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何為不惑?不惑就是對市場上的所有現象不再迷惑。本文用後現代主義世界觀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闡述不惑之要義。
1、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
大部人都是靠常識在生活著,而常識有時卻是不可靠的,經典力學在解釋微觀世界的運動時,就發現很多矛盾的東西,比如,微觀電子的運動是不是和宏觀物體一樣都會有一定的軌道,在宏觀世界裡,我們很容易測定一個物體的位置和動量,在微觀世界這二個量卻是不確定的,到底哪個更接近於真實世界呢?
世界是混沌的,這才是我們認識世界,混沌就是不確定,從經典物理理論到後現代物理理論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經典物理只是後現代物理學的一個特例,也就是說,現代物理學的解釋才更接近於真實世界,同樣,我們用量子力學的思維來解釋世界就會更接近於真實世界。
為什麼我們用常識來判斷容易發生錯誤,常識是基於人們直觀感受而得到的,容易形成短視,舉例來說明一下,如果一個人參與金融投機,容易用左側交易的辦法來預測行情,事實上,未來的行情發展都是不可能與以前的行情是一樣的,同樣的消息在不同的時候,效果都不是一樣的。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微觀世界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能同時確定的,但它們會滿足一定的邏輯關係,對於具體的位置,卻是不確定的,德布羅意波也只是一個概率波,真實世界事物其實也類似於這樣,在一定範圍短期內,隨機性是大於確定性的,如果要在短時間找到確定性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周期拉長、案例增多,這樣才可能找到規律性的變化。那麼惑從何來呢?
2、尋找確定性造成我們的迷惑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能夠不迷惑,第一種人是找到了確定性,能夠分析和預測未來的人不會迷惑;而第二種人是知道不可能找到確定性,並且知道未來是不能夠被分析和預測的人不會迷惑。而只有不斷追求確定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第一種人。也許我的話並沒有什麼說服力,那麼請看看二十世紀公認最偉大的三個理論發現對於未來的闡述吧。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指出:世界具有絕對的因果性、結果必然是由原因產生,但他同時承認能夠預測未來的公式中必然存在著不確定性;量子論的觀點是拋棄了因果關係,認為「有」可以產生於「無」,那麼結果並不一定非要有原因不可。而混沌理論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可以產生「分形」的,他並沒有解釋因果關係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跳過這些本質來探討現象,至少混沌理論認為失之毫釐將會差之千裡。重大的事件並不需要重大的原因,因為自然界具有封存效應。如果這些都不能打消人們對確定性樂此不疲的尋找,那麼我也無話可說。
尋找確定性並不能讓你不迷惑,相反只有在意識到確定性並不存在,從而接受這個現實而停止對確定性的尋找才能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平靜、並且不再感到迷惑。
3、因果律造成我們的迷惑
人類的思維進步是很慢的,雖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產生的後現代主義思維,但牛頓的經典線性思維一直左右著我們的思維,通過直觀的感受,我們也只能看到世界的因果律表現,通常來說,我們的分析不就是在通過總結、歸納所謂相同的原因,而尋找具有再現性的結果嗎?所謂預測和分析的含義就是建立在相近的原因產生相似的結果,但在市場上不容易成立,那麼我們所謂的同樣的原因,是在對於不同事物進行人為總結和歸納後的相同原因,這種總結和歸納具有不同的細緻程度。
在市場上,我們不難發現同樣的原因絕對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無論你對同樣的原因歸納的如何細緻,同樣都是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的,這裡的例子隨手都是,天天見到,世上頻發的黑天鵝事件不就是在證明歸納的謬誤嗎?
世界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的世界,世界是混沌的世界,當人們無法盧瑟福的電子繞原子核運動時,玻爾就是假設了電子是呈現躍遷式運動,後來實驗證明電子也的確是這樣運動的,我們類比一個市場價格運動也就知道,當價格處於區間內的穩定狀態下,我們並不能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旦產生了突破運動,那麼就極有可能產生重大的價格行情走勢,看看這幾年的房價走勢,我們就知道了,這和電子發生躍遷式運動何其相似,當電子在穩定狀態下的運動不會產生光譜,一旦受激後,才會產生不同頻率的光譜,而這個過程並不是連續的,是跳躍方式進行的。
4、何以解惑?
所謂四十不惑,就是指從「知道」到「做到」的提升。別小看這一點,這需要漫長的時間。「三十而立」的時候我明白只有捨棄才能獲得,而現在我明白了只有心甘情願的付出成本,才能理直氣壯的享受回報。所以從此以後我不再迷惑了,不再追求確定性了。我能接受那些必然出現的失敗,我是說心甘情願地接受。當你做到四十而不惑的層次後,你就應該能夠長期必然獲得豐厚的利潤了。但是這種利潤也許並不算大,甚至你根本無法逾越50%正確率的屏障。我現在所處的階段可能達到了理智上的不惑,但心靈上還是會多少對失敗耿耿於懷,畢竟我們都是人,對吧。好在我能用理智戰勝心靈,而不是心靈戰勝理智。從此以後我就開始漫長的用規則來約束心靈的折磨過程。
5、結 語
古之欲求長生者,非聞道難也,悟道難矣;非悟道難也,行之難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矣!大道是空洞的,是不容易讓人理解的,更是不容易讓你做到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階段必然能夠聞道,三十而立的層次已經可以悟道了,四十而不惑就是開始行之。至於能不能終之,那就是以後堅持的事情了。這時的人不是在與市場抗爭,而是在完善自己的信念。我是說不在考慮市場會怎麼走,而是考慮自己該如何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