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是目前環境領域重點關注的一類新型汙染物,由於其致畸、致癌和致突變的「三致」效應成為全球研究的熱點之一。短鏈氯化石蠟(SCCP)作為最新被納入《斯德哥爾摩》公約的一類POPs,有關其環境行為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其中,有關SCCPs海-氣界面交換及沉降通量的研究是理解SCCPs環境行為及歸宿的重要過程之一。馬新東博士等從逸度的角度出發,定量評估了不同SCCPs同族體在海-氣界面之間的交換行為及遷移趨勢,進而估算了不同SCCPs同族體的交換通量及幹沉降通量。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北方典型海灣夏季大氣和海水中CPs的濃度水平整體高於春季,並且主要以氣相和溶解相存在;不同CPs的同族體分布特徵表明,低碳數和低氯數的同族體佔主要成分;逸度比值的結果表明,高氯代同族體的交換過程主要以淨沉降為主,而低氯代同族體,特別是5氯代同系物在夏季表現出淨揮發的趨勢;通量的對比結果顯示,遼東灣CPs的海-氣交換過程要遠高於大氣的顆粒物幹沉降過程。該研究對於理解典型有機汙染物的海-氣交換過程,評估海洋大氣中有機汙染物的沉降通量具有重要的借鑑和示範意義。
Xingdong Ma,Yawei Wang*,Wei Gao, Yingjun Wang,Ziwei Yaoand Guibin Jiang. Air–Seawater Gas Exchange and Dry Deposition of Chlorinated Paraffins in a Typical Inner Sea (Liaodong Bay), North Chin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4, 7729–7735.
https://doi.org/10.1021/acs.est.8b01803
馬新東,博士,副研究員。2015年入選國家海洋局優秀科技青年人才計劃,2019年度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主要從事典型有機汙染物和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方法研究及業務監測、海洋環境質量評價與食用概率風險評估、環境行為模型及汙染物入海通量研究。現為國際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MBeR)和未來地球海岸國際計劃(FEC)中陸架邊緣海研究工作組(CMWG)成員,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中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組(PAME)成員。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子課題1項,作為研究骨幹參與自然基金、「863」專項、海洋公益專項、極地專項子課題等二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72篇,SCI收錄24篇。誠邀您和朋友們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言獻策
(二)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公眾號,點擊「建言獻策」,進入建言平臺移動端。歡迎微博、微信、官網轉發。
(三)或登錄生態環境部官網,點擊網頁下方專題專欄「我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言獻策」,進入意見徵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