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

2020-12-01 中國水產養殖網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

2019-05-07 16: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漁業報        瀏覽量: 3907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裝在塑料瓶裡發黃、渾濁的汙水,幾個小時後,竟然像變戲法似的成了清澈透亮、無色無味的水。近日,筆者在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裡目睹了這一過程。原來,該院的實驗人員正在進行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實驗。
&nbsp&nbsp&nbsp&nbsp由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聯合華北電力大學開展的海水養殖廢水淨化項目,近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項目創新研發了接觸氧化耦合微納米曝氣技術,能夠使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汙染物快速去除,減少養殖廢水對海水的汙染,用科技手段助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洋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nbsp&nbsp&nbsp&nbsp打好海洋汙染治理攻堅戰
&nbsp&nbsp&nbsp&nbsp近年,我國海水養殖業迅猛發展,促進了當地海洋經濟的發展,為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由此產生的養殖廢水排放量與日俱增。目前,大多數海水養殖廢水直排入海,造成了一些排放海域氮、磷等營養物質增高和溶解氧降低,嚴重汙染了近海水域環境,加劇了生態系統失衡。
&nbsp&nbsp&nbsp&nbsp為了治理養殖廢水,打好海洋汙染治理攻堅戰,我國出臺了多項水體保護及治理規劃,提出階段性完成目標及治理期限。
&nbsp&nbsp&nbsp&nbsp2015年4月2日,國家出臺《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彰顯了國家對防治水汙染的重視和決心。該計劃中提出,到203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要實現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得到初步恢復。
&nbsp&nbsp&nbsp&nbsp2017年5月19日,《關於進一步加強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修復。同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廣西、海南、福建等省提出入海排汙源、海岸線養殖塘、養殖廢水等的整治要求。
&nbsp&nbsp&nbsp&nbsp各級政府紛紛響應並行動。以海南為例,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辦公廳印發《海南省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制定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整治無序海水養殖行為。同時,《海南省水汙染防治條例》明確要求,從事水產養殖應當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排水應當符合國家和本省水汙染物排放標準。
&nbsp&nbsp&nbsp&nbsp由此可見,海水養殖廢水汙染治理已經受到高度重視,並在政策層面提出了必須達標排放的要求。
&nbsp&nbsp&nbsp&nbsp目前,海水養殖廢水排放標準執行水產行業標準《海水養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中的各項汙染物指標要求。其中主要約定了養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指標,即以氮、磷、有機物為主的排放指標。
&nbsp&nbsp&nbsp&nbsp「受諸多因素影響,海水養殖廢水治理難度較大。常規方法下,海水養殖廢水治理費用高且難以達標」,該項目負責人張騄表示:「技術及成本是海水養殖廢水達標排放的最大制約因素」。
&nbsp&nbsp&nbsp&nbsp對養殖廢水汙染說「不」
&nbsp&nbsp&nbsp&nbsp為了解決海水養殖廢水處理難題,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投入專項資金,利用水運交通環保實驗室科研平臺,聯合華北電力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組建了博士科研團隊,開展海水養殖廢水淨化技術研究。
&nbsp&nbsp&nbsp&nbsp當下,專門針對海水養殖廢水治理的研究相對較少,實際應用也不多,常規的治理方法包括水體交換法、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其中,水體交換法、物理法、化學法需要較多工程措施以及電力設備等條件,處理成本較高。物理法和化學法無法有效去除水體總氮,容易造成二次汙染,破壞水域原有的生態系統。
&nbsp&nbsp&nbsp&nbsp因此,生物法以其投資低、效益高、無二次汙染且運行管理方便等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並逐漸應用到水環境汙染治理中。
&nbsp&nbsp&nbsp&nbsp但是,由於海水鹽度較高,常規生物法處理海水汙染效率較低,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該科研團隊經過潛心鑽研,研發了新型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nbsp&nbsp&nbsp&nbsp「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游離微生物細胞、細胞器、酶或動植物細胞固定在某一特定空間範圍內,使其高度聚集,並使其保留固有的活性,能在環境中連續和重複使用的技術。」該項目技術負責人常方介紹道,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對受汙染水體中的有機物和無機氮等的去除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並且用於水處理後的固定化微生物可多次重複使用。同時,科研人員針對不同海水養殖廢水特性進行了大量系統的試驗研究,在耐鹽微生物培養馴化、固定化材料研發等方面不斷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並形成了一整套高效、成熟的處理技術和裝備設計方案。
