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敏感膜電位傳感技術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聚合物膜離子選擇性電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電位型傳感技術,它具有選擇性高、使用方便、價格低廉、性能可靠等優點,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檢 測和環境分析等領域。為進一步提高膜電極響應特性、拓展電位傳感應用領域,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環境過程與生物修復重點實驗室秦偉研究員課題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強電解質背景條件下高靈敏電位檢測

 

由於容易受到幹擾離子的影響,長期以來離子選擇性電極無法應用於海水等強電解質背景樣品的測定。為此,該課題組發展了一種非對稱性聚合物離子選擇性 膜,即將親脂性的離子交換劑直接塗於聚合物膜表面而不是均勻溶於聚合物膜內部,有效消除了電極膜表面主離子向膜內部的擴散,提高了離子選擇性電極檢測痕量 待測離子的靈敏度;同時採用旋轉電極技術,顯著降低了水相擴散層厚度,提高了主離子在水相中的擴散速率。本研究以銅離子作為檢測對象,在0.5mol/L NaCl背景條件下,採用非對稱聚合物敏感膜旋轉電極體系,實現了強電解質基體中銅離子的高靈敏電位檢測,檢出限可達3.5×10-10 mol/L。本研究工作為進一步開發海水中痕量重金屬離子檢測技術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分析化學》上(Anal. Chem., 2012, 84 (24), 10509–10513;IF=5.856 )。

 

2、基於非穩態中間產物離子響應的電位型生物傳感技術

 

傳統的離子選擇性電極生物傳感技術,一般利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或穩態產物離子的電位信號進行傳感;一些具有重要分析意義的化學反應,由於反應物和產 物均為非離子,長期以來被認為不適於電位檢測。為此,該課題組提出了基於離子態中間產物電位響應的檢測思想,即通過設計能夠選擇性捕捉離子態中間產物的敏 感膜,實現對這類化學反應的電位檢測。以過氧化物酶催化過氧化氫氧化N,N',N,N'-四甲基聯苯胺為例,通過捕捉非穩態陽離子自由基和亞胺陽離子,二 壬基萘磺酸摻雜的聚合物液膜能夠實現對該反應的高靈敏指示。該方法對過氧化氫的檢出限達10-9M,比現有電位分析技術對過氧化氫的檢出限降低了三個數量級,能夠滿足海水、雨水等環境水體中過氧化氫檢測的需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化學通訊》上(Chem. Commun. 2012, 48, 4073-4075;IF= 6.169)。

 

3、基於中性分子電位響應的新型生物傳感模式

 

