬權,誰發展就歸誰,我製作了一張用戶表格,列下了我入公司後發展起來的新用戶,已經劃分到我這裡需要維護的用戶,他們的基本信息、性格特徵、需求分析,根據日常的積累,一點點地記錄下來。通過網站帖子的互動、私信的聯繫、線下活動的面基……把人物和表格信息對應起來,真正把用戶當做朋友。

想當初,和用戶聊天不分白天黑夜,也沒有明顯的上下班時間。所以,即使到如今,過去那麼多年了,依然有當時的用戶在互相聯繫著,朋友圈點讚,互相道個安,仿佛依然是那個熟悉的人,儘管大家各自成長,各自成家,早已物是人非,卻依然記得在論壇裡,互相鬧騰的快樂。

現在是流量為王的時代,這一套最初心的方式很少有人用了,我們只會不斷地壯大流量,卻忘了真誠的意義。我們不會在用戶突然減少互動頻率時,發去關懷;不會在深夜傾聽用戶的困苦;來來去去的用戶那麼多,我們或許早已不在乎了。

在用戶運營裡,有一項特別重要,用現在的術語解釋,是社群運營。我們會設立各個板塊的版組,對他們進行考核,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左膀右臂,正如社群裡的管理者,他們或許不是工作人員,但對社群盡心盡力。從論壇到微信群,基礎能力是類似的,打造金字塔結構的用戶運營,解決一對多的問題。

年輕的時候,不理解很多做法,會覺得發帖沒意義,會覺得上下班的界限很重要,也會覺得上司的吹毛求疵是一種無腦,還會覺得那些大道理都是洗腦的利用……二十不惑的時候,一點不如意都會覺得沒意義,但當你三十而已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無意義,其實都是你今後的意義。正如我,從網站到新媒體運營,只是能力的載體和形式變了,做的事情並沒有變。

2 新媒體不僅有媒體,還有「新」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一家以新媒體業務為主的公司。那個時候,正是微信公眾號興起的年代,所謂的新媒體小編,有些鳳毛麟角,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其實,當時在門戶網站工作的時候,老闆就曾要求我學習公眾號運營,但我很牴觸,不想了解,不想學,不想探討,我認為自己網站的工作已經很忙碌了,老闆不應該在有額外的指派。說白了,我不想接觸新事物,對「新」有天然的抗拒感。卻忘了,作為新媒體,我們不僅僅要把注意力放在「媒體」平臺上,還要把注意力放在「新」上。還好,在逼迫下,我對公眾號運營也算有所心得,才獲得了之後的Offer。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特別牴觸新事物,因為我經常聽到有人說,不僅是剛畢業的,還有工作多年的人,他們會說:這個東西我沒玩過,不擅長,不喜歡,比如抖音。甚至還有人認為,多學會一項技能,就會成為公司壓榨帶來的額外損失。他們把不了解新事物,當作是一種個性。但最後,你會慢慢發現,「新」是打開另一種可能機遇的鑰匙。

關注「新」,要做到隨時學習。我記得,當時網站公司的老闆喜歡說教,還喜歡督促公司的員工學習分享。這是迄今為止,我在任何公司都沒有遇到過的,我認為很珍貴的經歷。當時員工的抱怨很多,可用公司現有的資源來拓展員工多元化的能力,培養員工的學習習慣,這真的是接觸「新」最快的方式。我很遺憾,再也沒有這樣互相監督和分享的機會,因為直到前些年才明白,學習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

關注「新」,要用於嘗試。「新」往往是和風口聯繫在一起的,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在別人牴觸的時候,進行深入的研究,才會嘗到第一口的甜頭。敢於嘗試,不斷嘗試,才會有新的路徑突破。嘗試有時候不是為了成果,而是像小馬過河一樣,直到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

3 成功經驗很難複製

我的第三份工作,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只能說,網際網路只是公司的其中一部分。當然,崗位沒變,依然是新媒體運營。

有很多人會說,你有那麼多運營的經驗,那麼隨便一個項目,就能從零開始,實現飛躍吧?我常常會告訴他們,很難,這不是謙虛,而是真的很難,因為成功的經驗,很難複製。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買了昂貴的課程,去聽別人的成功法則,最後發現一無所得。有時候,是他們不願意把其中的關鍵講出來,但有時候,即使他們講了也沒用,因為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

那些所謂的成功經驗複製,不過是在大框架下,在底層邏輯下,對細節進行了更改和把控。正如公眾號漲粉,過去搞個萌寵萌寶投票,就能漲粉十萬;現如今,及時提高獎金金額,也未必有這樣的功效。時代的發展太快,網際網路的速度更快,往往在你按下Ctrl+C的時候,那一頁紙就成過去式了。

