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2020-09-11 新民網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這就好比在一個圓球上刻下卡槽或者粘上木條,不同的『積木』就能拼合在一起了。」然而,在直徑為納米量級的「圓球」上「做微雕」,其難度可見一斑。因此,以傳統方式一次製取的納米「人造分子」數量極小。

聶志鴻團隊則開創性地提出聚合物誘導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人造分子」的原創概念。

首先,研究團隊在納米粒子上刷了一層精心挑選的聚合物「塗層」,讓特定的聚合物配體輕鬆布滿這個納米粒子表面。光是這一步的難度就比定點修飾DNA降低不少。當然,此時的納米粒子依然是一個各處性質均相同的「圓球」。接著就是最「驚豔」的一步:當兩個刷有不同聚合物「塗層」的納米粒子相互靠近,不同的聚合物配體之間就會按照研究者的預期發生反應,聚合物的鏈構象與電荷排布隨之產生變化,整個「圓球」不再是各向同性,由此獲得了沿特定方向結合的趨勢。簡而言之,通過選用會發生特定反應,形成特定空間布局的聚合物配體,納米粒子就會按照研究者的設計定向結合,獲得具備特殊物理性質的納米「人造分子」。

該研究成功突破了現有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的技術瓶頸,為「人造分子」的相關基礎及應用研究夯實基礎。未來,研究者們將有望通過該方法構建結構和功能更為豐富的「人造分子」世界,從而為製備新型複合材料提供新思路。

下一步,聶志鴻團隊將著力於程序化構建更為複雜多樣的「人造分子」,深入研究各種納米「人造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質,力爭填補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空白。同時,團隊也將關注新材料的智能化響應問題,提升材料的可控性。「我們希望研究成果能為國內的新材料發展添磚加瓦。」聶志鴻說。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通訊員 梁好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今天,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為題發表於《科學》主刊。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 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登上《科學》主刊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復旦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科學家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主刊發表成果,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中國學者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獲國際關注
    中國學者的科研成果「人造分子」的相關研究夯實基礎。 陳靜 攝中國學者的科研成果「人造分子」的相關研究夯實基礎。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9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人類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那麼,能否模仿原子到分子鍵合過程,創造出納米「人造分子」呢?記者11日獲悉,中國專家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簡易方法。
  • 復旦大學《Science》重大突破!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傳感、超材料等開闢更廣闊應用前景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人造分子」,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於今日(9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主刊。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教授《Science》:開拓聚合物加工新思路...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志鴻教授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 聶志鴻教授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復旦「人造分子」成果登《科學》:讓納米粒子簡易拼接如樂高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近日提出了一種新的「人造分子」製備方法,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聚合物,利用化學反應控制它們「變」出互補結構,仿佛一團毛線般按照特定的形狀糾纏在一起。
  • 復旦大學發現「人造分子」批量製備方法研究論文登上《科學》
    來自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聶志鴻教授課題組,在納米 「人造分子」 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他們發明了一種實現納米粒子之間定向鍵合的新方式。通俗來講,研究人員可以在納米粒子表面設計高分子配體,通過配體的化學計量反應來精準控制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精確的有方向性的粒子結合,然後構築形成類似於小分子的粒子團簇,實現 「人造分子」 的過程,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主刊上,為 「人造分子」 研究開闢了新思路。
  • 復旦、華中科大分別在《Science》發文
    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教授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領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分別發表在《科學》(Science )主刊上。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科技日報》2中國學者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獲國際關注▲中國學者的科研成果「人造分子」的相關研究夯實基礎。陳靜 攝近日,中國專家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簡易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
  • 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近期,復旦大學相關課題組宣布,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掌握了一種實現納米粒子之間定向結合——形成「人造分子」的新技術。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
  • 不到1個月,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10月2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