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海島生態系統綜合評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TOP 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池源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中心負責人劉大海博士。
近年來,海島生態系統評估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共同關注,大家基於不同角度、從不同的時空尺度、在不同區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工作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然而,當前的評估方法仍缺少對海島關鍵生態要素的全面考慮和對海島生態系統空間異質性的充分把握。
針對這些問題,海洋一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構建了基於海島植被、土壤、景觀3個關鍵生態要素的海島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模型。該模型結合3 個要素和12 項指標得出海島生態系統健康指數(IEHI)。然後,探明了海島天然區並辨識了影響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空間異質性的主要自然因子,通過闡明自然因子與各關鍵生態要素的內在關係並賦予整個研究區不同位置相同的自然背景,首次明確了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線,形成了海島生態基準資料庫,並得到了標準化的海島生態系統健康指數(S-IEHI)。進而,基於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線,針對4種海島典型人類活動,即城鎮建設、交通發展、農田開墾和人工林建造,分別測定了各類人類活動對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並量化了所有類型活動對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疊加影響。最後,採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擬了在規模變化和質量提升兩個方面9種情境下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變化特徵,以期為提升海島生態系統健康提供切實依據。
上述研究在我國北方典型海島群——廟島群島開展了示範應用。研究結果顯示了海島生態系統健康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間異質性。在海島尺度上,面積較小的有居民海島和面積較大的無居民海島往往擁有較好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在島內尺度上,有居民海島內部的生態系統健康比無居民海島表現出了更明顯的空間異質性。4 種人類活動類型中,城鎮建設、交通發展和農田開墾對海島生態系統帶來了負面影響,單位面積分別可致海島生態系統健康降低23.38% 、28.56% 和9.31% ;人工林建造對海島生態系統帶來了正面影響,單位面積可將海島生態系統健康提升17.14% 。總體上,各類人類活動對研究區海島生態系統的疊加影響是正面的,分別提升了有居民海島和無居民海島生態系統健康2.74%和5.91%。情景分析結果顯示,採取質量提升的策略遠比採取規模變化的策略更能有效提升海島生態系統健康。
本研究集成了課題組以往工作中關於海島植被、土壤、景觀3個關鍵生態要素空間分析與模擬的系列研究成果,是涵蓋多生態要素的、以空間異質性為特色的海島生態系統綜合評估,研究結果不但能夠為海島「雙評價」和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技術參考,也標誌著「關鍵要素-綜合評估-空間分異」海島生態地理學研究體系的初步搭建。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洋一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基金的支持。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