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化合物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先導結構

2020-12-02 科學網

 

河北大學教授羅都強團隊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友興團隊合作,發現四個對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有較強活性的新骨架吲哚萜類化合物,該化合物有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先導結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有機快報》。

糖尿病已經成為現代人類健康殺手之一。1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β細胞受到破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致。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2個主要環節。研究表明,在胰島素信號轉導過程中,PTP1B將自身磷酸化活化的胰島素受體去磷酸化,或將胰島素受體底物中的蛋白質酪氨酸殘基去磷酸化,從而對胰島素作用受體後信號通路進行負調控。

羅都強團隊與趙友興團隊合作,從海洋軟體動物文蛤中分離出一個菌株發現了四個新骨架吲哚二萜類生物鹼化合物。其中包括:含N螺環的吲哚、含有兩個氮且除吲哚環外還有一個吡啶環結構的類型、兩個降碳吲哚二萜新骨架的類型。

研究人員通過綜合運用核磁共振譜和質譜等波譜分析方法來確定化合物的平面結構;運用特殊技術確定化合物的相對構型;通過實驗譜和計算譜對照確定了絕對構型。研究結果表明:這四個新骨架吲哚萜類化合物均對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有較強活性。

研究人員推測了該類化合物的生源合成途徑,認為該類化合物有可能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先導結構。

此前,羅都強團隊利用已建立的高通量的藥物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篩選模型,發現了一個全新結構的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的抑制劑——玫煙菌素。研究結果表明,玫煙菌素具有可促進胰島素刺激葡萄糖攝取和消耗、激活胰島素信號通路達到的活性,該化合物有望成為一類新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毒理學和應用藥理學》。這是世界首次報導的該類型結構的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的抑制劑,現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美國專利。目前正在進一步進行臨床前的藥效、藥代動力學、毒理學方面的研究。(來源:科學網 高長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orglett.9b01751

