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利用工業微生物生產玉米黃素研究取得進展

2021-02-12 中科院之聲

玉米黃素(zeaxanthin)是光合生物重要色素,具有保護細胞免受高光損傷的作用。玉米黃素也是視網膜黃斑重要色素,具有保護眼睛、維護視覺和認知等功能。人和動物自身不能合成玉米黃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蔬菜和水果是玉米黃素的主要來源,但人體每天數毫克的需求量難以從只含微克量水平的食物中得到。因此玉米黃素是人群最普遍缺乏的營養元素,發掘玉米黃素新資源具有現實意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黃俊潮研究組長期從事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工作,最近在玉米黃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研究團隊首先對分離到一株新的能合成和積累念珠藻黃素(玉米黃素的羥化衍生物)的鞘氨醇單胞菌(Sphingobium sp.)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及基因功能分析,解析了該菌類胡蘿蔔素合成的途徑。同時用化學誘變劑處理該菌得到CrtG基因功能缺陷、只積累玉米黃素的突變株。其次建立基於該菌內源質粒的基因表達載體,篩選適合驅動基因表達的內源啟動子,鑑定該菌玉米黃素合成的關鍵限速步驟。在此基礎上,通過代謝工程的改造最終獲得遺傳穩定的DIZ工程菌株,該菌株經培養優化後可實現發酵罐培養4天得到每升培養物含479毫克的玉米黃素以及22克胞外多糖。鞘氨醇單胞菌是普遍認為安全(GRAS)的菌株,已用於工業化生產多用途的胞外多糖。該研究系首次在該菌實現遺傳操作,獲得高產玉米黃素的安全工程菌株,有望解決目前玉米黃素供不應求、價格高等問題。

該研究結果以Enhanced coproduction of cell-bound zeaxanthin and secreted exopolysaccharides by Sphingobium sp. via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optimized fermentation 為題發表於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DOI:10.1021/acs.jafc.9b05342)。該成果涉及的技術已申請專利(201610866211.x;201610657389.6)。昆明植物所博士研究生劉萌萌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黃俊潮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雲南省野生植物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部分資助。

高產玉米黃素菌株的建立及其發酵生產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天津工生所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代謝調控技術是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的重要技術手段,構建高效平衡的代謝途徑能夠抑制副產物或者中間產物的積累,提高目標化合物產量。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和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
  • 提高工業生產菌株抵禦噬菌體侵染研究獲進展
    大腸桿菌BL21等工業菌種可廣泛用於蛋白酶、蛋白類激素等產品的工業生產,但此類菌種易受噬菌體的侵染,至今仍無理想的解決方法。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昌昊、張學禮帶領的團隊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利用CRISPR/Cas9提高工業生產菌株抵禦噬菌體侵染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構建了一個靶向切割噬菌體T7基因組多個位點的可編程的CRISPR/Cas9系統,該系統可提高BL21抵禦噬菌體的能力。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歐盟科技人員利用先進細胞工廠技術生產高效微生物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的土壤、乾草和人體腸道中,其優良的將澱粉轉化為糖分的能力,被廣泛應用於現代酶化工業,如生產維生素B、工業蛋白和糖漿等。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林大水保學院鹽池站研究團隊在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突破北林大水保學院科研團隊在土壤侵蝕過程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青年研究員在統計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微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固體廢棄物的汙染控制起步時間比國外晚,雖然隨著國家技術發展的進步,對於環境保護愈發重視,近年來在固廢處理上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歐美日等國家相比,我國在固體廢棄物的治理上整體水平還很低。據《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 產生量達325 140. 6萬t,綜合利用量( 含利用往年貯存量) 為199757. 4萬t,綜合利用率為60. 5%。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華網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檸檬烯及其衍生物是天然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工業和醫學應用價值。目前,檸檬烯的工業生產主要依靠植物提取法和化學合成法,但存在原料來源有限、供應鏈不夠穩定、生產過程效率低、能耗高等弊端。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量子力學不確定關係預言,即使在真空中,也會存在虛粒子漲落現象,導致真空能量不為零。
  • 歐盟科研人員利用金剛石納米顆粒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歐盟科研人員利用金剛石納米顆粒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歐盟使團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0-13   今日/總瀏覽:1/2360
  • 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特殊生境孕育了許多特殊的極端微生物,它們為了適應特殊的生存環境而在機體內演化形成了各種生理技能,合成了具有新穎功效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最近,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徐長安教授級高工研究團隊分別對來自缺氧海域(hypoxia sea water) 一株擬微小球藻和來自南極沉積物的一株希瓦氏菌開展了產業化應用研究,其中擬微小
  • 《食品研究與開發》:微生物酵素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酵素類產品因其在日本等地的風靡,而受到我國消費者的青睞,酵素食品的多種功能特性使得其在功能性食品開發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受到諸多科研學者的關注。本文就微生物酵素的生產工藝、主要微生物、相關代謝物質及生物活性等相關研究展開綜述,期望能對今後功能性微生物酵素食品的開發研究提供參考。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針對這一重要課題,秦川江團隊與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團隊開展國際合作,歷時5年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採用特殊設計的鈣鈦礦材料,製作出高效半導體雷射器。秦川江介紹,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只能在低溫條件下(零下153攝氏度附近)穩定工作,在室溫下工作數分鐘後,雷射便會消失,主要源於鈣鈦礦中存在一種名為「三重態激子」的物質。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助於大規模商業生產
    打開APP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助於大規模商業生產 佚名 發表於 2020-12-01 15:49:55 德國科學家研究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印刷工藝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新華社長春9月3日電(記者孟含琪、李典)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