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等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該研究成果發表在89日的《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5916)。論文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的博士後楊正金。

  鹼性陰離子交換膜的核心部件——陰離子交換膜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的熱點問題,其關鍵的科學問題包括如何提高陰離子交換膜的離子傳導性能;如何增強其機械性能,尤其在含有高密度離子交換基團時膜材料的機械性能問題;如何獲得強鹼性條件下的高穩定性。

  針對這些挑戰,中國科大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Neil. B. McKeownMichael D. Guiver合作,利用Troger’s Base結構中V型的剛性結構,阻止聚合物鏈段的有效堆積,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實驗中所涉及的單體來源於商業化的小分子,合成過程簡單,不需高溫高壓,在室溫下使用常用試劑即可完成。膜內微孔尺寸大小在0.8 nm左右,其BET表面積在38-899 m2/g,對所獲得的陰離子交換膜離子傳導特性研究發現,該類膜材料可以在非常低的離子交換容量下,實現超高的離子傳導特性,比如在離子交換容量僅為 0.82 mmol/g時,DMBP-QTB膜的OH-電導率可高達164.4 mS/cm,遠高於其他已報導的陰離子交換膜。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這一類聚合物基的陰離子膜將在整個燃料電池的研究群體中引起非常廣泛的研究興趣。

    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和青年創新基金項目等經費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Troger’s Base基高電導性能陰離子交換膜及潛在燃料電池應用

圖2. Troger’s Base陰離子交換膜離子傳導性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該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9日的《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5916)。論文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的博士後楊正金。
  鹼性陰離子交換膜的核心部件——陰離子交換膜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的熱點問題,其關鍵的科學問題包括如何提高陰離子交換膜的離子傳導性能;如何增強其機械性能,尤其在含有高密度離子交換基團時膜材料的機械性能問題;如何獲得強鹼性條件下的高穩定性。
  針對這些挑戰,中國科大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Neil. B. McKeown和Michael D. Guiver等合作,利用Troger’s Base結構中V型的剛性結構,阻止聚合物鏈段的有效堆積,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實驗中所涉及的單體來源於商業化的小分子,合成過程簡單,不需高溫高壓,在室溫下使用常用試劑即可完成。膜內微孔尺寸大小在0.8 nm左右,其BET表面積在38-899 m2/g,對所獲得的陰離子交換膜離子傳導特性研究發現,該類膜材料可以在非常低的離子交換容量下,實現超高的離子傳導特性,比如在離子交換容量僅為 0.82 mmol/g時,DMBP-QTB膜的OH-電導率可高達164.4 mS/cm,遠高於其他已報導的陰離子交換膜。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這一類聚合物基的陰離子膜將在整個燃料電池的研究群體中引起非常廣泛的研究興趣。」
    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和青年創新基金項目等經費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Troger’s Base基高電導性能陰離子交換膜及潛在燃料電池應用