&nbsp&nbsp&nbsp&nbsp據悉,該項目的核心技術——接觸氧化耦合微納米曝氣技術是將特選的高效微生物固定在特殊的微生物載體上,使其在複雜的環境中依然可保持很高的微生物密度和生物活性,並且能在適宜條件下快速增殖。
&nbsp&nbsp&nbsp&nbsp「該技術具有處理效率高、反應速度快、微生物流失少、運行穩定可靠等諸多優勢,極大程度地增強了微生物在養殖廢水中的生物活性,從而有效提升了出水水質,克服了微生物對汙染物降解效率低的困難,降低了養殖廢水處理的成本。」該項目技術總負責人常方告訴筆者。
&nbsp&nbsp&nbsp&nbsp目前,這項技術可將養殖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無機氮、磷分別降至5毫克/升、0.3毫克/升、0.03毫克/升以下,處理效果高於養殖廢水一級排放標準的要求。「採用該技術可將養殖廢水中各種汙染物嚴格控制在排放標準以下,而且部分難降解汙染物濃度遠低於排放標準。」常方說。
&nbsp&nbsp&nbsp&nbsp不僅如此,新技術還具有佔地面積相對較小、運行穩定、運行成本低(每噸養殖廢水處理成本僅為0.5元~1元)、維護成本低等特點,適用範圍廣,推廣價值高。
&nbsp&nbsp&nbsp&nbsp水體中微生物結構圖
&nbsp&nbsp&nbsp&nbsp用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對海水養殖廢水進行處理。
&nbsp&nbsp&nbsp&nbsp微生物固定化載體是一種具有網狀大孔結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微生物(細菌)通過吸附作用結合在高效微生物載體表面。載體表面的微生物通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達到脫氮的目的,整個處理過程中,載體表面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消耗掉水體中有機物和磷酸鹽,從而達到去除有機物和磷酸鹽的目的。
&nbsp&nbsp&nbsp&nbsp技術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nbsp&nbsp&nbsp&nbsp為推進技術應用,2017年,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在海南省東方市某水產養殖場開展了海水養殖廢水淨化的實驗研究。
&nbsp&nbsp&nbsp&nbsp科研人員因地制宜,採用了微納米曝氣固定化微生物處理裝置。該裝置由初沉池、調節池、多級缺氧—好氧接觸氧化反應池等組成,微生物反應池中以聚氨酯懸浮球組合調料作為反硝化菌和硝化菌的載體。「利用聚氨酯載體填料獨特的微生物固定化優勢,將富集出的氨氧化菌等汙染物高效降解菌固定在載體表面,使其在系統中維持較高的微生物密度和活性,從而發揮穩定高效的氨氮等汙染物去除效果。」常方介紹道。
&nbsp&nbsp&nbsp&nbsp第三方檢測結果表明,養殖廢水經處理設施淨化後的出水水質已優於海水養殖廢水排放一級標準,其中化學需氧量、無機氮以及活性磷酸鹽分別穩定達到10.0毫克/升、0.50毫克/升和0.05毫克/升以下的水平。
&nbsp&nbsp&nbsp&nbsp科技推動海水養殖發展
&nbsp&nbsp&nbsp&nbsp2017年,海南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約為1250億元,同比增長9%,快於地區生產總值增幅。海洋經濟的發展正在科技的帶動下服務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將大海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潔淨、高效的生產力。建立養殖示範區,將養殖廢水集中收集、集中處理、集中排放,成為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的必然要求。
&nbsp&nbsp&nbsp&nbsp「下一步,將推動該技術廣泛應用於我國沿海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工作,推動海水養殖業健康發展,破解海洋環境保護和廢水排放汙染的矛盾。」張騄表示,將繼續推動科技與海洋環保相結合,克服傳統海水養殖業的弊端,同時為其帶來新的經濟活力。
&nbsp&nbsp&nbsp&nbsp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勤表示:「這幾年,我院把開展海洋保護作為科研工作的重點,加大人才引進及資金投入,積極推動相關科研工作,為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nbsp&nbsp&nbsp&nbsp孫安然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我國水資源貧乏,地表水汙染嚴重,近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消耗了大量水資源,並向環境排放了大量廢水,更加劇了環境汙染和資源危機。石化廢水經過一定處理後,作為再生水回用,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更可以減少汙染物排放、控制水體汙染,進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關鍵詞: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1導言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的現狀給石化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大量的石化廢水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威脅。
  •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焦化廢水是在煤制焦炭、煤氣淨化和化工產品精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其成分複雜多變,除氨氮、氰及硫氰根等無機汙染物外,還含有酚類、萘、吡啶、喹啉等雜環及多環芳香族化合物(PAHs)[1]。
