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紀蘭
■本報記者 陸琦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啟動了我國首個黑潮南海綜合科考航次,將重點考察和研究黑潮在呂宋海峽的路徑、影響範圍及其對南海生態環境的影響。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邊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溫高鹽的強大暖流。這股強大暖流對鄰近東亞地區的航海、漁業生產、海洋環境以及氣候均有影響。」物理海洋學家、中科院院士蘇紀蘭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黑潮本身及其所誘生的近海和陸架環流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其實,黑潮的水並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為清澈透明。蘇紀蘭解釋說,由於黑潮海水濁度極低,易吸收陽光中的紅、黃色光波,偏重散射藍色光波,所以人們往下看海水時,海水成了藍黑色,故被稱為「黑潮」。
黑潮是海洋中第二大暖流,起源於熱帶地區,西行到達菲律賓沿岸後北上,流經呂宋海峽、臺灣以東,穿過東海,再返回太平洋經日本南部向東流去。黑潮溫度、鹽度皆高,橫向幅度超過一百公裡,向下深度約一千米,流速快,流量大。
蘇紀蘭表示,黑潮對西北太平洋及我國近海的海洋生態環境、漁場建設、海洋工程以及國防安全等都有巨大影響,與我國東部天氣系統和氣候也有密切關聯。
據了解,從1986年起,中日兩國海洋學家開始了為期7年的黑潮聯合調查研究,每年進行四個航次的大規模海上調查,蘇紀蘭是這一大課題的中方首席科學家。在他主持下,中方每年舉行一次論文討論會,主編了5個討論集,不斷加深學界對黑潮、琉球海流和黃東海陸架環流的認識。
不過,蘇紀蘭坦言,由於當時的調查儀器和研究手段十分有限,科研團隊只初步了解了黑潮與陸架環流的關係。
1992年,蘇紀蘭又帶領大陸海洋學家與臺灣省同仁合作在南海北部開展調查,獲得了一些重要發現。「例如,我們證實了在南海中存在中尺度渦,揭開了南海中尺度渦研究的新篇章,中尺度渦至今仍是南海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蘇紀蘭介紹說。
與此同時,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對南海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陸架附近海域以及南沙群島附近。「20多年來,研究人員始終沒有間斷研究,還擴大了調查範圍,維持了一條從海南到呂宋,橫貫南海的觀測斷面,難能可貴。」蘇紀蘭說。
《中國科學報》 (2013-11-2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