相關焦點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新藥發現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化合物文庫和天然化合物的的篩選以及為了活性性質優化的大量結構類似化合物的合成。這些過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風險還很高,而這些技術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20世紀末核磁共振技術首次成功運用於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過程開始,一場新的藥物發現技術革命悄然誕生。以下我們主要介紹核磁共振技術在先導化合物篩選過程中的開創性應用實例。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ALI的發病機制錯綜複雜,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治療該疾病的藥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減輕患者肺部炎症反應是一種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  天然產物沙爾威酮(salviadione)是從鼠尾草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一個結構獨特新穎的生物鹼,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天然來源的苯並[def]咔唑四環類化合物。
  •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
    課題3:基於新靶點的個性化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個性化藥物篩選、設計、先導結構發現與優化、早期ADME/T評價、藥效評價等一體化的技術平臺體系;針對新型抗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靶點,鼓勵圍繞表觀遺傳、免疫微環境等新興領域,進行個性化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和結構優化,探討其成藥的個性化特徵。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建新研究組從兩種該屬植物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圖1),並在其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Isoforretin A通過靶向硫氧還蛋白1誘導活性氧介導的腫瘤細胞凋亡   硫氧還蛋白1的異常表達在腫瘤起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 我國科學家在牛筋果中發現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先導化合物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癒方法或藥物。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近期首次發現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或可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先導化合物,這為新型藥物研發探索提供了新思路。阿爾茨海默病又稱早老性痴呆症,是發生在老年期的一種最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 改造薑黃素結構有望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原標題:改造薑黃素結構有望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禾)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研究團隊近日宣布,該團隊創新性地將從姜科植物中提取的薑黃素,進行結構改造後,得到了單羰基薑黃素類似物(MACs)C66,有望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進行藥物治療?
    本期問答: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進行藥物治療?參考答案目前,可用的幾組降低血糖水平的口服藥物如下,每組藥物都有不同的藥理特性和作用機制。1. 磺脲類藥物自 1942 年以來,磺脲類藥物被用於治療 2 型糖尿病。這類藥物可使胰腺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
  • 用ES細胞和iPS細胞製造胰腺 旨在發現糖尿病的新療法
    用ES細胞和iPS細胞製造胰腺 旨在發現糖尿病的新療法 - 日本東工大粂昭教授專訪有望成為糖尿病的新療法為了製造β細胞,粂昭苑教授開始認真研究促進內分泌前驅細胞向β細胞分化的條件。「已知加入某種低分子化合物可以促進細胞分化。但是,由於已知化合物不能像想像的那樣促進β細胞的分化,所以我們利用了共同研究的京都大學教授的化學物庫。這是一個低分子化合物庫,其作用機制是已知的,每一個都作為藥物在市場上上市」。通常,藥物通過作用於我們體內的酶和受體等特定目標分子來發揮作用。作用機制是藥物結合到哪個目標分子中發揮治療效果。
  • 糖尿病治療藥物開發有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2020年12月30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王俊峰課題組對糖尿病候選藥物FGF21進行改造後製成FGF21SS,糖尿病小鼠實驗結果表明FGF21SS表現出更加優異的降血糖、減體重效果,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報告》上。
  • 我國新型高效糖尿病治療藥物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光明日報訊 記者常河近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王俊峰課題組對糖尿病候選藥物FGF21進行改造後製成FGF21ss,糖尿病小鼠的實驗結果表明,改造後的藥物表現出更加優異的降血糖、減體重效果,具有良好的成藥性,未來有望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 快看|貴州百靈苗藥糖寧通絡糖尿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系列雜誌
    ,並對糖寧通絡化學衍生物通過新靶點篩選的情況進行了總結。目前糖尿病藥物主要有GLP-1受體激動劑、SGRP受體抑制劑、DPP4抑制劑和胰島素四大類。論文顯示,此次糖寧通絡在臨床前的動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現出顯著的降糖作用,並在減肥和減輕糖尿病耐藥性上效果明顯。香港大學馮奕斌教授團隊在對糖寧通絡進行藥理機制研究時,發現了全新的抗胰島素抵抗的治療靶點SBP2,SBP2可以抑制脂肪組織炎症的發生,從而預防和治療胰島素抵抗。
  • 中山大學羅海彬教授研究團隊在藥物設計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因此,亟需加快新藥研發速度,以應對以上挑戰,尤其是大規模突發疫情來襲之時,儘快獲得應急藥物以控制疫情的發展。如何精準預測藥物與靶標的親合力(結合自由能)以獲得高親合力的小分子藥物,一直是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領域的「聖杯」,若能精準預測藥物/靶標親合力,將能加速先導化合物藥物的發現及優化效率,從而明顯縮短新藥創製周期及降低研發成本。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他在腸道激素GLP-1藥物研究和治療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就,使他成為第74屆美國糖尿病協會科學年會(ADA,2014)班廷獎章(Banting Award)獲得者。1921年,多倫多大學生理系的班廷教授(Frederick Banting)和他的學生百斯特(Charles Best)發現了胰島素及其治療糖尿病的功效,是醫學界的一個巨大革命。1923年班廷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在隨後的近100年裡,胰島素一直是治療糖尿病的一線藥物。然而,GLP-1的出現打破了胰島素100年來的一線用藥地位的局面。
  • 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該成果有助於人們深入認識GPCR超家族蛋白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為Ⅱ型糖尿病治療新藥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蔣華良、鄭明月等人[110]開展了基於蛋白質-配體相互作用的打分函數的工作,其開發的打分函數與常見的分子對接打分函數相比,在親和力預測方面有較明顯的改進,能顯著提高對合理的蛋白-配體結合構象的識別能力。
  • 可治療糖尿病的設計藥物問世
    被稱為不可逆轉的糖尿病,或出現新的治療希望。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一種用於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潛在新藥,對小鼠的健康和代謝具有多重正面影響。不僅如此,它還有可能治療除了Ⅱ型糖尿病之外的其他多種疾病,如肌萎縮。科學家表示,目前需要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 候選藥改造變體 糖尿病治療藥物開發研究獲重要進展
    FGF21結構動態性以及FGF21SS蛋白質工程改造示意圖。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合肥12月30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30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王俊峰課題組對糖尿病候選藥物FGF21進行改造獲得新變體,糖尿病小鼠實驗結果等表明,其具有優異的降血糖、減體重效果和良好的成藥性。相關研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保護,目前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初步意向,共同推進臨床試驗和產業化工作。
  • 上海藥物所發現一系列天然產物結構來源的AMPK變構激活劑
    這意味著AMPK可以作為治療和預防二型糖尿病的潛在藥物靶點。然而近幾年來只有少量的AMPK直接激活劑被報導,這可能部分源自經典測活方法如濾紙法的高成本和低通量的特性。利用這一篩選方法,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並結構優化了一個天然產物結構來源的系列AMPK直接變構激活劑:原人參二醇(PPD),它是在針對AMPK異源三聚體α2β
  • 科學家在海蝸牛粘液中發現了新的抗癌化合物
    例如,科學家此前在蝸牛捕食時產生的毒液中發現了胰島素分子結構,其藥效好於人工胰島素。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種來自澳大利亞海蝸牛腺體的抗癌化合物。這些特性導致科學家懷疑蝸牛的紫色粘性物質可能含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與癌症作鬥爭。他們進行了實驗,將該物質的提取物暴露於人類癌細胞系,並發現化合物確實導致了癌細胞的死亡。「我們能夠分析一個長期的結直腸癌模型,」弗林德斯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研究作者Catherine Abbott解釋道。「這意味著我們能夠證明提取物中的一種化合物6-Br能夠減少腫瘤。
  • 超180個糖尿病藥物在研,口服型胰島素將是大贏家?
    我國有超過1億人患有糖尿病,該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治療糖尿病最常見用的藥物就是胰島素及其類似物,但單純的胰島素治療已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了。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糖尿病患病機制了解的深入,新型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受重視。
  • DPP-4抑制劑類糖尿病藥物的合成路線匯總
    筆者在SGLT-2抑制劑類糖尿病藥物合成路線匯總中簡單的總結了SGLT-2類藥物的合成路線,筆者認為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重要利器,目前備受關注的一類新型口服降糖藥物--DPP-4抑制劑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DPP-4抑制劑具有雙向調節胰島α細胞和β細胞的作用,強效降糖同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並可以改善胰島功能,對體內眾多其他底物也有作用,具有降糖之外的多重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