  • 煤化工含鹽廢水的處理技術應用進展
    基於此,筆者介紹了煤化工含鹽廢水的水質特徵,並總結了煤化工行業目前在含鹽廢水處理端採用的常見技術,以及各類技術的工程應用和研究進展,最後提出了未來煤化工含鹽類廢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以期為企業選擇工藝時提供理論指導。
  • 紡織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研究現狀及進展
    紡織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研究現狀及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我國是紡織印染大國,用水量大,導致廢水排放量大。紡織印染廢水的高排放和重汙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紡織印染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 紡織印染廢水處理技術2.1化學處理法2.1.1混凝法混凝法具有投資少、設備佔地小、脫色率高等優點,在我國中小型印染企業廢水處理中應用非常普遍。通常情況下,混凝法對分散染料等疏水性染料去除效果好,但對活性染料等水溶性較好的染料去除效果很差。
  • 國外化工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新進展
    近 二十 年來 ,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食品 、發酵等行業的有機廢水處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由於該技術的長處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 故而成為 當今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熱點 。八十年代之後 , 各國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該技術應用於石油化工等難生物降解 和有毒廢水的處理 。
  • 燃煤電廠溼法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目前,脫硫廢水主要採用化學沉澱法處理,但是該工藝存在藥劑投加量大、汙泥產生量多、部分指標達標困難等不足。隨著人們對汙染治理的關注度持續增加,近年來,溼法脫硫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燃煤電廠煙氣脫硫中。脫硫廢水的零排放處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的零排放處理技術正處於探索與實踐階段。
  • 海水淡化廢水如何處理?
    日前,記者從岱山縣鹽業局獲悉,浙江省首個海水淡化濃縮水製鹽技術開發與示範工程在該縣正式開工。按照設計,岱山綠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將對海水淡化剩下的濃縮水進行一定處理,然後通過輸滷管道輸送到茶前山鹽場進行曬鹽。工程計劃於5月底完工。沉澱、過濾、加藥、反滲透、消毒……在位於岱山縣浪激渚的綠源公司廠區裡,工作人員正按照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海水淡化。
  • 改性矽酸鈣用於養殖廢水厭氧處理
    改性矽酸鈣用於養殖廢水厭氧處理北極星環保網訊:養殖業是我國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養殖廢水汙染已成為當前繼工業水汙染、生活垃圾汙染後的第三大汙染。以北京地區為例,養殖場排放廢水不僅BOD(2~8g/L)、COD(5~20g/L)偏高,而且年排放總磷約7030t。
  • 印染廢水處理方法研究進展
    隨著我國印染行業的迅速發展,廢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對生態環境安全及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印染相關企業每天排放廢水量超過 400 萬 t,印染廢水己成為工業廢水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1]。長期以來,印染廢水由於有機物濃度高、含鹽量高、有機物難生化降解,成為工業廢水治理領域的難點。
  • 含鉛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精煉鉛產量為511萬t,廢鉛回收量約為237萬t,回收率達到46%。雖然廢鉛回收率不斷提高,但仍不足50%,半數以上的廢鉛進入水體、大氣、土壤環境中,主要進入水環境,形成含鉛廢水。含鉛廢水中的鉛最高達到90 mg/L以上,一般在2~100 mg/L(蓄電池行業)。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MFC 處理高鹽廢水研究的最新進展,分析了鹽度對MFC 產電、汙染物脫除、微生物生長和群落的影響,基於耐鹽微生物、生物膜、反應器結構及擴展應用等方面提出未來MFC 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方向。目前高鹽廢水通常採用電解法、膜分離法、生化法等技術進行處理,但這些技術均存在處理成本高、處理後水質不穩定的問題。開發高效低成本的高鹽廢水處理新技術是未來的發展方向[7]。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集廢水資源化、汙泥減量化、水質無害化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8-9]。
  • 有機廢水處理研究新進展
    原標題: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有機廢水研究進展摘 要:高濃度及工業企業難降解有機廢水直接排放水體會嚴重危害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 結合膜生物反應器的使用,出現了將厭氧工藝和膜分離工藝結合在一起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具有高效處理高濃度及工業有機廢水能力。
  • 一體化養殖汙水處理設備銷售處理高鹽廢水的方法介紹
    一體化養殖汙水處理設備銷售處理高鹽廢水的方法介紹 ,「m53lt」   江蘇艾爾森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生產一體化養殖汙水處理設備銷售,運行穩定可靠,使用壽命長,如有需要,歡迎隨時來電諮詢!
