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11 海洋網

日前,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在山東煙臺養馬島附近海域,完成了人工下降流增氧裝備及其海洋環境效應實驗任務,標誌著我國首個「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全球近海底層水體低氧現象日趨頻繁,對海岸線的漁業水產、居民生活和近海生態環境等構成嚴重威脅,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巨大經濟損失。2019年起,海洋學院樊煒副教授團隊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科技工程專項「近海典型環境災害監測評估與防控示範」子課題,合作開展我國海洋牧場低氧區防災減災技術研究。


海域實驗結果顯示,人工下降流增氧工程能夠有效減緩底層水體低氧狀況


「我們通過投放海洋人工結構物產生下降流,有效利用海洋潮流能,將表層富氧海水輸送至底層,從而達到減緩底層水體低氧的目的,為改善近海低氧區生態環境、控制低氧區面積提供了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技術手段。」樊煒介紹說,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團隊提出潮流驅動人工下降流技術並進行了深入理論和實驗研究,現已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並發表相關論文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一定影響。


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的階段性試驗成功,將為緩解我國海洋牧場低氧災害、改善海洋生態、保障海洋牧場生產安全,豐富現代化海洋牧場人工生境建設方法,提供可能的技術途徑。



來源: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相關焦點

  • 鞍鋼供貨我國首個快堆核電示範工程
    鞍鋼供貨我國首個快堆核電示範工程 作者:劉家偉 2019-08-28 09:12   來源:遼寧日報     8月27日,記者從鞍鋼集團獲悉,日前,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鮁魚圈分公司5500毫米厚板生產線順利完成霞浦示範快堆核電項目首批核電用鋼合同生產供貨,用於該項目汽水分離再熱器(MSR)殼體製作。
  • 集團助力國內首個快堆核電示範工程項目
    近日,集團憑藉雄厚的質量技術優勢與優質的客戶服務,成功中標中國首個快堆核電示範工程——霞浦示範快堆項目,進一步彰顯出集團在核電鋼市場的競爭力。霞浦示範快堆項目作為國家批准的重大專項,是中國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採用世界上最新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對於推進核燃料閉式循環、促進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瞬時人工接地短路試驗成功
    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瞬時人工接地短路試驗成功 2020-06-13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首個柔性勵磁系統示範工程在浙江溫州投運
    11月30日,世界首個柔性勵磁系統示範工程——柔性勵磁系統溫州百丈漈水力發電廠示範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世界上首次將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用於勵磁系統並實現示範投運,這標誌著我國率先掌握了基於IGBT的新一代發電機勵磁控制技術,同時也為溫州電網的能源轉型保駕護航。
  • 我國首個衛星物聯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預計2023年全球覆蓋
    從論壇上了解到,我國正在建設的首個衛星物聯網——「行雲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將於2023年前後建設完成由百餘顆衛星組成的「物聯網星座」,形成覆蓋全球的物聯網信息服務系統。目前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作為我國首個宣布自主投資建設的天基物聯網星座,行雲工程由中國航天科工所屬航天三江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製
  • 我國紫外雷射器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紫外雷射器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課題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的「深紫外雷射器及人工晶體關鍵技術」課題取得重大進展,於近期通過了課題技術驗收。
  • 我國首個衛星物聯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我國正在建設的首個衛星物聯網——「行雲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將於2023年前後建設完成由百餘顆衛星組成的「物聯網星座」。目前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行雲工程兩顆試驗衛星目前已在軌驗證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這兩顆衛星首次實現了我國低軌衛星星間雷射通信,打通了物聯網衛星之間空間信息傳輸的瓶頸制約。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首堆冷試一次成功
    10月19日17時42分,華能石島灣核電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首臺反應堆冷態功能試驗一次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通過了針對反應堆性能的首次全面考驗,取得了全面進入調試階段以來重大節點的首戰勝利。
  • 我國首個衛星物聯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我國正在建設的首個衛星物聯網——「行雲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將於2023年前後建設完成由百餘顆衛星組成的「物聯網星座」。目前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行雲工程兩顆試驗衛星目前已在軌驗證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這兩顆衛星首次實現了我國低軌衛星星間雷射通信,打通了物聯網衛星之間空間信息傳輸的瓶頸制約。
  • 世界首個500千伏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瞬時人工接地短路試驗成功
    6月10日16時58分,世界首個500千伏柔性直流電網工程——±500千伏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直流線路成功經受瞬時短路電流衝擊,人工接地短路試驗圓滿完成。作為工程投運前的「終極大考」,瞬時人工接地短路試驗主要考核的是直流斷路器、換流閥、換流變等一次設備性能及保護裝置、控制裝置等二次設備性能,考核柔性直流電網在短路電流衝擊下的暫穩態性能,驗證線路故障後的保護動作及重合閘是否正確,對於驗證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和發現安全隱患具有重要意義。
  • 國內首個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範工程通過驗收
    該項目是全國新能源領域首個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範工程,是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500千瓦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範工程」的子課題。項目位於山東青島齋堂島海域,中交集團具體承建了潮流能發電裝置的製作、安裝工程。工程於2012年11月開工,2013年6月安裝成功,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整套設備運營良好。
  • 餘劍鋒: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和示範快堆工程是國家名片和強國重器
    餘劍鋒強調,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和示範快堆工程是新時代核工業重大工程,是國家名片和強國重器,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工程的重要性,上下一心、攜手同心創造中國核工業新的奇蹟和輝煌,為新時代核工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馬文軍、申彥鋒等陪同檢查。
  •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取得重要進展
    與會理事及有關部門領導聽取了國家實驗室陳東敏主任的工作匯報和周興江研究員的研究進展報告,現場考察了實驗室自主研製的儀器裝備,充分肯定了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取得的重要進展。  國家實驗室籌建以來,高質量科研成果持續增長,2006年在Nature、Science、PRL及JACS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再次突破歷史記錄,達到了46篇,其中第一作者單位25篇,申請國際專利8項。
  • 我國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研究取得新進展
    龐忠和說,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目前各國做的以淺層含水層儲熱工程居多,深層含水層儲能都是剛剛起步。截至2017年,全世界範圍內已建成2800多組淺層含水層儲熱系統,其中我國有6處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目前,我國在含水層儲能技術上的研究和實踐多局限於淺層,隨著需求的擴大,以中科院團隊為主體承擔的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研究項目已啟動,其深度將達到500米或者1000米深左右。「我們這個項目計劃是四年時間,今年是第二年,前兩年做技術研發,後兩年做示範工程。」龐忠和說。
  • 我國海島生態系統綜合評估研究取得新進展 已在廟島群島開展示範應用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海島生態系統綜合評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TOP 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池源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中心負責人劉大海博士。
  • 南開大學在聲學人工微結構前沿物理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佟天驕 記者 喬仁銘)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陳樹琪教授、田建國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重要原創性論文成果《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Type-II Weyl Points
  • 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河海大學「勢能增氧生態床」達世界先進水平
    河海大學「勢能增氧生態床」項目日前通過江蘇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鈣鈦礦預應力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團隊,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應變工程與各向異性耦合性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類權威期刊據介紹,預應力工程目前被廣泛應用於航空、汽車、能源等工業領域,通過預應力設計,可以顯著提高機械材料和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役壽命,科學合理的預應力工程對鈣鈦礦材料未來發展及壽命提高將產生深遠影響。
  • 我國森林、溼地、荒漠及生態系統修復取得重大進展
    我國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成效顯著  張建龍介紹,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森林、溼地、荒漠及其生態系統的修復,以及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成為全球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的一大亮點。  一是森林資源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