所以,當你成功做成了一個項目或者幾個項目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更大的挑戰永遠在後面,不是以不變應萬變,而是以變應萬變。應勢而變,應人而變,應場景而變,你要調整的是細節。

正如很多人說,不要錯把平臺的本事當成自己的,這也在說明,你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可複製的是你的底層能力,以及思變的能力、學習的能力。自我懷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成功不可複製,你就放棄了複製自己的能力。

4 停下來比往前衝重要

我是一個不太樂意停下來的人,所以有時候經常會死磕,這樣的結果是,讓努力成為了一個缺點。就拿現在的工作來說,比以前忙碌,加班是常有的事情,可一年到頭下來,會驚恐地發現,都在原地踏步。

當我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特別害怕,忙碌並不代表充實或者成就,有多少人沉浸在自我忙碌的感動中,最後成為了井底之蛙。這個時候,我想到了一個詞,復盤!不僅是工作中要復盤,職場上的我們,也要停下來復盤。

  • 想清楚目標,即自己要什麼。一份工作,除了薪資之外,你要什麼?有足夠的自由,還是足夠的進步空間,亦或是足夠的情感?

  • 想清楚結果,即目標完成率。針對你的目標,你的工作行為是否滿足了需求,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問題在哪裡?

  • 想清楚行為,即改進措施。發現問題之後,你打算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比如停止無意義的加班,去學習新知。

無論是二十不惑,還是三十而已,我們都在往前衝,衝著衝著,就不知道停了,停下來,看看眼前的路,是不是你想走的路。中國有一句古話,磨刀不誤砍柴工,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用在這裡,正合適。

5 職場多元化,人生ABZ計劃

近兩年,我發現,無論你現在多少歲,發展職場多元化,制定人生ABZ計劃很重要。所謂的ABZ計劃,來源於linkedln和Paypal的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他認為,無論在任何時刻,你都要有三個計劃。

A計劃,是你正在從事的工作,並且能夠長期從事下去,值得你持續投入,可以獲得安全感的工作;

B計劃,是除去A計劃外,業餘時間你給自己其他能力的培訓,或者興趣愛好或夢想,這是多元化的關鍵;

Z計劃,即個人資產,是你的保障和退路。假設有一天你的AB計劃全部落空失敗,你的Z計劃,可以保證你在未來某一段時間內,保持現有的生活品質,能給你一次從頭再來的機會。

鑑於此,我提出三個建議:

發展線上兼職。能力的培訓在不能變現的時候,會缺乏動力和監督,不妨發展為兼職,讓能力變現。比如,固定的給某個平臺投稿,賺點稿費,拓展文字影響力;比如周末去攝影、當模特,發揮自己特長。兼職,是檢驗能力培訓的最好途徑。就像我,把鳥哥筆記和今日頭條當做線上多元化的渠道,賺點小錢,更重的是,進行能力訓練。

每月固定存款。每個月固定存下一定的金額,不用多,可以是500—1000元,除非是萬不得已的情況,這個錢不能動。錢雖不多,但至少,在你的AB計劃都落空的時候,不至於一無所有。

關注行業機會。工作,三五年之後,總是會容易出現變動,那個時候再去留意機會,會變得被動。我的建議是,在未跳槽前,就把一家公司當做目標,來提高自己、爭取匹配度,在其有招聘需求的時候,主動出擊。

多元化是現在社會的發展趨勢,哪怕錯過了二十不惑的年齡,從三十而已開始,也還來得及。

總結

以上,是我近十年的五條工作總結:

1⃣️每一份無意義,都是時間背後的意義,所以不要忽視任何一份工作。正如《二十不惑》中,姜小果對整理郵件不滿,耍小聰明,周尋對她說,只有先尊重工作,工作才會回報你。意義是看不到的,因為意義是用來感受的。