中性苯酚分子在聚合物膜電極上的電位響應是近二十年來電位分析領域的重要發現之一。但是由於靈敏度低等問題,中性酚的電位響應從未在環境或生物分析 中得到應用。該課題組首次發現了中性寡聚酚在季銨鹽摻雜的聚合物液膜電極上具有顯著優於單體苯酚的陰離子電位響應。據此,利用G-四聯體核酸酶催化單體苯 酚生成寡聚酚的性質,發展了第一個電位型核酸酶生物傳感器。相比於光度分析和螢光分析,電位型核酸酶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成本低、抗顏色和濁度幹擾等優 勢。該傳感技術能夠實現均相溶液中的核酸雜交分析和DNA損傷檢測,在環境汙染物的核酸毒性識別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在美國《分析化學》上(Anal. Chem., 2013, DOI: 10.1021/ac3035629;IF=5.856)。(來源: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研究獲進展
    -藥物二元體與細胞內的特異蛋白識別與活性調控原理圖  共軛聚合物具有較強的光捕獲能力,可用來放大螢光傳感信號,在疾病診斷以及生物檢測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共軛聚合物在細胞與動物水平的螢光成像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癌症相關基因啟動子上甲基化的變化是癌症早期診斷的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Diabetes:線粒體膜電位調控研究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線粒體調節劑方面研究有新進展。李佳研究員課題組以線粒體膜電位作為線粒體功能指針,通過隨機篩選發現了低毒並且能濃度依賴性降低線粒體膜電位的小分子化合物C1。C1能夠提高L6肌細胞內AMP/ATP比率,從而激活AMPK信號通路和促進葡萄糖吸收。C1也能在HepG2肝癌細胞中激活AMPK信號通路並且降低脂含量。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該團隊通過隔膜材料設計與成型過程集成創新,解決了動力電池隔膜關鍵技術問題,構建了低成本高性能的動力電池隔膜產業化技術體系,在材料製備和核心設備領域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ZL201110147715.6,ZL201110147725.X,ZL201220602823.8)。開發低成本的本徵阻燃複合隔膜體系對提高動力電池安全性能意義重大。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DNA電位計監測細胞器膜電位
    通訊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的Yamuna Krishnan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在於DNA納米技術應用於細胞生物學定量化學成像。近幾年Yamuna Krishnan課題組開發了多種有反映細胞內Ca2+、pH、Cl-水平和酶活性等功能的定量螢光化學傳感器。所有活細胞都像微型電池。
  • 動靜皆宜、超低功耗電子皮膚的單電極電位機械換能器
    這種機械換能器顯示出超低功耗,高度可調的傳感特性,並具有檢測靜態和低頻動態機械刺激的能力。此外,作者開發了兩類新穎的傳感設備,包括應變不敏感傳感器和單電極模式電子皮膚,這對於使用現有方法來實現具有挑戰性。這種機械轉導機制通過提供大大改善的人機界面,對機器人技術,修復技術和醫療保健產生了廣泛影響。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在調節作者與周圍環境的日常相互作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正滲透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研究應用進展
    與壓力驅動的膜分離水處理技術(比如超濾、納濾、反滲透等)相比,正滲透具有低壓、低能耗和較低的膜汙染等優點。文章介紹了正滲透的技術原理,綜述了其在水處理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進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並展望了應用前景。膜分離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在淨水處理、汙水處理與回用以及工業水處理領域應用廣泛。
  • 細胞早期凋亡的標誌性事件——線粒體膜電位降低
    線粒體膜電位下降是細胞凋亡早期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細胞核凋亡特徵(染色質濃縮、DNA斷裂)出現之前,一旦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細胞凋亡便不可逆轉。JC-1是一種廣泛用於檢測線粒體膜電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 的理想螢光探針。可以檢測細胞、組織或純化的線粒體膜電位。
  • 【微宏動力】技術 | 交大團隊探究鋰空氣電池大孔動力學過電位行為獲進展
    關鍵詞:鋰空氣電池;前沿技術;負極材料來源 |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通過調節前驅體溶膠在氧化鋅模板中的浸漬高度,製備了具有導通大孔結構的多級孔碳膜和一面閉孔、一面通孔的碳膜(a)不同大孔結構的碳膜組裝鋰空氣電池示意圖;(b) 不同大孔結構碳膜的充放電曲線。(c) 不同大孔結構碳膜的倍率性能。(d) 不同大孔結構碳膜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容量保持率。    非水鋰空氣電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綠色環保等優點,是目前備受關注的電化學能量存儲體系,但存在著倍率性能低、過電位高和循環性能差等一系列問題。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
    【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行業快訊>【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工業水處理展工業生活含油廢水的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高效節能新型油水分離材料已成為研究熱點。
  • 【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進展
    本文結合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催化劑的現狀,主要從鉑基催化劑、其他貴金屬催化劑和非鉑基催化劑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進展和熱點進行分析及展望。  隨著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問題日益嚴重,尋找綠色可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燃料電池能夠將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以其綠色化、高電流密度、低重量、緊湊型發電的特點成為可行的綠色能源技術之一。
  • 中國科大等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人們也常將有機聚合物沉積到固體基片表面來解決基片的相容性問題,然而有機聚合物本身介電常數較小,不能滿足高介電常數的需求。有機-無機複合薄膜是將無機組分和有機組分結合在一起,其在柵極介電材料的組裝方面具有廣泛應用。但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簡單的結合,往往容易面臨缺陷以及作用力弱等問題。
  • 科學家實現對肺癌線粒體膜電位的體內成像
    科學家實現對肺癌線粒體膜電位的體內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31 16:31:51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析David B.
  • 化學所在高性能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由於其在柔性、大面積、低成本的電子紙、射頻商標和存儲器件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有機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在中國科學院(先導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和相關單位合作,最近在高性能、柔性和噴墨列印高解析度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有關結果均發表在Adv. Mater.上。
  • 探討靜電紡絲技術的研究進展
    介紹了近年來靜電紡絲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對靜電紡絲的原理、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綜述,對靜電紡絲技術在未來的應用提出展望。   關鍵詞:靜電紡絲;納米纖維;進展   引言   納米纖維嚴格意義上是指纖維直徑小於100nm的超微細纖維。它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等特點,因而可廣泛應用於高效過濾材料、生物材料、高精密儀器、防護材料、納米複合材料等領域。
  • 提升3個數量級 香港理工光纖傳感領域研究獲進展
    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靳偉教授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等的資助下,在光纖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最新研究成果「Ultra-sensitive all-fibre 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with large dynamic range」(超靈敏、大動態範圍全光纖光熱光譜分析法)於4月13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痕量氣體探測在環境、醫療、安防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低鉑電極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