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紀蘭院士:黑潮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蘇紀蘭

 

■本報記者 陸琦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啟動了我國首個黑潮南海綜合科考航次,將重點考察和研究黑潮在呂宋海峽的路徑、影響範圍及其對南海生態環境的影響。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邊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溫高鹽的強大暖流。這股強大暖流對鄰近東亞地區的航海、漁業生產、海洋環境以及氣候均有影響。」物理海洋學家、中科院院士蘇紀蘭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黑潮本身及其所誘生的近海和陸架環流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其實,黑潮的水並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為清澈透明。蘇紀蘭解釋說,由於黑潮海水濁度極低,易吸收陽光中的紅、黃色光波,偏重散射藍色光波,所以人們往下看海水時,海水成了藍黑色,故被稱為「黑潮」。

 

黑潮是海洋中第二大暖流,起源於熱帶地區,西行到達菲律賓沿岸後北上,流經呂宋海峽、臺灣以東,穿過東海,再返回太平洋經日本南部向東流去。黑潮溫度、鹽度皆高,橫向幅度超過一百公裡,向下深度約一千米,流速快,流量大。

 

蘇紀蘭表示,黑潮對西北太平洋及我國近海的海洋生態環境、漁場建設、海洋工程以及國防安全等都有巨大影響,與我國東部天氣系統和氣候也有密切關聯。

 

據了解,從1986年起,中日兩國海洋學家開始了為期7年的黑潮聯合調查研究,每年進行四個航次的大規模海上調查,蘇紀蘭是這一大課題的中方首席科學家。在他主持下,中方每年舉行一次論文討論會,主編了5個討論集,不斷加深學界對黑潮、琉球海流和黃東海陸架環流的認識。

 

不過,蘇紀蘭坦言,由於當時的調查儀器和研究手段十分有限,科研團隊只初步了解了黑潮與陸架環流的關係。

 

1992年,蘇紀蘭又帶領大陸海洋學家與臺灣省同仁合作在南海北部開展調查,獲得了一些重要發現。「例如,我們證實了在南海中存在中尺度渦,揭開了南海中尺度渦研究的新篇章,中尺度渦至今仍是南海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蘇紀蘭介紹說。

 

與此同時,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對南海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陸架附近海域以及南沙群島附近。「20多年來,研究人員始終沒有間斷研究,還擴大了調查範圍,維持了一條從海南到呂宋,橫貫南海的觀測斷面,難能可貴。」蘇紀蘭說。

 

《中國科學報》 (2013-11-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中國海洋研究的崗位上,並在各種國際場合為 &34; 發聲。他就是「海洋之子」,國家海洋二所名譽所長——蘇紀蘭院士。1979年回國到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工作,長期致力於物理海洋學環流動力學研究。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萬裡尋根報效祖國&34;20世紀70年代後期,原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迎來了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學者蘇紀蘭。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席南華(中國科學院院士) 希望《中國科學報》有更深刻的內容,有更大的影響!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院士楊學明團隊與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Hansen合作,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研究乙烷分子的光化學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   研究並開發利用地外行星的自然環境,一直是行星科學的中心研究目標。其中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有著豐富的分子化學反應過程,是星際化學家研究的長期目標。
  • 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受聘鄭州輕工業學院—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 通訊員劉磊)7月2日上午,鄭州輕工業學院在科學校區舉行該校「雙聘院士」受聘儀式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野外觀測研究網絡管理委員會主任張亞平在講話中指出。他充分肯定了CERN所取得的巨大成績,高度評價老一輩科學家為CERN創建和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988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的倡議和直接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啟動了CERN的建設,確定了觀測、研究、示範三項核心任務。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臺大研究黑潮教授在研究所倉庫上吊身亡(圖)
    臺大研究黑潮教授在研究所倉庫上吊身亡(圖) 2013年05月06日 08: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