圖2. Troger’s Base陰離子交換膜離子傳導性能

相關焦點

  •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化學頂級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中國科大,在氫鍵有機骨架材料的可燃冰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但是可燃冰中的甲烷卻對我們的溫度有影響,我們現在都在節能減排其目的就是讓我們的溫度不要再繼續升高了,我們都快受不了了。那麼如果為了獲得更多的能源而去將可燃冰開採,在開採的過程中還沒有採用合理的辦法,其中的甲烷逃逸出來,那麼我們將得不償失,所以為了能夠將可燃冰利用並且對我們的環境不造成影響,對溫度也不造成影響。
  • 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異質結構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不平衡光傳輸示意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因此研究光子晶體中的結構、材料與光子帶隙的相互作用是將其應用於新型納米光子器件、光信息傳輸和光晶片等領域的基礎。  近年來,合肥研究院固體所費廣濤課題組致力於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之前課題組的王彪等人在完整光子晶體的製備、光子帶隙的特性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系列進展。近期,課題組的商國亮等人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光學性質方面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此後,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採用聚合物PBDB-T與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混製備光伏器件,研究結果表明,該聚合物十分適合用於製備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基於此,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Org. Electron.
  • 中國科大在自清潔輕質混凝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其中輕質混凝土在外牆保溫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大的重視,它可以降低熱量的損耗,同時替代傳統的有機泡沫又能起到防火的效果。預計到2022年,我國外牆保溫材料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單一的保溫性能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具有自我清潔的建築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它可以為家庭和企業節省大量時間和勞動力,又能降低醫院等場所的疾病風險。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在模板劑法中,除了使用小分子表面活性劑等有機溶劑作為模板外,還經常採用大(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或聚合物作為模板。    (1)軟模板法  以軟模板法製備得到的多孔碳酸鈣主要有方狀形、球形等形貌,其結構表徵顯示,在這些不同形貌粒子中大多都存在蠕蟲洞結構,同時表面黏附有少量模板劑或其分解產物。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JACS】南京理工大學在COFs-有機分子籠動態轉換取得進展
    近期,南京理工大學青年教授張根課題組在共價有機框架(COFs)-有機分子籠(Cages)動態轉換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根據DCC原理,有機分子可以自組裝成複雜的分子結構,包括離散結構(大環、籠、分子結、輪烷、索烴等)和高分子網絡結構(無定形和結晶態的聚合物)。COFs是一類新型的二維/三維晶態(2D/3D)有機多孔聚合物,它通過共價鍵將有機結構單元整合到預定的網絡結構中,使其具有可調節、可設計的結構和性能,因此COFs在氣體分離與存儲、傳感、催化、有機電子、能量轉換與存儲、環境與生物應用等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 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聚合物半導體的自旋流探測及其薄膜結構-自旋傳輸性能關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ACS)旗下期刊《ACS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線發表。
  • 中國科大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碳納米材料因具備高的導電性、優異的化學穩定性、獨特的微觀結構等物理性質,在環境、能源、催化、電子器件和聚合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擁有高的比表面積、多孔結構、理想的雜原子摻雜等特徵的碳納米材料,其應用將更加具有競爭力。傳統碳化低蒸氣壓的自然產物(如纖維素和澱粉)很難控制所得碳材料的微觀結構和雜原子摻雜。
  • 共價有機骨架多孔有機材料,提升超級電容器的容量
    共價有機骨架多孔有機材料,提升超級電容器的容量超級電容器使用的技術與可再充電電池中使用的可逆化學反應有很大不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研究中心生產的一種多孔有機材料可以顯著改善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存儲和傳遞,超級電容器是能夠傳遞快速而有力能量的裝置。KAUST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使用稱為共價有機骨架(COF)的材料來提高能量密度的方法。這些是結晶的多孔聚合物,由通過牢固的"共價"鍵將分子結合在一起的有機結構單元形成。
  • 工學院孫強教授研究組在二維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Soc.》最近刊發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孫強教授研究組的論文「Magnetism of phthalocyanine-based organometallic single porous sheet」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204990j), 報導了他們在二維多孔金屬有機單原子層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與傳統的MOF和COF材料不同,POCs和MONCs屬於孤立的結構,這些離散的構築單元通過弱相互作用組裝成有序結構,其孔隙由籠內空腔和堆積貫通孔組成。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木質素分子結構中含有酚羥基、醇羥基和羧基等多種活性基團,可替代傳統石油化工產品應用於高分子材料合成。化學降解法是目前木質素降解的有效方法,對於木質素資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楊倩等重點綜述了近年來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降解低聚物在聚合物材料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近些年來,自下而上合成的有機多孔材料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共軛梯狀高分子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各類應用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光學和電學性質,以及優越的高溫及化學穩定性。近十年來,將兩種材料相結合催生了對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的研究熱潮,該類新型材料理論上可同時具有多孔網絡聚合物和梯狀高分子的特有優勢。全世界的多個課題組報導了多種完全交聯的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及其合成表徵及應用。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