2⃣️新媒體裡不僅有媒體,更有「新」,接觸新知,挑戰新事物,保持學習力,是職場的燃料動力所在。

3⃣️不要想著複製成功經驗,這和走捷徑沒什麼兩樣,你要複製的是底層的能力。

4⃣️不要一味往前衝,停下來想一想,方向偏了沒有。

5⃣️追上多元化的趨勢,制定ABZ計劃,很有必要。

說得有些瑣碎簡單,卻是近十年的最真誠的感悟,我總是覺得時間太少,學習不夠用,精力跟不上,也總會覺得浪費了大把時間。所以,寫出來,希望二十不惑的人,能夠避免三十而已的遺憾。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熱播劇的英文怎麼說?
    最近話題度很高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不知道大家看了嗎?這部劇講述的是出身,境遇,學識,命運完全不同的三個都市女性的現實生活。三名女性,三種不同的困境,她們已經到了似乎「做什麼都晚了」的三十歲,但是她們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只要想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
  • 職場轉型第2年,36歲的我想送給自己這5句話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了。2021年不遠了,很快迎來了我的第36個生日。回顧過去的3年,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但內心充滿感動和勇氣。雖然已經是中年的職場媽媽,一度經歷過低落時期的油膩。
  • 《二十不惑》:關曉彤卜冠今「後浪青春圖鑑」
    兩部關注不同年齡段女性成長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二十不惑》自暑假檔開播以來,持續引發各維度話題討論,貫穿起從「80後」至「95後」女性對社會、職場、親情、愛情等多方面的全新認知與理解。兩部電視劇在國慶檔仍佔據一席之地,其中《三十而已》在湖北衛視、央視八套復播,《二十不惑》也將於10月2日登陸深圳衛視黃金檔播出。
  • 《三十而已》先要做自己,做好自己所扮演角色,再是他人的依靠
    最近,女性都市情感劇 《三十而已》從播出到現在,從上線就屢次登上微博熱門話題,可謂是賺足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度。講述了三位三十歲女人的愛情、婚姻與事業。播出以來,圍繞了三位女性的職場和人生選擇,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之下,卻遭遇了出軌、小三、離婚等生活巨變。《三十而已》,顧名思義,是對「三十而立」這句俗話的一次改寫,試圖用「而已」的灑脫態度突破三十歲這個緊箍咒,但劇裡劇外時時刻刻都在強調的這個時間節點,反而暴露了大家對「三十歲」的恐懼和焦慮。
  • 《親愛的自己》仿如《三十而已》「下半場」
    兩人在劇中飾演相戀多年的情侶,一起在上海打拼,劉詩詩飾演的充滿拼勁的銷售李思雨,為了拿下訂單會到廁所堵客戶,對職場抱有天真的想法,一次遇到挫折之後才迅速成長;朱一龍飾演的陳一鳴原本是公司的策劃總監,重感情的他為保住下屬不被裁員,選擇主動辭職,在之後的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才30歲出頭的他甚至遭遇職場年齡歧視,被一家公司嫌棄太老。面對愛情與事業的挑戰,李思雨和陳一鳴仍然在奮鬥成為「最好的自己」。
  • 從看中數量到在意品質,我用了10年,才學會了什麼車才適合自己
    最近看了部大火的都市劇《三十而已》,劇中的一句臺詞把二十歲和三十歲時價值觀的不同給點明了。"二十歲買東西追求數量,三十歲買東西追求質量",這話是一點兒都沒錯。去年,老公送了臺馬自達阿特茲作為我的三十歲生日禮物,給家裡提升了不少的幸福感。都說女人到了這個年齡多多少少會心裡不舒坦,但我恰好相反,生活、工作、家庭全都讓人舒心。
  • 三十而已中這30個細思極恐的細節,你知道8個算我輸了(上篇)
    歡迎關注我,每天一篇原創爆文。最近好像姐姐妹妹女性題材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突然火了,前面有《乘風破浪的姐姐》,後面有《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 的電視劇,在線觀看了10集之後,那麼下面著重說一下《30而已》電視劇劇評影評評論裡面一些細節問題。第1個細節:家教良好的許子言為何不知道首都在哪,還咬人?
  • 《三十而已》誰是你的影子?
    最近特別火的一部劇《三十而已》已經開播了三個女主的三十歲,一位人設家庭主婦,一位人設職場老好人,一位人設職場精英。如有侵權聯繫刪除鍾曉芹,一位職場老好人,做著各種雜活,不敢拒絕,自己忙得焦頭爛額!卻得不到領導的欣賞,一直是小白的存在。
  • 被吹爆的《三十而已》,文案到底好在哪裡?
    最近經常看到很多號在分享《三十而已》的文案,說什麼「句句扎心啦」、「有點意思啦」... 我看了也覺得確實挺好(但不是全部),然後我就會去想它們到底好在哪裡? 除了說有洞察,很現實,揭露了當下的某些生活真相之外,有沒有一些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文案技巧,給我們帶來啟發呢? 下面就是我總結出來的《三十而已》使用到的文案技巧,一起來品品。
  • 女人三十而已,男人三十不立?誰殺死了婚姻這隻薛丁格的貓
