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教授羅都強團隊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友興團隊合作,發現四個對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有較強活性的新骨架吲哚萜類化合物,該化合物有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先導結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有機快報》。
糖尿病已經成為現代人類健康殺手之一。1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β細胞受到破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致。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2個主要環節。研究表明,在胰島素信號轉導過程中,PTP1B將自身磷酸化活化的胰島素受體去磷酸化,或將胰島素受體底物中的蛋白質酪氨酸殘基去磷酸化,從而對胰島素作用受體後信號通路進行負調控。
羅都強團隊與趙友興團隊合作,從海洋軟體動物文蛤中分離出一個菌株發現了四個新骨架吲哚二萜類生物鹼化合物。其中包括:含N螺環的吲哚、含有兩個氮且除吲哚環外還有一個吡啶環結構的類型、兩個降碳吲哚二萜新骨架的類型。
研究人員通過綜合運用核磁共振譜和質譜等波譜分析方法來確定化合物的平面結構;運用特殊技術確定化合物的相對構型;通過實驗譜和計算譜對照確定了絕對構型。研究結果表明:這四個新骨架吲哚萜類化合物均對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有較強活性。
研究人員推測了該類化合物的生源合成途徑,認為該類化合物有可能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先導結構。
此前,羅都強團隊利用已建立的高通量的藥物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篩選模型,發現了一個全新結構的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的抑制劑——玫煙菌素。研究結果表明,玫煙菌素具有可促進胰島素刺激葡萄糖攝取和消耗、激活胰島素信號通路達到的活性,該化合物有望成為一類新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毒理學和應用藥理學》。這是世界首次報導的該類型結構的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的抑制劑,現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美國專利。目前正在進一步進行臨床前的藥效、藥代動力學、毒理學方面的研究。(來源:科學網 高長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orglett.9b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