  • 水產養殖中,汙水不能隨便排放,汙水處理措施必不可少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漁業生產國,水產養殖業發展迅猛,特別是海水養殖,能佔世界海水養殖總量的80%。水產養殖廢水具有汙染物含量低、一次排水量大的特點,給處理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養殖廢水淨化技術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一、物理處理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過濾吸附法、曝氣充氧法、泡沫分離法和紫外線照射法等。水產養殖廢水中存在大量懸浮顆粒物,過濾吸附法是最經濟快捷的方法,機械過濾主要用於直徑為60~200μm的懸浮顆粒物處理。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水產養殖廢水快速降解方面取得新進展
    水產養殖中過量的殺菌劑和抗生素等危害物長期積累將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的風險。由於傳統的處理方法(如過濾法、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處理時間長(60 min以上)、處理效果差(50%及以下),因此開發新的高效降解方法意義重大。
  • 研究進展|難降解廢水電催化處理技術
    採用傳統的物化法處理難降解廢水,由於存在過多地添加化學試劑,容易引發二次汙染;而生化法由於微生物在難降解廢水中容易失活,不宜直接用於處理難降解廢水。此外,廢水中的化學物質是一種巨大的潛在能源物質,其儲存在高熱焓分子、高能量化學鍵中,而傳統的物化、生化處理技術不能將這些能源物質有效回收利用。因此,採用傳統的物化、生化技術處理難降解廢水難以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
  • 難生物降解有機汙廢水處理新技術
    這類水總體特徵是水量大、營養較為豐富、COD在100~300 mg/L,可生化性良好(B/C大於0.3),經以生化為主體的工藝處理後,原汙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均得到非常充分的降解,出水中的有機物主要有兩類,一是汙水中本身就存在的微生物處理過程中剩下難啃的「硬骨頭」,二是微生物在分解汙廢水中的有機物時新產生的代謝產物,二者都屬於難生物降解部分,因此出水雖然達到了原有排放標準,但其可生化性已然從大於0.3
  • 重金屬廢水處理處理技術
    2 .硫化物沉澱法 將重金屬廢水pH值凋節為一定鹼性後,再通過向重金屬廢水中投加硫化鈉或硫化鉀等硫化物,或者直接通人硫化氫氣體,使重金屬離子同硫離子反應生成難溶的金屬硫化物沉澱,然後被過濾分離。
  • 絡合態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絡合態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金屬礦冶煉、電解、電鍍等行業每年要排放大量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水,重金屬廢水排放到環境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並通過土壤、水、空氣,尤其是食物鏈,對人類健康、動植物及水生生物產生嚴重危害。
  • 燃煤電廠脫硫廢水氯離子脫除技術研究進展
    摘 要:燃煤電廠脫硫廢水中含有較高濃度的 Cl-,過量的 Cl-會影響脫硫效率、降低石膏品質、導致設備的腐蝕加劇,因此,Cl-的脫除是制約燃煤電廠廢水零排放的關鍵因素。文章介紹了脫硫廢水的組成特性,綜述了化學沉澱法、吸附法、離子交換法、電解法、氧化法和萃取法等脫硫廢水除氯技術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