    ,下至母胎單身出租屋裡端泡麵的恐婚女青年,甚至還有年過四旬,思緒比頭髮豐富許多的中年油膩大叔,都成了追劇陣線聯盟的一員。不過我看過之後,認為談覺醒還是過譽了,充其量是戴上了「女權覺醒」的頭套,脫了馬甲,本質還是一路開掛、打怪升級的大女主爽劇。 其實,編劇未必不知道怎樣設計橋段更高級,不是不明白現實中「智鬥」小三,完全可以實力勸退、輿論施壓(攻略參見總裁夫人那次人間富貴花式刷屏的教科書玩法),碾壓對方於無形。都2020年了,還玩當眾扇耳光這一套,未免太TVB了。
  • 《三十而已》:三十歲女性面臨的集體現實困境
    全文2534字,閱讀約需5分鐘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正在熱播的《三十而已》將視角鎖定在三十歲這一特定年齡段的女性群體身上《三十而已》的創作方法論是做有情感共鳴的「特殊人設」,陳菲將其概括為「離地半尺的傳奇」。「從創作角度來講,我們不想代表或定義當下的三十歲女性群體,而是希望截取她們身上的多個側面,在個體故事中尋找情感共鳴。」
  • 姑娘們,《三十而已》沒告訴你的事,讓我來說說吧
    作者| 北方佳人最近的熱搜,可以說被電視劇《三十而已》霸屏了。從最初的太太圈包圖,到網友紛紛喊顧佳離婚,再到前兩天的大結局提前洩露,都引發了諸多討論。作為一個沐浴在網際網路太陽下的網民,這兩天只要打開手機,就會看到各種劇透,然後就「被知道」了大結局。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 下屬比我老 上司比我小 「年齡倒掛」職場困局怎麼破
    結果她去面試僅10分鐘,就拎著簡歷憤而離開公司了:「面試我的HR,居然是比我小10歲的90後!」再放眼望去,格子間裡坐的都是畢業沒幾年的「娃娃臉」。高亞不接受未來上司比自己年輕好幾歲,「不願意天天被這堆小孩兒管」。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帶你看看古人對年齡的稱謂究竟是什麼樣的!
    《乘風破浪的姐姐》探討眾多30+女性的無限可能,文案裡「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這麼說著;《二十不惑》講述二十歲女孩青春奮鬥史;《三十而已》講述三十歲都市女性遭遇多重壓力的故事。嶽麓君不禁注意到其中「而立」「不惑」等字眼……這些對年齡的稱謂,從古代沿用至今,仍然流傳不廢。
  • 這三個職場「生存法則」,不知道讓多少職場人掉進了火坑裡
    職場中,很多人都在想著尋求成功的法則,最近老張就成功地用自己的職場生存法則,把自己的搞到失業。老張在職場有二十多年了,剛開始那些年倒是衝勁十足,但是因為事業不順,遭受了幾次打擊,也只是提升到了銷售經理的崗位,手下帶了十個人的小團隊。
  • 今年找工作好難,我請5位朋友分享了他們的職場經驗.
    每年一到 9、10 月份,就開始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希望我聊聊職場,聊聊找工作相關的話題。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在職場中真的可行麼?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在職場中真的可行麼?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都是在遵循這句話,要去就去剛起步的公司,大公司人才已經滿了,競爭力太大,去了只能墊底。各種理由,直到公司面試了一位大學生,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公司來面試了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問他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畢業選公司?
  • 三十而已扮演許幻山的演員是誰 是不是李亞鵬的侄子
    三十而已許幻山演員李亞鵬侄子電視劇《三十而已》是由張曉波執導,江疏影、童瑤、楊玏、毛曉彤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劇中從三位三十歲的女性視角展開,主要講述的時候,三十歲的女性在遭遇多重壓力的故事。該劇將於2020年7月17日在東方衛視播出,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 職場:聰明人處世之道,3句話不說,3件事不做
    在職場打拼其實很難,除了好好工作、把領導交代的任務完成,我們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顧及,例如人情往來、晉升發展等等。而這些對於一些情商高的聰明人來說其實很容易做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聰明人都有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位職場老油條總結過,聰明的職場人有3句話一定不會說、3件事一定不會做:1.氣話不說人在生氣的時候容易被衝昏頭腦,說出一些不理智的話,會傷害到他人。
  • 「三十」只是數字,「而已」才是劇眼|專訪《三十而已》導演
    劇集熱播之際,「深響」專訪到《三十而已》導演張曉波,在他看來,「三十」只是數字,「而已」才是劇眼。而在這樣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中,不刻意製造焦慮、也沒有雞湯漫灌,只有用心展現現實,才是豐滿人物角色、觸動觀眾引發共情與思考的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