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8-28 深圳市海洋學會

海洋特殊生境孕育了許多特殊的極端微生物,它們為了適應特殊的生存環境而在機體內演化形成了各種生理技能,合成了具有新穎功效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

最近,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徐長安教授級高工研究團隊分別對來自缺氧海域(hypoxia sea water) 一株擬微小球藻和來自南極沉積物的一株希瓦氏菌開展了產業化應用研究,其中擬微小球藻對二氧化碳的利用策略研究表明,將氣體中的氧氣去除可以大大提高其固碳能力4.8倍和油脂產量4.4倍。如果採取逐步遞增二氧化碳的策略,那麼固碳能力和油脂產量可以進一步分別提高72%和25%,該研究新發現將為未來利用這株微藻吸收工業二氧化碳生產生物能源同時進行碳減排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而對南極希瓦氏菌胞外分泌的生物多糖(EPS)活性測試及應用評價所進行的研究顯示,EPS注射對紅羅非魚血清中AKP、ACP、SOD、CAT、LZM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進而有效提升紅羅非魚血清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室內養殖對比試驗顯示,實驗組(EPS血清注射組)的成活率100%,表明該希瓦氏菌所產生的新穎EPS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在水產養殖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以上研究工作分別以標題為「Influence of gas management on biochemical conversion of CO2 by microalgae for biofuel production」及「Characterisation and bioactivities of an exopolysaccharide from an Antarctic bacterium Shewanella frigidimarina W32-2」發表在國際能源與環境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Energy》(中科院1區,top期刊,IF=8.848)及水產養殖領域頂級期刊《Aquaculture》(中科院1區,top期刊,IF=3.426)上。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0.735760。

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0.114420。


文章來源: 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開發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徐長安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兩種來自海洋特殊生境的極端微生物分別具有明顯的固碳能力和提升紅羅非魚血清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功效。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應用能源》和《水產養殖》上。
  •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第九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
    活動在海洋觀測探測、海洋生態保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標準化體系建設等重點涉海領域的應用、困難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討,針對現狀及問題提供更好的專家諮詢意見和建議。會議開播以來,共計1萬餘名來自於中國海洋學會會員單位、涉海高等院校和高新企業的專業科研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參加會議。第九期將聚焦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於11月26日下午2點在線舉行。
  • ...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逾735萬份數據形成完整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是世界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種類和數量都居世界前列。近年來,隨著一系列重要的國家庫館、支撐平臺建設和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中國在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召開學術年會
    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介紹了中心的定位及成立以來的重要進展、近期牽頭啟動的國際微生物模式菌株測序計劃;微生物所副所長東秀珠肯定了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在資源與利用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希望中心未來在國家層面發揮更大作用。
  • 微生物與細胞資源的保存與發掘利用
    因此,加強微生物和細胞資源的保護、收集及開發利用,對我國搶佔世界生物技術創新高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3 .資源調查與發掘微生物遺傳資源調查我國從事微生物資源調查、區系分類研究、資源保護的科研人員在微生物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食品研究與開發》:微生物酵素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酵素類產品因其在日本等地的風靡,而受到我國消費者的青睞,酵素食品的多種功能特性使得其在功能性食品開發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受到諸多科研學者的關注。本文就微生物酵素的生產工藝、主要微生物、相關代謝物質及生物活性等相關研究展開綜述,期望能對今後功能性微生物酵素食品的開發研究提供參考。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此外,2020年,各個資源類型的相關資源及數據累計支撐發表2795篇科技論文,發表118部科研專著,支撐2336項相關科技項目,網絡瀏覽量超過2500萬次。  同時發布的《202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報告》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生物資源領域的政策規劃和發展態勢,分析了中國生物資源領域的發展基礎和建設與研究進展,對2019-2020年中國戰略生物資源領域的研究及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隨著陸生微生物資源進入瓶頸期,海洋微生物農藥前景廣闊
    隨著陸地環境的汙染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們對陸地微生物研究越來越多,新種屬發現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結構和新活性化合物發現難度不斷增大,因而科學家們把尋找活性物質的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微生物是海洋醫藥和農藥研發新的資源領域,擁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海洋微生物生存於海洋獨特的環境當中,生存競爭激烈,形成了有別於陸生微生物的獨特的生存繁殖方式和遺傳代謝機制,因而能夠產生許多結構新穎、生物活性顯著的化合物。
  •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取得進展
    磷是一種至關重要但不可再生的資源。磷肥是作物生長必需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之一,但磷礦是有限資源,據估計,以目前的磷礦儲備,大概還能繼續開採100年,因此,磷又被稱為「正在消失的元素」。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團隊最近報導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微流體晶片,該晶片基於階梯乳化(Step Emulsification)產生納升液滴陣列,用於同時對8個樣品進行片上多重螢光數字PCR。裝置包含兩塊玻璃板,可實現預先填充礦物油的快速組裝。
  • 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取得ISO9001認證
    日前,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Marine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MCCC)(以下簡稱「該中心」)順利通過北京外建質量認證中心的現場審核,並獲得了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標誌著該中心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得到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可
  • 「海洋藥源生物資源及基因庫構建」項目通過驗收
    人民網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陶世安報導: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徐洵院士和中國海洋大學管華詩院士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海洋藥源生物資源及基因庫的構建」,經過3年的努力,日前通過驗收。
  • 科研人員利用工業微生物生產玉米黃素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玉米黃素是人群最普遍缺乏的營養元素,發掘玉米黃素新資源具有現實意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黃俊潮研究組長期從事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工作,最近在玉米黃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鉀離子存儲材料與器件研究已成為當前科研前沿熱點之一。然而,鉀離子半徑遠大於鋰離子,導致原有電極材料在存儲鉀離子過程中出現嚴重結構破壞,器件性能下降明顯。因此,如何設計構建新型電極材料,適應鉀離子擴散的熱力學與動力學需求,開發出低成本同時兼具高性能的鉀離子電極材料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非常精確專一的,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種「兼職」功能,這種酶催化功能的非特異現象被稱為混雜性(Promiscuity)。酶的催化混雜性可為生物提供「兵器庫」,幫助生物適應多變的化學環境。在工業界,開發利用酶的混雜催化功能可幫助人們合成化學分子、修復汙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