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特殊生境孕育了許多特殊的極端微生物,它們為了適應特殊的生存環境而在機體內演化形成了各種生理技能,合成了具有新穎功效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最近,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徐長安教授級高工研究團隊分別對來自缺氧海域(hypoxia sea water) 一株擬微小球藻和來自南極沉積物的一株希瓦氏菌開展了產業化應用研究,其中擬微小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非常精確專一的,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種「兼職」功能,這種酶催化功能的非特異現象被稱為混雜性(Promiscuity)。酶的催化混雜性可為生物提供「兵器庫」,幫助生物適應多變的化學環境。在工業界,開發利用酶的混雜催化功能可幫助人們合成化學分子、修復汙染環境。
-
搶抓機遇 推進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
搶抓機遇 推進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就《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訪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
重慶研究院在脫氮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在高效脫氮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是廢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高濃度的氨氮會嚴重抑制汙水處理中多種功能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經濟有效的生物處理方法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研究團隊於垃圾滲濾液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對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都有很強降解功能的菌株,將其命名為DN-7菌株。
-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發布《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
《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發布我國已掌握規模化潮流能開發利用技術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發布《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全面介紹了我國海洋能產業動態、技術進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情況,對比分析了國際海洋能動態。
-
高分三號衛星海洋定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研究員王賀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應用地球觀測與遙感專題學報》上,發表了關於高分三號衛星海洋定標的論文,這是國際學術刊物上首次刊登對高分三號衛星海洋風場反演精度大幅改進的論文。2016年發射的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民用C波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
我國海洋新能源產業面臨五大短板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管轄海域面積達47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能源累計可達5億多千瓦。而海洋新能源產業作為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雖然廣闊,但是其開發利用及產業化過程仍相對漫長,在我國現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
-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我國農業生物質資源主要有農作物秸稈、能源作物、畜禽糞便和農產品加工業副產品等。上述資源十分豐富,但目前尚屬開發利用的初期階段。有關專家日前表示,應當加以大力研究開發。 為此,農業部生物質工程中心日前正式成立。
-
我國首個「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在山東煙臺養馬島附近海域,完成了人工下降流增氧裝備及其海洋環境效應實驗任務,標誌著我國首個「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2019年起,海洋學院樊煒副教授團隊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科技工程專項「近海典型環境災害監測評估與防控示範」子課題,合作開展我國海洋牧場低氧區防災減災技術研究。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上存在著一類喜歡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極端的生活環境使這類嗜鹽微生物進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元素循環的發動機,解磷微生物可以通過釋放有機酸溶解土壤中的鈣磷,或釋放活性磷酸酶活化土壤中的有機磷。利用解磷微生物釋放土壤中被固定的磷,提升磷的生物有效性,對磷素的可持續利用和緩解磷礦枯竭危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環境微生物的大量不可純培養性,對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取得ISO9001認證
日前,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Marine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MCCC)(以下簡稱「該中心」)順利通過北京外建質量認證中心的現場審核,並獲得了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標誌著該中心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得到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可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微生物還原Sb(V)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環境中Sb的形態轉化,有利於揭示Sb的環境地球化學循環規律和環境風險。理論上來說,Sb(V)和Sb(III)各自穩定存在於好氧和厭氧環境中。但是,在自然環境中,Sb(V)和Sb(III)也分別能在缺氧和有氧的環境中被檢出。近來研究表明,由微生物驅動的Sb(V)-Sb(III)轉換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